刘美琴;张玉芬;张艳萍
目的:分析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以及防范对策,为提供临床儿科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儿科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100例患儿中,有11例出现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1.0%.通过条件分析法发现,护理人员配置、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弱以及护患沟通问题、患儿的违医行为、等都是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P<0.05),护理安全危险因素与文书记录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影响儿科护理安全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实施对症干预措施,推动护理质量的提升.
作者:龚牡丽;颜红宇;薛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CT螺旋头颅扫描,分析其CT特征,运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31例基底节区,占49.21%,其次为丘脑18例,占28.57%,12例脑叶,占19.05%,小脑和脑干各1例,占1.59%,出血量:<30ml16例,占25.40%,30~60ml23例,占36.51%,>60ml24例,占38.09%,不同出血部位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出血量和是否出血破入脑室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出血量增加及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脑出血预后不良越严重.结论:高血压脑出血CT诊断特征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其出血破入脑室情况、出血量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陶啟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儿科护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儿科住院患儿12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和护理过失、家属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各方面的差异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与常规儿科护理相比,其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以及护理过失,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医院儿科的临床护理水平.
作者:周文娟;彭丽媛;龙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促进模式对上尿路结石手术患者健康行为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上尿路结石手术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采取健康教育促进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教育后在饮食、运动、健康意识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健康行为水平.结果:实验组健康行为水平总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上尿路结石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促进模式,可明显提高其健康行为水平,促进术后身体恢复.
作者:齐引娣;程楼英;李菊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诊治的泌尿外科患者中抽取82例作研究对象,评估其并发尿路感染原因,并通过随机抽签原则分成2组,观察组(n=41)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n=41)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88%,护理满意度是97.56%;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4.63%,护理满意度是75.61%;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较长、患者个人卫生等,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
作者:段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中凝血情况,分析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将2015年3月~2015年9月共进行血液透析2814例次作为干预前组,统计透析器凝血的发生率并分析原因;将2015年10月~2016年4月进行的2871例次血液透析作为干预后组,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后,观察透析器凝血情况.结果:干预前组:2814例次血液透析中发生:I度透析器凝血1463例次(52%);II度透析器凝血562例次(20%);III度透析器凝血170例次(6%);干预后组:2871例次透析中仅有287例次I度和115例次II度透析器凝血.结论:通过分析透析器凝血的原因,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透析中透析器凝血的发生率,提高透析质量.
作者:卜丽梅;王琴;王慧;李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脉平片对心肌梗死患者交感神经递质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确诊为60例急性心梗患者纳入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依据指南采用常规心梗西医规范治疗,观察组30例则联合脉平片,比较患者交感神经递质及RAS活性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肾素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脉平片对心肌梗死患者可更好地改善交感神经递质水平及RAS活性.
作者:马超;袁文金;尹晓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样性护理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62例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观察组(n=31)应用多样性护理,对照组(n=31)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②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是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7%(P<0.05).结论:多样性护理方式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中效果肯定,可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并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作者:王锦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甲下血管球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探讨减少甲下血管球瘤术后再次手术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22例甲下血管球瘤术后再次手术的患者诊治资料.结果:22例甲下血管球瘤术后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随访9.8个月~4.6年,平均2.7年,术后均无复发.结论:术前避免误诊,术中选择有效的麻醉方式、减少出血及完整切除瘤体是减少甲下血管球瘤术后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林维浩;李杰;林勇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针对痔疮手术术后患者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患者排尿排便困难的影响效果.方法:102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排便困难程度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排尿排便困难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痔疮术后患者行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排尿排便能力,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运用.
作者:柯华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临床儿科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有效护理率、焦虑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护理48例,护理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有效护理42例,护理有效率为84.0%,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5.231.P值为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42.6±8.5)分和(59.2±1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降低医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程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甲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有效临床护理方式.方法:分析本院从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收治的95例甲亢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后,对患者护理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进行比较分析,除了强迫症指标和精神病性指标外,其他指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护理前患者的总分为(151.75±19.97)分,护理后患者的总分为(119.11±14.13)分,及不同指标护理前后得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针对不同甲亢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很高的临床实践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刘程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心理护理在卵巢早衰患者护理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收的患有卵巢早衰的患者一共有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心理护理,对两组临床的护理效果给予对比.结果:临床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卵巢早衰患者护理当中采取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对治疗效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方敏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12岁包皮过长小儿50例,随机分为Z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和D组骶管阻滞组.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前(T0)、手术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5min(T2)、术毕(T3)的HR、MAP、SPO2;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室停留时间、运动阻滞时间;记录两组麻醉后不良反应例数(尿潴留、头痛、恶心呕吐).结果: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室停留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两组运动阻滞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吴浩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安全管理中护理风险意识教育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患者共138例,其中2014年1月至12月68例,设为对照组(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实施前);2015年1月至12月70例,设为观察组(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实施后);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投诉事件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的4.3%和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和13.2%(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的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结论:护理人员安全管理中加强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提升患者满意度等具有明显作用,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作者:鲁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综合分析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为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方向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新生儿PICC护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2例).实验组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未接受风险管理办法).根据风险管理的具体办法,针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及维护导管过程中常见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严格的相关标准操作规范,让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与掌握,进一步的提高风险意识.结果:实验组风险总发生的概率为18.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91%(P<0.05).结论: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作者:郭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应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未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完成消毒的医疗器械和物品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已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完成消毒的医疗器械和物品作为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消毒物品的消毒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临床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对消毒物品供应质量满意度以及服务态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消毒物品的消毒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对研究组消毒物品的供应质量满意度以及服务态度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消毒中心日常管理中运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消毒物品的消毒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升临床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对消毒物品的供应质量满意度以及服务态度满意度,适宜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作者:滕其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发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细胞常规分析、血涂片显微镜检查,观察有核细胞的形态变化,并检测患者血细胞形态学指标的阳性率.结果:发热患者的细胞变异率的阳性率高,占80.00%;患者平均MCH为(31.47±4.25)pg、HCT为(38.11±3.09)%、MCV为(83.15±9.32)fl、RDW-SD为(10.17±1.17)%、MCHC为(348.73±4.36)g/L.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RA和80例非RA患者血清测定CCP,抗角蛋白抗体(AKA)同时测定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CCP敏感性在RA组与非RA组分别为87.7%和2.5%;AKA敏感性在RA组和非RA组分别为49.1%和1.2%.CCP,AKA在RA组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非RA组(P<0.001),且CCP的特异性高于其它项目.结论:CCP抗体对RA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彩虹;白建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高龄孕妇的孕期管理对于产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0例高龄孕妇,分成两组.30例为对照组,应用常规产检护理;30例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加强性孕期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妊娠结局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产妇焦虑与抑郁等不良心理都改善明显,并且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现感染并发症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强孕期管理应用于高龄孕妇可有效改善产妇心理,降低并发症,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
作者:李泗枝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