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介入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杨涛;程敬亮;彭力;徐霖;张云枢;陈学强;王振熊;邢宇

关键词: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疑难病症之一.目前介入溶栓技术是治疗早期ANFH的有效手段之一1-2,同时规范化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联合采用介入溶栓技术及康复训练治疗26例早期ANFH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和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率为50%,慢性期患者发生率为16%[2],其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3].我科采用针刺和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符合2001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②病程<6个月;③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为3~5级;④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且能配合康复治疗;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彭俊峰;李彦杰;李鸿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褪黑素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及其对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神经修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MT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6只.脊髓损伤组和MT治疗组采用改良垂直打击(WD)法(打击量5X10 g.cm)建立T12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切除T12椎板不损伤脊髓.脊髓损伤组和MT治疗组在脊髓损伤后10 min分别注射含5%乙醇的生理盐水和MT制剂(按大鼠体重100 mg/kg计算).分别于模型建立手术后6、12、18、24和48 h从每组大鼠中按随机数字表选取6只大鼠,取脊髓标本及血液,并检测血清中IL-6、IL-8和IL-10含量及脊髓中IL-10 mRNA的表达水平.术后18h时,再分别于3组中选取6只行主动脉灌流后取出脊髓标本甲醛固定,切片后行HE染色观察大体变化,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IL-10的表达特点.结果 术后6、12、18、24和48 h脊髓内IL-10 mRNA水平和血清中IL-10含量对比,褪黑素治疗组均高、脊髓损伤组次之、假手术组低,各组间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应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的IL-6和IL-8水平高、MT治疗组次之、假手术组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h脊髓标本中IL-10 mRNA阳性细胞数(个/高倍视野)对比,MT治疗组高(5.7±0.80)、脊髓损伤组次之(4.6±0.83),假手术组低(3.8±0.7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MT治疗后脊髓中央管及其周围的灰质IL-10水平改善.结论 MT可以通过提高IL-10的表达及抑制IL-6和IL-8的表达来改善损伤后神经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症反应来修复损伤神经.

    作者:徐玉生;李星晨;金伟林;王培松;曾冠楠;张松;崔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治疗也取得飞速进展,但要达到功能完全康复仍面临巨大挑战.脊髓内微环境是影响SCI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作为脊髓内微环境中的有利因子,对SCI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有大量动物实验表明,康复治疗(如运动训练、电刺激、针灸等)能有效促进脊髓神经再生[1-8],但对于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本文拟就BDNF在SCI后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康复治疗措施对BDNF表达的影响进行综述,从而为探讨康复治疗促进BDNF表达的作用机制提供资料.

    作者:曹雅娜;王红星;王彤;吴勤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频率低强度电磁场促表皮干细胞分化机制初探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低强度电磁场对表皮干细胞(EpSCs)分化的影响,并从基因水平初步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取SD大鼠乳鼠背部皮肤组织,通过体外分离培养获取第2代EpSCs,将其分为3个磁刺激组及对照组,各磁刺激组细胞分别给予15,50及75 Hz,5 mT电磁场干预,对照组细胞未给予电磁场刺激.于实验进行10 d后对各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以了解细胞分化情况,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c-myc、β-连环蛋白(β-catenin) mRNA基因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细胞角蛋白18 (CK18)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频率低强度电磁场刺激均能促进EpSCs分化,各磁刺激组细胞分化相关角蛋白(即CK18)表达均为阳性,并以50 Hz磁刺激组CK18阳性表达尤为显著.各磁刺激组c-myc mRNA表达(15,50及75 Hz磁刺激组c-myc mRNA吸光度值分别为27324,37037及24790)均较对照组增强(对照组c-myc mRNA吸光度值为19037) (P <0.01),且以50 Hz磁刺激组上调幅度较显著(P<0.05).β-catenin mRNA表达(15,50及75 Hz磁刺激组β-catenin mRNA吸光度值分别为23199,22385及15688)则较对照组(对照组β-catenin mRNA吸光度值为30591)减低(P<0.05).结论 15,50及75 Hz,5 mT电磁场刺激均能促进EpSCs分化,并以50 Hz,5 mT电磁场对EpSCs的促分化作用较显著,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增强细胞c-myc表达、抑制β-catenin表达有关.

    作者:尹德龙;靳国青;程鹏;胡汉生;范震波;黄晖;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

    溃疡性直肠炎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亚类,其炎症主要局限于直肠部位[1],该症具有反复发作、病程冗长、逐年加重、迁延难愈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2].我院采用中药丹参离子导入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一、对象与方法共选取2008年至2011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直肠炎患者56例,均符合炎症性肠疾病诊断标准[3].入选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等;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性特征,可见直肠黏膜有单发或多发性溃疡,周围黏膜水肿、隆起呈结节状;排除患有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直肠癌、肠易激综合征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

    作者:王志军;高长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效果.方法 选择进行期和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各45例(共90例)作为病例组,接受NB-UVB照射治疗,共治疗8周;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血清中TGF-β1和IL-6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对病例组患者皮损处的红斑、浸润、鳞屑的程度和面积进行加权评分,测定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结果 ①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进行期和稳定期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5.09±1.26)%和(4.85±1.31)%]、Th17/Treg比值[(1.97±0.53)和(1.33±0.61)]及血清中IL-6水平[(190.11±18.76)和(177.92±20.27) ng/L]均较高(P<0.01),而Treg百分比[(2.53±0.86)和(3.46±0.92)]及血清中TGF-β1[(432.94±50.35)和(419.01±42.13)ng/L]均较低(P<0.01).经NB-UVB治疗8周后,病例组进行期和稳定期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1.38±0.52)%和(1.34±0.61)%]、Th 17/Treg比值[(0.31±0.16)和(0.26±0.13)]及IL-6水平[(110.41±10.94)和(106.15±11.23)ng/L]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而Treg百分比[(4.46±1.51)%和(4.89±1.73)%]和血清TGF-β1含量[(542.23±51.17)和(520.16±55.62) ng/L]则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②病例组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均完成治疗,进行期和稳定期银屑病患者治疗后PASI评分[(4.11±2.97)和(4.25±3.16)分]较治疗前评分[(18.25±7.13)和(18.11±6.92)分]有明显下降(P<0.01).经NB-UVB治疗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86.67%,其中病例组进行期患者有效率为88.89%,病例组稳定期患者为84.44%,NB-UVB治疗对进行期和稳定期患者之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例组患者PASI评分与Th17细胞百分比、Th17/Treg比值、IL-6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P< 0.01);Treg细胞百分比、TGF-β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1).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IL-6、TGF-β1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银屑病的发病及其病情的严重程度评分与外周血Th17细胞、IL-6水平的高表达及Treg细胞、TGF-β1水平的低表达有关;NB-UVB可改变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失衡比值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张建明;高昱;张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三叉神经电刺激对慢性癫痫大鼠癫痫状态所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

    目的 观察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对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大鼠谷氨酸脱羧酶(GAD65/67)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匹罗卡品建立癫痫点燃模型(即慢性癫痫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模型组,同时选取正常大鼠纳入空白对照组进行对照.治疗组及模型组大鼠于制模后分别给予三叉神经电刺激或假刺激持续1个月.于电刺激结束并再次诱发SE后6h、24 h、48 h及72 h分别采用TUNNEL和Niss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SE后海马神经元原位凋亡及脱失情况;于电刺激结束后24 h、72 h、1周、2周及4周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GAD65/67表达情况.结果 SE后24 h、48 h及72 h治疗组海马区TUNNEL阳性细胞、Nissl受损细胞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并以SE后72 h治疗组减少幅度尤为显著(P<0.05).电刺激结束后24 h、72 h、1周、2周及4周时治疗组GAD65/67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治疗组GAD65于电刺激结束72h~1周时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于电刺激结束4周时接近正常水平.治疗组及模型组大鼠GAD67表达均未见明显峰值,治疗组GAD67表达至电刺激结束4周时仍显著强于模型组水平(P<0.05).结论 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增强脑内抑制功能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及抗癫痫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左健;贺慧艳;王倩倩;尹娜;谢成娟;王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运动疗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后肢体肌电信号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及综合抢救技术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有显著下降,但存活者中约有75%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80%以上,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研究联合采用运动疗法及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获得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欣;田秀娟;王金玲;白田雨;陈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控制性皮质撞击损伤模型及其应用进展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其发生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患之一.受伦理学限制,临床研究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可用于基础研究的TBI动物模型较多,其损伤方式和生物力学机制不同,基本可分为撞击伤模型、非撞击加速伤模型和爆炸冲击波伤模型3类,不同模型间各有利弊,应用范围也各有不同.撞击伤模型主要造成大脑局灶性损害[1],但造模过程中动物死亡率较高,且脑局部受压时间和受力大小常常不均.非撞击加速伤模型施加外力方式与实际致伤机制存在差异,其仪器及造模方法均较复杂[2].控制性皮质撞击(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以局灶损伤为主,造模稳定性及可控性较好,可避免出现弥漫性TBI,在研究机体TBI后生物力学及病理生理学变化方面具有潜在优势[3].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CCI模型现状及其治疗学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TBI的治疗及前景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韩梦琪;张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介入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疑难病症之一.目前介入溶栓技术是治疗早期ANFH的有效手段之一1-2,同时规范化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联合采用介入溶栓技术及康复训练治疗26例早期ANFH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涛;程敬亮;彭力;徐霖;张云枢;陈学强;王振熊;邢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综合干预对手外伤远位带蒂皮瓣修复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当手外伤患者手指、手掌或手背部出现大面积皮肤缺损时,可选择距创面较远、部位较隐蔽的上肢区域作为皮瓣供区,形成远位带蒂皮瓣.此种治疗方法的皮瓣成活率较高,二期断蒂术后外观和功能较好,手术风险小,易于被患者接受,是目前修复手外伤常用的临床手术方法之一.从一期手术至断蒂共需3~4周,在此期间,患者上肢常需固定和制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造成一定影响[1].本研究采用远红外线疗法、局部推拿、肩关节功能锻炼、心理辅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肩部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桂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时间点介入运动再学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介入运动再学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再学习组(54只)、对照组(18只)和假手术组(18只),依据运动再学习的介入时间不同,将运动再学习组细分为造模后3d亚组(18只)、造模后7d亚组(18只)、造模后14 d亚组(1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对所有大鼠进行造模,1.5h后,将运动再学习组和对照组大鼠所用造模线栓拉出1 cm,造成再灌注损伤,假手术组不予以特殊处理.造模后3d、7d及14 d,分别给予运动再学习各亚组大鼠运动再学习训练.造模后7d、14d及21d,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可塑性相关基因15(CPG15)、核转录因子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后3d亚组神经功能评分、CPG15含量及NF-κB水平均优于造模后7d亚组和造模后14 d亚组(P<0.05),造模后7d亚组上述指标均优于造模后14d亚组(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造模后3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10.477±0.163)分]的评分较低(P>0.05),造模后14 d亚组在造模7 d[(10.503±0.245)分]及14d时[(8.673±0.261)分]的神经功能评分亦较低(p>0.05).造模后3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CPG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的CPG水平较高(P>0.05),造模后14 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CPG15水平亦较高(P>0.05).造模后3d亚组不同时间点的NF-κ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的NF-κB水平较低(P>0.05),造模后14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NF-κB水平亦较低(P>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能显著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MCAO后3d介入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佳.

    作者:孙敏;王道清;王晓红;崔宝娟;曾凡硕;黄来刚;刘本玲;孙强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