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磁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王冰水

关键词:治疗方法, 治疗手段, 应用范围, 仪器设备, 科学技术, 磁疗法, 医学, 物理, 理论, 康复, 革新, 创新
摘要:电、磁治疗是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它应用范围广,是现代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上电、磁疗法也不断创新,包括理论上的探索、治疗方法的革新、新仪器设备的推陈出新等.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脑损伤康复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现状与进展

    脑功能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和重视.自从1991年5月美国麻省总医院的Belliveau等[1]首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展示人脑视皮质功能活动以来,fMRI技术很快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作者:许尚文;陈自谦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低功率He-Ne激光促进下颌骨及牙槽骨骨折愈合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口腔颌面部外伤所致下颌骨骨折患者日渐增多,为促进骨折愈合,避免并发症,临床上应用了许多物理治疗方法,如高压氧、低功率激光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张代杰;王卫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永磁磁场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研究

    目的 以磁源空间磁场定量计算为依据,探讨不同磁感强度永磁磁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体外培养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选取极面中心磁感强度为93.3,175.3,263.6,320.3和375.4 mT的5组圆片磁源,采用有限元数值法计算其空间磁场,得出磁感强度并以磁感强度等值线表示;将5种强度的磁源分别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OD值).结果 各加磁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OD值(1.285±0.164,1.251±0.122,1.142±0.176,1.021±0.127,1.015±0.240)均比非加磁对照组OD值(1.411±0.079)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总体呈现出磁感强度越强,OD值下降越明显的趋势.结论 实验所使用各磁感强度组磁场均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提示磁场可能对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王益民;靳世久;陆一竹;张皓楠;张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不同治疗时间的脉冲电磁场对去势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时间的脉冲电磁场(PEMFs)干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以探索PEMFs治疗骨质疏松的适治疗时间.方法 按随机分组原则用密闭信封法将雌性3个月龄SD大鼠50只分为5组:假手术对照组10只,卵巢切除对照组10只,卵巢切除Ⅰ组10只,卵巢切除Ⅱ组10只,卵巢切除Ⅲ组10只.除假手术对照组以外,对所有动物按文献方法去势造模.卵巢切除Ⅰ组、卵巢切除Ⅱ组和卵巢切除Ⅲ组大鼠每天在强度为3.8 mT,频率为8 Hz的电磁场环境中分别照射20,40,60 min,共30 d.假手术对照组和卵巢切除对照组不干预.各组动物均在满30 d后,行股动脉放血处死,取右侧股骨作生物力学性能测定.结果 卵巢切除对照组大鼠的股骨结构力学指标(包括大位移、大载荷及大能量吸收)和材料力学指标(包括大应力、大应变及弹性模量)显著低于其它4组大鼠(P<0.05或P<0.01),而假手术对照组、卵巢切除Ⅰ组、卵巢切除Ⅱ组及卵巢切除Ⅲ组4组大鼠的股骨生物力学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MFs能阻止大鼠在卵巢切除后的股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对去势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肯定的预防作用.在磁场强度(3.8 mT)和脉冲频率(8 Hz)相同的前提下3种治疗时间的PEMFs均能使卵巢切除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但3种治疗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每日用PEMFs对去势大鼠治疗20~60 min,对其骨生物力学性能的维持效果相同.

    作者:何成奇;王维;肖登;杨霖;雷中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经颅电刺激大鼠膈肌各位点运动诱发电位特点的研究

    目的 了解膈肌各位点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的特点,从而寻求检测膈肌MEP的佳位点.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70 g.采用Reporter型肌电图仪给予单个方波电脉冲刺激,刺激强度15 mA,波宽0.2 ms,刺激间隔200 ms.直视下,将同心圆针电极分别插入膈肌内侧脚、中间脚、外侧脚、腋后线第11肋骨下缘、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锁骨中线第8肋骨下缘、胸骨旁线第7肋骨下缘、胸骨部.记录信号经放大后,打印保存以备后续分析.结果 30只SD大鼠经颅电刺激后每侧膈肌8个位点均可记录到双相诱发电位.各位点潜伏期变化不大,为(2.95±0.21)ms.各位点各自波幅相对恒定.但各位点间波幅变化较大,胸骨部小,为(0.97±0.05)mV.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大,为(6.08±0.46)mV.同时发现,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进针时,此处离胸膜返折部有一定的距离,在针通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肋间肌后可安全到达膈肌,而不会穿透胸膜伤及肺.结论 以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为进针点,垂直胸壁进针行膈肌MEP监测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该处波幅大,是监测膈肌MEP较理想的位置.

    作者:周许辉;张咏;潘峰;严望军;贾连顺;袁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重型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患者术后的高致残率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三级康复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2],但关于康复治疗在重型脑室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尚鲜见报道.

    作者:靳峰;刘春华;郭守刚;冯军;赵洪洋;赵甲山;朱贤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电磁辐射对大鼠小脑蛋白激酶C活性及谷氨酸受体2蛋白质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电磁辐射对大鼠小脑蛋白激酶C(PKC)活性和谷氨酸受体2(GluR2)蛋白质磷酸化的影响,探讨电磁辐射对小脑运动性学习记忆的神经信号传导通路的损伤特点.方法 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和辐射组50只,辐射组又根据观察时间点分为辐射后0,3,12,24和72 h等5个亚组,每亚组10只.各辐射组给予90 mW/cm2的电磁辐射20 min.测定电磁辐射后即刻大鼠的肛温,并计算比吸收率(SAR)值;采用改良的TaKai法检测PKC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脑GluR2蛋白质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 电磁辐射后即刻,大鼠肛温升高2.99℃,SAR值为8.66 W/kg.大鼠小脑PKC的活性在电磁辐射后即刻显著降低;GluR2的表达水平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但GluR2的磷酸化水平在电磁辐射后即刻显著降低,其他观察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 电磁辐射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小脑PKC的活性和GluR2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对运动性学习记忆的神经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损伤效应.

    作者:刘勇;王登高;余争平;张广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电、磁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电、磁治疗是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它应用范围广,是现代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上电、磁疗法也不断创新,包括理论上的探索、治疗方法的革新、新仪器设备的推陈出新等.

    作者:王冰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康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在青春前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一种脊柱畸形,影响青少年健康发育,发病率约为1%~1.17%,其中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9:1.

    作者:武继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电刺激对大鼠失用性萎缩肌肉围度及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肢体因受伤等原因需要长期制动,这必然导致肌肉的失用性萎缩,而且肌萎缩的程度随着时间推进呈现逐渐加重趋势.这对伤愈后患者功能的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

    作者:吕晓宇;郝选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脉冲电磁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肪分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15 Hz、1 mT脉冲电磁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成脂肪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15 Hz、1 mT脉冲电磁场刺激,按照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检测ALP活性,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肪指标的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肪诱导分化情况.结果 15 Hz、1 mT脉冲电磁场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活性(P<0.01)以及成骨蛋白(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的mRNA表达;抑制脂肪素、脂肪细胞结合蛋白2(AP-2)等成脂肪转录因子的表达,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脂肪分化.结论 15 Hz、1 mT脉冲电磁场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抑制其向成脂肪分化.

    作者:杨勇;吴华;赵东明;赵文春;黎润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重症肌无力的针电极肌电图研究

    重复性神经电刺激是大多数实验室用于诊断和研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国内已有较多年的使用历史和研究.

    作者:尹厚民;冯蔚;程源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低强度超声波治疗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已证实低强度超声波具有促进臂丛及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作者:何建华;张威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脉冲电磁场对原代大鼠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脉冲电磁场对内皮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内皮前体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磁场组.磁场组细胞于培养第5天后给予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直至培养终点.细胞增殖活性采用MTT法测定,用流式细胞仪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NOS3表达阳性细胞.结果 从磁场作用第5天开始,磁场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磁场作用第3天时,磁场组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NOS3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种增高趋势持续至培养终点.结论 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促进大鼠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作者:李飞;程康;王海昌;徐可为;郭文怡;张荣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针刺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皮质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皮质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模型,用GEArray Q系列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芯片检测针刺治疗14 d后大脑皮质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针刺组共有48条基因(占被检测基因总数的50%)与对照组有表达差异,其中40条[占差异表达基因的83.3%,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及受体(CNT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受体(FGFR1)等]上调,8条[占16.7%,如神经调节素1(Nrg1)、神经调节素4(Nrg4)及酪氨酸激酶C(TrkC)等]下调.结论 针刺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这可能介导了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分子机制.

    作者:庄明华;郭燕春;白晔;刘明发;骆健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按CT分型疗效观察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一种常见病,给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临床非手术治疗效果差.自2002年来,我们应用骶管注射与物理因子疗法对我院收治的128例LSS患者进行治疗,并对依据CT分型的各型患者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兰山;常胜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