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廖斌;王华;顾洁夫;吴静
目的探讨面神经不同损伤程度对面瘫预后的影响.方法制造豚鼠颞骨内面神经麻痹模型,分为压榨面神经5 s组、15 s组、30 s组,再分为观察1周组、1月组.应用神经电图测试5 s组、15 s组、30 s组的平均阈值差值.扫描电镜观察各1周组、1月组口轮匝肌次级突触间隙面积的变化.光镜观察采用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结合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并应用LUZEX-F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试各组肌纤维AchE含量的灰度值.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运动终板结构和AchE阳性反应产物的变化.结果 5 s组的平均神经兴奋传导抑制时间为(36.8±10.2)min;15 s组瞬目反射恢复正常平均需(48.0±16.0)d;30 s组瞬目反射半年内未恢复.扫描电镜观察5 s组次级突触间隙呈正常状态;15 s 1周组的次级突触间隙面积轻度减少,1月组明显恢复;30 s 1周组的次级突触间隙面积显著减少,1月组稍有恢复.5 s 1周组AchE平均灰度值为52.98±5.38,15 s 1周组为65.18±1.2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30 s 1周组为76.88±4.86,与15 s 1周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15 s 1月组为56.86±1.82,30 s 1月组为79.45±2.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透射电镜观察5 s组AchE活性颗粒密度无改变;15 s1周组运动终板和AchE阳性反应产物恢复明显;30 s1月组有轻度恢复.结论失神经支配程度越重,运动终板病变越重,预后越不良,应早期行面神经减压术.提示强度-时间曲线阈值测试是判断面肌运动点失神经支配程度的有用方法.
作者:任重;石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兔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造成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24只兔随机分成4组,即:不处理的对照组,即刻行神经外膜切开减压组,1周后神经松解组和4周后神经松解组.每组6只兔,分别于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结果各实验组神经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和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均好于对照组(P<0.05),其中即刻行外膜切开减压组与对照组及4周后松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如能尽快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徐新智;黄耀添;胡蕴玉;师继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收治1例多发关节痛患者,后确诊为因服用吡嗪酰胺而致痛风性关节炎.因此种病例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例男,20岁,于1998年3月27日以关节炎收入院.1年前患肺结核,在当地服用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剂量不详.1月前双跟腱疼痛,不久左踝、左足肿胀疼痛,行走明显受限,近半月来左膝、右髋部亦感觉疼痛.先后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双踝、跟腱拍片正常.胸片示左肺结核未愈.血沉58 mm/h.外院诊断为左踝左跟腱结核,建议石膏固定.
作者:赵力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氦-氖激光局部或穴位照射治疗慢性胆囊炎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但对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氦-氖激光治疗加二氧化碳激光照射胆囊区的方法(下简称综合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功友;尹芳;陈卫;姜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骨的塑型到成年期基本结束,而骨的重建过程则持续终生.成人骨骼在一生中不断进行更新和转换,即破骨细胞将其吸收,成骨细胞又不断在原位形成新骨.
作者:熊恩复;何成奇;廖芳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下腰痛(CLBP)患者的下肢肌力的闭链等速测试,定量评价患者的下肢肌力的变化并探讨该项测试技术的意义.方法采用BIODEX-2AP闭链测试系统对36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的下肢进行测试.结果在60°/s、120°/s、180°/s限速条件下,患侧下肢屈伸肌的峰力矩、下肢屈伸肌峰力矩占体质量的比值和平均功率均较健侧有明显下降(P<0.001);患侧的下肢屈伸肌肌力(峰力矩)比值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LBP患者的患侧下肢屈伸肌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用闭合链测试系统对CLBP患者进行下肢肌力等速测试,不失为一种反映其运动功能较全面的客观指标.
作者:范建中;彭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采用激光生物散斑方法观测正常人甲皱皮肤微循环和病理状态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散斑时间序列和频谱.方法采用制作的新型探测装置,减小了观测范围,获得生物散斑的低频运动成分.结果观测到微循环的散斑信号中不仅包含了血流速度信息脉搏波信息,还包含了微血管自律运动信息,能较好地反映出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论生物散斑现象可作为研究微血管自律运动的新方法.
作者:温午麒;傅汝廉;巴恩旭;王起顺;赵承梅;刘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传统的根管消毒方法是在根管内放置药物棉捻,患者需多次复诊,治疗周期长.自1999年12月开始,我们应用微波消毒根管,疗程缩短,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陈惠珍;池学谦;张志勇;李浩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通过对30例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其下肢功能的评定,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步态与下肢功能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0~70岁,平(59.8±7.5)岁.康复后均可独立或监护下行走,无前庭功能或小脑功能障碍,无严重骨科疾患.
作者:李华;曹虹;杨俊;姚红华;赵艳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肌纤维织炎是骨科常见病,颈、肩、腰、背部好发,疼痛明显,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我科于1999年~2000年应用热磁治疗肌纤维织炎150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玲;刘春辉;徐鹤鑫;葛艳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肌肉萎缩和恢复中血清睾酮(ST)水平的变化及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肌萎缩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外固定3周后即刻宰杀组;③外固定3周后自然恢复3周组;④外固定3周后跑台训练3周组;⑤外固定3周后游泳训练3周组.以放免法测定ST水平.结果固定3周后,即刻宰杀组大鼠ST水平为(0.58±0.24)nmol/L,较正常对照组(6.21±3.51)nmol/L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自然恢复组(1.93±0.77)nmol/L和运动组[跑台组(3.01±1.82)nmol/L,游泳组(3.71±2.84)nmol/L]的ST水平均显著高于固定即杀组(0.58±0.24)nmol/L,差别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但自然恢复组和跑台组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别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游泳组已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运动组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可造成骨骼肌废用性萎缩;解除固定后,萎缩的肌肉可以逐渐恢复,而运动对萎缩肌肉的恢复过程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运动提高机体ST水平有关;游泳锻炼较跑台运动能更有效地提高ST水平.
作者:刘颖;陆一帆;杨少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黎氏区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我科自1998年7月至1999年7月采用微波凝固治疗黎氏区鼻出血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纲;黎万荣;欧小毅;杨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腕管综合征亦称腕正中神经挤压征,为常见的嵌压性神经病变.各种因素所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致使正中神经受压、缺血而产生该组症状及体征.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常使手的功能受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肌电图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判定均有重要的价值.本组对10例腕管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夏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次声对大鼠作用后,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的变化.方法用16 Hz、90dB次声作用1、7、14、21 d,2 h/次@d-1.分别于作用后0.5、6、12、18、24 h观察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在次声作用1 d后,与对照组相比0.5 h已开始增高(P<0.01),12 h达高峰,而后下降,至24 h降为低点,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次声作用7 d,在0.5 h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后渐渐升高,至24 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次声作用14 d,与对照组相比0.5 h达高峰(P<0.01),而后渐渐下降,至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次声作用21 d,与对照组相比0.5 h达高峰(P<0.01),而后下降,12 h降为低点,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18、24 h复呈显著增高(P<0.01).结论次声作用后,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随次声作用时间的不同而呈不同的规律性改变.
作者:赵志刚;陈景藻;贾克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康人膈神经重复电刺激(PRNS)和肋间神经重复电刺激(IRNS)特点.方法检测了28例健康人双侧PRNS和IRNS,刺激频率为3 Hz和5 Hz,记录第4或第5波与第1波间波幅衰减的百分比.结果 PRNS和IRNS均不存在年龄、性别、侧别间的差异;合并双侧后的结果显示PRNS和IRNS波幅衰减百分比均小于7%.PRNS在操作上难度大于IRNS.结论可将波幅衰减大于15%作为PRNS和IRNS异常的标准.
作者:庄立;许贤豪;王湘;蒋景文;汤晓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17p11.2-12基因重复的进行性腓骨肌萎缩(CMT1A)症1A型患者电生理特点.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检测和分析来自21个家系的22例CMT1A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包括肌电图及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77.3%(17/22)的患者肌电图上出现纤颤、正相电位,81.8%(18/22)的患者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CMT1A患者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无重复的CMT1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63,P>0.05).90.9%(20/22)的患者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引不出,分别有13例和12例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引不出.1 例患者所检神经的均在正常范围,而他的MCV都明显低于正常;1例患者尺神经正常,而其MCV<20 m/s;还有1例患者正中神经SCV正常,而其MCV只有38 m/s.但13例正中未引出的患者中,对应的MCV仅1例未测出,快的传导速度高达41.6 m/s;12例尺神经SCV未引出者,对应的MCV仅3例未测出,快的传导速度为32 m/s.结论该组CMT1A患者电生理特点为大多数患者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下肢感觉神经病变重于上肢;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不一定同时受累,受累的严重程度亦可能不一致,存在个体差异.
作者:笪宇威;沈定国;苏凤霞;刘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一侧偏斜的疾病,是婴常见的疾病,在治疗及病因上存在很大的争议[1-5].多年来我科采用物理疗法治疗此病,效果满意.现将近期在我科治疗并有随访纪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探讨影响本病预后及疗程的因素.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何有效地预防DVT已成为国内骨科医师所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研究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股静脉血流的速度变化,探讨深呼吸和足部不同方式的主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为防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流淤滞、预防DVT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陈廖斌;王华;顾洁夫;吴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臂丛神经损伤在周围神经损伤中较为常见,往往造成上肢严重残疾.康复治疗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可起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科对4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和临床观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兰;陆廷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多病灶的脱髓鞘斑,临床特点为病灶部位的多发性以及时间上的多发性,呈缓解与复发交替的病程[1].
作者:马建军;徐军;冯周琴;孙翠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