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莉;刘衍春;陈妍;马玲;郑凌
目的:调查分析献血者献血前血型初定型错误的原因,寻找减少差错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1-2013年街头和团体献血者血型初次正定型的差错率进行比较.将初定血型错误的原因分为人为:包括定型错误、录入错误、定型错误+录入错误、试管上血型标注错误、留错样;非人为:包括亚型、意外抗体,按产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和2012年血型初定型的差错率分别为0.096%和0.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P>0.05),201 3年差错率下降为0.053%,与前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1,P>0.05).血型初定型错误主要是人为差错,占86.7%;团体高于街头,团体初定型的差错率为0.154%,而街头为0.04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15,P<0.01).结论:人为差错是导致献血者血型初定型错误的主要原因,加强团体献血的管理是减少差错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庆敏;朱红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 命名和分类Forssman血型系统是ISBT(国际输血协会)2012年以后确认的新血型抗原系统,命名为FORS、编号031.FORSSMAN血型抗原与FORSSMAN抗原,是2个不同的概念.FORSSMAN血型抗原,我们称之为FORS抗原,而FORSSMAN抗原,称之为FS抗原.前者是新近发现的血型抗原(国际输血协会为纪念FORSSMAN先生的研究贡献而命名的新血型抗原-031),后者是“异嗜性抗原”,早在1911年由福斯曼发现并命名[1-2].
作者:方莹;李凌波;卞洁;徐姿;姚永良;吴建红;范春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指标的检测结果,探讨感染现状及检测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HBsAg、抗-TP、抗-HIV和抗-HCV 4项指标,统计分析结果.结果:2010--2014年,HB-sAg、抗-TP、抗-HIV和抗-HCV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9.82%、6.85%、0.90%和0.40%,各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在各临床科室广泛存在.结论:医院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率较高,尤其TP、HIV的传播不容忽视;加强住院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无论对患者(可发现无症状感染)、医院(控制交叉感染及职业暴露感染)、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华;黄远帅;江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2 470例妊娠妇女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特征,探讨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提高产前实验室检查在预防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证据.方法:通过产前免疫学方法检测妊娠妇女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及效价等,收集经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确认的不规则抗体定性和分类结果,探讨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可能的原因,以及不规则抗体与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在不同血型中存在差异(P<0.01),88.89%不规则抗体阳性比率为Rh(D)阳性,且不规则抗体发生与Rh血型存在关联;既往妊娠生产≥3次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2.65%,且妊娠与不规则抗体发生存在低相关性;输血患者中不规则抗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输血的患者(P<0.01),且输血与不规则抗体发生存在相关性(C=0.262/P=0.00).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妊娠生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规则抗体阴性的患者,且具有相关性(C=0.305/P=0.00);抗D和抗-HI发生不良反应比率高;不规则抗体阳性中抗体效价>32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大,且效价与不良反应发生呈相关性.结论:不规则抗体在妊娠妇女中检出阳性明显预示了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抗体的种类和效价是判断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原因可能与输血和妊娠次数存在相关性,提示了不规则抗体在临床预警和监测妊娠生产不良反应发生有前瞻性的意义.
作者:黄菲;李翠莹;刘媛;于丽君;徐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Knops血型系统的抗原由Ⅰ型补体受体(CR1)基因编码,通过调查献血者CR1基因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了解江苏地区Knops血型系统抗原分布多态性.方法:采用PCR方法对汉族献血者CR1基因第26和29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80份汉族献血者中,Knops血型系统仅有York抗原(4223位)和KAM抗原(4870位)存在多态性,其中Yka+为48.89%,Yka-为51.11%;KAM+为79.17%,KAM为20.83%;其余抗原均为纯合子.结论:江苏汉族人群中的Knops血型系统仅有第4223位York抗原和4870位KCAM存在基因多态性.
作者:林红;朱胜江;汤心怡;刘衍春;黄成垠;孙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用血、备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意义及适开展方法.方法:采用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免疫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以血清倍比稀释度来检测3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差异.因盐水法会造成IgG型抗体漏检,故不在本次实验推荐范围.结果:3种方法均能全部检测出IgG型抗体,阳性符合率达100%,但从血清稀释度体现出灵敏度稍有差异.结论:3种方法自身特点、推广范围与适用情况均有不同点.基层医院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开展微柱凝胶法;若条件受限,则推荐凝聚胺法;而作为经典方法的抗人球蛋白法因相对费时且操作繁琐,不适做为日常筛选方法,宜作为不确定病例的确诊试验.
作者:谢军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A型和AB型婴儿红细胞进行A1抗原血清学检测,以了解其红细胞上A1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常规试管法及4℃冰箱1h增强反应对A型和AB型婴儿红细胞进行A1抗原检测和确认.结果:155例A(AB)型婴儿中检测出A1抗原121例(78.06%),其中28 d以内的新生儿3例(8.57%),29 d以上118例(9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型婴儿127例,检出A1抗原105例(82.68%);AB型婴儿28例,A1抗原检出19例(6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与AB型婴儿红细胞上的A1抗原在21~28 d开始表达;因此新生儿在0~28 d检测A1抗原是无意义的,要在1个月以后做4℃增强反应才有意义;同时同龄AB型婴儿的A1抗原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型婴儿.
作者:杨爱月;朱碎永;裘晓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以来,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多数献血者在采血车内完成献血过程.采血车为血液中心采集血液和献血者参与献血提供了便利,但由于采血车处于人流密集地区,车内空间有限,外部环境复杂,如何保证采血环境的安全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证血液采集质量是血液中心医疗管理的重点[1].本文通过分析采血车内的采血过程,探讨潜在医疗安全隐患,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相关对策,以保证献血者、受血患者及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佳娟;乔敏;陈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1-05-2015-04治疗的16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中56例接受PCI治疗并联合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56例未接受PCI治疗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为阿司匹林组,56例未接受PCI治疗单独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为氯吡格雷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敏感性的相关因素.结果:①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的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氯吡格雷组的ADP途径抑制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阿司匹林的敏感性与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关(P<0.05),氯吡格雷敏感性与性别、吸烟、肥胖及糖尿病有关(P<0.05).结论:采用血栓弹力图可以及时发现对抗血小板药物不敏感的患者,从而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作者:武永胜;程连赛;马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长洗涤红细胞(WRC)的保存期限,制备保存WRC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均分为3组:不洗涤悬浮红细胞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保存的WRC组(盐水组)和MAP保存的WRC组(实验组),4℃保存后分不同保存时间取样并检测WRC质量控制的相关指标.结果:MAP混悬WRC 4℃保存7、14、21、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上清蛋白含量均小于2.5 g/L,溶血率均小于红细胞总量0.8%.结论:参考国家标准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WRC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MAP混悬WRC的质量控制符合国家标准.
作者:段志倩;石洁;郑建勇;骆莺;董瑞萍;贾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运用速率法检测,≤40单位为合格.而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ALT符合相关要求,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行业标准WS/T404-2012《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调整标准ALT≤50单位为合格,2013年8月1日开始实行.我站据此对标准调整前后一年数据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朱健;杨光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Duffy抗原基因rs863002和rs302701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全血DNA;选择Duffy抗原基因2个具有代表性的标签SNP位点(rs863002和rs3027012),使用TaqMan-MGB探针Real-time PCR技术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rs863002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0%和88.0%,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0%和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863002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95.0%和94.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和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027012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和98.0,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和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027012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98.5%和99.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5%和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发现Duffy抗原基因rs863002和rs3027012位点SNP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存在关联.
作者:周世航;梁晓华;杨悦;刘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树立正确、全面的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临床用血工作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1].
作者:徐全民;匡建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为低危无偿献血者的招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血液中心2011-2013年梅毒阳性献血者性别、年龄和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女性(0.388%)高于男性(0.28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929,P<0.01);不同年龄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分别为18~25岁0.246%,26~35岁0.308%,36~45岁0.357%,46~55岁0.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906,P<0.01),并随着年龄的递增阳性率呈升高趋势;首次献血者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x2 =317.987,P<0.01).结论: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和征询工作,增加对低危人群的招募工作,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作者:王艳彬;陈志华;张慧贤;郝连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Rh(D)阴性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7例Rh(D)阴性孕妇在围产期前1~3周进行自体血采集1~2次,每次采血200ml,置4℃贮血冰箱内保存备用.对孕妇采血前后及血液回输前后进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并观察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孕妇不良反应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37例妊娠晚期Rh(D)阴性孕妇自体血液采集前后3d的RBC、Hb、Hct、PLT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3例自体血液回输的孕妇血液回输前后3d的RBC、Hb、Hct、PL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孕妇无严重不良反应,均未输注异体血,新生儿Apgar评分为9~10分.结论:预存式自体输血操作简单、安全、能缓解稀有血型血源紧缺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刘宏敏;孙倩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了解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0名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为研究组,监测献血间隔期从≥4周缩短到≥2周前后的血常规,以及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对照组40名血常规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PV、HCT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自身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HCT和PLT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缩短献血间隔期对献血者健康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黎;杨文萍;郑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对ICU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红细胞输血治疗的271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策略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输血前Hb<100 g/L)与限制性输血组(输血前Hb<70 g/L).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等一般资料;对2组患者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记录2组ICU内输血情况及Hb变化情况;观察2组患者3周内病死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重症感染、肺水肿、心力衰竭发生率等.结果:①2组在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疾病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②限制性输血组住院期间每例平均输注红细胞(4.5±3.7)U,低于开放性输血组的(6.8±4.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输血组入院时Hb、ICU内输红细胞前后Hb、出院时Hb均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③限制性输血组3周内病死率与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开放性输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限制性输血组重症感染、肺水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MODS评分、≥3个器官衰竭等方面明显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减少临床不必要的输血,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降低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尚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阳性结果与献血员屏蔽的关系,探讨其在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相应的献血员淘汰情况.结果: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86%、0.41%、0.15%、0.53%;4项单试剂阳性未经确认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32%、0.29%、0.09%、0.18%,双试剂阳性未经确认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54%、0.12%、0.06%、0.35%.双试剂阳性淘汰者中,除抗-HIV行确认试验,其余均未行确认试验直接淘汰.结论: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与献血员保留机制密切相关,全面开展确认试验及优化献血员屏蔽程序以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合法化.
作者:张利;丁显平;朱国标;甘新宇;漆宇;袁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2005-2006年,卫生部相继发布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这是我国输血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1].之后,各地血站纷纷建立甚至多次换版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其要求.血站无论是以ISO9000标准为框架,以2个规范为具体要求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还是仅根据2个规范的要求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都离不开对术语和定义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任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等一系严重症状的综合征,其病死率高达60%[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9月份成功抢救了1例急性羊水栓塞患者,本研究对该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度异常变化进行分析.
作者:陆如岳;王明山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