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限制性输血对ICU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尚丽娟

关键词:限制性输血, ICU患者, 临床转归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对ICU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红细胞输血治疗的271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策略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输血前Hb<100 g/L)与限制性输血组(输血前Hb<70 g/L).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等一般资料;对2组患者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记录2组ICU内输血情况及Hb变化情况;观察2组患者3周内病死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重症感染、肺水肿、心力衰竭发生率等.结果:①2组在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疾病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②限制性输血组住院期间每例平均输注红细胞(4.5±3.7)U,低于开放性输血组的(6.8±4.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输血组入院时Hb、ICU内输红细胞前后Hb、出院时Hb均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③限制性输血组3周内病死率与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开放性输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限制性输血组重症感染、肺水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MODS评分、≥3个器官衰竭等方面明显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减少临床不必要的输血,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降低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及处理分析

    目的:通过对冷凝集阳性现象所引起的疑难配血患者的血样进行了血清学分析,了解什么是冷凝集,以及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并探索冷凝集阳性患者在交叉配血中的处理对策.方法:对由于冷凝集所引起的疑难交叉配血患者的标本,进行了盐水法,改良凝聚胺法,微柱凝胶免疫法,以及经典抗人球蛋白试验等鉴定特异性抗体.结果:在不同温度下凝集程度有差别,其中4℃时有明显凝集,而在37℃时凝集逐渐消失.结论:对于存在冷凝集的患者,在进行交叉配血时,应采用加温输注,以清除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的影响.

    作者:褚笑眉;张海燕;刘久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TIM4在湿疹和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水平研究

    目的:研究TIM4在湿疹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湿疹患者、30例RA患者及30例IgE升高患者TIM4阳性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检测各组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并对其与TIM4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湿疹患者组,RA患者组的TIM4阳性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E升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湿疹患者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患者组、IgE升高患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TIM4比例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相关性分析中,只有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TIM4与单核细胞、TIM4与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RA组的TIM4比例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其他各组均无相关性.结论:TIM4在湿疹、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水平较正常升高,提示TIM4与这类疾病存在相关性.

    作者:魏燕;蔡鹏程;胡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A型和AB型婴儿红细胞上A1抗原表达的研究

    目的:对A型和AB型婴儿红细胞进行A1抗原血清学检测,以了解其红细胞上A1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常规试管法及4℃冰箱1h增强反应对A型和AB型婴儿红细胞进行A1抗原检测和确认.结果:155例A(AB)型婴儿中检测出A1抗原121例(78.06%),其中28 d以内的新生儿3例(8.57%),29 d以上118例(9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型婴儿127例,检出A1抗原105例(82.68%);AB型婴儿28例,A1抗原检出19例(6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与AB型婴儿红细胞上的A1抗原在21~28 d开始表达;因此新生儿在0~28 d检测A1抗原是无意义的,要在1个月以后做4℃增强反应才有意义;同时同龄AB型婴儿的A1抗原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型婴儿.

    作者:杨爱月;朱碎永;裘晓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栓弹力图在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1-05-2015-04治疗的16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中56例接受PCI治疗并联合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56例未接受PCI治疗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为阿司匹林组,56例未接受PCI治疗单独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为氯吡格雷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敏感性的相关因素.结果:①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的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氯吡格雷组的ADP途径抑制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阿司匹林的敏感性与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关(P<0.05),氯吡格雷敏感性与性别、吸烟、肥胖及糖尿病有关(P<0.05).结论:采用血栓弹力图可以及时发现对抗血小板药物不敏感的患者,从而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作者:武永胜;程连赛;马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台州地区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台州地区近4年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探讨制定相应对策,为今后的机采血小板采集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浙江省统一的BIS2.0软件统计模块统计2010-2013年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台州地区机采献血者人群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都有显著特点(P<0.05).单次捐献双份血小板的比例在逐年升高,但比率较低.各年仅捐献1次血小板的献血者比例较高,献血者保留率为60%左右.结论:今后机采招募主要对象为年龄40岁以下,从事自由职业或职员的男性献血者,并根据目标人群制定招募对策.可通过提高双份捐献比例、巩固与保留现有献血者等措施,更好地保障临床血小板需求.

    作者:卢智勇;江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等级医院评审对临床输血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等级医院评审对临床输血管理的影响程度及促进作用.方法:收集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等级复审前及复审后相关临床输血资料,对输血病历不合格率、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等级医院复审后临床输血病历规范程度与复审前相比有较大的提高,不合格率由82.8%降为20.1%,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审后科学合理用血情况大有改善,临床用血总量比复审前下降22.9%,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评审评价体系的建设,卫生管理部门周期性对医院输血资质的评审,可以有效地监管临床输血质量与安全指标,积极推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作者:杨梅;曹兴毅;曾家伟;李瑞珍;康钦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对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的探讨

    目的:分析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阳性结果与献血员屏蔽的关系,探讨其在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相应的献血员淘汰情况.结果: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86%、0.41%、0.15%、0.53%;4项单试剂阳性未经确认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32%、0.29%、0.09%、0.18%,双试剂阳性未经确认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54%、0.12%、0.06%、0.35%.双试剂阳性淘汰者中,除抗-HIV行确认试验,其余均未行确认试验直接淘汰.结论: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与献血员保留机制密切相关,全面开展确认试验及优化献血员屏蔽程序以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合法化.

    作者:张利;丁显平;朱国标;甘新宇;漆宇;袁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对2013-2014年间收治的非肿瘤、出血量大的骨科大手术及脑外伤患者120例,分别采集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天和5天的血液样本,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含量、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手术结束时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很明显的提升,自体输血对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具有显著性.

    作者:张海燕;刘久波;褚笑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输血4项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指标的检测结果,探讨感染现状及检测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HBsAg、抗-TP、抗-HIV和抗-HCV 4项指标,统计分析结果.结果:2010--2014年,HB-sAg、抗-TP、抗-HIV和抗-HCV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9.82%、6.85%、0.90%和0.40%,各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在各临床科室广泛存在.结论:医院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率较高,尤其TP、HIV的传播不容忽视;加强住院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无论对患者(可发现无症状感染)、医院(控制交叉感染及职业暴露感染)、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华;黄远帅;江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缩短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前后献血者的血常规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了解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0名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为研究组,监测献血间隔期从≥4周缩短到≥2周前后的血常规,以及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对照组40名血常规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PV、HCT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自身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HCT和PLT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缩短献血间隔期对献血者健康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黎;杨文萍;郑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A血型亚型与糖基转移酶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A亚型等位基因及其编码糖基转移酶的活性,进而了解不同A亚型的抗原性.方法:血型表型的定型采用微孔板法初检,试管法确认;糖基转移酶活性的检测采用血清学试管法;A血型亚型等位基因的检测采用DNA分子测序的方法.结果:在与抗A1不凝集的8例A亚型、24例A亚型B的标本中,无α-1、3-N-乙酰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的分别为7例和24例;在与抗A1弱凝集的6例A型、13例AB型标本中,出现酶活性的分别为1例和4例.95.45%(42/44)的A亚型无α-1、3-N-乙酰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结论:从本次初步研究看绝大部分的A亚型无α-1、3-N乙酰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不同A等位基因其A亚型的抗原性有差别.

    作者:史丽莉;刘衍春;陈妍;马玲;郑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AP保存洗涤红细胞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延长洗涤红细胞(WRC)的保存期限,制备保存WRC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均分为3组:不洗涤悬浮红细胞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保存的WRC组(盐水组)和MAP保存的WRC组(实验组),4℃保存后分不同保存时间取样并检测WRC质量控制的相关指标.结果:MAP混悬WRC 4℃保存7、14、21、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上清蛋白含量均小于2.5 g/L,溶血率均小于红细胞总量0.8%.结论:参考国家标准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WRC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MAP混悬WRC的质量控制符合国家标准.

    作者:段志倩;石洁;郑建勇;骆莺;董瑞萍;贾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羊水栓塞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度异常变化1例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等一系严重症状的综合征,其病死率高达60%[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9月份成功抢救了1例急性羊水栓塞患者,本研究对该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度异常变化进行分析.

    作者:陆如岳;王明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采血车内医疗安全隐患和对策

    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以来,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多数献血者在采血车内完成献血过程.采血车为血液中心采集血液和献血者参与献血提供了便利,但由于采血车处于人流密集地区,车内空间有限,外部环境复杂,如何保证采血环境的安全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证血液采集质量是血液中心医疗管理的重点[1].本文通过分析采血车内的采血过程,探讨潜在医疗安全隐患,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相关对策,以保证献血者、受血患者及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佳娟;乔敏;陈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体会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树立正确、全面的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临床用血工作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1].

    作者:徐全民;匡建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非抗凝自体血回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加抗凝剂自体血回输在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非抗凝自体血回输的45例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围术期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自体血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同时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 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①自体血液回输后及术后24 h与回输前及术前比较SBP、MAP及CV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下降(P<0.05);②自体血液回输后与回输前比较Hb和HCT明显升高(P<0.05),PLT明显降低(P<0.05);RBC-C3 bRR和RBC-ICR明显降低(P<0.05),但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腹腔大出血回收过程中不加抗凝剂回输可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避免出血倾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惠明;韩凤英;赵永萍;刘宏敏;倪宏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对孕妇早期检测及治疗在新生儿溶血症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通过鉴定孕妇的血型及测定其抗体效价,了解新生儿溶血病(HDN)的潜在发生状况,并探讨孕妇的干预治疗对HDN的影响.方法:对825例孕妇(和其丈夫)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对血型不合孕妇采用微柱凝胶法测定其抗体效价,以IgG抗A(B)效价≥64及IgG抗D≥16为阳性,抗体检测阳性者进行及早的干预治疗,观察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825对夫妇中ABO血型不合者471对(57.1%);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44.5%(367/825);O型孕妇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A型及B型孕妇抗体阳性率(P<0.05),A型与B型孕妇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血型不相合孕妇3例(0.36%),总阳性率0.24%(2/825);ABO型孕妇抗体总阳性率44.5%,显著高于Rh型孕妇抗体总阳性率0.24%(P<0.05).经干预治疗后,ABO型及Rh型不合者抗体阳性孕妇的效价明显降低,总有效率为85.6%(316/369).结论:本地区孕妇发生HDN的风险较大,其中出现ABO-HDN概率大于Rh-HDN出现概率,且O型孕妇较A型及B型孕妇更容易出现HDN.干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孕妇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效价,从而使得研究过程中出生的婴儿HDN发生率低.因此在怀孕16周即对孕妇进行首次血型鉴定及抗体效价测定,发现具有潜在HDN风险的孕妇,对其进行干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现HDN,同时减少流产、死胎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婴儿安全成长.

    作者:叶海辉;李智山;皮佑珺;钟万芬;黄洪海;侯治兵;胡华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470例妊娠妇女不规则抗体筛查分析

    目的:分析2 470例妊娠妇女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特征,探讨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提高产前实验室检查在预防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证据.方法:通过产前免疫学方法检测妊娠妇女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及效价等,收集经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确认的不规则抗体定性和分类结果,探讨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可能的原因,以及不规则抗体与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在不同血型中存在差异(P<0.01),88.89%不规则抗体阳性比率为Rh(D)阳性,且不规则抗体发生与Rh血型存在关联;既往妊娠生产≥3次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2.65%,且妊娠与不规则抗体发生存在低相关性;输血患者中不规则抗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输血的患者(P<0.01),且输血与不规则抗体发生存在相关性(C=0.262/P=0.00).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妊娠生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规则抗体阴性的患者,且具有相关性(C=0.305/P=0.00);抗D和抗-HI发生不良反应比率高;不规则抗体阳性中抗体效价>32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大,且效价与不良反应发生呈相关性.结论:不规则抗体在妊娠妇女中检出阳性明显预示了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抗体的种类和效价是判断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原因可能与输血和妊娠次数存在相关性,提示了不规则抗体在临床预警和监测妊娠生产不良反应发生有前瞻性的意义.

    作者:黄菲;李翠莹;刘媛;于丽君;徐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站质量管理八组易混淆概念的浅析

    2005-2006年,卫生部相继发布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这是我国输血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1].之后,各地血站纷纷建立甚至多次换版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其要求.血站无论是以ISO9000标准为框架,以2个规范为具体要求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还是仅根据2个规范的要求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都离不开对术语和定义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任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洗涤式血液回收技术在异位妊娠大出血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异位妊娠大出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异位妊娠伴腹腔内出血的患者分为2组,以愿意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并符合自体血回输纳入标准的35例患者为自体输血组,其余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中出血、输血及不良反应情况;监测自体输血组术前和术后24 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氧分压(PaO2)变化;比较2组伤口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β-HCG水平恢复时间及预后.结果:①自体输血组术中回收血量为1 106±480 ml/例,洗涤后回输血量为980±465 ml/例,回输自体血后未出现蛋白尿、发热、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术中术后均未输库存血;②自体输血组术后24 h的Hb、HCT及WBC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LT术后明显下降(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③自体输血组伤口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β-HCG水平恢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4 h及72 h随访时均未出现明显的感染,术后身体恢复情况良好.结论:采用洗涤式血液回收机对异位妊娠内出血较多的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及时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永萍;倪宏云;刘宏敏;张惠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