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张海燕;刘久波;褚笑眉

关键词:回收式自体输血,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对2013-2014年间收治的非肿瘤、出血量大的骨科大手术及脑外伤患者120例,分别采集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天和5天的血液样本,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含量、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手术结束时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很明显的提升,自体输血对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具有显著性.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采血车内医疗安全隐患和对策

    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以来,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多数献血者在采血车内完成献血过程.采血车为血液中心采集血液和献血者参与献血提供了便利,但由于采血车处于人流密集地区,车内空间有限,外部环境复杂,如何保证采血环境的安全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证血液采集质量是血液中心医疗管理的重点[1].本文通过分析采血车内的采血过程,探讨潜在医疗安全隐患,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相关对策,以保证献血者、受血患者及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佳娟;乔敏;陈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台州地区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台州地区近4年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探讨制定相应对策,为今后的机采血小板采集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浙江省统一的BIS2.0软件统计模块统计2010-2013年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台州地区机采献血者人群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都有显著特点(P<0.05).单次捐献双份血小板的比例在逐年升高,但比率较低.各年仅捐献1次血小板的献血者比例较高,献血者保留率为60%左右.结论:今后机采招募主要对象为年龄40岁以下,从事自由职业或职员的男性献血者,并根据目标人群制定招募对策.可通过提高双份捐献比例、巩固与保留现有献血者等措施,更好地保障临床血小板需求.

    作者:卢智勇;江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献血者ALT检测标准调整后对血液质量的影响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运用速率法检测,≤40单位为合格.而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ALT符合相关要求,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行业标准WS/T404-2012《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调整标准ALT≤50单位为合格,2013年8月1日开始实行.我站据此对标准调整前后一年数据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朱健;杨光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非抗凝自体血回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加抗凝剂自体血回输在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非抗凝自体血回输的45例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围术期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自体血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同时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 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①自体血液回输后及术后24 h与回输前及术前比较SBP、MAP及CV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下降(P<0.05);②自体血液回输后与回输前比较Hb和HCT明显升高(P<0.05),PLT明显降低(P<0.05);RBC-C3 bRR和RBC-ICR明显降低(P<0.05),但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腹腔大出血回收过程中不加抗凝剂回输可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避免出血倾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惠明;韩凤英;赵永萍;刘宏敏;倪宏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AP保存洗涤红细胞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延长洗涤红细胞(WRC)的保存期限,制备保存WRC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均分为3组:不洗涤悬浮红细胞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保存的WRC组(盐水组)和MAP保存的WRC组(实验组),4℃保存后分不同保存时间取样并检测WRC质量控制的相关指标.结果:MAP混悬WRC 4℃保存7、14、21、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上清蛋白含量均小于2.5 g/L,溶血率均小于红细胞总量0.8%.结论:参考国家标准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WRC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MAP混悬WRC的质量控制符合国家标准.

    作者:段志倩;石洁;郑建勇;骆莺;董瑞萍;贾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Duffy抗原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目的:探讨Duffy抗原基因rs863002和rs302701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全血DNA;选择Duffy抗原基因2个具有代表性的标签SNP位点(rs863002和rs3027012),使用TaqMan-MGB探针Real-time PCR技术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rs863002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0%和88.0%,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0%和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863002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95.0%和94.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和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027012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和98.0,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和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027012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98.5%和99.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5%和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发现Duffy抗原基因rs863002和rs3027012位点SNP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存在关联.

    作者:周世航;梁晓华;杨悦;刘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站质量管理八组易混淆概念的浅析

    2005-2006年,卫生部相继发布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这是我国输血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1].之后,各地血站纷纷建立甚至多次换版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其要求.血站无论是以ISO9000标准为框架,以2个规范为具体要求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还是仅根据2个规范的要求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都离不开对术语和定义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任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羊水栓塞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度异常变化1例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等一系严重症状的综合征,其病死率高达60%[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9月份成功抢救了1例急性羊水栓塞患者,本研究对该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度异常变化进行分析.

    作者:陆如岳;王明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A血型亚型与糖基转移酶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A亚型等位基因及其编码糖基转移酶的活性,进而了解不同A亚型的抗原性.方法:血型表型的定型采用微孔板法初检,试管法确认;糖基转移酶活性的检测采用血清学试管法;A血型亚型等位基因的检测采用DNA分子测序的方法.结果:在与抗A1不凝集的8例A亚型、24例A亚型B的标本中,无α-1、3-N-乙酰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的分别为7例和24例;在与抗A1弱凝集的6例A型、13例AB型标本中,出现酶活性的分别为1例和4例.95.45%(42/44)的A亚型无α-1、3-N-乙酰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结论:从本次初步研究看绝大部分的A亚型无α-1、3-N乙酰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不同A等位基因其A亚型的抗原性有差别.

    作者:史丽莉;刘衍春;陈妍;马玲;郑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限制性输血对ICU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对ICU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红细胞输血治疗的271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策略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输血前Hb<100 g/L)与限制性输血组(输血前Hb<70 g/L).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等一般资料;对2组患者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记录2组ICU内输血情况及Hb变化情况;观察2组患者3周内病死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重症感染、肺水肿、心力衰竭发生率等.结果:①2组在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疾病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②限制性输血组住院期间每例平均输注红细胞(4.5±3.7)U,低于开放性输血组的(6.8±4.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输血组入院时Hb、ICU内输红细胞前后Hb、出院时Hb均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③限制性输血组3周内病死率与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开放性输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限制性输血组重症感染、肺水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MODS评分、≥3个器官衰竭等方面明显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减少临床不必要的输血,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降低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尚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对2013-2014年间收治的非肿瘤、出血量大的骨科大手术及脑外伤患者120例,分别采集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天和5天的血液样本,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含量、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手术结束时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患者各项免疫检测指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很明显的提升,自体输血对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具有显著性.

    作者:张海燕;刘久波;褚笑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体会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树立正确、全面的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临床用血工作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1].

    作者:徐全民;匡建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献血不良反应诱因与护理干预研究现状

    纵观近几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临床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量持续增长,无偿献血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但是,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献血不良反应引起的血液采集不足量、耗材浪费、无偿献血者心理负担和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采供血工作者[1].为了不断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各地越来越重视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和献血服务质量的提升.

    作者:卞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对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的探讨

    目的:分析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阳性结果与献血员屏蔽的关系,探讨其在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相应的献血员淘汰情况.结果: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86%、0.41%、0.15%、0.53%;4项单试剂阳性未经确认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32%、0.29%、0.09%、0.18%,双试剂阳性未经确认淘汰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0.54%、0.12%、0.06%、0.35%.双试剂阳性淘汰者中,除抗-HIV行确认试验,其余均未行确认试验直接淘汰.结论:献血员输血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与献血员保留机制密切相关,全面开展确认试验及优化献血员屏蔽程序以完善献血员保留机制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合法化.

    作者:张利;丁显平;朱国标;甘新宇;漆宇;袁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栓弹力图在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1-05-2015-04治疗的16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中56例接受PCI治疗并联合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56例未接受PCI治疗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为阿司匹林组,56例未接受PCI治疗单独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为氯吡格雷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敏感性的相关因素.结果:①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的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氯吡格雷组的ADP途径抑制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阿司匹林的敏感性与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关(P<0.05),氯吡格雷敏感性与性别、吸烟、肥胖及糖尿病有关(P<0.05).结论:采用血栓弹力图可以及时发现对抗血小板药物不敏感的患者,从而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作者:武永胜;程连赛;马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Rh(D)阴性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Rh(D)阴性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7例Rh(D)阴性孕妇在围产期前1~3周进行自体血采集1~2次,每次采血200ml,置4℃贮血冰箱内保存备用.对孕妇采血前后及血液回输前后进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并观察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孕妇不良反应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37例妊娠晚期Rh(D)阴性孕妇自体血液采集前后3d的RBC、Hb、Hct、PLT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3例自体血液回输的孕妇血液回输前后3d的RBC、Hb、Hct、PL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孕妇无严重不良反应,均未输注异体血,新生儿Apgar评分为9~10分.结论:预存式自体输血操作简单、安全、能缓解稀有血型血源紧缺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刘宏敏;孙倩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规则抗体中抗-M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检测中抗-M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检测IgG性质抗体用2-巯基乙醇(2-Me)应用液破坏IgM型抗-M;推断抗-M抗体用自制NN型的多人份A细胞核B细胞制备反定型标准红细胞;处理冷凝集用37℃生理盐水洗涤4次后做正定型,洗涤后的红细胞加等量自身血清,在4℃吸收后做反定型.结果:在20 018例住院患者中,检出139例同种不规则抗体,其中17例存在抗-M抗体,抗-M抗体占不规则抗体的比率为12.23%(17/139).NN型的反定型红细胞正反定型一致.选择与受血者ABO同型的MM型或MN型红细胞交叉配血,卡式配血结果不合;选择与受血者ABO同型的NN型红细胞交叉配血,盐水和抗人球蛋白介质均不凝集,卡式配血结果主次侧均相合.结论: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抗体影响血型定型及配血,筛选相应红细胞输注无输血不良反应.

    作者:燕备战;孔存权;朱伟彦;马会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及处理分析

    目的:通过对冷凝集阳性现象所引起的疑难配血患者的血样进行了血清学分析,了解什么是冷凝集,以及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并探索冷凝集阳性患者在交叉配血中的处理对策.方法:对由于冷凝集所引起的疑难交叉配血患者的标本,进行了盐水法,改良凝聚胺法,微柱凝胶免疫法,以及经典抗人球蛋白试验等鉴定特异性抗体.结果:在不同温度下凝集程度有差别,其中4℃时有明显凝集,而在37℃时凝集逐渐消失.结论:对于存在冷凝集的患者,在进行交叉配血时,应采用加温输注,以清除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的影响.

    作者:褚笑眉;张海燕;刘久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缩短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前后献血者的血常规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了解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0名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为研究组,监测献血间隔期从≥4周缩短到≥2周前后的血常规,以及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对照组40名血常规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PV、HCT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自身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HCT和PLT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缩短献血间隔期对献血者健康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黎;杨文萍;郑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JKa抗体疑难配血1例

    Kidd血型是临床研究较为清楚的一类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包括JKa、JKb、JK3三种抗原,除JK(a-b-)表现型缺少JK3高频抗原,其他表型均含有.Kidd血型系统相关抗体多数表现为IgG性质,易激活补体,产生补体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于抗体的特殊性,在临床输血过程中,以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较为多见,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也偶有报道.20世纪50年代发现JKa抗体以后,临床报道多例相关输血病例.笔者在输血前疑难配血的过程中发现1例由JKa抗体引起配血不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丽;水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