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房青;顾熙游;季玲莉;加依娜古力·加那德力;金湘莲;靳嵘
以往在血型血清学疑难配血中往往通过血型定型(ABO正反定型、RhDCE定型等),抗体筛查(筛选细胞、谱细胞等),抗体Coombs及吸收放散实验等步骤一般即可完成相应的配血过程.但在血清学检测条件不充分时如稀有血型抗体缺乏、谱细胞的谱型不全时等,对于稀有表型及存有高频抗原抗体的血液的配型,常规的检测方法与路径有时就显不够.此时如配合以血型基因分型检测可能的血型表型基因并判断相应的抗体存在,应当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我室近在Diego系统抗体缺乏、谱细胞谱不完全的情况下,结合基因分型的方法,解决了2份存有抗高频抗原Dib抗体的定型与输血问题.
作者:郑凌;马玲;刘衍春;史丽莉;刘毅;王恩波;徐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患儿,女,8岁11个月,因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入院.术前备血,检测血型A型,Rh(D)阴性,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曾与10个月前在我院手术,术前检测抗体筛查阴性,术中输注A型Rh(D)阴性红细胞4单位,第1次手术后至此次住院期间,未再输血.现进行抗体鉴定及手术交叉配血.
作者:袁学华;张薇薇;周金安;曹奎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例1 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 d入院.患者近1年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 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体检:T 36.5℃,BP 135/83 mmHg(1 mmHg=0.133kPa),肝、脾、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腹水症(+).
作者:刘雁;吕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2013年南京市区、郊区及周边地区新生儿溶血病发病情况.方法:对2013年南京市区、郊区及周边地区14家医院送检的1 430例疑似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 430例标本主要来源于南京市区3家医院,其次为郊区及周边地区.新生儿溶血病总的阳性率为33.3%,市区医院阳性率低于郊区及周边地区.新生儿溶血病主要以ABO血型系统溶血为主,南京市区3家医院溶血血型系统种类较多;ABO血型系统溶血阳性标本中,母亲血清抗体效价>1∶64的占29.4%,其中周边地区的比例高.另有检出13例C.d阳性标本.结论: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当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或母子血型不合但未出现黄疸时,应及时送检,及早确定是否是新生儿溶血病,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对于新生儿生存以及生长发育有益无害.
作者:张璐;袁红;伍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台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特征及感染途径.方法:统计2010-01-2013-09台州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分析HIV感染者情况.结果:台州市献血人群中HIV感染者24例,平均感染率为0.014%.结论:在进行献血者筛选时,对多次献血者也应认真做好献血前咨询、体检,应慎重甄别和界定低危人群.
作者:杨光远;王丹虹;沈伟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发生自然灾害后与平时献血人数的比较,探讨在发生自然灾害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将他们发展为固定献血者.方法:将2次自然灾害后1周内我中心流动采血车的无偿献血者与后1年同期进行对比.结果: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尤其以初次献血者增加更为明显,灾害发生后初次献血者分别占献血人数的72.12%与70.19%,而对照组为51.08%与54.97%.结论:在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成倍增加;建立一个持续性的激励政策,与献血做好沟通工作,有可能将他们发展成为固定献血者.
作者:王霞;王静;魏佳;杨青青;俞会林;关小杰;王勤俊;苏月;卢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制备佳抗凝浓度的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使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更加简便、准确.方法:①配置不同浓度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优选其佳抗凝浓度、抗凝血量及检测时间范围.②使用不同抗凝管同时采集4种不同类型患者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同时进行末稍血手工法血小板计数及抗凝血涂片染色观察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①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的佳抗凝浓度为12.8 mg/管,在抗凝血量200~800μ1、上机检测时间10~120 min的条件下计数血小板可得到较准确结果.②佳抗凝浓度的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在门诊体检者、血小板增多患者、真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血小板结果与EDTA-K2真空抗凝管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血小板结果与末稍血手工法计数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枸橼酸钠干粉抗凝血涂片染色观察血小板呈单个散在分布.结论:自制的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可简便、准确地纠正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作者:何维娜;华建江;丁华;吕东月;黄江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76岁,因呼吸道疾病入院,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时3种筛选细胞均呈阳性.妊娠史与输血史:孕3产3活1,头胎正常存活;50年前患者生第2胎时因剖腹产而大量输血,1个月后出现腰背痛、全身不适等反应,新生儿于1周内死亡;生第3胎时新生儿发生严重黄疸,于当天死亡.经过Rh血型系统鉴定、谱细胞检测等判断为IgG抗-D、抗-C混合抗体.
作者:唐雯;徐娟;姚根宏;栾建凤;朱培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先后颁发,我国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成分输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普遍认可,医院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方面仍然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观念陈旧、重视不够、不合理用血和过度用血等情况[1].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地区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临床用血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各级用血机构专业人员对输血法律法规、成分血使用的熟悉程度,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孟趁乔;赵凤绵;陈莉;王毅;韩娅;宋俊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2011-01-01-2013-01-24三峡大学人民医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感染状况,分析HPV分型与诊断、年龄分布、单一与多重感染、患者孕产流及外伤等状况.方法:以我院LIS系统和病案室为资料来源,收集患者HPV分型感染、年龄分布、单一与多重感染、患者孕产流及外伤等资料.应用SPSS19.0分析不同年龄组、宫颈病变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宜昌地区妇女感染以HPV16为主(52.22%).其次为HPV18、HPV52等;HPV感染总数在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癌Ⅰ、Ⅱ、Ⅲ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49岁感染人数多,为43例(47.78%);HPV感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感染占77.78%,双重感染占18.89%,三重感染占3.33%;感染者中有3次孕史和1次生产史的常见;43.9%的患者有外伤史,其中以结扎手术为主.结论:宜昌地区妇女HPV感染亚型以HPV16为主;HPV感染在病理程度、年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者大多有多孕、多产和流产、外伤史.
作者:赵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异常状况下,血小板可能会造成病理性出血或者血栓[1].因此,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胞内信号转导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当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结合到胶原或者vWF后触发胞内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稳固的黏附到内皮下膜[2].随后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活化引起血小板聚集[3],级联放大反应形成稳固的栓子.磷脂酰肌醇(PtdIns)及其磷酸化形式在血小板信号网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许耘;刘刚;赵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新乡地区临床反复输血和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的输注效果.方法:设86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为实验组,80名≤3次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配合性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02%和11.2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患者输注ABO同型随机机采血小板不同输注次数相比较,≤3次、4~6次、6次以上有效率分别为70.00%、66.67%、3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经配合性血小板输注,计算24 h后CCI、血小板回收率,输注次数≤3次、4~6次的临床患者输注效果明显高于6次以上.结论:对于≥5次输血的患者及反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对其检测血小板抗体筛检,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疗效,真正做到安全有效输血,减少血液的浪费.
作者: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赵凤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我站在常规血液产品质量控制抽检过程中,发现1例专性厌氧菌造成的血液污染,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2013年4月11日采集全血400 ml,当日下午分离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4月17日质管科随机从成品库血液中选取4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含上述血液),采用无菌接管机从原袋中留取约15~20 ml血液到空转移袋,作为质检血样.于当日16:47样本分别接种于需氧培养瓶和厌氧培养瓶,使用全自动细菌仪进行细菌培养,在4月21日23:01设备报警提示上述血样厌氧瓶有细菌生长,需氧瓶未长菌.
作者:魏胜男;舒群峰;龚晓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快速推广应用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的完善与普及[1],近年来我国机采血小板制品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增长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满足机采血小板制品的临床供给,同时减少不合理的过期报废,在国内许多地区仍然是一个难题.因此,采供血机构实施机采血小板的有效库存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构建一个有效库存管理的保障体系,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有效库存管理的基础.
作者:王四景;郑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不同统计学方法对试剂评价的差异,为选择试剂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2 416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双试剂初复检,并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差异对HBsAg 2种试剂性能做进一步评价.结果:4项检测双试剂符合率均大于99.8%;x2检验分析显示,HBsAg 2种试剂x2=29.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3项2种试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个致性检验表明,4项检测均具有双试剂一致性,一致性程度均较高.为了排除样本阴性、阳性率分布差异,本文对Kappa检验进行校正,校正后的结果显示4项双试剂一致性均为极强.试剂性能试验显示,x2检验唯一具有统计学差异的HBsAg 2种试剂在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方面均相差不大.结论:x2检验与Kappa检验结论矛盾,但反映了试剂性能的不同方面;Kappa检验对于试剂性能一致性的评价更加客观;对于不同试剂的评价应当结合性能试验和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
作者:黄敏;柯苑;马成平;吴蕾;朱芸芸;马贵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肿瘤(NSCLS)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1 01-2013-12我院158例已经确诊的NSCLS患者无效输注的发生情况.结果:158例NSCLS患者中,红细胞无效输注有38例(24.05%),且NSCLSⅣ期和输血次数10次以上的患者发生红细胞无效输注在50%以上.结论:红细胞无效输注与患者输血次数和NSCLS分期有关,输血次数愈多和癌症晚期(Ⅳ期),无效输血率也就越高.
作者:熊亮;熊微;马清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各种淘汰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探讨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献血者淘汰率,充分利用血源资源.方法:对2013-01-01-2013-12-31期间来站登记捐献血小板者淘汰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台州市中心血站2013年全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总淘汰率为18.02%,征询、体检、血液初筛各环节淘汰率分别为2.39%、2.77%、12.86%.具体淘汰原因在各环节并有次数、性别、季节的不同.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筛查各个环节淘汰原因进行细化分析,有利于在招募和献血服务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献血者进行宣教、答疑和干预.达到提高机采采前合格率和长久保留献血者,降低经济和社会成本的目的.
作者:郑丽萍;李铁军;陈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核酸检测(NAT)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结果,探讨血站全面开展NAT的必要性.方法:对我站酶免检测无反应性标本,采用PCR-荧光法进行NAT检测,NAT有反应性标本做HBV DNA定量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NAT 31 443份标本,有反应49例(0.16%),其中,HBV DNA定量检测有反应性标本30例,“两对半”定性实验结果为22例HBsAg有反应性,14例HBsAg为临界值的标本,且其中32例合并HBeAb、HBcAb有反应性;13例HBsAb、HBeAb或HBcAb有反应性.结论:NA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ELISA方法的局限性,有效缩短窗口期,防止亚型变异或者隐匿性肝炎漏检的风险,有必要在血站全面开展.
作者:胡贵宾;释艳华;李霜云;杨青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常用的4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对264例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同时与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RPR、GICA、ELISA、CMIA的敏感度分别为67.5%、92.1%、96.0%和98.4%,特异性分别为89.1%、100%、100%和100%.结论:RPR可结合其他方法对梅毒进行联合诊断和对已诊断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GICA适合快速初筛,检测结果需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确认;ELISA和CMIA均可替代TPPA法作为临床诊断试验选用.
作者:施俊;李玲;朱精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医院输血科行政管理上多半隶属于医院检验科,两者工作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输血科是医院储存血源,检测血型、交叉配型、分离急用血细胞和成分输血供血、为亟待营救生命的患者提供血源的重要学科,该学科已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由于输血每个环节的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关系到国民的血液健康,因此医院输血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输血方式感染的传染性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除了受血者可能由于输入了携带某种病毒的血源引起感染之外,实验操作中密切接触血源的输血科人员也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1].
作者:王焱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