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小板中的磷酸肌醇信号调控

许耘;刘刚;赵慧

关键词:血小板, 磷酸肌醇
摘要: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异常状况下,血小板可能会造成病理性出血或者血栓[1].因此,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胞内信号转导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当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结合到胶原或者vWF后触发胞内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稳固的黏附到内皮下膜[2].随后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活化引起血小板聚集[3],级联放大反应形成稳固的栓子.磷脂酰肌醇(PtdIns)及其磷酸化形式在血小板信号网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小板中的磷酸肌醇信号调控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异常状况下,血小板可能会造成病理性出血或者血栓[1].因此,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胞内信号转导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当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结合到胶原或者vWF后触发胞内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稳固的黏附到内皮下膜[2].随后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活化引起血小板聚集[3],级联放大反应形成稳固的栓子.磷脂酰肌醇(PtdIns)及其磷酸化形式在血小板信号网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许耘;刘刚;赵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输血评估工作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我院在开展输血评估前后临床合理用血情况,探讨在目前血液紧张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用血将血液的效用发挥到大化.方法:将我院开展输血评估前后4年的输血病历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开展输血评估后临床不合理输血情况的变化,总结输血评估工作产生的作用.结果:我院在开展输血评估前,红细胞不合理输血占34.57%,血浆不合理输血占38.93%.在开展输血评估工作后,分别下降为10.50%和10.18%.结论:开展输血评估基本上做到了对临床用血进行科学调控和规范管理,节约了宝贵的资源,但是也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细化和改进.

    作者:蒋绍玮;王霞;王秀菊;任雪梅;高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常州地区2013年夏季新增一处夜市献血点的启示

    1 我国无偿献血的现状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液供应紧缺,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年献血人次或献血量2位数的降幅,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尽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血站行业采取多项措施,包括重启家庭互助献血,试图力挽这一局面,但仍难以从根本上奏效[1].

    作者:庄华;张建伟;徐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通过开展输血病历考评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挽救了许多病危的患者,但它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现代输血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减少非必要输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风险,保障受血者的医疗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我市临床用血量也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递增,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市从2013年1月起,全面开展临床输血病历考核评价工作,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普遍存在,大量宝贵的血液资源被浪费,这也是造成我市临床供血紧张的因素之一.

    作者:高尚仁;刘海涛;王莉;张代斌;赵星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专性厌氧菌污染血液1例

    我站在常规血液产品质量控制抽检过程中,发现1例专性厌氧菌造成的血液污染,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2013年4月11日采集全血400 ml,当日下午分离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4月17日质管科随机从成品库血液中选取4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含上述血液),采用无菌接管机从原袋中留取约15~20 ml血液到空转移袋,作为质检血样.于当日16:47样本分别接种于需氧培养瓶和厌氧培养瓶,使用全自动细菌仪进行细菌培养,在4月21日23:01设备报警提示上述血样厌氧瓶有细菌生长,需氧瓶未长菌.

    作者:魏胜男;舒群峰;龚晓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滤除白细胞输血降低FNHTR的临床效果

    自从1817年英国医生Blundell第1次使用人血输注抢救大出血产妇成功,输血自此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输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输血在取得临床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即为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在10%~40%[1],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与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抗体以及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2].为预防FNHTR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院自2012年起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对临床输注用全血进行过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艳文;罗虎成;高烽华;夏永刚;宋任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乡地区临床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的疗效分析

    目的:调查新乡地区临床反复输血和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的输注效果.方法:设86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为实验组,80名≤3次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配合性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02%和11.2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患者输注ABO同型随机机采血小板不同输注次数相比较,≤3次、4~6次、6次以上有效率分别为70.00%、66.67%、3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经配合性血小板输注,计算24 h后CCI、血小板回收率,输注次数≤3次、4~6次的临床患者输注效果明显高于6次以上.结论:对于≥5次输血的患者及反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对其检测血小板抗体筛检,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疗效,真正做到安全有效输血,减少血液的浪费.

    作者: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赵凤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输血科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干预控制措施

    医院输血科行政管理上多半隶属于医院检验科,两者工作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输血科是医院储存血源,检测血型、交叉配型、分离急用血细胞和成分输血供血、为亟待营救生命的患者提供血源的重要学科,该学科已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由于输血每个环节的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关系到国民的血液健康,因此医院输血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输血方式感染的传染性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除了受血者可能由于输入了携带某种病毒的血源引起感染之外,实验操作中密切接触血源的输血科人员也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1].

    作者:王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自制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制备佳抗凝浓度的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使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更加简便、准确.方法:①配置不同浓度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优选其佳抗凝浓度、抗凝血量及检测时间范围.②使用不同抗凝管同时采集4种不同类型患者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同时进行末稍血手工法血小板计数及抗凝血涂片染色观察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①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的佳抗凝浓度为12.8 mg/管,在抗凝血量200~800μ1、上机检测时间10~120 min的条件下计数血小板可得到较准确结果.②佳抗凝浓度的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在门诊体检者、血小板增多患者、真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血小板结果与EDTA-K2真空抗凝管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血小板结果与末稍血手工法计数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枸橼酸钠干粉抗凝血涂片染色观察血小板呈单个散在分布.结论:自制的枸橼酸钠干粉抗凝管可简便、准确地纠正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作者:何维娜;华建江;丁华;吕东月;黄江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大量输血方案研究现状及进展

    由创伤、外科大手术、器官移植、产后大出血等导致的机体大量失血对于任何一个临床医生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一般而言,健康的成年人能耐受全身50%血容量的丢失,一旦失血量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范围就可能会快速进展成心脏功能衰竭,而老年人因为有多种基础疾病,其耐受能力更差;有证据显示在患者入院后的12h内若得不到相应的救治,发生死亡的可能性大,可高达15%~20%[1].因此大量输血作为抢救患者生命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受到临床医生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陈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AB2亚型1例

    在ABO血型系统中常见的亚型是A亚型和A2B亚型,而B亚型和AB2亚型比较少见.本文介绍的1例通过血清学鉴定的,并经上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确定的AB2亚型.1 病例介绍患者,女,23岁.于2013年8月25日就诊,在门诊检查时发现正反定型不一致: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B型,转来输血科做血型鉴定.

    作者:卞洁;李树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15例汉族献血者ABH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分布及其基因多态性

    目的:对115例非亲缘关系的汉族无偿献血者ABH分泌型及非分泌型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初步探讨本地区汉族人群ABH分泌型及非分泌型的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采用凝集抑制试验检测115例标本ABH血性物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选取样本作ABH基因定型.结果:115例献血者经唾液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分泌型95例,非分泌型20例;115例样本中,无A385T基因突变的48例均为分泌型;A385T基因突变者中,杂合子基因385A/385T 39例,为分泌型,纯合子385T/385T基因28例,8例为分泌型,20例为非分泌型.结论:在本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不同于白人及非洲人群的385A/385T基因突变.

    作者:马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自然灾害后参与献血人数与平时献血人数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发生自然灾害后与平时献血人数的比较,探讨在发生自然灾害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将他们发展为固定献血者.方法:将2次自然灾害后1周内我中心流动采血车的无偿献血者与后1年同期进行对比.结果: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尤其以初次献血者增加更为明显,灾害发生后初次献血者分别占献血人数的72.12%与70.19%,而对照组为51.08%与54.97%.结论:在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成倍增加;建立一个持续性的激励政策,与献血做好沟通工作,有可能将他们发展成为固定献血者.

    作者:王霞;王静;魏佳;杨青青;俞会林;关小杰;王勤俊;苏月;卢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用于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将120例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FFP单独输注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及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或单独输注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组分别于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 h静脉采血,检测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3组输注后PT、APTT、TT、FIB和输注前1h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2个单独输注组比较,联合输注组PT、APTT、TT数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B数值与FFP单独输注组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联合或单独给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输注均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联合输注的止血效果要好于单独输注一种成分.

    作者:邵树军;郝宝兰;孙萍;刘宗健;任磊;兰帅奇;吕毅;王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孕妇IgG抗体效价的检测新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在孕妇IgG抗体效价的检测预处理过程中不加入2-巯基乙醇(2-Me)处理液是否可行.方法:检测孕妇IgM和IgG抗体效价,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gG抗体效价通常高于IgM抗体效价,IgM抗体效价通常在1∶64以下,IgM和IgG抗体在抗体效价检测过程中有协同凝集作用.结论:可以对IgM抗体效价通常在1∶64以下孕妇不用2-Me处理液处理直接检测IgG抗体效价,对个别IgM抗体效价通常在1∶64以上,IgG抗体效价未超过同一孕妇IgM抗体效价者则需要进行预处理.

    作者:龚卫锋;白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研发计算机软件系统在临床输血工作管理中的应用

    临床输血管理是连接医院、患者、血站的纽带和桥梁,建立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式已成为输血科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准确的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网络平台不仅加快了实验数据的传送速度,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为避免发生争议提供了记录和科学依据.在医院业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手工记录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本院自2010-01-2013-08利用该软件管理临床输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曹昌柏;欧阳绪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石家庄地区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临床输血的现状调查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先后颁发,我国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成分输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普遍认可,医院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方面仍然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观念陈旧、重视不够、不合理用血和过度用血等情况[1].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地区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临床用血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各级用血机构专业人员对输血法律法规、成分血使用的熟悉程度,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孟趁乔;赵凤绵;陈莉;王毅;韩娅;宋俊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大量输血及多次妊娠致IgG抗-D、抗-C混合抗体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76岁,因呼吸道疾病入院,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时3种筛选细胞均呈阳性.妊娠史与输血史:孕3产3活1,头胎正常存活;50年前患者生第2胎时因剖腹产而大量输血,1个月后出现腰背痛、全身不适等反应,新生儿于1周内死亡;生第3胎时新生儿发生严重黄疸,于当天死亡.经过Rh血型系统鉴定、谱细胞检测等判断为IgG抗-D、抗-C混合抗体.

    作者:唐雯;徐娟;姚根宏;栾建凤;朱培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英山县手足口病爆发高峰期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观察

    目的:了解英山县2013-04-2013-05间手足口病爆发高峰期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09例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核酸检测.结果: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81例,阳性率为74.3%;EV71病毒阳性63例,阳性率为57.8% ;CA16阳性19例,阳性率为17.4%;其中EV71和CA16双阳性12例,阳性率为11.0%.此次爆发高峰期的发病患者年龄集中在1~4岁儿童,并且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EV71亚型发热患者所占比率要显著高于CA16亚型.结论:英山县2013年手足口病高峰期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亚型,了解患者手足口病感染的病原体亚型及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高岭;郑伦和;郑程;饶正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无锡市民无偿献血情况调查分析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此外,对献血者本身来说,无偿献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延年益寿.从精神层面讲,这一行为能净化人的心灵.我国的献血制度一直伴随着新的中国输血实验的发展与时俱进[1],因此要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无偿献血事业中来.

    作者:邓超;房青;顾熙游;季玲莉;加依娜古力·加那德力;金湘莲;靳嵘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