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偿献血员街头初筛淘汰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王志红;任诚诚;李慧晓

关键词:街头初筛, 无偿献血员, 淘汰率, ALT
摘要:目的:调查街头初筛血液检测不合格淘汰献血员的人群分布特征,以便制定相应对策,调整招募方式,降低初筛血液淘汰率,满足临床血液供应.方法:统计洛阳市中心血站2011-01-12采血车初筛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无偿献血员资料,按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差异分组,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洛阳市街头无偿献血员初筛ALT淘汰率偏高,淘汰率偏高的男性、青壮年、学历层次以及职业类别人群也是无偿献血的主要人群.结论:要加大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ALT淘汰率偏高人群,提高群众对献血知识及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加强献血前征询,使潜在不合格献血员主动退出献血或延期献血,鼓励低危人群成为固定血源,保障证血液供应,做到安全输血,减少资源浪费.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抗M相关输血不良反应1例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免疫性输血反应中,以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常见,溶血反应以ABO、RH血型不合多见.现将1例抗M相关输血反应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59岁,直肠癌术后多发转移,有输血史,因便血和间歇性酱油样小便入院,检查后诊断为直肠癌侵犯髂内动脉破裂出血、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高血压Ⅱ级.

    作者:陆贤吉;马幼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高发区.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18%,远高于美国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0.3%).ELISA法是我国目前实验室检测HBsAg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干扰因素较多,一些弱阳性标本的结果不够稳定,给结果的判定带来一定的困扰,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核酸检测技术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准确等优点,现就应用ELISA法和核酸(NAT)方法检测标本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情况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善华;李浩;吴宗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呕血1例

    肝硬化失代偿期就是肝硬化晚期,一般指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出肝功能的代偿能力,临床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脾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常规治疗以抗感染、止血、纠正凝血机制等为主,肝硬化晚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易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是消化内科急诊危重病症之一.临床上抢救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出血患者时,很多情况下不能合理用血,基本上是以输注全血或红细胞为主,不仅浪费了大量血液,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笔者与临床医师共同观察,认为在抢救大出血患者时应充分认识大量输血和常规输血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凝血异常问题.因此应合理应用各种血液成分,特别是冷沉淀凝血因子与新鲜冰冻血浆,再配合其他措施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田榆;张茜;杨世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去白细胞输血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单采血小板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150例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50例输注非去白细胞同类血液制剂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FNHTR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后FNHTR分别为3例(3%)和18例(18%);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FNHTR分别为4例(8%)和15例(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防止或降低FNHTR的发生,对多次输血治疗的患者效果尤佳.

    作者:钟菁;邹纬;戴菁;王学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新生儿溶血病致D抗原遮蔽现象引起D抗原假阴性的鉴定与分析

    目的:对3例RhD阴性产妇所育的RhD阳性新生儿因D抗原遮蔽造成假阴性现象,进一步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新生儿及其母亲、父亲血型抗原、抗体.结果:新生儿血型分别为O,CcDEe、B,CCDEe、A,CcDEe;其母亲分别为O,ccdee、B,ccdee、AB,ccdee;其父亲分别为:O,CcDEe、O,CCDEe、A,CcDEe;新生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为:3+、3+、3+.对新生儿进行RhD血型检测时,试管法观察结果未见凝集,易误判为RhD阴性.结论: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该3例患儿RhD抗原为阳性,并由Rh系统IgG抗D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为新生儿能得到及时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张秋会;于长江;张献清;胡兴斌;安群星;夏爱军;安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影响红细胞输血无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开展红细胞输血无效原因分析,制定预防输血无效现象发生的对策,科学有效输血.方法:通过调查洛阳地区3 000份输血病例,总结输血无效现象在各科室分布情况,输血无效与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妊娠次数的关系,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无效现象的关联性.结果:临床各科室都存在红细胞输血无效现象,其中血液科、普通外科占比例较高;红细胞输血无效现象与男女性别、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迟发型溶血反应导致输血无效率高占输血不良反应的85.71%.结论:针对红细胞输血无效的原因找到经济实用的解决办法,提出红细胞输血无效的预防对策,使临床输血科学有效,既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又保障受血者身心健康.

    作者:马红丽;刘瑞玲;杨育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培养菌群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分析3年期间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9-09-2012-08血培养标本培养鉴定和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血培养病原菌5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38株(59.19%),革兰阴性菌232株(39.63%),真菌1株,前4位细菌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E.coli)、肺炎克雷伯菌(Kpn)、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Sau 14.3%,E.coli和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57.0%和24.0%,耐亚胺培南E.coli 2株;碳青霉烯类抗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率达92.5%以上,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葡萄球菌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和四环素敏感率低,其他14种抗菌药物敏感率70%以上;肠球菌和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高.结论: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CNS占重要地位,出现耐亚胺培南大肠埃希菌.血培养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应及时监测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郑望春;叶晓涛;张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人端粒保护蛋白1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端粒DNA由富含G的短片段重复序列(TTAGGG)串联组成,包括双链和3’端突出的单链两部分,不能编码蛋白质[1-2].通常认为端粒酶是调控端粒DNA长度重要的因素,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将导致端粒长度的下降,细胞分裂停滞.端粒酶活性通常由其催化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所决定[3-4],但奇怪的是,端粒双链DNA结合蛋白TRF1与TRF2,也能调控端粒酶活性,但它们并无直接联系.近的研究显示人端粒保护蛋白1(hPOT1)能将TRF1-TRF2复合物携带的端粒长度信息传递到端粒DNA的末端与端粒酶,从而维持端粒DNA长度的稳定[5].本文就端粒结构、hPOT1的基因结构、hPOT1的理化性质以及hPOT1的功能做一综述.

    作者:黄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92011年血液内科发生的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结果:14 880人次受血者,210例发生输血反应,发生率1.41%.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 106例,占0.72%;过敏性输血反应(ATR) 101例,占0.68%;溶血性输血反应(HTR)3例,占0.02%;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液、血浆和血小板占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1%、1.80%、1.39%和1.87%.结论:血液病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41%,主要是FNHTE和ATR.输血前联合使用多种药物,输注去白红细胞成分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病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于彦居;孟宇;曹建宇;霍树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口服蔗糖水减轻无偿献血静脉穿刺疼痛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减轻无偿献血过程中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 590名献血者按献血日期分为观察组(单日)942名和对照组(双日)648名,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前1 min开始缓慢持续口服蔗糖水,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给予温开水300 ml口服,比较2组献血者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献血者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Z=5.06,P<0.01).结论:献血前1 min开始缓慢持续口服蔗糖水能显著减轻静脉穿刺疼痛,其方法简单,适合在预防献血反应中应用.

    作者:杨青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新疆维族和汉族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构成及ABO血型分布探讨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为探讨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与汉族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人数构成比及ABO血型分布的差异,笔者收集整理了住院的2 929例维、汉族精神障碍患者的资料,对其比较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2011年1-12月住院的2 929例维、汉族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维族1 134例,男581例,女553例;汉族1 795例,男787例,女1 008例.1.2方法分别统计出2组患者<20、20~、30~、40~、50~、60~、70~和>80岁年龄组的例数和构成比.用临床常规的正反定型试管法检测研究对象的ABO血型.试剂为上海生物提供的标准血清抗体试剂和血球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1]操作.

    作者:李书群;陈慧霞;刘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种方法在梅毒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化学发光法(TP CMIA)在梅毒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样本8 000例,分别用TRUST、TP-ELISA和TP CMIA进行梅毒抗体的检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RUST检出阳性397例,阳性率为4.96%;TP-ELISA检出阳性290例,阳性率为3.63%;TP CMIA检出340例,阳性率为4.25%. TP-CMIA和TP-ELI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CMIA优于TRUST和TP-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观察直观、快速、省时.TP CMIA能够助于梅毒的准确诊断,适合于常规临床筛查应用,对保障临床输血和手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李果;高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洛阳市献血员街头初筛和实验室检测不合格人群分析

    目的:了解洛阳市无偿献血员街头初筛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对比情况,降低无偿献血员血液检测淘汰率,为安全输血招募低危无偿献血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街头血液初筛和实验室血液检测淘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街头初筛淘汰率为18.05%,实验室淘汰率为2.19%,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中仍属ALT淘汰率高,街头初筛第3季度ALT淘汰率高,实验室检测中ALT和抗-HCV第1季度淘汰率高.而HBsAg、抗-HIV、Hb检测结果没有季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血液安全宣传,改变招募方式,确保血液来源于低危献血人群,不仅能够降低街头初筛淘汰率,而且能够降低实验室血液报废率,减少资源浪费,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

    作者:于志强;王志红;吕冬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南昌地区供受血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及相关性研究

    巨细胞病毒(CMV)属于疱诊病毒亚科,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结构,与其他疱疹病毒感染一样,一旦侵入人体,将以潜伏感染的状态长期或自存在于体内,通常为隐性感染,一般状态下不引起疾病,但在免疫功能低下和缺陷时,原发感染或病毒潜伏感染都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疾病,研究资料已证明输血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我们应用酶联免疫法对南昌地区1 527例供血者和1 590例输血患者的标本进行CMV筛查,分析本地区CMV流行情况、CMV感染率和不同疾病受血者CMV感染率与临床相关性,为南昌地区献血人群CMV血清学数据库提供本底资料,也为临床严格输血指征,针对不同疾病受血者血液及血液成分的输注提供参考依据,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和患者健康.

    作者:林琼琳;郭雅春;彭燕;章霞;徐晶心;郑全荣;段琼琼;刘勇;焦万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885例急性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腹泻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本院885例急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RV检测.结果:885例粪便标本中302例感染A群RV,阳性率为34.1%,6个月~2岁婴幼儿感染率高为43.9%,在秋冬季节易感染,占阳性例数的76.8%.结论:RV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及早检测粪便中RV抗原对临床诊断、防治意义重大.

    作者:余丽文;张伟;饶国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前后的分析

    目的:观察去白悬浮红细胞在制备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制备过程对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影响.方法:22份全血当日采集后分别于6和24 h内制备成去白悬浮红细胞2U,检测制备前后的各项指标:K+、FHb、pH、Hct.结果: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前K+ 、FHb、pH、Hct的均值较制备后K+、FHb、pH、Hct的均值低(P<0.01),且制备前后6hK+、FHb、PH、Hct的均值较24 h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K+、FHb、PH、Hct的均值低(P<0.01).结论:制备前后和制备时间对去白悬浮红细胞质量有影响(P<0.01).

    作者:聂海祺;张坤莲;吕延中;栾燕;刘显智;王红;刘嘉馨;李长清;李剑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女性生殖道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妇科患者生殖道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80例妇科门诊患者,用一体化试剂盒进行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培养和检测.结果:580例妇科门诊患者中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有315例,检出率为54.3%(315/580),其中Mh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4.7%(15/315)和61.0%(192/315),Mh和Uu的混合感染率为34.3%(108/315),Uu的检出率和Mh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对于单纯的Uu感染,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性高,均超过75%,其他10种药物耐药性均小于50%;单纯Mh感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均有较高耐药性,超过70%.Mh和Uu的混合感染对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超过70%.结论:女性生殖道内支原体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Uu感染为主;治疗方面,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一线药物进行使用.

    作者:李岑;杨驭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秦皇岛地区无偿献血人员构成与发生献血反应关系分析

    目的:了解献血者构成与发生献血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01-01-2012-06-30秦皇岛市无偿捐献全血的献血者不同人员构成情况及发生献血反应数量,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得出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和学历无显著关系,与年龄和职业有关.结论:在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基础上,要注重根据献血者的人员构成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保障献血安全.

    作者:苏英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IgM并发IgG抗-E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

    抗-E抗体是Rh系统中常见的抗体之一,可以天然产生,但常常是通过输血、妊娠等免疫刺激而产生.近日我们为一老年男性长期输血患者进行抗体鉴定,发现其血清中同时存在IgM和IgG抗-E抗体,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病例介绍患者,男,76岁,就诊于上海市某医院,有多次输血史,因交叉配血时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送至上海市血液中心做进一步鉴定.

    作者:沈雨青;卢春敬;林建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体内合有抗D抗体RhD阴性妇女的RHD基因Rhesus boxes及外显子分析

    目的:探讨抗D抗体的产生与RHD基因Rhesus boxes及外显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有抗D抗体的血液样本42例,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表型,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确定RhD阴性,吸收放散试验确定RhDel型,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技术检测RHD基因Rhesus boxes及外显子.结果:在42例样本中,24例(57.14%)样本只含有杂交盒,18例(42.86%)样本中同时含有上游盒、下游盒和杂交盒;RHD基因10个外显子全部缺失的有23例(54.76%),部分缺失的有10例(23.81%),所有外显子全部存在的有9例(21.43%).结论:RhD阴性女性经妊娠产生了抗D抗体,很可能与RHD基因的杂交Rhesus box及RHD基因的不完整性有关.

    作者:杨波;吕运来;朱丽莉;苏聚通;兰炯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