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和血浆D-二聚体及脑钠肽的结果分析

李明;王文怡;周有利;张明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组织因子促凝活性, D-二聚体, B型脑钠肽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血组织因子凝血活性(TF-PCA)、血浆D-二聚体(DD)及B型脑钠肽(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仪器法对63例AMI患者及6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全血TF-PCA和血浆DD及BNP水平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AMI患者全血TF-PCA、血浆DD和BNP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TF-PCA、DD和BNP对AMI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降钙素原在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在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降钙素原(PCT)的表现与部分病原体的关系.方法:对2010-07-2012-09我院住院部血液科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24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等,把患者分为感染性发热组和不明原因发热组,感染性发热组又分细菌感染发热亚组、非细菌感染发热亚组,对比分析各组的PCT阳性率水平差异,计算PCT对血培养结果的敏感性.结果:PCT在不明原因发热组中阳性(≥0.5 ng/ml)率9.3%,在细菌感染发热亚组阳性率69.2%,在非细菌感染发热亚组阳性率34.5%.在血培养阳性结果中,PCT阳性率显著增高(83.3%),PCT敏感度为85.7%,阴性预测值95.7%.结论:在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诊断中,PCT可作为细菌感染的初步筛选指标,还可作为排除血液细菌感染的指标,以此推断病原体、明确发热原因,针对性地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作者:王九菊;张红梅;余洁;孔德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荆门市自愿无偿献血情况分析

    自愿无偿献血是献血工作的发展方向,我市于2000年全部转向自愿无偿献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无偿献血.1资料分析资料来源于2008-2012年我站无偿献血106250份记录及计算机系统统计数据.其中18~30岁35 968份(33.85%),31~40岁43 211份(40.67%),41~50岁20 047份(18.87%),51~60岁7024份(6.61%).我市自愿无偿献血者人群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年轻特征,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全部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比例的74.52%.

    作者:罗丽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情况与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现状与流行趋势,为无偿献血招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03-2012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近10年海宁市献血人群总体梅毒阳性率为0.52%,且呈逐年增长和年轻化的趋势.结论:为保障输血安全,必须加强无偿献血,尤其是年轻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和献血前咨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严格检测,保证血液安全.

    作者:高翔;李雅琴;冯晓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浆凝血因子Ⅹ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及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①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 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 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 cm3);健康对照组20例,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按照NIHSS进行评分.分别在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脑梗死组抗凝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ⅩⅢ、IL-17含量.②根据脑梗死组发病24 h内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进行近期预后分型比较.结果:①大梗死组发病24 h内FⅩⅢ、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 h内FⅩⅢ、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大梗死组FⅩⅢ、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梗死病情好转,FⅩⅢ、IL-17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④脑梗死组患者近期预后与FⅩⅢ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3),与IL-17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FⅩⅢ、IL-17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韦深;唐万兵;李梅笑;李观强;武胜;万彦彬;蔡洁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我国血液集中化检测开展情况及发展前景

    目的:了解我国采供血机构集中化检测的开展情况.方法: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全国357个采供血机构开展集中化检测的时间、范围、项目等情况进行调查,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全国共有67家市地级以上采供血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集中化检测工作,有3个省、2个自治区实现全部或部分采供血机构的跨区集中化检测;直辖市中仅上海实现了对区县级血站的集中化检测;检测的项目全部含有酶免4项,ALT、ABO血型、RH(D)血型的检测各机构稍有差异.结论:集中化检测模式是发展趋势,我国应根据各省、区自身条件,开展循序渐进的集中化检测模式.

    作者:孟庆丽;张丽;高勇;安万新;梁晓华;宋文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前后血浆内皮素-1及血清一氧化氮指标的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透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及硝酸还原酶法对50例CRF患者进行血透前后ET-1和NO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与5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血透前CRF患者较对照组ET-1明显增高,NO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透后CRF患者ET-1水平较血透前明显降低(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透后CRF患者NO水平较血透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F患者存在高ET血症和低NO血症.血透可以降低CRF患者血浆ET-1水平,升高NO浓度.但血透只能部分替代肾功能,不能彻底纠正CRF患者的血凝亢进和血栓形成,故ET-1及NO较对照值仍有较大差异,不能得到正常人水平.

    作者:陈琦;杨明建;卢朝霞;叶青跃;张明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07-2012年我院临床用血分析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是其他治疗方法和药物无法替代的.近年来,我国的输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用血量的增加,采供血矛盾也日益加深,尤其个别地区还出现了“血荒”,因此,充分发挥输血科的职能,科学合理用血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我院2007-2012年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田稳;卢建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浅析临床输血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和过错.临床输血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大部分是可避免的.而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临床输血中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旨在加强临床输血工作管理,提高输血安全,减少或规避临床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赵青;卢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糖尿病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poB与ApoA1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糖尿病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ApoB)与载脂蛋白A1(ApoA1)比值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体检人群中筛选可排除诊断为糖尿病及ACS的受检者33例为对照组、从住院患者中筛选临床确诊的单纯糖尿病患者47例、无糖尿病的ACS患者101例及ACS并发糖尿病患者52例,收集临床资料并分别检测各组空腹血糖、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糖尿病组、ACS非糖尿病组、ACS并发糖尿病组ApoB/ApoA1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86±0.18、0.87±0.20、0.89±0.23):(0.76±0.15),均P<0.05.但3个患病组之间ApoB/ApoA1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ApoB/ApoA1组(上4分位组)与低ApoB/ApoA1比较,BMI、FPG、TG、TC、LDL-C、hsCRP水平,糖尿病、高血压及ACS患病率均显著升高,而HDL-C水平则无显著变化.ROC曲线显示,ApoB/ApoA1较LDL-C具有更好的ACS诊断性能.结论:ApoB/ApoA1比值能较准确、灵敏地反映从糖尿病到ACS病程中脂代谢紊乱,并可用于对糖尿病预后及ACS发病风险的评估.

    作者:姜伟超;张德太;张科;梁涛;石伍和;涂启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和血浆D-二聚体及脑钠肽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血组织因子凝血活性(TF-PCA)、血浆D-二聚体(DD)及B型脑钠肽(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仪器法对63例AMI患者及6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全血TF-PCA和血浆DD及BNP水平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AMI患者全血TF-PCA、血浆DD和BNP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TF-PCA、DD和BNP对AMI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明;王文怡;周有利;张明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

    近几年,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得到广泛应用,血常规结果快速,但异型淋巴细胞(以下简称“异淋”)识别欠准确,必须借助显徽镜人工准确识别异淋.由于患儿不能准确表达病情变化,因此血液病和发热性疾病通过手工阅片进行白细胞分类、分析异淋比值在治疗上至关重要.异淋细胞质较多,胞膜边染色比较蓝,染色质致密、粗糙,偶见核仁.异淋在机体受病毒感染或高热后,产生一种病理细胞.

    作者:章燕;冯传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神经母细胞瘤1例

    介绍1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骨髓转移的确诊方法.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骨髓转移瘤细胞种类,以协助诊断原发肿瘤.确诊转移瘤细胞为NB细胞.骨髓细胞形态学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可协助确诊骨髓转移瘤的类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8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睑下缘皮肤淤斑2个月,头痛恶心5d,于2012年3月30日入住我院.

    作者:姚新洁;甄萍;高志红;胡景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条码标识的软件监控

    目的:采用条码扫描软件对血液成分制备各步骤的血袋条码标识进行监控,检查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条码标识的一致性,以保证血液在制备过程中标识同源及可追溯.方法:条码扫描软件自动判读比较同一套血液成分制备套材各子袋条码标识(ISBT128码)是否一致.结果:共监控检查投料制备的血液成分100 782人份,发现血液标识条码不一致3例,都及时予以纠正,杜绝了恶性血液安全事故的发生.结论:采用软件监控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不但能够及时发现标识错误,而且检查效率及准确性比肉眼判读大幅提高,对杜绝严重血液安全事故,提升血液安全保障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马闽苓;程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458份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检查结果分析及应对策略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病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加强对输血病历的管理,促进临床输血的规范化,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防范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主要依据,每周随机抽查内、外科运行病历各6~10份,对输血病历中的输血相关文书、输血医嘱、输血适应证、护理输血医嘱执行情况、输血不良反应等进行检查,并现场反馈,每个月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提出整改意见.结果:2012-03-2013-02共随机抽查住院患者输血病历为458份,外科265份(57.86%),内科193份(42.14%);其中,存在缺陷病历159份(32.78%),外科123份(77.36%),明显高于内科(36份,22.64%);以患者输血知情同意书和输血病程记录存在缺陷为常见.结论:部分临床医生对输血病历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通过对输血病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临床输血病历质量的检查、分析和改进,增强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风险的认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合理性,主动防范输血医疗纠纷发生.

    作者:范金波;刘久波;彭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骨髓涂片诊断输入性黑热病1例

    黑热病即内脏利什曼病,是由雌性白蛉传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我国1950年多数地区已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近年来,在新疆、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和四川等6省出现当地感染的黑热病[1-2].由于该病相对少见,容易误诊,其诊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骨髓涂片找到了利杜小体.现报告1例输入性黑热病的骨髓像特征及诊断过程,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断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讨论.430022);2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作者:魏万敏;赵华锋;陈万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IgG抗-E、抗-c引起配血不合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因尿毒症,肾性贫血急需血液透析入住我院,有输血史,贫血申请输注ABORh(D)同型悬浮红细胞2U,输血科在进行交叉配血时,盐水法相合、凝聚胺法主侧有凝集,次侧相合.经Rh血型系统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检测判断为该患者产生IgG抗-E、抗-c抗体,筛选出ABO血型同型Rh血型系统无E抗原和c抗原,经盐水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均相合的悬浮红细胞2U,输注后无输血不良反应,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付军;雷畅;李路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等容稀释式和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技术和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在择期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围手术期联合应用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10例脊柱侧弯患者采用急性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技术术前采集并贮存自身血液,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回收出血.观察pH、PO2、Hb、Hct、K、Na、APTT、PT及PLT在采血前10 min、采血后10 min、术中及输注术前贮血后10 min的变化,记录患者术前贮血量、术中失血量、回收血量及输注自体血总量.结果:Hb、Hct、K、Na、APTT、PT及PLT在采血后和采血前相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PO2、、K、Na、APTT、PT及PLT在输注术前贮血后10 min和采血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Hct和采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测值在正常范围.围手术期未输注异体血.结论:择期脊柱侧弯患者在围手术期联合应用急性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和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在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的同时,可以避免输注异体血可能引起的免疫抑制、血源性传染病以及输血反应.

    作者:薛彩霞;常世卿;赵俊桃;曹佳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清Cys C、HCY和hs-CRP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联合检测在糖尿病(DM)患者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175例DM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CysC、HCY、hs-CRP水平变化.血清Cys C和hs-CRP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血清HCY采用循环酶法测定.结果:DM患者正常白蛋白尿组的血清Cys C、HCY、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较对照组血清Cys C、HCY水平升高显著(P<0.01),血清Cys C、HCY、hs-CRP水平随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逐渐增高.结论:血清Cys C、HCY和hs-CRP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对监测早期DN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祁艾红;韩卫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1-2012年用血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2011-2012年三峡大学仁和医院临床用血情况,探讨医院用血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近2年输血科输血管理系统统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2年来共有3 326例住院患者输异体血,异体用血总量11798 U,用血多的科室是外科,其次是ICU,主要成分是红细胞和血浆,其次是冷沉淀.结论:随着自体输血有序开展,异体用血总量显著下降.输血科一方面严格掌控输血指征,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手术科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体输血,进一步加强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风险.

    作者:叶心梅;卢建民;田文武;赵青;王启生;胡艳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意外抗体对ABO血型鉴定的干扰

    目的:分析意外抗体在ABO血型鉴定中的干扰作用,为ABO疑难血型鉴定提供思路和对策.方法:对全自动血型仪检测的ABO血型正反定不合的样本结合盐水试管法、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以及病史资料综合分析.结果:26例引起正反定不合的抗体中IgM 18例,IgG 8例,分别是抗-M 10例、抗-Lea 2例、抗-N 1例、抗-P1 2例、抗-JKa 1例、抗-D 2例、抗-E 2例、抗-C 1例、抗-c 1例、抗-Fya 1例、自身抗体3例.结论:IgM和IgG两类意外抗体均能引起ABO血型正反定不合,反定细胞应该选用常见意外抗体对应抗原表位缺失的红细胞.

    作者:李敏芳;曹奎杰;胡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