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菊;张红梅;余洁;孔德勇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中RH阴性血的检出结果和复检不合格情况,寻求减少稀有血型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2006-2011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年来RH阴性血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有所回升.同时,其复检不合格率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0.28%上升至2011年的1.92%.其中以HBsAg和ALT不合格为主要报废原因.在不合格人群中,报废血量为200 ml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总体仍以捐献300 ml、400 ml为主,其中非固定与固定献血者比例为19∶7.不合格群体分布以来自南京郊县的青壮年已婚男性为主,但近年来呈现出高学历以及南京地区外来人群报废情况增加的趋势.结论:减少RH阴性血液报废,不仅需要提高检测试剂质量,规范人员操作;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招募工作,尤其加强对于重复献血者的招募,及时招募暂时淘汰成员归队,促进稀有血型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敏;吴蕾;马贵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临床血液的用血趋势分析,制定合理的采血、制备计划.方法:对襄阳市2008-2012年临床用血月度分析,结合当地医疗机构数量、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用血管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床用血红细胞数量上升趋势减缓,血小板、冷沉淀用量增幅加大,血浆用量趋于减少.结论:在医疗机构数量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血液的临床用量会呈现出暂时性的顶峰趋势.
作者:陈艳春;王忱;朱萧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输血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内容涉及面很广.由前几年的血库到今天的输血科,其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学校教育的深化,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将来从医的必经桥梁.实习对学生将来独立从医的性格、习惯养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进血库实习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接受过1~2课时的输血知识简略介绍,对这部分内容不甚了解,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一片空白[1].
作者:李学慧;杨学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是其他治疗方法和药物无法替代的.近年来,我国的输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用血量的增加,采供血矛盾也日益加深,尤其个别地区还出现了“血荒”,因此,充分发挥输血科的职能,科学合理用血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我院2007-2012年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田稳;卢建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自愿无偿献血是献血工作的发展方向,我市于2000年全部转向自愿无偿献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无偿献血.1资料分析资料来源于2008-2012年我站无偿献血106250份记录及计算机系统统计数据.其中18~30岁35 968份(33.85%),31~40岁43 211份(40.67%),41~50岁20 047份(18.87%),51~60岁7024份(6.61%).我市自愿无偿献血者人群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年轻特征,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全部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比例的74.52%.
作者:罗丽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全国采供血机构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原因和赔偿情况.方法:向全国357个采供血机构发放调查表,由各单位填报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输血相关医疗纠纷的赔偿情况.结果:①全国357个采供血机构共有72个采供血机构报告输血医疗纠纷359例,导致赔偿金额9 109 808元,其中333例(92.8%)为输血传播疾病引起的纠纷.②由丙肝感染257例导致的输血纠纷案例远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输血纠纷(20~30例).输血医疗纠纷案例数量与采血量呈正相关,全国血液中心发生输血纠纷的案例数占采供血机构的52.4%(139例).③采血量25吨以上的采供血机构独自承担赔偿责任较多,占43.3%(45例);而采血量25吨以下的采供血机构多小于20%.华北地区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共同承担赔偿责任比例较高(73.0%,27例),而西南地区采供血机构独自承担赔偿责任比例较高(71.4%,10例).总体上三分之二的案例是由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承担赔偿责任.④输血纠纷案例中,91.1%(284例)的案例判定采供血机构无过错,但是其中46.2%(144例)的案例结果判采供血机构无过错赔偿,累计数额达6 936 943元,占全部赔偿数额的76.1%(6 936 943元).华北地区20.4%的案例、中南地区25.9%的案例判决采供血机构过错侵权或推定过错侵权,进行赔偿,其他各地这类裁决均低于10%.结论:输血医疗纠纷常见原因为输血后丙肝感染;三分之二输血纠纷案例由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承担赔偿责任;91.1%输血纠纷案例判定采供血机构无过错,但是近半数需进行无过错赔偿.
作者:叶萍;张磊;高勇;孟庆丽;梁晓华;安万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49例,将患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26例)和糖尿病并发肾病组(2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2例).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的浓度,并与24 h尿白蛋白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肾病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Cys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肾病组的CysC和24 h白蛋白显著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肾病组中,中晚期肾病亚组的CysC和24 h尿白蛋白显著高于早期肾病亚组,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与24 h尿白蛋白呈正相关(r=0.751,P=0.000).结论:血清CysC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血中CysC的浓度可作为反映糖尿病肾病患者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作者:聂心教;彭兆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医疗纠纷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和过错.临床输血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大部分是可避免的.而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临床输血中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旨在加强临床输血工作管理,提高输血安全,减少或规避临床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赵青;卢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几年,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得到广泛应用,血常规结果快速,但异型淋巴细胞(以下简称“异淋”)识别欠准确,必须借助显徽镜人工准确识别异淋.由于患儿不能准确表达病情变化,因此血液病和发热性疾病通过手工阅片进行白细胞分类、分析异淋比值在治疗上至关重要.异淋细胞质较多,胞膜边染色比较蓝,染色质致密、粗糙,偶见核仁.异淋在机体受病毒感染或高热后,产生一种病理细胞.
作者:章燕;冯传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透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及硝酸还原酶法对50例CRF患者进行血透前后ET-1和NO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与5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血透前CRF患者较对照组ET-1明显增高,NO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透后CRF患者ET-1水平较血透前明显降低(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透后CRF患者NO水平较血透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F患者存在高ET血症和低NO血症.血透可以降低CRF患者血浆ET-1水平,升高NO浓度.但血透只能部分替代肾功能,不能彻底纠正CRF患者的血凝亢进和血栓形成,故ET-1及NO较对照值仍有较大差异,不能得到正常人水平.
作者:陈琦;杨明建;卢朝霞;叶青跃;张明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对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近5年临床用血情况的回顾性调查,获得临床用血现状及变化走势等其相关数据,为促进合理、安全、有效用血以及实施血液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8-01-01-2012-12-31进行输血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每年按不同血液品种统计用血量.结果:随着住院人数以及手术人数的增加,2011年以前的用血量均以大于20%的速度增加,每年的无偿献血采血量以将近30%的速度增加,临床仍然多次出现“季节性血源紧张”,与全国的用血现状相符[1-2].2012年我院临床输血科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加强专科建设,按照《湖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室建设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同年底出台了一系列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方案以及自体输血的实施方案,有效进行血液保护,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血,在住出院人数和手术台次分别较上一年增加18.55%和19.8%的情况下,红细胞用量较上年减少1o.5%,血浆用量减少49.3%,血小板用量增加35.5%,冷沉淀用量增加11.4%,输血人次减少28.9%.结论:加强专科建设,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自体输血管理,能够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加强血液保护,有效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作者:廖明凤;李至;刘道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本市各医院临床用血量的不断增加,输血操作及输血知识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了解基层护理人员对于输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便日趋重要.笔者为了解市直属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对输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机抽取28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能更有针对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输血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输血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临床输血质量,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作者:熊玉珍;黄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采用条码扫描软件对血液成分制备各步骤的血袋条码标识进行监控,检查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条码标识的一致性,以保证血液在制备过程中标识同源及可追溯.方法:条码扫描软件自动判读比较同一套血液成分制备套材各子袋条码标识(ISBT128码)是否一致.结果:共监控检查投料制备的血液成分100 782人份,发现血液标识条码不一致3例,都及时予以纠正,杜绝了恶性血液安全事故的发生.结论:采用软件监控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不但能够及时发现标识错误,而且检查效率及准确性比肉眼判读大幅提高,对杜绝严重血液安全事故,提升血液安全保障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马闽苓;程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临床输血病历检查数据,探讨输血病历检查在节约临床用血方面的作用.方法;2012年每天随机抽取前1日10%的输血病历,全年共抽取814份,就输血病历合理情况进行检查,并通过2012年全年的输血病历检查工作,回顾统计比较分析2011年、2012年各个季度临床用血情况.结果:2012年4个季度合格输血病历分别为55%、58.75%、72.96%、82.14%.人均输血量2012年与2011年相比:第一季度增长0.82U,第二季度降低0.90U,第三季度降低2.46U,第四季度降低3.03 U.2011年人均输血量为11.39U,2012年人均输血量为10.05 U.结论:通过加强输血病历检查力度,对临床用血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使临床血量不断降低,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任俊泉;赵云;吕本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因尿毒症,肾性贫血急需血液透析入住我院,有输血史,贫血申请输注ABORh(D)同型悬浮红细胞2U,输血科在进行交叉配血时,盐水法相合、凝聚胺法主侧有凝集,次侧相合.经Rh血型系统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检测判断为该患者产生IgG抗-E、抗-c抗体,筛选出ABO血型同型Rh血型系统无E抗原和c抗原,经盐水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均相合的悬浮红细胞2U,输注后无输血不良反应,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付军;雷畅;李路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介绍1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骨髓转移的确诊方法.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骨髓转移瘤细胞种类,以协助诊断原发肿瘤.确诊转移瘤细胞为NB细胞.骨髓细胞形态学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可协助确诊骨髓转移瘤的类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8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睑下缘皮肤淤斑2个月,头痛恶心5d,于2012年3月30日入住我院.
作者:姚新洁;甄萍;高志红;胡景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技术和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在择期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围手术期联合应用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10例脊柱侧弯患者采用急性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技术术前采集并贮存自身血液,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回收出血.观察pH、PO2、Hb、Hct、K、Na、APTT、PT及PLT在采血前10 min、采血后10 min、术中及输注术前贮血后10 min的变化,记录患者术前贮血量、术中失血量、回收血量及输注自体血总量.结果:Hb、Hct、K、Na、APTT、PT及PLT在采血后和采血前相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PO2、、K、Na、APTT、PT及PLT在输注术前贮血后10 min和采血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Hct和采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测值在正常范围.围手术期未输注异体血.结论:择期脊柱侧弯患者在围手术期联合应用急性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和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在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的同时,可以避免输注异体血可能引起的免疫抑制、血源性传染病以及输血反应.
作者:薛彩霞;常世卿;赵俊桃;曹佳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国内不同品牌的TP-ELISA试剂盒对梅毒的检测性能,并探讨性能差异的原因.方法:选取上海科华、北京万泰、珠海丽珠3种不同品牌的试剂盒,检测155例梅毒阳性标本和100例梅毒阴性标本,采用McNemar x2检验,以TPPA法为标准,评价这3种试剂盒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期值、阳性预期值和总符合率.然后把丽珠阴性而万泰和科华阳性的标本8例进行系列稀释后重新检测.结果:万泰和科华的结果与TPPA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丽珠结果与TPPA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试剂盒之间敏感度、阴性预期值、总符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丽珠试剂盒因方法学的原因导致了在检测过程中能产生钩状效应.结论:科华和万泰的试剂盒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适合献血前或输血前梅毒感染的筛查.丽珠的试剂盒因方法学的缺陷,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敏感度不高,不适合用于献血前或输血前梅毒感染的筛查.
作者:袁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降钙素原(PCT)的表现与部分病原体的关系.方法:对2010-07-2012-09我院住院部血液科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24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等,把患者分为感染性发热组和不明原因发热组,感染性发热组又分细菌感染发热亚组、非细菌感染发热亚组,对比分析各组的PCT阳性率水平差异,计算PCT对血培养结果的敏感性.结果:PCT在不明原因发热组中阳性(≥0.5 ng/ml)率9.3%,在细菌感染发热亚组阳性率69.2%,在非细菌感染发热亚组阳性率34.5%.在血培养阳性结果中,PCT阳性率显著增高(83.3%),PCT敏感度为85.7%,阴性预测值95.7%.结论:在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诊断中,PCT可作为细菌感染的初步筛选指标,还可作为排除血液细菌感染的指标,以此推断病原体、明确发热原因,针对性地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作者:王九菊;张红梅;余洁;孔德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为了解冷藏血液离开冰箱后于室温(22~24℃)条件下,血液内部温度变化情况,以确保各环节血液质量.方法:使用ALT不合格报废的血液,在4℃冷藏24 h后,取出置于室温环境下,将测温探头置于模拟血袋中或2袋血液之间,检测血液温度变化情况.结果:200 ml规格的血液室温中升温速度和到达10℃时间均比400 ml规格血液升温快及到达10℃的时间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离开冷藏冰箱,200 ml规格与400 ml规格血液在室温状态下不应超过30和50 min,以确保血液质量.
作者:李芳;王新梅;宋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