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混合有温自身抗体和Jka抗体1例

郑凌;刘衍春;刘毅;吴敏慧

关键词:温自身抗体, Jka血型, 抗人球试验
摘要:一般情况下Kidd抗体较难被检测到,即使能够被检测到其反应也很弱.由于Kidd抗体可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必须重视检测Kidd抗体的重要性[1].近日我们在常规工作中遇到1例既含有自身温抗体又有Jka抗体的标本,具有较好的分析价值,故我们对该标本的检测进行分析与讨论.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输血科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管理工作的细化,输血科的工作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紧密相连.输血科是为临床科室抢救急危重患者提供血液的重要部门,承担着鉴定患者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病原学检查和临床供血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输血科的检验人员长期与各种病原菌(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梅毒等经血传播病原菌)接触,使得医务人员在进行血液检测过程中,都存在被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1].

    作者:叶心梅;余建申;夏海;王启生;田文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卢媛;高明;王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尿液干化学隐血结果与沉渣镜检红细胞结果比较

    目的:分析尿液干化学隐血结果与沉渣镜检红细胞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优利特-300型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8A和11A试纸条,对尿液标本按操作规程进行干化学测定.同时混匀尿液作沉渣镜检.结果:在867份尿液隐血阳性标本中,镜检红细胞阳性为368份,沉渣镜检红细胞阳性占隐血阳性的比率为42.4%.在2 931份隐血阴性标本中,镜检阴性的为2 861份,符合率为97.6%.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可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两个结果不一致,必须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决不能只看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而忽视尿沉渣镜检,更不能以干化学法代替镜检法,尽力避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王秀华;彭春花;丁嫦娥;陈元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备血方式的探讨

    目的: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备血方式进行探讨,选择科学、合理、安全的备血方式来保障骨科择期手术的顺利完成.方法:对5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分别按照各自的病情进行不同方式的自体输血方式备血.结果:靠白体输血就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选取自体输血,可以极大的减少异体血的输入,可以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耘祥;黄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近5年阳江市互助献血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阳江市5年来互助献血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探讨解决互助献血引发的社会矛盾,消除弊端.方法:统计2007-2011年互助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并与同期自愿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比较互助献血人群退出及新加入自愿献血的情况.结果:互助献血人数占无偿献血比率12.4%,互助献血人数比率从2008年的6.2%上升到2011年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期自愿无偿献血人数比率呈下降趋势:互助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和单项不合格率(HB-sAg、抗HCV、抗TP、ALT)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互助献血人群中首次献血者比率为72.4%,首次献血者和多次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互助献血后退出自愿献血者每年增加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和同期由互助献血新加入自愿献血每年减少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互助献血的血液安全潜在风险比自愿无偿献血者高,同时积累的矛盾对自愿无偿献血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作者:梁振鸿;王家林;尹江源;谭劲珠;陈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的稀少[1]和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的矛盾和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严重流失[2]的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的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的管理水平,大限度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作者:贾敏;程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B(A)亚型的鉴定及家系调查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2岁,汉.于2011年11月因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入住我院,入院后常规血型检测,正定型应用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检测,结果判读为A抗原2+,B抗原4+,反定型为B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经进一步血型血清学试验及家系调查,证实该患者为B(A)亚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会;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安群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金华市9930例住院患者ABO与Rh血型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金华市9 930例住院患者ABO与Rh血型分布情况,为制定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计划提供信息.方法:对所有患者的ABO、Rh血型进行盐水试管法检测,同时采用血型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分析并进行Hardy-Weirberg吻合度检验.结果:A、B、O、AB 血型分布情况分别为3 082(31.04%),2 572(25.90%),3 438(34.62%),838(8.44%);Rh阴性血型为58(0.58%);样本符合Hardy-Weirberg平衡.结论:了解患者ABO与Rh血型分布的特征,对保证临床合理计划用血及应急供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静;徐凤娟;叶宏辉;金佩;金淑蓉;唐若腾;赵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应用微柱凝胶技术评估并优化IgG抗A/B吸收试验

    目的:探讨适用于以微柱凝胶技术为基础的IgG抗A B吸收试验.方法:选取30例IgG抗A及抗B起始效价从64~1 024的血清样本,与A型或B型红细胞于37℃进行吸收试验,于 5 min、10 min、30 min、1h、2h、4h吸收时间后分离并测定吸收后血清的效价.结果:①IgG抗A和抗B均存在吸收效果伴随吸收时间变化的趋势,起始效价在128~1 024基本上于2h后进入平台期.②IgG抗A和抗B起始效价为128与256.512与1 024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gG抗B起始效价为256与512、1 024之间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相同吸收时相的IgG抗A与抗B吸收效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依赖微柱凝胶技术条件下,采取37℃2h吸收1次后再结合1次1~2 h就能对起始效价小于1 024的IgG抗A和抗B能使其充分吸收.

    作者:刘峰;李归宁;李敏芳;张敏;胡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预防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抗HCV、HBsAg、TP、抗HIV、不足量、溶血、破袋、凝块、过期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征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作者:华玉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低球蛋白血症患者输血后刺激血型抗体升高1例

    由低蛋白血症引起B型患者血型抗A减弱的病例临床屡见不鲜,以往文献认为:此类血型抗体减弱可能为一过性,这与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分解和消耗有关[1].只需改善此类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以后,血型抗体效价就能逐渐恢复到正常[2].本文此病例在低蛋白血症尚未纠正的情况下,通过输注异体血液制品刺激后,患者血型抗体效价升高至检测阈值之上,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Rh系统抗体检出率与妊娠次数的关系探讨

    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的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次0.28%;3次1.63%;4次3.96%;5次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随妊娠次数的增长而增长.

    作者:张青梅;周金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穴位按压用于无偿献血晕厥的效果观察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献血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晕厥的现象也有增多趋势[1],及时正确处理献血晕厥有助于稳定、扩大无偿献血队伍,对于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晕厥常规护理方法为予头低足高位躺卧、保暖、头偏向一侧,温热糖水饮用,或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推注,经对症处理,常需20 min献血反应才能完全消失[2].笔者采取指压合谷、内关穴的方法处理献血发生的晕厥,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王玉生;徐娟;毛桂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混合血小板在过滤白细胞前后的质量比较

    目的:检测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的质量指标,比较评价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质量.方法:对119份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进行血小板、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的含量检测,观察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血小板、WBC及RBC含量变化.结果:滤白前的血小板含量为(3.74±0.57)×1011/袋,合格率为99.3%,滤白后的血小板含量为(2.86±0.52)×1011 /袋,合格率为75.6%,血小板同收率为76.4%,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前的WBC含量为(1.37±0.45)×108/袋,滤白后的WBC含量为(0.41±0.20)×108/袋,白细胞去除率为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含量在两个制备阶段均超过标准(均参考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结论: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WBC含量在滤白前已达到质量要求,可以直接使用于临床;滤白后的WBC含量有明显的减少,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过滤去除白细胞可能会更安全.

    作者:林栋;叶柱江;刘仁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输血后产生IgG抗-Lea抗体1例

    患者,女,53岁,子宫肌瘤出血手术后1个月,因中度贫血于2011年3月9日入我院血液内科,输血前检查:A型,Rh(D)阳性;Hb 64 g/L,RBC3.01×1012/L,WBC 4.5×109/L,PLT 93×109/L;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孕2产2;无输血史,元新生儿溶血史.10日申请输注A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3U,献血者1和献血者2各1.5U与患者血样交叉相合,输注后无不良反应.3月15日再次申请输注悬浮红细胞3U,输血前再次进行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患者血样与A型Rh(D)阳性献血者3和献血者4血样进行交叉配血,与献血者4血样在盐水介质中不凝集,在凝聚胺介质及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中主侧凝集,重新与A型Rh(D)阳性献血者5血样交叉配血,在盐水与凝聚胺介质中交叉均不凝集,于是选用相合的献血者3和献血者5悬浮红细胞各1.5U输注患者无不良反应.

    作者:廖明凤;刘道伟;邓红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销售策略对机采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的启示

    成分输血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单采成分血是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偿献血形式,是无偿献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采血小板因其纯度高、疗效好、作用快是临床各科室常用的机采成分血液.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机采成分血需求明显增加.山东省血液中心承担了济南市区省级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机采成分血供应,中心成分血采集份数由2006年的4 728份增长到2011年的10 107份,其中机采血小板采集份数由2006年的4 473份增长到2011年的10 106份,增幅达126%.

    作者:于媛;朱永宝;梁文华;王淑荣;周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盲筛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临床输血,其实质相当于组织移植.就目前我国的医疗条件而言,大多数医院无条件开展自体输血.而正如人体其他方面一样,异体血液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输注之后难免引起外来抗原刺激反应等危险.所以,即使除外异体血液输注存在的相关疾病传播危险,当前的临床输血治疗,仍然只能做到相对安全,无法达到绝对安全.

    作者:王兆龙;张明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混合有温自身抗体和Jka抗体1例

    一般情况下Kidd抗体较难被检测到,即使能够被检测到其反应也很弱.由于Kidd抗体可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必须重视检测Kidd抗体的重要性[1].近日我们在常规工作中遇到1例既含有自身温抗体又有Jka抗体的标本,具有较好的分析价值,故我们对该标本的检测进行分析与讨论.

    作者:郑凌;刘衍春;刘毅;吴敏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我院2010-2011年临床用血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2010-2011年我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动态变化,探讨医院用血特点和存在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年血库统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2年来共输血3 826人次,输血14 594.5U,用血多的是ICU、烧伤、脑外、普外等科室,主要成分是血浆和红细胞.结论:用血总量显著增加.全部实施成分用血,自体输血严重不足.要加强自体输血工作的引导和管理.约束医生严格按要求使用血浆.

    作者:丁嫦娥;王秀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调查山区基层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别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病原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药敏结果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新规则评价;采用WHONET 5.5版本统计分析数据.结果:COPD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0%),所有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41.9%,产ESBL细菌检出率达44.4%,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达13.3%、20.0%.结论:我院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作者:常勇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