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叶柱江;刘仁强
临床输血,其实质相当于组织移植.就目前我国的医疗条件而言,大多数医院无条件开展自体输血.而正如人体其他方面一样,异体血液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输注之后难免引起外来抗原刺激反应等危险.所以,即使除外异体血液输注存在的相关疾病传播危险,当前的临床输血治疗,仍然只能做到相对安全,无法达到绝对安全.
作者:王兆龙;张明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身体内脱落细胞的检验来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率,验证脱落细胞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痰液和胸腹水制作玻片,用瑞特姬母萨染色,显微镜下检查玻片中有无异型性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结果:在研究的3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标本中,在研究的3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标本中,其中浆膜转移癌患者共19例,表现为阳性者有14例,阳性率为73.68%.原发性肺癌患者共15例,表现为阳性者11例,阳性率为73.33%.结论:脱落细胞检查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分析金华市9 930例住院患者ABO与Rh血型分布情况,为制定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计划提供信息.方法:对所有患者的ABO、Rh血型进行盐水试管法检测,同时采用血型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分析并进行Hardy-Weirberg吻合度检验.结果:A、B、O、AB 血型分布情况分别为3 082(31.04%),2 572(25.90%),3 438(34.62%),838(8.44%);Rh阴性血型为58(0.58%);样本符合Hardy-Weirberg平衡.结论:了解患者ABO与Rh血型分布的特征,对保证临床合理计划用血及应急供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静;徐凤娟;叶宏辉;金佩;金淑蓉;唐若腾;赵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抗HCV、HBsAg、TP、抗HIV、不足量、溶血、破袋、凝块、过期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征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作者:华玉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患者,女,53岁,子宫肌瘤出血手术后1个月,因中度贫血于2011年3月9日入我院血液内科,输血前检查:A型,Rh(D)阳性;Hb 64 g/L,RBC3.01×1012/L,WBC 4.5×109/L,PLT 93×109/L;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孕2产2;无输血史,元新生儿溶血史.10日申请输注A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3U,献血者1和献血者2各1.5U与患者血样交叉相合,输注后无不良反应.3月15日再次申请输注悬浮红细胞3U,输血前再次进行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患者血样与A型Rh(D)阳性献血者3和献血者4血样进行交叉配血,与献血者4血样在盐水介质中不凝集,在凝聚胺介质及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中主侧凝集,重新与A型Rh(D)阳性献血者5血样交叉配血,在盐水与凝聚胺介质中交叉均不凝集,于是选用相合的献血者3和献血者5悬浮红细胞各1.5U输注患者无不良反应.
作者:廖明凤;刘道伟;邓红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山区基层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别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病原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药敏结果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新规则评价;采用WHONET 5.5版本统计分析数据.结果:COPD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0%),所有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41.9%,产ESBL细菌检出率达44.4%,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达13.3%、20.0%.结论:我院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作者:常勇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循环中细胞组织因子促凝血活性(TF-PCA)和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探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TF-PCA采用内毒素刺激全血凝固法(TiFaCT法),Hcy采用生化法.结果:测得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患者TF PCA为50.3±29.6 TF PCA△s,血浆Hcy浓度为(11.89±6.39)μ mol/L,伴有血管病变患者TF-PCA为82.3±33.8 TF-PCA△s,血浆Hcy浓度为(25.10±7.84)μmol/L,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而且伴血管病变患者的增高更为明显,TF-PCA和Hcy的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患者全血TF-PCA增强提示存在血栓前状态,血浆Hcy浓度的增高提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对TF-PCA和Hcy的监测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症血管病变的防治.
作者:姜伟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由低蛋白血症引起B型患者血型抗A减弱的病例临床屡见不鲜,以往文献认为:此类血型抗体减弱可能为一过性,这与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分解和消耗有关[1].只需改善此类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以后,血型抗体效价就能逐渐恢复到正常[2].本文此病例在低蛋白血症尚未纠正的情况下,通过输注异体血液制品刺激后,患者血型抗体效价升高至检测阈值之上,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适用于以微柱凝胶技术为基础的IgG抗A B吸收试验.方法:选取30例IgG抗A及抗B起始效价从64~1 024的血清样本,与A型或B型红细胞于37℃进行吸收试验,于 5 min、10 min、30 min、1h、2h、4h吸收时间后分离并测定吸收后血清的效价.结果:①IgG抗A和抗B均存在吸收效果伴随吸收时间变化的趋势,起始效价在128~1 024基本上于2h后进入平台期.②IgG抗A和抗B起始效价为128与256.512与1 024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gG抗B起始效价为256与512、1 024之间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相同吸收时相的IgG抗A与抗B吸收效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依赖微柱凝胶技术条件下,采取37℃2h吸收1次后再结合1次1~2 h就能对起始效价小于1 024的IgG抗A和抗B能使其充分吸收.
作者:刘峰;李归宁;李敏芳;张敏;胡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有质膜和几乎所有的细胞器.近年来,血小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首先,临床上血小板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次,研究发现血小板有促进创面愈合等功能,外用血小板可用于创伤修复治疗[1];再次,血小板还可应用于检验试剂的开发.目前,血小板保存多采用22℃振荡保存,有效期仅为5 d;另外血小板还可在-80℃深低温冰冻保存,但这种方法不方便运输,且保存效果不是很理想,临床疗效也不是很确切[2].
作者:耿文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2010-2011年我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动态变化,探讨医院用血特点和存在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年血库统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2年来共输血3 826人次,输血14 594.5U,用血多的是ICU、烧伤、脑外、普外等科室,主要成分是血浆和红细胞.结论:用血总量显著增加.全部实施成分用血,自体输血严重不足.要加强自体输血工作的引导和管理.约束医生严格按要求使用血浆.
作者:丁嫦娥;王秀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的稀少[1]和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的矛盾和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严重流失[2]的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的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的管理水平,大限度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作者:贾敏;程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为加强血液质量控制,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我们分析了南京地区献血者血液梅毒检测情况,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07-2010年本市294 252人次无偿献血者样本梅毒检测的记录资料.1.2 仪器与试剂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厦门新创,华大吉比爱),所有试剂均批批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作者:柯苑;张立波;马贵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一般情况下Kidd抗体较难被检测到,即使能够被检测到其反应也很弱.由于Kidd抗体可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必须重视检测Kidd抗体的重要性[1].近日我们在常规工作中遇到1例既含有自身温抗体又有Jka抗体的标本,具有较好的分析价值,故我们对该标本的检测进行分析与讨论.
作者:郑凌;刘衍春;刘毅;吴敏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卢媛;高明;王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阳江市5年来互助献血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探讨解决互助献血引发的社会矛盾,消除弊端.方法:统计2007-2011年互助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并与同期自愿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比较互助献血人群退出及新加入自愿献血的情况.结果:互助献血人数占无偿献血比率12.4%,互助献血人数比率从2008年的6.2%上升到2011年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期自愿无偿献血人数比率呈下降趋势:互助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和单项不合格率(HB-sAg、抗HCV、抗TP、ALT)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互助献血人群中首次献血者比率为72.4%,首次献血者和多次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互助献血后退出自愿献血者每年增加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和同期由互助献血新加入自愿献血每年减少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互助献血的血液安全潜在风险比自愿无偿献血者高,同时积累的矛盾对自愿无偿献血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作者:梁振鸿;王家林;尹江源;谭劲珠;陈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确认阳性者的人群分布特点.方法:调查2005-2011年无偿献血HIV确认阳性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住址和感染方式.结果:共检测本市无偿献血者标本378 414人份,HIV确认阳性21份,确认阳性率为5.6/10万.21名确认阳性者人群特点是以本地长住,男性,21~40岁,农民和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结论:随着献血人群和献血目的的复杂化,采供血机构可通过招募、征询、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等措施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作者:肖鲲;李建华;吴文静;吕运来;陈善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管理工作的细化,输血科的工作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紧密相连.输血科是为临床科室抢救急危重患者提供血液的重要部门,承担着鉴定患者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病原学检查和临床供血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输血科的检验人员长期与各种病原菌(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梅毒等经血传播病原菌)接触,使得医务人员在进行血液检测过程中,都存在被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1].
作者:叶心梅;余建申;夏海;王启生;田文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备血方式进行探讨,选择科学、合理、安全的备血方式来保障骨科择期手术的顺利完成.方法:对5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分别按照各自的病情进行不同方式的自体输血方式备血.结果:靠白体输血就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选取自体输血,可以极大的减少异体血的输入,可以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耘祥;黄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笔者所在医院因平时工作量较大,平均一天要对60多个新标本进行血型及抗体筛查检测.因血型及抗体筛查实验应用微柱凝胶法,所消耗的成本较大,每次经过检测后,有98%以上的抗体筛查呈阴性反应,所用抗筛卡次日都处理掉,总感觉有些惋惜.因为要对抗筛阳性标本进行复检以及对需输血的标本进行血型复检,故考虑着手试验把用过的、呈阴性反应的抗筛卡回收起来,经过配对挑选,利用其微柱凝胶法作为载体,进行简单的处理后,作为复检ABO血型及抗筛阳性标本之用.为确定此种复检卡的使用原则,做测定实验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楚中华;马现军;李德鲁;高海燕;孔燕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