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洛阳地区献血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分布情况

肖鲲;李建华;吴文静;吕运来;陈善华

关键词:无偿献血, HIV, 确认阳性, 分布, 特点
摘要: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确认阳性者的人群分布特点.方法:调查2005-2011年无偿献血HIV确认阳性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住址和感染方式.结果:共检测本市无偿献血者标本378 414人份,HIV确认阳性21份,确认阳性率为5.6/10万.21名确认阳性者人群特点是以本地长住,男性,21~40岁,农民和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结论:随着献血人群和献血目的的复杂化,采供血机构可通过招募、征询、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等措施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洛阳地区献血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分布情况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确认阳性者的人群分布特点.方法:调查2005-2011年无偿献血HIV确认阳性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住址和感染方式.结果:共检测本市无偿献血者标本378 414人份,HIV确认阳性21份,确认阳性率为5.6/10万.21名确认阳性者人群特点是以本地长住,男性,21~40岁,农民和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结论:随着献血人群和献血目的的复杂化,采供血机构可通过招募、征询、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等措施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作者:肖鲲;李建华;吴文静;吕运来;陈善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大鼠FⅦ EGF1区与乙肝病毒包膜S区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EGF1以及PQE30-7L,诱导表达融合大鼠凝血因子ⅦEGF1蛋白及融合蛋白7L.结果:从已构建的pPIC9K-7L质粒中扩增出目的片段EGF1和7L,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其与PQE30连接,构建PQE30-EGF1和PQE30-7L两个重组质粒,并分别转化到BL21菌株中.用IPTG诱导表达EGF1蛋白和7L融合蛋白.采用亲和层析方法Ni柱纯化融合蛋白.结果:PQE30-EGF1和PQE30-7L两个重组质粒构建成功.EGF1蛋白和7L融合蛋白在转化的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结论: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区与乙肝病毒包膜蛋白重组后可分泌出高效表达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验证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对照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活性提供了对照和实验依据,同时为分子靶向抗栓治疗和肿瘤治疗潜在的新靶点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刘琳;胡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型分析

    目的:对临床上需要输血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血清学实验结果分析,使输血达到安全、有效.方法:对9例患者进行直抗、间抗、放散等一系列血清学实验.结果: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中不但含有非特异性自身抗体,有时还同时存在特异性抗体.结论: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输血配型要特别小心,输注洗涤红细胞有一定风险.

    作者:呼志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脱落细胞检验对恶性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对身体内脱落细胞的检验来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率,验证脱落细胞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痰液和胸腹水制作玻片,用瑞特姬母萨染色,显微镜下检查玻片中有无异型性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结果:在研究的3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标本中,在研究的3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标本中,其中浆膜转移癌患者共19例,表现为阳性者有14例,阳性率为73.68%.原发性肺癌患者共15例,表现为阳性者11例,阳性率为73.33%.结论:脱落细胞检查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尿液干化学隐血结果与沉渣镜检红细胞结果比较

    目的:分析尿液干化学隐血结果与沉渣镜检红细胞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优利特-300型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8A和11A试纸条,对尿液标本按操作规程进行干化学测定.同时混匀尿液作沉渣镜检.结果:在867份尿液隐血阳性标本中,镜检红细胞阳性为368份,沉渣镜检红细胞阳性占隐血阳性的比率为42.4%.在2 931份隐血阴性标本中,镜检阴性的为2 861份,符合率为97.6%.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可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两个结果不一致,必须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决不能只看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而忽视尿沉渣镜检,更不能以干化学法代替镜检法,尽力避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王秀华;彭春花;丁嫦娥;陈元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卢媛;高明;王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参加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室间质评分析与体会

    输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输血前输血相容性检测是保证安全输血的首要前提,输血相容性检测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ABO血型、Rh血型测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其各项操作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输血安全.室间质评是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样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和反馈实验室回报结果评价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也称为操作能力验证,它是确定某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室间比对.笔者2008、2010-2011年参加卫生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所有参加的质评项目全部取得100%的正确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张秋会;张小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我院2010-2011年临床用血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2010-2011年我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动态变化,探讨医院用血特点和存在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年血库统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2年来共输血3 826人次,输血14 594.5U,用血多的是ICU、烧伤、脑外、普外等科室,主要成分是血浆和红细胞.结论:用血总量显著增加.全部实施成分用血,自体输血严重不足.要加强自体输血工作的引导和管理.约束医生严格按要求使用血浆.

    作者:丁嫦娥;王秀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B(A)亚型的鉴定及家系调查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2岁,汉.于2011年11月因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入住我院,入院后常规血型检测,正定型应用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检测,结果判读为A抗原2+,B抗原4+,反定型为B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经进一步血型血清学试验及家系调查,证实该患者为B(A)亚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会;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安群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调查山区基层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别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病原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药敏结果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新规则评价;采用WHONET 5.5版本统计分析数据.结果:COPD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0%),所有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41.9%,产ESBL细菌检出率达44.4%,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达13.3%、20.0%.结论:我院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作者:常勇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Rh系统抗体检出率与妊娠次数的关系探讨

    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的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次0.28%;3次1.63%;4次3.96%;5次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随妊娠次数的增长而增长.

    作者:张青梅;周金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储存式自体输血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储存式自体输血和同种异体输血的术后恢复效果.方法:两组择期手术的肝癌患者,术中分别输注自体血和异体血400 ml,比较术前、术后1、3d的RBC、Hb、HCT、STB、UCB、K.结果:2组患者术后1d各项检测指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d试验组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式自体血输血患者较异体输血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快,红细胞破坏少.

    作者:曹奎杰;周金安;占少华;李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预防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抗HCV、HBsAg、TP、抗HIV、不足量、溶血、破袋、凝块、过期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征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作者:华玉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废旧抗筛卡的巧妙利用

    笔者所在医院因平时工作量较大,平均一天要对60多个新标本进行血型及抗体筛查检测.因血型及抗体筛查实验应用微柱凝胶法,所消耗的成本较大,每次经过检测后,有98%以上的抗体筛查呈阴性反应,所用抗筛卡次日都处理掉,总感觉有些惋惜.因为要对抗筛阳性标本进行复检以及对需输血的标本进行血型复检,故考虑着手试验把用过的、呈阴性反应的抗筛卡回收起来,经过配对挑选,利用其微柱凝胶法作为载体,进行简单的处理后,作为复检ABO血型及抗筛阳性标本之用.为确定此种复检卡的使用原则,做测定实验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楚中华;马现军;李德鲁;高海燕;孔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输血后产生IgG抗-Lea抗体1例

    患者,女,53岁,子宫肌瘤出血手术后1个月,因中度贫血于2011年3月9日入我院血液内科,输血前检查:A型,Rh(D)阳性;Hb 64 g/L,RBC3.01×1012/L,WBC 4.5×109/L,PLT 93×109/L;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孕2产2;无输血史,元新生儿溶血史.10日申请输注A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3U,献血者1和献血者2各1.5U与患者血样交叉相合,输注后无不良反应.3月15日再次申请输注悬浮红细胞3U,输血前再次进行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患者血样与A型Rh(D)阳性献血者3和献血者4血样进行交叉配血,与献血者4血样在盐水介质中不凝集,在凝聚胺介质及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中主侧凝集,重新与A型Rh(D)阳性献血者5血样交叉配血,在盐水与凝聚胺介质中交叉均不凝集,于是选用相合的献血者3和献血者5悬浮红细胞各1.5U输注患者无不良反应.

    作者:廖明凤;刘道伟;邓红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胃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讨胃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了触胃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测定62例胃肿瘤患者、42例胃间质瘤患者、50例胃平滑肌瘤患者以及46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PT、TT,APTT、FIB与胃间质瘤患者、胃平滑肌瘤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且D-dimer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间质瘤患者的PT、TT、APTT、FIB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dime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患者与胃间质瘤患者常伴随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监测患者体内PT、TT、APTT、FIB及D-dimer变化可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周建国;陈韧刚;魏三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混合有温自身抗体和Jka抗体1例

    一般情况下Kidd抗体较难被检测到,即使能够被检测到其反应也很弱.由于Kidd抗体可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必须重视检测Kidd抗体的重要性[1].近日我们在常规工作中遇到1例既含有自身温抗体又有Jka抗体的标本,具有较好的分析价值,故我们对该标本的检测进行分析与讨论.

    作者:郑凌;刘衍春;刘毅;吴敏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输血科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管理工作的细化,输血科的工作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紧密相连.输血科是为临床科室抢救急危重患者提供血液的重要部门,承担着鉴定患者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病原学检查和临床供血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输血科的检验人员长期与各种病原菌(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梅毒等经血传播病原菌)接触,使得医务人员在进行血液检测过程中,都存在被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1].

    作者:叶心梅;余建申;夏海;王启生;田文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备血方式的探讨

    目的: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备血方式进行探讨,选择科学、合理、安全的备血方式来保障骨科择期手术的顺利完成.方法:对5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分别按照各自的病情进行不同方式的自体输血方式备血.结果:靠白体输血就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选取自体输血,可以极大的减少异体血的输入,可以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耘祥;黄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混合血小板在过滤白细胞前后的质量比较

    目的:检测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的质量指标,比较评价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质量.方法:对119份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进行血小板、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的含量检测,观察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血小板、WBC及RBC含量变化.结果:滤白前的血小板含量为(3.74±0.57)×1011/袋,合格率为99.3%,滤白后的血小板含量为(2.86±0.52)×1011 /袋,合格率为75.6%,血小板同收率为76.4%,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前的WBC含量为(1.37±0.45)×108/袋,滤白后的WBC含量为(0.41±0.20)×108/袋,白细胞去除率为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含量在两个制备阶段均超过标准(均参考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结论: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WBC含量在滤白前已达到质量要求,可以直接使用于临床;滤白后的WBC含量有明显的减少,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过滤去除白细胞可能会更安全.

    作者:林栋;叶柱江;刘仁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