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苑;张立波;马贵明
目的:讨胃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了触胃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测定62例胃肿瘤患者、42例胃间质瘤患者、50例胃平滑肌瘤患者以及46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PT、TT,APTT、FIB与胃间质瘤患者、胃平滑肌瘤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且D-dimer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间质瘤患者的PT、TT、APTT、FIB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dime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患者与胃间质瘤患者常伴随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监测患者体内PT、TT、APTT、FIB及D-dimer变化可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周建国;陈韧刚;魏三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备血方式进行探讨,选择科学、合理、安全的备血方式来保障骨科择期手术的顺利完成.方法:对5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分别按照各自的病情进行不同方式的自体输血方式备血.结果:靠白体输血就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选取自体输血,可以极大的减少异体血的输入,可以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耘祥;黄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检测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的质量指标,比较评价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质量.方法:对119份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进行血小板、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的含量检测,观察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血小板、WBC及RBC含量变化.结果:滤白前的血小板含量为(3.74±0.57)×1011/袋,合格率为99.3%,滤白后的血小板含量为(2.86±0.52)×1011 /袋,合格率为75.6%,血小板同收率为76.4%,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前的WBC含量为(1.37±0.45)×108/袋,滤白后的WBC含量为(0.41±0.20)×108/袋,白细胞去除率为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含量在两个制备阶段均超过标准(均参考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结论: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WBC含量在滤白前已达到质量要求,可以直接使用于临床;滤白后的WBC含量有明显的减少,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过滤去除白细胞可能会更安全.
作者:林栋;叶柱江;刘仁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身体内脱落细胞的检验来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率,验证脱落细胞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痰液和胸腹水制作玻片,用瑞特姬母萨染色,显微镜下检查玻片中有无异型性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结果:在研究的3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标本中,在研究的3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标本中,其中浆膜转移癌患者共19例,表现为阳性者有14例,阳性率为73.68%.原发性肺癌患者共15例,表现为阳性者11例,阳性率为73.33%.结论:脱落细胞检查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捐献机采血小板后捐献者血小板相关检测项目的连续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机采血小板捐献间隔周期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血常规专用真空标本管分别抽取捐献者捐献前、捐献后6、12、24、4 8、72 h检测标本,在抽取后30 min内使用MandryBC 5800全自动5分类血常规检测仪上机检测.结果:捐献者在捐献机采血小板后24 h,血小板计数达到低值,此后逐步回升,并在捐献后96 h达到捐献前水平.结论:捐献机采血小板后捐献者血小板计数在捐献后24 h达到低值,在捐献后96 h恢复捐献前水平.
作者:高明;卢媛;张建民;王霞;杨卫华;苏月;王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的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次0.28%;3次1.63%;4次3.96%;5次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随妊娠次数的增长而增长.
作者:张青梅;周金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尿液干化学隐血结果与沉渣镜检红细胞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优利特-300型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8A和11A试纸条,对尿液标本按操作规程进行干化学测定.同时混匀尿液作沉渣镜检.结果:在867份尿液隐血阳性标本中,镜检红细胞阳性为368份,沉渣镜检红细胞阳性占隐血阳性的比率为42.4%.在2 931份隐血阴性标本中,镜检阴性的为2 861份,符合率为97.6%.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可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两个结果不一致,必须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决不能只看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而忽视尿沉渣镜检,更不能以干化学法代替镜检法,尽力避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王秀华;彭春花;丁嫦娥;陈元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县级医院2010-2011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细菌培养严格按照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 CLSL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操作与评价.结果:2010-2011年我院临床共分离出732株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检出率分别为65.6%和37.9%.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均<7%;肠杆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也较低,为22.1%;志贺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对环丙沙星耐药率<25%;变形杆菌属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2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4%,而革兰阴性杆菌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表现较高.结论:我院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较为严重,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遏制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作者:张才仕;赵甲;秦声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储存式自体输血和同种异体输血的术后恢复效果.方法:两组择期手术的肝癌患者,术中分别输注自体血和异体血400 ml,比较术前、术后1、3d的RBC、Hb、HCT、STB、UCB、K.结果:2组患者术后1d各项检测指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d试验组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式自体血输血患者较异体输血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快,红细胞破坏少.
作者:曹奎杰;周金安;占少华;李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一般情况下Kidd抗体较难被检测到,即使能够被检测到其反应也很弱.由于Kidd抗体可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必须重视检测Kidd抗体的重要性[1].近日我们在常规工作中遇到1例既含有自身温抗体又有Jka抗体的标本,具有较好的分析价值,故我们对该标本的检测进行分析与讨论.
作者:郑凌;刘衍春;刘毅;吴敏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输血,其实质相当于组织移植.就目前我国的医疗条件而言,大多数医院无条件开展自体输血.而正如人体其他方面一样,异体血液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输注之后难免引起外来抗原刺激反应等危险.所以,即使除外异体血液输注存在的相关疾病传播危险,当前的临床输血治疗,仍然只能做到相对安全,无法达到绝对安全.
作者:王兆龙;张明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卢媛;高明;王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为加强血液质量控制,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我们分析了南京地区献血者血液梅毒检测情况,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07-2010年本市294 252人次无偿献血者样本梅毒检测的记录资料.1.2 仪器与试剂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厦门新创,华大吉比爱),所有试剂均批批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作者:柯苑;张立波;马贵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商品试剂红细胞和自制试剂红细胞在血型反定型检测中的效果.方法:应用商品试剂红细胞和自制试剂红细胞在梯形微板中进行反定型检测,比较两种试剂红细胞的一次性判读结果的准确率、亚型和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手工改动现象、灵敏度及抗干扰能力.结果:商品试剂红细胞同自制试剂红细胞相比,前者的一次性判读准确率较高,手工改动现象较少,灵敏度较稳定,在溶血中抗干扰能力较强,而后者的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较高,脂血的抗干扰能力两者接近.结论:商品试剂红细胞用于血型反定型检测的效果略优于自制试剂红细胞,不同的实验室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赵磊;储倩;许婷婷;张红;涂历波;王先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循环中细胞组织因子促凝血活性(TF-PCA)和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探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TF-PCA采用内毒素刺激全血凝固法(TiFaCT法),Hcy采用生化法.结果:测得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患者TF PCA为50.3±29.6 TF PCA△s,血浆Hcy浓度为(11.89±6.39)μ mol/L,伴有血管病变患者TF-PCA为82.3±33.8 TF-PCA△s,血浆Hcy浓度为(25.10±7.84)μmol/L,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而且伴血管病变患者的增高更为明显,TF-PCA和Hcy的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患者全血TF-PCA增强提示存在血栓前状态,血浆Hcy浓度的增高提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对TF-PCA和Hcy的监测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症血管病变的防治.
作者:姜伟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输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输血前输血相容性检测是保证安全输血的首要前提,输血相容性检测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ABO血型、Rh血型测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其各项操作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输血安全.室间质评是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样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和反馈实验室回报结果评价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也称为操作能力验证,它是确定某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室间比对.笔者2008、2010-2011年参加卫生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所有参加的质评项目全部取得100%的正确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张秋会;张小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抗HCV、HBsAg、TP、抗HIV、不足量、溶血、破袋、凝块、过期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征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作者:华玉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适用于以微柱凝胶技术为基础的IgG抗A B吸收试验.方法:选取30例IgG抗A及抗B起始效价从64~1 024的血清样本,与A型或B型红细胞于37℃进行吸收试验,于 5 min、10 min、30 min、1h、2h、4h吸收时间后分离并测定吸收后血清的效价.结果:①IgG抗A和抗B均存在吸收效果伴随吸收时间变化的趋势,起始效价在128~1 024基本上于2h后进入平台期.②IgG抗A和抗B起始效价为128与256.512与1 024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gG抗B起始效价为256与512、1 024之间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相同吸收时相的IgG抗A与抗B吸收效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依赖微柱凝胶技术条件下,采取37℃2h吸收1次后再结合1次1~2 h就能对起始效价小于1 024的IgG抗A和抗B能使其充分吸收.
作者:刘峰;李归宁;李敏芳;张敏;胡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的稀少[1]和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的矛盾和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严重流失[2]的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的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的管理水平,大限度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作者:贾敏;程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2岁,汉.于2011年11月因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入住我院,入院后常规血型检测,正定型应用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检测,结果判读为A抗原2+,B抗原4+,反定型为B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经进一步血型血清学试验及家系调查,证实该患者为B(A)亚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会;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安群星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