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洪;宋阳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并制定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结果:分离出G菌257株,以大肠埃希菌(27.6%)、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9.8%)、鲍曼不动杆菌(16.7%)为主.药敏试验显示多数细菌呈严重耐药和多重耐药,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仍为治疗革兰阴性杆菌为敏感的药物.结论:应重视ICU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制定防控措施,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作者:张有忠;都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为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间期细胞13q14缺失、1q21、p53缺失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合探针(1q21/RB1、D13S319/p53、IgH)对21例MM患者骨髓进行FISH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异常,比较其与常规染色体检查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1例MM患者中,19例(90.48%)检测出1种或1种以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5例(71.43%)同时检测出2种及以上的异常.其异常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1异常(66.67%),IgH基因重排(57.14%),13号染色体缺失(47.62%)和p53基因丢失(23.81%).3例(14.29%)通过G显带常规染色体检查发现异常,与FISH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IgH基因重排及13q14缺失在MM中的发生率较高.FISH技术能提高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敏感性.
作者:马玲;陈蕾;王晓蓓;胡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为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人群中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状况,动员低危人群献血,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对海宁市2003-2009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各类输血传播疾病的阳性率和流行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翔;冯晓林;林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产科DIC前兆患者18例,参照DIC前兆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制定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方案,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患者成功救治.结论: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抢救治疗中效果显著.
作者:周显洪;宋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临床上除ABO血型不合导致溶血反应外,Rh系统血型不合也会导致溶血反应.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中复杂的一个血型系[1],受血者血浆中如含有Rh抗体,在输入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Rh抗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报道我院近因体内含有E抗体而导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
作者:李志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各种治疗性单采术对患者血液中的相应成分分离和去除效果.方法:对19例治疗性单采患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采集效果、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诊断资料.结果:治疗性红细胞单采能使患者体内红细胞计数平均降低22.1%,血红蛋白平均降低25.0%;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44%;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下降33.1%.结论:治疗性单采能够快速改变患者血常规检测值异常升高的状况,安全可靠,患者主观感觉好,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对症治疗手段.
作者:马闽苓;程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风险是“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objectives”,即作用于目标的不确定性效应.由于风险的存在,我们的很多行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有时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在采供血工作中,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是一种高风险作业,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系统化、持续性地对风险因素加以制约,规避和消除其消极影响.
作者:孙忠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输血是现代医学重要的一部分,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输血工作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更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危,其程序涉及范围广、步骤多,容易出现人为错误[1].输血科(血库)工作特点是无外界约束和无人监督情况下独处工作的机会多,有些操作经常无法检查,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作者:彭道波;赖福才;郭叔珍;孔文兵;赵晖;陈春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近8个月内输血申请单质量缺陷的种类以及比例,探讨输血申请单质量缺陷的发生因素以及提高方案.方法:分析统计近8个月内输血申请单中3大类,共20个小类质量缺陷.结果:经整理统计分析:输血同意书未填、配备血用途填写混淆、缺少输血前4项占输血申请单前3位.相对于其他17类质量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输血申请单整体信息中20小类质量缺陷仍需要同等重视.结论:有效提高输血申请单填写质量,规范临床用血行为,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够真正提高临床用血安全,避免因输血产生的医疗纠纷.
作者:沈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评估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和献血后1个月和6个月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常规项目在机采血小板前后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血常规和健康状况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姚根宏;赵广超;栾建凤;严京梅;朱培元;叶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对本血站11年血液指标检测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除ALT检测用速率法外,其余均用ELISA法.结果:11年共检测525 614份标本,不合格25 756份,总不合格率4.90%,各年份阳性率逐渐减少.结论:随着ELISA检测技术从第1代发展为第3代或第4代,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不断增加,加之对问题献血者的不断屏蔽和固定献血者队伍的逐渐增多,血液检测的阳性率逐渐减少.
作者:李泉忠;谢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酶标仪常规校准方法.方法:配制重铬酸钾溶液,用分光光度计450 nm波长5 mm比色杯比色结果与酶标仪主波长450 nm参考波长630 nm微孔板微孔内加样高度为5 mm的比色结果进行比较,计算酶标仪的吸收度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吸收度重复性、通道差异及相关性.结果:酶标仪吸收度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吸收度重复性及通道差异均符合标准,且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787.结论:该校准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作为实验室常规校准酶标仪的方法.
作者:杨青成;陈艳春;侯治兵;水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浆冷沉淀治疗骨外露创面不愈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骨外露时间过长,骨质上方无新生肉芽组织的患者,先使用庆大霉素盐水药棉擦拭创面,实验组将分装好的冷沉淀制剂均匀地散抹于创面上,1~2 d换药1次,对照组不使用冷沉淀制剂.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后11~35 d,骨外露创面开始产生新生肉芽组织,继续治疗22~24 d后伤口愈合,30例骨外露患者全部治愈.试验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冷沉淀制剂能使外露骨表面形成保护膜,产生新生肉芽组织,促使伤口愈合,对骨外露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熊娟;周显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凝血纤溶系统疾病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状态,指导临床医师对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患者适时干预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运用全自动血凝分析,对脑血栓,脑外伤,妊高症患者的凝血、纤溶等6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妊高症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脑血栓形成组和脑外伤组PT延长(P<0.01),APTT、TT在3组疾病中无显著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在3组疾病中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凝血与纤溶6项指标联合检测能较全面反应患者出凝血系统的状态,对临床医师监测病情即时有效治疗,防止DIC的发生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素菊;刘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效价的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患者,通过ABO血型鉴定、冷抗体效价滴定、血清抗体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及凝聚胺和微柱凝胶交叉配血等血清学检测,寻找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处理方法.结果:收集由于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共7例,其中6例患者冷抗体效价在128~256之间,通过37℃水浴,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1例患者冷抗体效价为1 024,通过37℃加热洗涤和4℃冷吸收之后进行血清学试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结论: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时,可以根据自身冷抗体效价的高低以及冷凝集强度,选择37℃水浴或37℃加热洗涤、4℃冷吸收等不同鉴别试验进行排除,以期达到正确的血型鉴定和有效的交叉配血,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陶翠华;张真路;王文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制备用于铜绿假单胞菌PAO1 quiP基因(PA103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质粒标准品pMD18-quiP.方法:通过PCR扩增出目的片断,纯化后连接至pMD18-T载体,转化宿主菌E.coli DH5α,获得阳性克隆,通过PCR扩增、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确认重组质粒完整正确,大量抽提重组质粒,测定其拷贝浓度,10倍稀释成梯度标准品,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结果:quiP基因目的片段成功重组至pMD18 -T载体上,获得的重组质粒保持了目的片段的特异性和序列完整性.梯度浓度标准质粒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循环阈值(Ct)与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成功构建了qui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质粒标准品.
作者:谭安娜;黄崇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陕西地区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PCRSSP和PCR-SSOP方法对10 122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样本进行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结果:鉴定了20个A等位基因,34个B等位基因,14个DRB1等位基因.频率高的基因型分别为A* 02、B*15、DRB1*15,其相应基因频率分别为30.03%、14.09%和15.51%.结论:陕西地区人群HLA-A、B、DRB1等位基因频率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
作者:李翠莹;陈要臻;安群星;余瑞;陈晓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患者,男,34岁,既往无输血史,因车祸“右膝关节脱位、右髌骨骨折”急诊入院.入院时血常规:RBC 2.1×1012/L,Hb 69 g/L,PLT 102×109/L.手术备血时ABO血型鉴定正反不符,抗体筛选阴性,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与标准A、B、O型红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凝集,与自身红细胞不凝集,进一步检测证实患者血型为类孟买Amh血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张秋会;张小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感染肠道71 (EV71)及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婴幼儿发病率为高.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现,一些重症患儿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为主.感染EV71的患儿淋巴细胞对EV71抗原刺激,呈显著的特异性增殖反应.灭活的EV71能明显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反应率为88%[1].我们对86例已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片细胞形态学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异型淋巴细胞显著增高,尤其是I型淋巴细胞的增高,对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分析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萌;张同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例1,女,56岁,汉族,因全子宫切除术备血.术前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经进一步检测为Ax亚型.例2,女,18岁,汉族,因白血病入院,需输血治疗,输血前常规ABO正反定型,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经进一步检测为白血病导致A抗原减弱,现将同样方法检出2种不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会;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安群星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