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录
小血管炎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早期,在我国因种种原因使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小血管炎确诊困难,延误了免疫抑制剂的及时使用,因此,各种合并症增多,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90年代初,我国不少医院相继开展了血清ANCA的检测,在临床上对各种原发性小血管炎疾病有了认识,不少医院对ANCA相关的小血管炎有了更多的报道,说明该类疾病在我国并非少见.但就目前全国范围内而言,对该类疾病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医院尚不能检测血清ANCA,治疗也不够规范.
作者:杨秀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IgE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文献复习并报告本院收治的2例52岁女性,因进行性加重的腰背部疼痛就诊.X线及核素扫描提示第8、11、12胸椎、第1腰椎压缩性骨折及骨盆、脊椎普遍性骨质疏松.除了血沉增快、血红蛋白轻度下降、血钙和尿素轻度升高外,常规生化结果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结果:血清蛋白电泳提示在γ球蛋白组份中出现M蛋白,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证实存在IgE-κ型M蛋白,尿中本-周蛋白阳性.骨髓穿刺骨髓原浆+幼浆细胞占有核细胞72.8%.根据其临床与实验室特点诊断为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结论:分析该患者及文献报告的IgE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资料,认为IgE型多发性骨髓瘤表现出某些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作者:曹文静;闵成凤;张孟贤;黄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并发中间综合征的患者亦不少见.本研究主要是观察留置胃管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并发中间综合征的影响,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宋芹;郭向杰;刘春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MODS患者19例,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CVVH前比较,CVVH治疗后,体血管阻力指数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回升,心率下降,肺动脉楔压也明显降低.结论:CVVH可改善MODS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氧供,但对氧摄取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蒋崇慧;谢钢;郑伟华;徐华;程少均;梁宏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2002年11月我院收治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毒鼠强)集体中毒70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全部痊愈,无1例死亡,报告如下,以期总结经验.
作者:黄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感染和非感染原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鉴别作用.方法:22例全身感染性SIRS和25例非感染性SIRS患者入选.在临床出现炎症表现24 h内测定血清PCT、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记录高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小板计数.结果:感染性SIRS组患者血清PCT(3.4±2.3μg/L)、IL-6(790±456ng/L)及高体温(38.7±1.2℃)明显高于非感染性SIRS组患者(分别为0.5±1.2μg/L,263±184ng/L,38.0±1.1℃).所有炎症指标中,PCT和IL-6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的特异性(分别为80%、80%)和敏感性(分别为76%、70%)高.结论:PCT是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较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谢卫星;时兢;宋秀琴;杨兴易;林兆奋;陈德昌;陆荣国;王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系统性小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一类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 granulomtcsis,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rricrocopic polyangiitis,MPA)和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综合征(Churg-Strauss syndrome,CSS).其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方面具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临床上常有肺和肾脏的受累,病理变化主要是小血管(包括微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血清学检查ANCA常阳性.有关AASV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弄清,但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作者:周树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氧合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ICU收治的8例MODS患者,进行29次床边MARS治疗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结果:MARS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pH值无明显变化,但治疗后PaO2、Sa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均有显著改善,心率显著减慢,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结论:MARS可改善MODS患者氧合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罗红涛;马明远;誉铁鸥;方滨;温伟标;苏艳玲;邹毅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系统性小血管炎(AASV)是成人常见系统性小血管炎.初略估计年发病率为20/百万.北大医院ANCA阳性的检出率为送检血清的5%,提示该疾病在我国已不是少见病.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临床诊治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由于受累是系统性,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只有对受累器官特殊的临床表现、ANCA存在类型、血浆冷球蛋白存在与否有较深刻的认识,才可以帮助诊断并区分特殊类型血管炎.
作者:廖常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因,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其病死率不断下降,在不同国家、不同医院其病死率相差甚远,约为1%~19%[1],现将我院3年来抢救的27例DKA小结如下.
作者:蒋庆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常有长期未控制的良性高血压史10~15年,出现夜尿增多及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肾小球缺血病变发生后,尿常规轻度异常(尿蛋白一般少于1 g/d),有少量红细胞及管型,进而肾小球功能受损,逐渐进展至终末肾衰竭[1].本研究观察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患者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治疗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血、尿D-二聚体(D-d)含量变化,旨在观察氯沙坦对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氯沙坦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时敏;何伟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1982年,Davies首次在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中描述,并认为ANCA与罗斯河病毒感染有关.直到1985年,Vander Woude才将ANCA和韦格纳肉芽肿(WG)联系起来,以后Savage等发现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中也存在ANCA,且与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在当今血管炎的诊断和分类中ANCA的作用与地位已愈来愈重要.
作者:王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86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比索洛尔组每日口服比索洛尔1.25~10 mg,对照组口服安慰荆,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比索洛尔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心率变异性参数显著改善.结论:长期使用比索洛尔可降低CHF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率变异性.
作者:马志强;丁宇慧;朱启明;徐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钾的生理作用包括维持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及酸碱平衡,保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维持正常心肌的收缩活动.低血钾时心肌的兴奋性增强,心肌纤维成为起搏纤维,自律性增强,出现心律失常;神经肌肉的应激性降低,四肢麻木乏力、呼吸肌乏力、呼吸困难、表情淡漠[1].
作者:杨欣悦;樊楚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大咯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鉴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止血困难,且多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用药受到很大限制,因而内科普通治疗常见难见效,可因休克或窒息死亡.
作者:陈学香;朱世选;杨永岩;李玉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是淀粉样蛋白病的一种,为AL型(amyloid light chain),是单株浆细胞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入)或轻链片段以淀粉样纤维素的形式沉积在组织,导致进行性器官功能不全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肾脏是易受累的器官之一.活组织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包括肾脏、腹壁脂肪、直肠粘膜等部位).早期肾小球系膜区呈无细胞性增宽,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血管腔闭塞,形成无结构的淀粉样物质团块,病变早期单纯常规肾活检病理易误诊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或膜性肾病,确诊须行刚果红特殊染色(刚果红将沉积的淀粉样蛋白染成砖红色)或电镜检查(电镜下沉积的淀粉样物质为无分枝、无规律排列的8~10 μm的细纤维丝样结构).免疫荧光抗κ、抗λ或抗血清淀粉样A蛋白抗血清可与其相应的蛋白呈阳性反应,具有鉴别类型的意义.血液学异常表现为:骨髓浆细胞大于等于5%,血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或凝血因子缺乏.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差,如不治疗中位数生存期仅半年,目前无理想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本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傅淑霞;徐世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自开展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近5年来,效果显著,ICU患者基本上避免了气管切开.为进一步探讨经鼻气管插管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对2001年7月份以来施行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9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作者:吕百勤;陈朴;郑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盐酸纳络酮对肝性脑病疗效及机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肝性脑病76例,随机分为3组,A组26例,基础治疗+5%葡萄糖250ml+纳络酮4 mg,每12 h 1次静滴,至患者完全清醒后纳络酮剂量减半维持3 d;B组25例,基础治疗+纳络酮2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疗程和方法同A组;C组(对照组)25例,基础治疗+常规治疗,每日1次,疗程与A、B组相同.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苯二氮革和血氨含量,并观察纳络酮对肝性脑病转归影响,包括神志清醒时间和数字连接试验(NCT)及数字符号试验(DS).结果:肝性脑病血清苯二氮革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有关.纳络酮治疗后苯二氮革含量下降程度和肝性脑病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能明显改善NCT和DS结果,与C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结果在不同剂量纳络酮治疗的A、B组间亦具统计学意义,说明纳络酮剂量与肝性脑病转归有关.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纳络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尤其纳络酮大剂量对3~4级肝性脑病和中剂量治疗1~2级肝性脑病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刘建生;傅极;吴云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CHF)治疗心肺复苏后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脑水肿患者的疗效.方法:24例行心肺复苏后出现脑水肿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6分,同时存在低血压,但不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1例,行CHG;对照组13例,按常规治疗.观测生命体征、GCS、乳酸和细胞因子水平等变化,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治疗组在行CHF治疗期间均无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4h血压开始显著上升,多巴胺输注速度减少,血气分析pH、HCO3-、PCO2维持在正常范围,氧合指数(PO1/FiO2)显著上升,血清乳酸、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3个月后GOS评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GOS 4~5级者治疗组7例(7/11,63.6%)vs对照组1例(1/13,7.7%),P<0.01;病死率:治疗组2例(2/11,18.2%)vs对照组8例(8/13,61.5%),P<0.05.结论:CHF能较好地改善心肺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内环境,清除体内细胞因子和乳酸等炎性介质,从而减轻脑再灌注损伤,时复苏后脑水肿治疗有利,预后改善.
作者:黄东健;徐如祥;瞿文军;唐新兴;徐仲;陈次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是1979年由Risdall等[1]首先报道的一组以在骨髓或其它淋巴组织、器官中出现异常增多的组织细胞且伴有活跃的吞噬自身血细胞现象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自1997年3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32例HS予以报道,并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夏云金;万楚成;刘喻;郭仁慈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