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植入性器械患者常规随访的时间和费用调查

陈若菡;陈柯萍;单其俊;徐伟;梁兆光;刘兴斌;汤宝鹏;刘启明;齐向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脏植入性器械, 常规随访, 问卷调查
摘要:目的 评估常规随访对心脏植入性器械(CIED)患者生活影响,包括时间、费用和人力成本.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CIED患者术后3个月到医院接受常规随访,并完善随访花费时间和费用的问卷调查.结果 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入选161例患者,其中起搏器患者82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39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40例.患者年龄(62.3±14.29)岁,其中男性108例(67.08%).患者平均花费150元.患者路途用时、挂号开单用时、检查前等待及检查时间分别为120、40、30及15 min,76.7%的患者需要陪同人员一同前往医院,67%的陪同人员需要请假.结论 患者路途及检查前花费时间及由此产生住宿和交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患者常规诊室随访的成本,远程监测随访可望大大节省患者的时间及金钱成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TBX18及其相关转录因子与生物起搏

    转录因子T-box18 (TBX18)是窦房结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在窦房结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在成体心脏中不表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BX18导入成体心肌细胞可诱导其向类窦房结样细胞转化,上调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HCN4)通道且抑制Cx43的表达并发挥起搏功能,达到构建生物起搏器的目的.而TBX18过表达也可能带来相应的安全性问题,如心房扩张、右室发育不良和室间隔缺损.TBX18用来构建生物起搏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作者:单迎光;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穿戴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预防心脏性猝死临床应用概况

    穿戴式心脏转复除颤器(WCD)是一种穿戴式体外自动除颤器,穿戴后不需要旁观者干预,即可自行给予电击治疗,并且清醒的患者可通过按压响应按钮延迟或终止治疗.目前Life Vest(R) WCD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使用的WCD,新款为WCD 4000,其外形好似贴身背心,主要由4个感知电极,1个监控单元和3个除颤电极板组成.初步临床应用显示其在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肌病,以及等待心脏移植、可逆性心脏病和等待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空白期、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有较高的除颤成功率.提示WCD作为对抗心脏性猝死的一种手段,成本效益高,值得关注.

    作者:吴肇贵;向晋涛;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房颤动研究新进展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其互相作用共同调节心脏.交感神经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改变儿茶酚胺水平、影响离子电流等诱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而副交感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改变肺静脉的电生理特征等诱导房颤发生,多数情况是两者交互作用或作用不平衡时诱导房颤发生.针对自主神经诱发房颤发生的干预措施有:①神经节消融;②脊髓刺激;③肾去交感神经;④耳屏刺激,这些措施均能起到降低房颤发生的作用.

    作者:吴敏;汤宝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心脏植入性器械患者常规随访的时间和费用调查

    目的 评估常规随访对心脏植入性器械(CIED)患者生活影响,包括时间、费用和人力成本.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CIED患者术后3个月到医院接受常规随访,并完善随访花费时间和费用的问卷调查.结果 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入选161例患者,其中起搏器患者82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39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40例.患者年龄(62.3±14.29)岁,其中男性108例(67.08%).患者平均花费150元.患者路途用时、挂号开单用时、检查前等待及检查时间分别为120、40、30及15 min,76.7%的患者需要陪同人员一同前往医院,67%的陪同人员需要请假.结论 患者路途及检查前花费时间及由此产生住宿和交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患者常规诊室随访的成本,远程监测随访可望大大节省患者的时间及金钱成本.

    作者:陈若菡;陈柯萍;单其俊;徐伟;梁兆光;刘兴斌;汤宝鹏;刘启明;齐向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碎裂电位指导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指导的线性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 分析6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所有患者标测碎裂电位,行环肺静脉隔离后根据标测结果设计消融径线.明确消融术中房颤终止比例及随访疗效.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CFAEs分布比例从高向低依次为:肺静脉前庭、左房间隔、顶部、前壁等,消融径线主要为顶部线、前壁线、间隔线、峡部线等.入选患者平均消融线(1.9±0.4)根.随访(16.5±3.9)个月,52例(78.8%)患者经过一次消融术未再发心律失常.14例复发,1例为典型心房扑动,10例为阵发性房颤,1例为持续房颤,2例房性心动过速.结论 持续性房颤接受CPVI附加CFAEs标测后线性消融有效、安全.

    作者:马薇;许静;陈炳伟;何乐;卢凤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左室电极植入心后静脉一例

    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具有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治疗适应证,术中行冠状静脉(CS)逆行造影提示CS分支静脉与主干成角异常,使得左室电极植入有一定难度,在选择了合适的心脏靶静脉心后静脉后,借助Runtrough导丝及多功能导管增加支撑力,协助左室电极到位并将电极送至靶静脉远端,成功植入CRTD后,术后短期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滕林;丁家望;杨俊;杨简;李松;陈勇;吴辉;周飞;贺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旋心外科修补术后心房扑动射频消融一例

    患者女性,21岁,主因“阵发性心慌、胸闷5年,加重9天”入院.既往曾于心外科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心脏彩超提示右旋心,永存左上腔静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入院后行三维心脏电生理检查,提示三尖瓣峡部依赖房扑,成功行射频消融术,房扑终止后出现结性逸搏心律,建议行永久起搏器治疗.

    作者:马文帅;廉诚;王翅遥;曾迪;刘雄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脊髓神经在心律失常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均参与调节心房和心室电生理,直接干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研究表明,进行低强度脊神经刺激调节脊神经活性可改变心脏外在和内在自主神经活性,抑制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代子玄;赵庆彦;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对照研究

    目的 通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电极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118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腋静脉组(n=66)与锁骨下静脉组(n=52),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起搏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腋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4%(63/66)和96.2%(50/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66)和5.8%(3/52),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锁骨下静脉组发生气胸3例,腋静脉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 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心脏起搏器导线安全可行.

    作者:郝静;毛家亮;张琪;姜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下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研究

    目的 总结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经验.方法 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适应证患者分入电生理导管指导组(电生理组)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组(造影组),对比两组冠状窦插管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均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导线.造影组较电生理组在冠状窦插管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安全、有效,可作为电生理导管的替代方法.

    作者:丁立刚;华伟;牛红霞;顾敏;刘志敏;樊晓寒;张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T波过感知致双心室起搏丧失一例

    患者,男性,40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心电监护窦性心律下出现间歇性心室2∶1起搏,起搏器腔内图可见较多心室感知事件,T波过感知导致双心室起搏丧失,通过降低心室感知灵敏度、缩短心室后心房不应期等方法可保证高比例的有效的双心室同步起搏,确保CRT疗效.

    作者:张薇;冯品;何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评估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监测微栓子评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抗栓疗效的价值.方法 持续性房颤患者96例,其中40例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56例给予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斯匹林组),每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微栓子监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结果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同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微栓子监测的平行对照观察.结果 华法林组治疗前,微栓子阳性14例,阴性26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5例,阴性35例,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降低(35.0% vs 12.5%,P<0.05);阿斯匹林组治疗前,微栓子阳性21例,阴性35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17例,阴性39例,治疗前后微栓子检出率降低无显著性差异(37.5% vs 30.4%,P=0.42);华法林组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治疗前所有微栓子阳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353±71)μg/L vs(261±58)μg/L,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313±81)μg/L vs (170±67)μg/L、(327±73)μg/L vs(235±61)μg/L,P<0.05];华法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研究初步表明,微栓子可以作为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一个指标.

    作者:徐云;王兵;蒋丽娇;陆小平;赵晓英;王芳;惠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治疗常规方法失败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目的 分析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方法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AVNRT8例,回顾性分析其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及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3.5±18.9)岁,术前均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8例患者经右侧间隔部反复消融仍无法达到消融终点,其中5例经右侧间隔部消融后术后仍可诱发心动过速,3例有稳定的跳跃及连续回波现象,后分别经主动脉逆行或经房间隔穿刺行左侧间隔部消融取得成功,左侧消融放电次数(5.8±1.9)次,放电时间(47.9±16.2)s.结论 右侧间隔部消融无效的AVNRT,可能属左侧后延伸支参与的AVNRT,可通过左侧间隔部慢径区域消融治疗.

    作者:周小雄;刘方舟;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方咸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对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38例首次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超高龄患者,年龄(91.7±2.0)岁,分析其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一年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其中单腔起搏器28例,双腔起搏器10例.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24天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6±3.4)天.术后一年内有4例患者共5次住院,但均与起搏器无直接关联,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结论 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有效且安全的.

    作者:陈侃;任义荣;张阳;陈鑫;张群;李慧;范虞琪;解玉水;王长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从精准医疗看急性心肌梗死后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持有不同的观点.其原因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的经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笔者对其原因及不同梗死部位、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应精准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①评估AMI后交感神经活性,精准治疗病人的高交感活性;②根据AMI的血运重建方式及效果,精准使用剂量;③平衡获益与风险,精准把握使用的时机.并建议在AMI后二级预防中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作者:蒋桔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控制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术后室性心律失常风暴一例

    1例男性患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3个月,因“半天内ICD反复放电十余次”再次入院,程控ICD发现半天内放电34次,予提高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ICD低限识别频率,静脉补钾、泵入盐酸胺碘酮以及艾司洛尔等治疗无效,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部分需体外电除颤,遂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室速及室颤风暴获得明显控制,应用右美托咪定1h后再无室速/室颤发作.

    作者:俞帅;陶文其;连敏;张雁;徐志强;孙育民;王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静止合并可疑右室心肌病一例

    患者男性,39岁,反复晕厥3年,加重2个月.平板运动试验、直立倾斜试验期间可在胸前导联诱发出疑似e波;24 h动态心电图可捕捉到3次,长为10.16 s的心室静止,予植入双腔起搏器并开启起搏器心电事件记录功能,定期随访以明确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可能.

    作者:王喜甲;张玉玲;聂如琼;王景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曾一直被认为是单纯的、良性的心律失常,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BBB并非无任何临床意义,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时,它将会是一种严重的传导系统疾病,常预示着临床经过凶险以及预后不良.

    作者:任云霞;范春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十极可调弯标测导管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一例

    患者男性,25岁,因反复心悸1年,加重3h入院.诊断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利用十极可调弯标测电极分别标测窦性心律下和ILVT发作时浦肯野电位(PP)激动顺序.以ILVT发作时,十极可调弯标测电极标测到的早PP作为消融靶点,获得成功.

    作者:李库林;郑杰;刘晓宇;张常莹;施海峰;王如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价值.方法 纳入术前检测hs-CRP的CRT植入者,按照CRT疗效分为有效及无效组,hs-CRP水平分为正常(≤3 mg/mL)及升高(>3 mg/mL)组,对比有效及无效组基线资料,比较hs-CRP正常及升高组术后疗效,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评价hs-CRP预测CRT疗效价值.结果 共纳入92例CRT植入患者.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术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比例高(P =0.042),hs-CRP低[2.51(1.15~4.35) mg/L vs 3.76(1.48~7.29) mg/L,P=0.049]、左室内机械运动失同步显著(P<0.05).与hs-CRP升高组比较,正常组术后左室舒张未容积缩小更加显著(P<0.05);hs-CRP与CRT有效性呈负相关,以4.16 mg/L为诊断截点预测有效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6.7%、66.2%.结论 hs-CRP较低者CRT术后获益更多,hs-CRP对于CRT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邱琼;雷娟;陈样新;杨莉;杨莹;张建华;王景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