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长清;陈军;陈艺莉;庄德贞;冯冲;王礼春;柳俊;何建桂;唐安丽
目的 通过观察三度房塞传导阻滞Lorenz散点图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回顾分析其Lorenz散点图.结果 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的散点集位于45°线,呈一分布,共11例(73%),3例(20%)伴频发室性早搏的散点集量远端三分布;1例(6%)伴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位手45°线中段.结论 通过对Lorenz散点图的形态分析及逆向技术的应用,在面对大量的动态心电图需要分析时,不但能够快速诊断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且能够对患者的阻滞部位、预后及猝死风险快速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高森;钟杭美;黄黎;罗昭林;周银;刘春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左房后壁双盒式消融(PWDB)术式对合并左房前后径(LAD)扩大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在本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合并LAD扩大患者65例,随机分为PWDB组(n=34)和肺静脉隔离(PVI)组(n=31).PWDB组在右侧环肺静脉消融隔离后,自右侧消融环顶点行心房顶部线、左肺静脉嵴部和后壁线消融至右侧消融环底部,形成囊括右肺静脉和左房后壁大部的两个区域.PVI组沿双侧肺静脉前庭行电学隔离.对比观察两组临床一般情况、手术总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时间、围术期并发症例数.随访12个月,对比观察消融成功率、LAD变化和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临床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与PVI组相比,PWDB组手术总时间[(168.8±20.8) min vs (140.3±22.5) min,P<0.001]和消融时间延长[(39.0±6.1)min vs (33.1±6.5) min,P<0.001)].两组X线曝光时间[(21.6±4.3) min vs (20.1±3.5) min,P=0.132)]和围术期并发症事件(1例vs 0例,P=1.000)无差异.12个月随访期内,PWDB组26例(76.5%)维持窦性心律,PVI组17例(54.8%)维持窦性心律,差异有显著性(P=0.043).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例数(2例vs 3例,P=0.663)无差异.对随访期内无复发患者进行亚组分析,LAD在PWDB组有减小趋势(P-o.ool),PVI组未见明显变化(P=0.583).结论 对于合并LAD扩大的阵发房颤,PWDB术后12个月成功率显著高于PVI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鹏;曾山;王莹;曾松柏;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1例患儿,女性,6岁9个月,以发现“心律失常1周”入院,入院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部分2∶1下传;交界性逸搏.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出院后4月余复查24h动态心电图(百慧),全程时间RR间期散点图呈双层,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采取散点图逆向技术对虾钳特定部位散点进行逆向片段心电图分析,发现主导节律为貌似2∶1的房室传导,而实质上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节律,交界性自主节律,钩拢现象,1∶1下传的短RR间期间断出现.这些节律的有序有量的组合形成了其独特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
作者:彭军;向晋涛;刘文利;樊华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中心房颤动(AF)的发病率较高.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OSA可促进AF的发生和发展,并且这种相关性独立于肥胖、体重指数和高血压.OSA不仅促进AF的发生同时还使对AF的控制更加困难,OSA合并AF患者药物抵抗性高,电转复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均高于一般AF患者.OSA可能促进了心脏重构,增加了交感神经活性,引起系统性炎症反应,从而影响AF.OSA合并AF的持续正压通气、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肾去交感神经等可能是将来治疗的研究方向.
作者:贾索尔·肖克热提;张玲;汤宝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微电极阵(MEA)技术研究小檗碱对快速心房起搏(RAP)兔心房肌场电位时程(fAPD)及兴奋传导速度(ECV)的影响,探讨其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作用机制.方法 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n=8),起搏组(n=8),起搏+小檗碱A组(5μmol/L,n=8),起搏+小檗碱B组(10 tμmol/L,n=8),起搏+小檗碱C组(20 μmol/L,n=8).RAP 24 h后,对照组于相应时间,迅速开胸取出心脏,分别灌流改良台氏液或含5、10、20 μmol/L小檗碱的改良台氏液行Langendroff灌流,用柔性电极贴附右房,分别记录各组fAPD和ECV的变化.结果 相较对照组,起搏组心房肌fAPD缩短,传导速度减慢(P<0.05).相较起搏组,小檗碱A、B、C组心房肌fAPD逐渐延长,ECV逐渐加快(P<0.05).结论 在RAP兔模型中,小檗碱不仅能有效延长心房肌fAPD,还能加快ECV,显示出可能具有较好的抗房颤作用.
作者:欧阳松;张晓雅;胡嘉禄;张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分析房室旁道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以探讨房室旁道合并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房室旁道合并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另选单纯房室旁道而无房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旁道性质将房颤组分为显性组和隐性组,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再发房颤将房颤组分为再发组和无再发组.分析并比较显性组与隐性组、房颤组与对照组、再发组与无再发组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结果 房颤组105例,行射频消融术73例;对照组109例.73例合并房颤的房室旁道患者,显性旁道62例(84.9%),隐匿性旁道11例(15.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0.896,95%CI 0.861~0.934,P<0.001)、左房内径(OR=0.895,95%CI 0.830~0.966,P=0.004)、右侧旁道(OR =0.220,95%CI 0.085~0.569,P=0.002)是房室旁道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易患因素.单纯消融旁道组与同时消融旁道和房颤组术后房颤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6.1% vs16.7%,P=0.208).结论 显性旁道患者更易合并房颤;年龄大、左房内径大、右侧旁道的房室旁道患者更易发生房颤;消融旁道的同时是否消融房颤,对术后房颤的再发没有影响.
作者:张海涛;韩丹;代佰玲;丛培欣;洪丽;林治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多项研究发现刺激颈动脉窦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迷走神经张力,从而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平衡,影响心房肌和心室肌的电重构和基质重构,进而影响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VAs)的诱发和维持.低强度颈动脉窦刺激(LL-CBS)可通过影响ANS活性引起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并抑制心房颤动(AF),而高强度颈动脉窦刺激(HL-CBS)则诱发AF;LL-CBS通过调节ANS活性进而抑制VAs的发生,提示颈动脉窦干预通过影响ANS活性在AF和VAs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淑娟;赵庆彦;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运动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行平板运动试验(TET)恢复期中诱发先兆晕厥或晕厥患者,运动中无ST段抬高或压低,次日行基础倾斜试验45 min,阴性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诱发试验30 min.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TET检查结果、疾病分型、晕厥或先兆晕厥的症状.结果 818例受试者行TET,恢复期诱发先兆晕厥共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4.0±7.8)岁.其中2例为血管抑制型,6例为心脏抑制型,4例为混合型.运动大心率(180.5±6.7)次/分.运动耐量(13.15±1.66)mets.12例患者运动中均无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无ST-T改变及心律失常,无血压下降.12例受试者行直立倾斜试验均阴性.结论 TE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有一定诊断价值,发作晕厥患者应该注意运动保护.
作者:朱洁明;吴琳;徐莉;周彬;梁宇恩;钱孝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研究提示慢性心力衰竭可增强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从而导致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异常呼吸模式,使患者死亡率不断上升.对颈动脉体特定靶点消融可显著抑制心肌的重构以及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延缓射血分数的降低.目前尚无对颈动脉体消融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研究,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贾索尔·肖克热提;张玲;汤宝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散点图的面积计算和密度分布评价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方法 提取人选对象的动态心电图原始RR间期数据做为试验组(A组),设置同年龄段的非冠心病人群动态心电数据做为对照组(B组).用Matlab软件构建RR间期的Lorenz-RR散点图,计算两相距100 ms的心率的均等线与散点图头端围成的面积S1,两相距100 ms心率的均等线与散点图围成的大面积S2及散点图的总面积S;用Matlab软件构筑散点的密度分布图,并划分为高密度区(H),中间密度区(M),低密度区(L),计算各密度区所占的百分比.用上述指标(S1,S2,S,H,M,L)来评价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A组S低于B组[(66 983±19 097)ms2 vs (106 140±25 120) ms2,P<0.05],A组S2低于B组[(7 579±1 705)ms2 vs(9 173±1 453) ms2,P<0.05];A组的散点图M密度区所占比例(M/H+M+L)低于B组[(10.83±4.84)% vs (14.76±3.77)%,P<0.05].结论 结合散点图的密度分布和面积计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作者:刘耿星;熊玉琴;林宛华;张丽君;林敏;张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现代治疗包括:①房颤的上游治疗;②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③房颤的电转复以及消融治疗;④外科迷宫手术转复房颤;⑤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时的血栓形成.在临床实践中对房颤的治疗应个体化,综合衡量各治疗方案的风险获益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建华;贾晓萌;侯应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通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上分布极为广泛,参与血管张力调节、神经兴奋、神经递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重要生理和病理活动.高胆固醇血症时BK通道的功能和表达会发生变化,可能与质膜双分子层性质改变、胆固醇-蛋白直接作用或细胞分子信号通路传导等密切相关.
作者:陈恒建;王如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心室正常激动顺序,造成室内不同步,终引起心肌细胞组织学异常出现起搏诱导的心肌病(PICM),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功能减退.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QRS波时限过宽,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增加,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及起搏器依赖患者PICM发生率较高.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及His束起搏可减少PICM发生率,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行双室起搏.
作者:姚瑶;江尕学;张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术前加用75%的酒精擦拭皮肤和单纯用络合碘擦拭局部皮肤的感染发生率,探讨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术前加用75%的酒精擦拭皮肤是否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是否在术前进行局部酒精擦拭将本院4 322例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单纯组:术中单纯用络合碘消毒局部皮肤1 067例(2003年07月至2008年12月),联合组:术前用75%的酒精擦拭后术中再用络合碘消毒皮肤3 255例(2009年01月至2015年07月).随访至少1年内所有患者是否发生器械植入相关的感染.比较两组局部皮肤处理方法的感染率、感染发生的时间及程度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肾功能损害、抗凝血药物使用、临时起搏等)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类型无明显差异,单纯组中共有18例(1.69%)发生感染,而联合组中共有6例(o.18%o)发生感染.酒精擦拭组的早期感染发生率(0.03% vs 0.28%)、中期感染发生率(0.09% vs 0.47%)、延迟感发生率(0.03% vs 0.28%)及远期感染的发生率(0.03% vs 0.66%)均低于单纯组.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糖尿病、手术时间、是否酒精擦拭及CIED类型等方面有差异.结论 术中常规络合碘消毒皮肤前加用75%的酒精擦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相关的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克强;李继文;刘志;陈轶;甘红梅;苏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心房组织钙离子通道的表达及钙电流的改变情况.方法 30只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其中糖尿病组高脂高糖饮食4周后给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8周后取两组大鼠的血清测定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判定两组的代谢情况.将固定后的大鼠心房组织切成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测定两组的Cav1.2,Cav3.1和Cav3.2的表达情况.采用Langendorff装置进行急性分离成年大鼠心房细胞,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测定两组L型和T型钙电流的峰值电流、I-V曲线、稳态激活和失活电流曲线等数据.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有严重的代谢紊乱,Cav1.2的蛋白表达降低,Cav3.1的蛋白表达升高,Cav3.2的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另外,糖尿病组L型钙电流的峰值电流显著降低(P<o.05)、电流-电压(I-V)曲线下移、稳态激活和失活电流曲线未见明显差异(P>0.05),T型钙电流的峰值电流显著升高(P<0.05)、电流-电压(I-V)曲线上移、稳态激活电流曲线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心房肌细胞有着明显的钙通道重构,导致L型钙电流密度下降,T型钙电流密度上升.
作者:潘一龙;付茜;马淑梅;李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心电变化和心脏机械运动密切相关,心脏受到应力等机械力作用时,心肌细胞膜受到牵张,通过改变离子通道结构及蛋白、基因表达等,引起心肌电活动改变.心电图作为一种简易、无创的检测手段,是心电变化在体表的反映,并与心脏运动周期形成对应关系.近年来,对机械活动引起心电图改变如QRS波、QT间期、记忆T波、U波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其临床价值有新的理解.
作者:靳慧君;张树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TpTe和TpTe/QT在心脏性猝死(SCD)一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有效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符合SCD一级预防并植入ICD患者的TpTe、TpTe/QT无刨检测指标,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调取起搏器数据,根据是否发生正确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适当的ICD治疗分两组,对比分析指标在两组间的统计差异程度.结果 两组间TpTe间期和TpTe/QT有显著差异[(96.82±12.11) ms vs (76.77±11.25) ms;0.24±0.02 vs 0.20±0.02,P均<0.001].TpTe和TpTe/QT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 8(95%CI 0.821~0.975)、0.898 2(95%CI 0.828~0.968.ROC曲线对应的值TpTe间期≥97 ms,灵敏度为55%,特异度100%(95%CI 0.821~0.975),TpTe/QT≥0.23,灵敏度为70%,特异度91.1%(95%CI 0.828~0.968).结论 TpTe和TpTe/QT在预测SCD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有效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启祥;彭宇程;郑悦海;方红;张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已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凝血及肝肾功能等基本指标.所有患者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均于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行抗凝治疗.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以血栓性终点与安全性终点为研究终点,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出血风险.结果 华法林组133例,达比加群酯组9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房颤类型、伴随疾病及吸烟史等无差异.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差异(4.08% vs 4.51%,P>0.05).严重出血事件更低(1.02% vs 6.77%,P<0.05).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有少量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发生率无差异(31.63% vs 33.08,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华法林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作者:梁长清;陈军;陈艺莉;庄德贞;冯冲;王礼春;柳俊;何建桂;唐安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交叉感知通常指一个心腔的电极导线感知到对侧心腔的脉冲刺激信号.预防和处理交叉感知是现代起搏器的基本功能,各起搏器公司在具体处理方式和运算法则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美敦力和Vitatron起搏器称之为心室安全起搏(VSP),而圣犹达起搏器则称之为心室安全备用(VSS),百多力起搏器的类似功能称为安全AV延迟,波士顿科学公司的相关程序称为心室噪音抑制.掌握与了解不同厂家起搏器对于交叉感知的处理方式和心电图表现,不仅可以在起搏心电图分析中正确识别该类功能运作,也可以初步判断起搏器品牌.
作者:陈顾江;吉亚军;冯莉;杨亚莉;吴师伟;侯剑飞;张余斌;吴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阻断神经元型Nav1.8通道对正常犬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和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16只健康成年犬(16~18 kg)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分离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实验组向神经节内注射20 mmol/L的Nav1.8通道特异性阻断剂(A-803467)o.1 ml,对照组向神经节内注射等体积的二甲基亚枫.在基础状态和药物注射60 min后,分别记录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并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结果 实验组在干预后心脏交感神经节的放电频率[(45±6)次/分vs (83±7)次/分,P<0.05]和幅度[(0.03±0.01)mV vs (0.05±0.01)mY,P<0.05]均显著降低,心室各部位ERP和APD90显著延长,ERP离散度[(13±5)ms vs (21±4)ms,P<0.05]和APD90离散度[(22±10) ms vs (38±14) ms,P<0.05]显著降低.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阻断Nav1.8通道可显著降低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提高心室电生理稳定性.阻断Nav1.8通道可能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作者:黄兵;王梦龙;余锂镭;周丽平;江洪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