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燕;郝晓东;张洁;王林;马薇;卢凤民;许静
目的 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ASC)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学.方法 15例频发PVCs/VT患者经右股静脉进右室流出道行早激动顺序和起搏标测,消融不成功或失败的病例,采用经右股动脉途径行电生理检查,于心室及主动脉窦内标测PVCs/VT时早心室激动(EVA),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15例PVCs/VT患者,1例患者PVCs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其体表心电图Ⅰ导联为顿挫的R波,aVL为rSr波,消融靶点局部心室激动提前体表QRS波18 ms,放电1次4 s终止PVCs;余14例于左冠窦内标测到EVA,其体表心电图呈不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电轴右偏,Ⅰ导联为QS、rsr、rs或rS波,Ⅱ、Ⅲ、aVF导联为高振幅R波,V6均无S波,胸前导联R移行区12例位于V1~V3导联,仅2例位于V4导联,V1或V2导联R波时程指数≥50%者10例(71.4%)、R/S波幅指数≥30%者11例(78.6%).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左冠窦内标测到的EVA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VA-QRS时间)(45.1±8.0)ms,而5例消融未成功者EVA-QRS时间为(26.4±5.9)ms(P<0.05).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PVCs/VT QRS波之前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1),窦性心律时于上述相同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QRS波之后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2),于消融靶点处放电1~3次,3~10 s内终止PVCs/VT,消融后9例P2电位均延迟;5例消融未成功者,2例于标测到EVA部位记录到P1电位.随访6个月至8年,10例即刻消融成功患者无复发;另5例消融未成功者1例服用倍他乐克心悸症状明显改善,1例服用心得安,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余3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于左冠窦内消融患者术后24 h出现严重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经药物治疗5天症状消失,余患者在围术期及长期随访中无手术相关合并症发生.结论 起源于ASC或其邻近组织的PVCs/VT,其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ASC内经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部分患者此类心律失常,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作者:杜丹;王祖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非器质性心脏病是指排除继发原因,多数以遗传为基础,常以猝死为首发事件的一类心脏疾病.其猝死相关的心电学指标:第一,异常QRS波形:①“窄而高”QRS波;②QRS波终未异常除极波(Epslion波);③QRS波终未异常复极波:J波;Brugada波.第二,QT间期及T波异常:①长QT间期;②短QT间期;③TP-E与TP-E/QT.
作者:段鹏;刘晓静;朱庆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先前的观察和数据模型表明Lorenz-RR散点图(1 h)呈倒“丫”字形图形,但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计算机提供了全程24 h RR间期散点图),足够多的室性并行心律的个数(24 h均有发生,室性早搏占总心搏的比例大)所呈现的图形却不呈倒“丫”字形,笔者列举典型3例大数据室性并行心律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2、76、67岁.24h总心搏数分别为11 7 673、115 780、123 637次,室性并行心律的室性异位搏动分别为7 510、6 505、11 593次,分别占总心搏的6.4%、5.6%、9.4%,平均每小时室性早搏数分别为313、325、483次.全程RR间期散点图均呈“△”形组合,从24 h时间RR间期(t RR)散点图中逆向观察任意1h的t-RR散点图及相应的1 h Lorenz-RR散点图,发现绝大多数的1 h Lorenz-RR散点图呈现倒“丫”字形图形,亦有少数呈现“△”形组合图形,但点的分布较稀疏.隐藏室性早搏后点及窦性心律散点图集后,更清晰地显示了室性早搏点及室性早搏前点的散点集呈现的△形图形.结论:窦性心律合并室性并行心律的大数据Lorenz-RR散点图呈△形组合图形,其△形的各边为其节律的边界线,表达了相应的电生理意义.
作者:向晋涛;吴肇贵;景永明;李晓清;陈元秀;黄从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8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的SSS合并AF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为3组.A组:围手术期不中断华法林;B组:停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C组:停用华法林.观察术后1年内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出现囊袋血肿2例;B组出现囊袋血肿3例,其中1例囊袋破溃并拔除起搏系统;C组囊袋血肿2例.A、B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C组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脑梗塞2例.结论 SSS合并持续性AF卒中中高危患者起搏器植入不停用华法林未明显增加囊袋相关并发症,未出现明显血栓栓塞事件.
作者:陈慧玲;李赐恩;宋卫锋;王顺保;马继芳;臧小彪;陈珂;张嘉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食管调搏在阵发性心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64例阵发性心悸患者,运用食管调搏方法明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类型,对确诊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取超速起搏进行终止,观察疗效.结果:64例中阳性38例.包括房室结双径路20例;房室旁路12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以心动过速为首发症状就诊12例;包括房室结双径路5例,房室旁路5例,均行超速起搏成功复律;室性心动过速2例,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成功复律,1例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电复律成功.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有利于心悸患者心动过速类型的诊断.
作者:盛红宇;王其琼;李志军;许文华;衡明强;杨思源;昌思梦;范芮;付慧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术前心理状态对于术后生活质量及相关起搏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2014年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96例,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中的特质焦虑以及躯体化症状量表(SSS)评分进行分组,通过SF-12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12)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各个方面进行评测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非焦虑组(n=66)与焦虑组(n=28)的患者在总体健康自评方面(P<0.05或0.01)有显著性差异,躯体化组(n=32)在躯体功能、活力、总体自评及心理健康方面明显低于非躯体化组(n=62).焦虑组的患者术后的心血管病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焦虑组.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前患者伴有焦虑及躯体化症状明 显影响其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方肖燕;毛家亮;崔海松;赵旭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降低卒中风险,典型房扑的消融治疗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房扑与房颤的发生可能有其共同的触发机制,术前进行新发房颤的风险分层可能改变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策略.
作者:刘俊;方丕华;欧阳非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男,76岁.因胸闷、晕厥而入院.心电图提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术中发现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成功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于右室间隔处.术后随访患者胸闷缓解,未再发晕厥.
作者:李晖;江建良;佟光明;徐卫亭;陈建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依据心脏超声对右室起搏电极的定位,分析各部位起搏的影像及12导联心电图特点,以协助提高间隔定位的准确率.方法 对100例在本院行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依据超声定位分为4组:右室流出道(ROVT)间隔部、ROVT前壁、中间隔部及前间隔部(间隔与前壁夹角),记录4组患者左前斜45°(LAO 45°)图像中电极头端平行线与水平线夹角、左侧位(LL)图像中电极头端方向、正位(PA)图像中以0.1个椎体为单位记录电极头端在平静吸气末距心底影的椎体个数及术后心室充分起搏的心电图中Ⅱ导联QRS波时限、心电轴、Ⅱ导联R波振幅、T导联的形态、Ⅲ导联形态、下壁导联切迹、胸前移行导联.分析各部位影像及心电图指标特点.结果 ①LAO 45°时,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显著大于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夹角-56.0°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大.②LL时,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电极指向脊柱比例显著大于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③PA时,ROVT前壁及ROVT间隔部电极高度明显高于中间隔部及前间隔部,电极头端距心底影的椎体个数=1.7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大.④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下壁导联存在切迹比例显著大于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ROC曲线显示当起搏QRS波时限=150 ms时,区分间隔与前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联合LAO 45°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及起搏QRS波时限,可提高间隔定位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及80%.结论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在术中影像及心电图上分别表现出一定特点,对间隔定位有协助作用.
作者:刘晓罡;吴冬燕;许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例56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口服普罗帕酮过量(累计1 000 mg)后表现为神志淡漠,乏力伴室性心动过速,QRS波时限增宽,房室传导阻滞.及时停用药物,给予辅助通气,纠正酸中毒,临时起搏器应用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抢救成功.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文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心脏起搏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风险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109例慢快综合征和30例快慢综合征患者,分别植入VVI(R)或DDD(R)起搏器.根据房颤进展情况分为持续性房颤组(进展组)和非持续性房颤组(非进展组).分析心脏永久起搏术后房颤进展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5.1±2.2)年,51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单因素分析显示预测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左房内径、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VVI起搏、高房颤负荷及慢快综合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内径(HR=1.103,95%CI 1.085~1.124,P<0.05)、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HR=1.975,95%CI 1.336~2.813,P<0.001)、VVI起搏(HR=2.156,95%CI 1.458~3.157,P<0.001)及慢快综合征(HR=1.875,95%CI 1.326~3.025,P<0.001)是房颤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分析示慢快综合征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快于快慢综合征(P=0.034).结论 慢快综合征、左房内径、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VVI起搏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高运来;张常莹;郑杰;李库林;郁志明;王如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首次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至2008年初次安置永久起搏装置窦性心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统计术后房颤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以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房颤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共入选1 344例,经过(75.7±24.5)个月的随访患者房颤发生率21.1%,其中持续房颤发生率10.8%.经Cox风险模型筛选出与房颤发作关系为密切的5个因素:既往有阵发房颤病史、病因为病窦综合征、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年龄≥65岁、VVI起搏模式,其风险比分别为3.43、1.86、1.65、1.4、1.3,经Kaplan-Meier方法分析,前述因素在随访中位数77个月时分别增加房颤风险31%、15.9%、6.1%、4.8%、5.5%.结论 房颤在老年、VVI起搏、病窦综合征、阵发房颤病史、肺动脉压力增高的患者中发生比例高.
作者:吴冬燕;郝晓东;张洁;王林;马薇;卢凤民;许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蛋白1(NRG-1)对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大鼠心脏在体电生理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NRG-1预处理组(预处理组),每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梗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心梗组建立心梗模型,不给药.预处理组于建立心梗模型前30min经鼠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神经调节蛋白1(rhNRG-1)0.01 μg/g.开胸或造模24 h后,运用微电极阵列技术(MEA)记录心肌梗死区、周边区、正常区心外膜场电位(FP),设定观察FP相关指标ISI、FPD FPrise、FPmin、FP-max.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SI在心梗组三个区(梗死区、周边区、正常区)、预处理组正常区明显减小;FPD在心梗组三个区明显减小;FPrise在心梗组三个区明显减小;FPmin幅值在心梗组正常区明显增大;FPmax幅值在心梗组三个区和预处理组梗死区、周边区明显减小.与心梗组比较,ISI在预处理组三个区明显增大;FPD在预处理组梗死区、周边区明显增大;FPrise在预处理组梗死区明显增大;FPmin幅值在预处理组正常区明显减小;FPmax幅值在预处理组正常区明显增大(P均<0.05).结论 NRG-1改变心梗急性期心肌电生理特性,使梗死区、周边区场电位接近正常区电活动.
作者:段慧楠;王晞;党松;来欣;刘自强;周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10余年,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伴咳嗽、咳痰半年入院.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1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18.冠状动脉造影示未见有意义狭窄病变.临床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性心肌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三腔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术后半年获得超反应,症状消失,LVEF 0.6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 mm.
作者:罗丹;罗亚雄;王福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多极接触标测在指导三维电解剖引导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的疗效.方法 选择32例RVOT室早患者,据术中室早发作的频度分为两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多极导管高密度标测(多极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单导管逐点标测(单极组);确定激动起源靶点后再进行起搏标测证实并实施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的标测时间、消融次数及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成功率.结果 29例患者完成电生理标测及消融,单极组16例,多极组13例.多极组平均采集有效标测点明显多于单极组;激动顺序标测耗时两组未见差异.多极组总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极组,但是在平均消融次数、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等指标比较,多极组却显著少于单极组,所有患者均达到即刻消融终点.随访(6.9±3.2)个月,单极组1例复发.结论 采用多极标测导管对RVOT局部进行高密度电解剖标测快捷、精确,提高消融成功率,尤其是对术中室早发作较少的患者.
作者:陶四明;韩明华;张新金;郑甲林;魏巍;杨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雷诺嗪为新型抗慢性心绞痛药物,主要通过阻滞心室肌晚钠电流,减缓病理条件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药理作用.动物试验显示其具有稳定缺血心肌电生理,抑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其可降低慢性心绞痛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影响血压和心率,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
作者:张祥宇;江力勤;张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2015年6月美国心律杂志发表了美国心律学会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 OTS)、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IST)和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专家共识.发表这项共识有三个目的:①确定诊断POTS、IST和VVS的标准;②对评价和治疗提出建议;③指出尚不了解的领域和未来研究的方向.1 POTS1.1 定义POTS有这样的特征:站立时常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不能耐受运动等症状;当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心率加快≥30次/分(12~19岁:心率加快≥40次/分)并持续至少30 s;排除直立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 mmHg).
作者:刘文玲;梁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浆心房钠尿肽(ANP)和C型钠尿肽(C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脏结构改变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分析ANP、CNP在房颤心房结构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左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及无房颤对照组.房颤患者又根据房颤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及持续性房颤(Peaf)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NP和CNP水平,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期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入选对照组57例,和房颤组62例(其中Paf组35例,Peaf组27例).年龄、性别等临床背景资料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房颤组的血浆ANP和C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NP:(728.1±336.9) pg/ml vs (524.6±165.3) pg/ml,P=0.000;CNP:(114.2±28.6)pg/ml vs (97.1±22.4) pg/ml,P=0.000],且与左房内径明显正相关(ANP:r=0.389,P=0.001;CNP:r=0.344,P=0.004).此外,ANP与CNP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r=0.799,P=0.000),CNP与室间隔厚度(r=0.343,P=0.006)、左室后壁厚度(r=0.308,P=0.013)、左室质量指数(r=0.275,P=0.030)相关.结论 ANP和CNP与左房扩大明显相关,可能参与心脏重构的过程.
作者:张驭涛;陈菲菲;姜一农;夏云龙;杨延宗;刘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人类心脏节律主要被窦房结(SAN)控制.窦房结内纤维化对SAN起搏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有重要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SAN中纤维化的量与心率呈负相关,而与年龄和心脏大小呈正相关,并可维持心率相对稳定.SAN内纤维化的病理上调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近几年来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增多可引起窦房结纤维化病理性上调.
作者:杨宇航;曲秀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双腔心脏起搏器都有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心室不适当地感知非QRS波电信号时抑制心室起搏脉冲发放.心房感知不良、室性早搏、干扰信号等均可诱发心室安全起搏这一功能发挥作用;有时,交叉感知或心律失常可诱发连续性心室安全起搏.
作者:牟延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