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与非高龄老年患者起搏器植入的比较分析

周维;于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高龄, 心脏起搏器
摘要:比较老年高龄(≥80岁,n=53)与非高龄(<80岁,n=152)患者植入起搏器适应证,起搏方式的选择、起搏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与非高龄患者相比,高龄患者因病窦综合征、双束支阻滞植入起搏器者多;选择VVI者多;起搏阈值较高;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提示高龄患者有其独特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负荷特发性室性早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负荷特发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102例特发性室早患者,根据室早数量与24 h总心搏的比值,将入选患者分为室早负荷<10%组(低负荷组),10% ~ 20%组(中等负荷组),>20%组(高负荷组).采用二维心脏超声分别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值,并检测以上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结果 室早负荷与LVEDD(r =0.27,P=0.003)、LVESD(r=0.31,P=0.001)大小、血清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21,P=0.02),和LVEF呈负相关(r=0.21,P=0.02);高负荷组与低负荷组、中等负荷组相比,LVEDD、LVESD值明显增大,LVEF值明显降低(P<0.05),而NT-proBNP的升高无显著性.结论 随着室早负荷的增大,左室的结构与功能出现重构性变化.

    作者:王骋;陈明龙;杨兵;张凤祥;陈红武;居维竹;方曙静;曹克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龄与非高龄老年患者起搏器植入的比较分析

    比较老年高龄(≥80岁,n=53)与非高龄(<80岁,n=152)患者植入起搏器适应证,起搏方式的选择、起搏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与非高龄患者相比,高龄患者因病窦综合征、双束支阻滞植入起搏器者多;选择VVI者多;起搏阈值较高;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提示高龄患者有其独特性.

    作者:周维;于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不同房室间期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不同房室间期(AVD)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51例,按不同AVD分为前后4期:A期AVD为心房感知(SAV) 90 ms、心室起搏(PAV) 120 ms;B期为SAV 120 ms、PAV 150 ms;C期为SAV 150 ms、PAV 180 ms;D期为SAV 180 ms、PAV 210 ms.每期观察2个月,分别比较Ⅲ度AVB患者4期心电图QRS波时限和形态,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脏超声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三尖瓣返流等参数.结果 Ⅲ度AVB患者行不同AVD起搏时LAD、LVDd、LVDs、IVST、LVPWT及LVEF无变化;而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随AVD的延长而依次减少;起搏QRS波时限A期较D期长(149.21 ±8.10 ms vs 145.27 ±6.94 ms,P<0.05);NT-proBNP随AVD的延长而减少(中位值分别为365.51,327.54,279.13和270.10 pg/ml).结论 Ⅲ度AVD患者不同AVD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会产生影响,短期内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影响不明显,选择起搏间期为SAV180 ms、PAV 210 ms时患者的获益大.

    作者: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曾向辉;彭珍云;张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左室内膜刺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

    标准左室外膜刺激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主要的方法.近年来,相较于外膜刺激,另一种通过左室内膜刺激使心脏再同步化的方法,由于其更符合心室生理激动顺序,同时由于电极位置不受限制,因此能达到再同步化治疗的佳效果,从而改善心功能,而这已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通过左室内膜刺激的方法仍存在较多问题,其较多的并发症、必须长期抗凝、以及较高的手术难度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作者:陆铮;汪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右室间隔部起搏的部位选择与X线影像特点——简单方法确定起搏后QRS波尽可能窄的部位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不同部位起搏后QRS波时限与形态,并分析起搏后QRS波较窄处电极的X线影像特点与定位方法;方法 将本院近期行右室间隔面起搏50例患者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在X线后前位结合脊柱影分为高、中(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低三部分,右前斜位(RAO)时将心影纵向均分为4区,并分析左前斜位(LAO)下电极的指向,不同部位起搏术中测试参数,起搏后QRS波形态,电轴,时限,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中起搏器工作情况;结果 所有电极LAO投照时均指向脊柱侧,RAO投照时电极头端位于心影3区(46支)或4区(4支),后前位下中位间隔组起搏后QRS波时限明显窄于高位和低位组(138±21 ms vs 162±20 ms,159 ±35 ms),电轴也较其他两组更接近于正常(40±35度)(P<0.05),3组术中测试参数与随访结果无差异.结论 在间隔面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高度处且RAO时头端位于3区者起搏后QRS波时限较窄,电轴较正常,植入简便安全.

    作者:李鼎;李学斌;苑翠珍;张海澄;张萍;王龙;郭继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一例心室起搏管理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当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时,以AAIR模式工作.出现间歇或短暂AVB,提供心室备用起搏.出现持续性AVB,转换为DDDR模式工作.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可降低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

    作者:肖春晖;陈玉林;张邢炜;杨向军;张常莹;王如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右室高位间隔部与心尖部VVI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位间隔部(HRVS)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VVI起搏并愿随访的患者104例,其中HRVS起搏54例,RVA起搏5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半年、1年及3年在同一起搏频率下(60次/分)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和监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HRVS起搏患者LVEF及BNP水平无明显改变;RVA起搏患者LVEF(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0.60 ±0.15、0.54±0.16)降低及BNP(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96.51 ±46.41 ng/L、168.33±49.37 ng/L)水平升高.结论 VVI H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作者:陈乔;傅春江;杨立;于长青;王伟;王旭开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热休克蛋白47在心房颤动患者心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47( HSP47)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60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各组20例,于手术中获取右心耳心房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HSP47的mRNA表达;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房内径,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中HSP47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增加更明显(P<0.05).房颤患者HSP47mRNA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780,P<0.01).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HSP47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并与房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魏玲;苏瑶;石云;王莲;罗国军;李雪梅;张利;付莉;魏伟;张丽萍;付瑞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

    目的 观察有华法林抗栓指征的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3例心房颤动(有1项以上危险因素)、机械瓣置换术后和左室血栓的患者,冠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组)治疗,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观察1年总的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选择同期86例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组)治疗,64例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抗凝组)治疗(INR2.0 ~3.0)进行比较.结果 三重抗栓组1年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7.4%,与双重抗血小板组(4.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抗凝组(10.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严重出血事件三重抗栓组显著高于其他两者(13.3% vs 1.2%,4.7%,P<0.01或0.05).结论 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扈秀丽;李予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束支非同步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文氏现象一例

    患者男性,65岁,发生双束支非同步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文氏现象.当一侧束支完全阻滞时,另一侧束支发生文氏型传导,心电图上仅见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一侧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图形.双束支传导阻滞可以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出现阿-斯综合征,应及早给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单中心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的随访

    目的 了解本中心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双室同步起搏+除颤器(CRT-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长期随访以期了解其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方法 对57例植入ICD/CRT-D的患者,其中一级预防23例,二级预防34例,收集其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其死亡率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随访.结果 一级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21.7% vs 43.8%),所有患者无心律失常死亡,治疗成功率近100%.结论 ICD/CRT-D能减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死亡.

    作者:王萍;宿燕岗;柏瑾;王蔚;葛均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 本中心共有17例房颤患者接受并完成了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的终点是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成功的定义为经3个月洗脱期后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对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房颤或其它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以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AADs)后房颤不发作.结果 1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5.1±0.5年,其中4例术后未再发作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未服AADs;6例症状改善,其中3例患者服用AADs后房颤未发;3例经AADs治疗后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进行了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长期治愈率30.8%,相对有效率46.2%,合计有效率为76.9%.结论 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长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提高还需更多研究.

    作者:严轶文;陈岗;汪芳;孟伟栋;张锋;诸葛萦;孙宝贵;刘少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Brugada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Brugada综合征(BrS)作为一个独立的、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和猝死的因子而倍受关注.与危险分层相关的指标包括家族史、基因、性别、病史、心电图、电生理检查和药物激发试验等.家族史在BrS患者危险分层中有其独到的应用价值,男性是BrS患者晕厥、心源性猝死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的独立预测因子;既往有晕厥、心源性猝死以及至少一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的Br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进行危险分层的指标较多,但真正得到共识的指标较少,而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及药物激发试验目前仍存较多争议.

    作者:郑杰;刘晓宇;王如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常规电生理标测法射频消融治疗房性早搏

    目的 探讨导管消融治疗房性早搏(P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PACs病人,Holter提示24 h PACs17 957.2 ±4 532个,4例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内激动顺序,初步确定感兴趣区域,应用激动标测法进行标测,在相对提前部位消融,采用标准为提前≥30 ms.结果 手术时间1.6±0.6 h,X线曝光时间21.6±5.4min.每例病人消融2.8 ±0.8(2 ~5)次.术后第3日Holter检查,5例病人PACs完全消失,3例病人PACs在2~12个之间,2例病人PACs分别为307及204个,此2例术前均为双源性PACs,残余均为另外一种形态的PACs.随访9.3±4.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导管消融治疗PACs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董玉梅;李学奇;张彤;杨庆辉;曹雪;刘晓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起搏心电图上AV间期反复变化一例

    患者女性,77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VITA-TRON C60A3DDDR起搏器.术后随访心电图时发现AS-VP间期不断变化.通过程控仪发现心房单极及感知灵敏度设置太高,使心房电极发生交叉感知致双倍记数而发生逐跳自动起搏模式转换(AMS),出现DDD(AS-VP)与DDI(V-V)交替工作,终引起AV间期的反复变化.由于交叉感知是间歇性出现的,导致了起搏器反复发生AMS,加之患者自身存在Ⅲ度AVB,产生了这样特殊的AV间期反复变化的起搏心电图现象.另外,Vitaron独有的心房同步起搏的算法也参与了术后起搏心电图多样化的形成.

    作者:宿燕岗;张逸群;葛均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儿童Brugada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性,11岁,因近3年内晕厥、抽搐3次入院.平素体健,无猝死的家族史.心电图表现为Ⅰ型Brugada波,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心室颤动,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经左侧腋静脉成功植入Medtronic 7230Cx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随访2个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无放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作者:杨宝平;杨莉;秦立军;杨永生;徐义先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心力衰竭对缝隙连接蛋白的影响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与电生理相关的基质的重构可能改变了药物作用的基础,使得心衰心律失常的防治困难.缝隙连接蛋白(Cx)与心脏电传导相关,心衰时主要的Cx如Cx43、Cx40、Cx45等均有变化,Cx的重构将导致异常冲动的传导,易致心律失常.深入研究心衰心律失常Cx变化的机制,探讨作用于Cx的药物,以及寻找作用于相关靶点的治疗手段是心衰心律失常防治的关键.

    作者:臧小彪;张荣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起搏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起搏器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的种类包括竞争性室性心律失常、快速心房节律被跟踪、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以及起搏介导的短-长-短心律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这些室性心律失常可干扰或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严重时可对起搏器患者构成一定危险,临床上应了解此类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掌握处理的方法,上述心律失常大部分通过起搏器的程控随访及其发作的心电图特点来明确诊断,通过调整和优化起搏参数预防发生.

    作者:蓝荣芳;徐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36例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目的 分析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心电图表现,总结其心电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36例,分为ST↑Ⅲ<Ⅱ组(n=8),ST↑Ⅲ=Ⅱ组(n=19)和ST↑Ⅲ>Ⅱ组(n=9)三组,分析发病12h内的18导联心电图特点.比较三组冠状动脉优势型及病变部位.结果 ST ↑Ⅲ<Ⅱ组STⅠ、aVL抬高、等电位线、压低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5%,37.5%;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5%,31.6%,57.9%;ST ↑ 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1.1%,88.9%.ST↑Ⅲ<Ⅱ组STV4-6抬高、等电位线、压低的发生率分别为87.5%,0,12.5%;ST ↑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8.9%,21.1%,0;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6.7%,0,33.3%.三组患者冠状动脉优势型的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STV7-9形态、STV3R-5R形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无差异(P均>0.05),三组均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结论 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ST ↑Ⅲ<Ⅱ时常合并STⅠ、aVL抬高,ST ↑Ⅲ=Ⅱ、ST ↑Ⅲ>Ⅱ时常合并STⅠ、aVL压低;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累及右室时也可表现为ST↑V3R-5R;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不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患者术后短期(1周及6个月)疗效的影响.方法 入选成功行CRT/D手术,且相关观察数据完整患者共36例.分析术中左室电极植入情况,左室起搏部位根据左室电极末端左前斜45度时的投影结合其相应心脏静脉的部位确定,分为靠近间隔部组(A组)和游离壁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常规心脏超声变化,随访6个月CRT/D临床应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周,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与A组相比,B组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二尖瓣返流情况仅在B组有所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35例有应答,B组中1例无应答,两组术后6个月无应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短期内即可使患者获益.左室电极位于游离壁可以更好的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作者:赵琳;于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