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学军
比较老年高龄(≥80岁,n=53)与非高龄(<80岁,n=152)患者植入起搏器适应证,起搏方式的选择、起搏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与非高龄患者相比,高龄患者因病窦综合征、双束支阻滞植入起搏器者多;选择VVI者多;起搏阈值较高;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提示高龄患者有其独特性.
作者:周维;于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Brugada综合征(BrS)作为一个独立的、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和猝死的因子而倍受关注.与危险分层相关的指标包括家族史、基因、性别、病史、心电图、电生理检查和药物激发试验等.家族史在BrS患者危险分层中有其独到的应用价值,男性是BrS患者晕厥、心源性猝死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的独立预测因子;既往有晕厥、心源性猝死以及至少一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的Br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进行危险分层的指标较多,但真正得到共识的指标较少,而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及药物激发试验目前仍存较多争议.
作者:郑杰;刘晓宇;王如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很高,而且死于心律失常者几近半数,其中半数左右又都为猝死,因此心衰的心律失常倍受关注.几经努力,心衰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无甚降低,且治疗上苦无良策,其实从发病机制上心律失常是心衰代偿的结果.不论心衰心功能的自身代偿,还是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补偿心功能不全,其结果都以心律失常为代价,因此心衰心律失常的防治尽可能使其正性肌力与其促心律失常分离,获得合理的治疗,为此心衰的心律失常治疗应认真对待,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无所适从,以求两全.
作者:蒋文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的影响.方法 在1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先以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起搏和感知的时间比例,比较CumVP%变化.结果 DDDR模式下,CumVP%在所有患者中均较高;而MVP模式下,除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外,CumVP%均较DDDR模式下显著降低.结论 与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能够显著降低CumVP%.
作者:张常莹;肖春晖;郑杰;李库林;崔志敏;刘晓宇;王如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患者术后短期(1周及6个月)疗效的影响.方法 入选成功行CRT/D手术,且相关观察数据完整患者共36例.分析术中左室电极植入情况,左室起搏部位根据左室电极末端左前斜45度时的投影结合其相应心脏静脉的部位确定,分为靠近间隔部组(A组)和游离壁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常规心脏超声变化,随访6个月CRT/D临床应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周,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与A组相比,B组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二尖瓣返流情况仅在B组有所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35例有应答,B组中1例无应答,两组术后6个月无应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短期内即可使患者获益.左室电极位于游离壁可以更好的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作者:赵琳;于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使起搏心电图的表现越来越复杂化,心房通道的起搏、感知功能障碍会影响心室通道的起搏、感知功能,导致假性心室起搏、感知功能不良.由于心室刺激除极(ER)波检测窗存在初始空白期,自身QRS波落入ER波检测窗感知空白期内时不会被起搏器感知,可以引起与ER波感知空白期相关的特殊心电学特点.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研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 HRVS)时,VAT与DDD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房的生理收缩和舒张对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于调控即刻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口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Ep),二尖瓣口左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p),二尖瓣环后壁处收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s),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e),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晚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a),二尖瓣血流频谱等容舒张时间(IVRT),通过Ep/Ap,Ve/Va,Ep/Ve和IVRT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通过Vs,LVEF和LVFS评价收缩功能.结果 HRVS时DDD较VAT模式Ep/Ap、Ve/Va、Ep/Ve,IVRT差异有显著性(0.97 ±0.11 vs 1.01±0.11,0.89 ±0.09 vs 0.97 ±0.07,6.00 ±0.45 vs 6.24 ±0.36,100.4±14.32 vs 89.99 ±7.94;P均<0.01),Vs、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HRVS起搏时,DDD模式较VAT模式使左室舒张功能下降,收缩功能无影响,表明了心房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性.
作者:王燕;章蓉;王旭;邵一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醛固酮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L型Ca2通道的影响,探讨其致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分离Wister大鼠心室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ld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记录动作电位时程(APD)、L型钙电流(ⅠCa-L).结果 Ald组AP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Ald组ⅠCa-L电流密度峰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 (9.73±0.90) pA/pF vs -(7.07±0.83)pA/pF,P<0.01].Ald组与对照组比较,Ⅰ-Ⅴ曲线显著下移.结论 醛固酮可能通过增加L型Ca2通道的电流密度,延长心肌细胞APD,参与醛固酮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程冕;张存泰;宋玉娥;王琳;师辛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有华法林抗栓指征的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3例心房颤动(有1项以上危险因素)、机械瓣置换术后和左室血栓的患者,冠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组)治疗,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观察1年总的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选择同期86例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组)治疗,64例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抗凝组)治疗(INR2.0 ~3.0)进行比较.结果 三重抗栓组1年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7.4%,与双重抗血小板组(4.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抗凝组(10.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严重出血事件三重抗栓组显著高于其他两者(13.3% vs 1.2%,4.7%,P<0.01或0.05).结论 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扈秀丽;李予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 本中心共有17例房颤患者接受并完成了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的终点是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成功的定义为经3个月洗脱期后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对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房颤或其它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以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AADs)后房颤不发作.结果 1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5.1±0.5年,其中4例术后未再发作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未服AADs;6例症状改善,其中3例患者服用AADs后房颤未发;3例经AADs治疗后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进行了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长期治愈率30.8%,相对有效率46.2%,合计有效率为76.9%.结论 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长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提高还需更多研究.
作者:严轶文;陈岗;汪芳;孟伟栋;张锋;诸葛萦;孙宝贵;刘少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导管消融治疗房性早搏(P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PACs病人,Holter提示24 h PACs17 957.2 ±4 532个,4例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内激动顺序,初步确定感兴趣区域,应用激动标测法进行标测,在相对提前部位消融,采用标准为提前≥30 ms.结果 手术时间1.6±0.6 h,X线曝光时间21.6±5.4min.每例病人消融2.8 ±0.8(2 ~5)次.术后第3日Holter检查,5例病人PACs完全消失,3例病人PACs在2~12个之间,2例病人PACs分别为307及204个,此2例术前均为双源性PACs,残余均为另外一种形态的PACs.随访9.3±4.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导管消融治疗PACs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董玉梅;李学奇;张彤;杨庆辉;曹雪;刘晓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心肌肥厚兔模型进行电生理研究,探讨心肌肥厚对心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耳兔24只,随机分为心肌肥厚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经耳缘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备心肌肥厚模型.造模2周后行超声检查评价造模结果.对所有动物行在体电生理检查,测量两组动物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房室结有效不应期(AVERP)、房室结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VAERP)、窦房传导时间(SACT)、大窦房恢复时间( SNRTMAX)、文氏周期长度(WCL),反文氏周期长度(RWCL)、房室2∶1传导频率等指标.结果 心肌肥厚组AERP较对照组缩短(68.60 ±6.20 ms vs 77.30±12.30 ms,P <0.05),SACT、SNRTMAX、AVERP、WCL及房室2:1传导频率较对照组延长(分别为101.57 ±25.11 ms vs 78.33 ±25.17 ms,616.91±59.89 ms vs 540.64±83.18 ms,160.30±9.73 ms vs 133.80±3.89 ms,191.40±32.90 ms vs 151.10±24.30 ms,148.8±35.00 ms vs 137.30±23.40 ms,P均<0.05),而VAERP与RWCL较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心肌肥厚可导致心传导系统功能受损,为心肌肥厚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条件.
作者:刘韬;秦牧;胡河;黄鹤;黄从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5岁,发生双束支非同步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文氏现象.当一侧束支完全阻滞时,另一侧束支发生文氏型传导,心电图上仅见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一侧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图形.双束支传导阻滞可以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出现阿-斯综合征,应及早给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分为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和心房阈值自动管理.不同厂家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原理、实现方式、心电学特点不同.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打开时有时可产生特殊的心电现象,这些特殊的心电现象有时不是起搏器功能障碍,而是起搏器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功能存在刺激除极波感知空白期所致,或是起搏器测试脉冲与心脏电活动相互作用的心电表现.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照设计的8天循序渐进的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后按上述方案序贯锻炼.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宣教.手术后1,2,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起搏器术后患者有无术侧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结果 总共入选117例起搏器术后患者,其中康复组62例,对照组55例.康复组术后1个月随访时有6例出现肩部疼痛,其中2例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3个月时只有1例术侧肩部轻微疼痛.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有16例出现肩部疼痛,其中5例伴有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3个月时还有3例肩部轻微疼痛.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电极脱位、伤口延迟愈合、囊袋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降低术后发生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李继文;邵丹;蒋萍;李振;韩宏伟;苏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起搏器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的种类包括竞争性室性心律失常、快速心房节律被跟踪、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以及起搏介导的短-长-短心律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这些室性心律失常可干扰或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严重时可对起搏器患者构成一定危险,临床上应了解此类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掌握处理的方法,上述心律失常大部分通过起搏器的程控随访及其发作的心电图特点来明确诊断,通过调整和优化起搏参数预防发生.
作者:蓝荣芳;徐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基础肾功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关系.方法 21例CRT患者按肾小球滤过率> 60和<60 ml·min-1· 1.73 m-2分为A、B组.术前评估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症状及超声参数.术后3个月、6个月再次评估上述指标.结果 A组术后心功能、临床症状、超声指标改善,B组有改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一周收缩压升高,而B组无变化,A组术后一周收缩压高于B组,舒张压两组术前、术后无差异.结论 基础肾功能较好的患者,对CRT反应较好.
作者:张卫泽;惠玲玲;陈永清;马凌;李涛;郭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当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时,以AAIR模式工作.出现间歇或短暂AVB,提供心室备用起搏.出现持续性AVB,转换为DDDR模式工作.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可降低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
作者:肖春晖;陈玉林;张邢炜;杨向军;张常莹;王如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位间隔部(HRVS)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VVI起搏并愿随访的患者104例,其中HRVS起搏54例,RVA起搏5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半年、1年及3年在同一起搏频率下(60次/分)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和监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HRVS起搏患者LVEF及BNP水平无明显改变;RVA起搏患者LVEF(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0.60 ±0.15、0.54±0.16)降低及BNP(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96.51 ±46.41 ng/L、168.33±49.37 ng/L)水平升高.结论 VVI H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作者:陈乔;傅春江;杨立;于长青;王伟;王旭开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标准左室外膜刺激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主要的方法.近年来,相较于外膜刺激,另一种通过左室内膜刺激使心脏再同步化的方法,由于其更符合心室生理激动顺序,同时由于电极位置不受限制,因此能达到再同步化治疗的佳效果,从而改善心功能,而这已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通过左室内膜刺激的方法仍存在较多问题,其较多的并发症、必须长期抗凝、以及较高的手术难度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作者:陆铮;汪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