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川;盛琴慧;李康;蒋捷;周菁;丁燕生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不佳,可能与瘢痕组织和存活心肌有关.大量瘢痕心肌(特别左室电极处)影响CRT术后心功能改善,甚至使其恶化.存活心肌具有收缩功能储备,恢复血供后改善左室功能.临床检测心肌存活性方法很多,在遴选CRT治疗人群时评价心肌存活性及瘢痕组织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作者:赵惠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女性,75岁.贯序使用4个起搏系统.旷置电极导线使局部感染经抗生素及清创治疗难以控制,导致心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直视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灶后治愈.再次植入起搏器时发现心肌组织在炎症、手术创伤后形成纤维化而使起搏阈值明显升高.
作者:张常莹;崔志敏;李库林;郑杰;王如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 12例SSS合并PAF行DDD(房间隔部)起搏,术前查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测量长P波时限(Pmax)、短P波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观察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测量左房直径等,术后1周内、3个月及1年时复查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并统计起搏心搏比例.结果 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后1年内Pmax和P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 P均<0.05).ASP 1周内,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均<0.05);但随着时间延长,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增多趋势;术后发现再发心房颤动者均有基础病,且已转变为持续心房颤动者心房直径明显大于非持续心房颤动及窦性心律者,但与起搏心搏比例无关;术后左房直径有缩小趋势.结论 ASP能明显缩短Pmax及Pd,可以预防和治疗PAF,降低PAF的发生率,但有基础心脏病、心房直径增大者远期疗效不佳.
作者:钱志宏;何国平;李文华;徐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体外两种不同诱导方法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L型钙电流(Ica-L).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hMSCs,采用① 5-氮胞苷(5-Aza,10 μmol/L)化学诱导4周;② 原代分离培养SD乳鼠搏动心肌细胞(CMs)制备的心肌微环境诱导10天直至CMs停止搏动.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两种不同方法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hMSCs及原代CMs的Ica-L.结果 5-Aza与心肌微环境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较hMSCs的Ica-L增强(112.60 ± 8.26,120.50 ± 9.35 pA vs 96.67±13.50 pA,P均<0.05);低于CMs组(263.86±39.01 pA,P<0.01).结论 两种诱导方法诱导的心肌样细胞Ica-L均增强.
作者:邓方阁;郭连峰;李玉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40岁,主因突发心悸,胸痛3 h入院.外院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Ⅰ、Ⅱ、Ⅲ、aVF、V2~V6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肌标志物升高,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96 h后心肌标志物恢复正常.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致心肌标志物升高.
作者:李艳红;任学军;韩智红;王云龙;张晓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46岁,法乐氏四联征术后10年发生左心衰竭,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Ⅰ类适应证而行CRT术.患者存在脊柱侧凸畸形不能平卧,术中采用半侧卧位.穿刺时发现左锁骨下软组织硬度明显增高且肋间隙明显变窄,改为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右房巨大,115°鞘难以进入窦口,进入后电生理导管撤出时鞘管出现褶痕,导线不易通过,遂改用135°鞘成功将左室电极送入靶静脉.术后1个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柏瑾;葛均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射频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术前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浓度能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方法 119例房颤患者接受单一术者进行的单次CPVA手术,其中阵发性房颤75例,持续性房颤44例.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心电图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房颤发作持续时间≥30 s.术前血浆big ET-1浓度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结果 在28±12个月的随访中,CPVA术后房颤复发率为30.3%(36/119),其中阵发性房颤为25.3%(19/75),持续性房颤为38.6%(17/44).房颤复发患者术前血浆big ET-1浓度升高明显(1.29±0.77 fmol/ml vs 0.66±0.49 fmol/ml,P<0.001),无论是阵发性房颤(1.30±0.69 fmol/ml vs 0.61±0.40 fmol/ml, P=0.001),还是持续性房颤(1.29±0.87 fmol/ml vs 0.78±0.63 fmol/ml, P=0.007)均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ig ET-1与消融后房颤复发有关,能独立预测房颤复发(P<0.001).亚组分析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big ET-1浓度升高与消融后房颤复发有关(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浆big ET-1浓度升高不能预测CPVA术后房颤的复发.结论 CPVA术前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可能是阵发性房颤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俊;侯煜;李晓枫;方丕华;张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2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 QRS波时限缩短,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未内径减少,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结论: 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作者:钟志雄;李存仁;李斌;张鹏飞;刘志东;张奇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及消融碎裂电位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8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将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及标测到碎裂电位并进行消融的房颤患者列为阳性组,余患者列为阴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89例均达消融终点,术后3个月保持窦性心律且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64例,其中阳性组23例,阴性组41例.阳性组成功率高于阴性组(85.19% vs 66.13%, P<0.05).术后6个月阳性组HRV较术前降低(P<0.05),阴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LAD减小、EF增加(P<0.05),阳性组LAD减小值高于阴性组(P<0.05),而EF增加值无差异(P>0.05). 结论 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过程中发生去迷走效应及碎裂电位消融可伴有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增加,左房内径减小,不降低患者的EF值.
作者:木胡牙提;仇萍;马依彤;林涛;刘志强;张燕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67例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功能分为A组(心功能正常及NYHA1-2级者)和B组(NYHA2级以上者),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QRS离散度(QRSD)、QRS波时限均呈负相关(r=-0.748,-0.425,P均<0.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QRSD是预测LVEF减退的有效因子(β=-22.643,P<0.001).结论:QRSD可能是预测LBBB时LVEF的指标.
作者:肖世南;秦永文;白元;娄景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女,44岁.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导丝走形异常,通过影像学判断食管后右锁骨下动脉可能性大.提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送入造影导管时,可能有血管走形异常,影响手术进程.
作者:马建新;李运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左房组织学重构在转复窦性心律后能否逆转及其过程.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A组快速起搏48 h;B组假手术组,观察48 h;C组快速起搏48 h后,继续观察24 h;D组假手术组,观察72 h.分别于术前、起搏48 h、停止起搏后6,12,18,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室收缩末期左房左右径(LATD)、上下径(LASID)、前后径(LAAPD).A、B组于实验开始后48 h,C、D组于72 h,取左房组织,电镜观察心房肌超微结构的改变;HE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结构;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 起搏48 h后A、C组LATD、LASID、LAAPD与同时点B、D组及术前比较增大(P<0.05).快速起搏右房48h后,心肌细胞溶解、线粒体增大等超微结构改变明显,糖原增多;心肌间质内胶原沉积增加;恢复窦性心律后LATD、LASID、LAAPD有缩小趋势,18 h后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超微结构的改变部分恢复正常;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犬阵发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24 h,组织学重构不能完全逆转.
作者:张彦;于付生;冯艳;张玲;宋伟;马艳红;侯月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对于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患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于存在SCD高危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Brudaga综合征患者ICD治疗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对于同时符合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CRT-D治疗是佳治疗方案.在我国ICD的二级预防尚难实现,一级预防的实施将面临更艰难的现实.
作者:王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射频消融起源于浦氏纤维系统和右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室性早搏,治疗无结构性改变的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心室颤动,多形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等引起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效果,能有效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并减少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
作者:李菊香;洪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长期频发的室性早搏(PVC)可引起心肌病,其心脏征象和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一致,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临床案例和不太多的病例研究证实射频消融PVC可逆转TCM.关于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类似于长期快速性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目前诊断PVC诱发的TCM,多是回顾性诊断,消除PVC逆传TCM即能确诊.因此,对于每天PVC≥5%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需要跟踪随访,以防PVC诱发TCM;如果左室功能已经降低,而没有其他的心力衰竭病因,应考虑PVC诱发的TCM,并采用射频消融PVC治疗.
作者:黄从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需行DDD起搏的患者40例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0例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翼状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耳起搏.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即刻及术后随访的起搏参数稳定,两组间无差异.随访12.43±2.85个月,房间隔组起搏后NYHA心功能分组Ⅰ、Ⅱ、Ⅲ级分别为18,2,0例,而右心耳组则分别为12,7,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房间隔组左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小于右心耳组((32.5±5.5 mm vs 33.8±5.2 mm,42.4±5.1 mm vs 47.3±6.8 mm,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则高于右心耳组((0.65±0.07 vs 0.62±0.08,P<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起搏参数稳定.
作者:杨文慧;郭涛;赵玲;李淑敏;杨军;华宝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女,35岁,因突发晕厥2次入院,入院途中应用静脉胺碘酮终止了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入院后诊断为长QT综合征(LQTS)发作尖端抟扭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治疗过程中停用2次静脉胺碘酮,均发作了TdP,加用后终止了TdP,并联合口服美托洛尔和口服胺碘酮度过了心律失常风暴,患者出院后随访4个月,未再发作TdP.该个案说明胺碘酮虽延长QT间期,但应用后预防并终止了TdP的发作.并且说明LQTS发作TdP不单纯与QT间期的延长有关.
作者:王娟玲;牟延光;鲍庆秋;赵令时;刘同祥;高明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51岁,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肺部感染并使心力衰竭恶化,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0余次.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效果欠佳,考虑为交感风暴.予艾司洛尔静脉推注,终止了交感风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的交感风暴患者,也可考虑使用艾司洛尔.
作者:费翔;袁沃亮;王景峰;张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越来越多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超声心动图的作用已经扩展到术前测定机械不同步和筛选患者、术中指导起搏电极放置部位、术后优化起搏器参数设置和评估、预测患者的长期预后.许多单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指标在预测CRT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是,2008年底公布的多中心PROSPECT研究的结果令许多学者重新审视这些超声心动图指标的预测价值.然而,PROSPECT研究本身有很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努力改进超声技术并开展设计合理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作者:杜鑫;万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54岁.1989年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右侧头静脉入路植入VVI型起搏器.1994年因电极漏电经左侧锁骨下静脉入路更换VVI型起搏器.2000年6月因电池提前耗竭和头颈部肿胀、紫绀半年入院,应用原左侧锁骨下静脉的电极再次更换VVI型起搏器并同台行静脉造影诊断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先后行上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一直服用华法令.2008年4月再次出现电池提前耗竭入院,行静脉造影见上腔静脉依然完全梗阻,遂行心外膜起搏器植入术,手术成功.
作者:臧红云;王冬梅;韩雅玲;于海波;朱鲜阳;尹忠涛;荆全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