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后电风暴的处理与预后

聂如琼;王景峰;程凌;袁沃亮;周淑娴;方昶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电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 随访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长期随访资料,总结电风暴(ES)的诱发因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48例患者共植入50台ICD,ES定义为24h ICD正确检测到≥3次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促发ICD电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6.9个月.共6例发生了8次ES.常见诱因为严重感染、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减少和避免ICD电治疗.ES发生后,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 ICD患者发生ES有比较明确的诱发因素,并且ES具有一定的预后判断价值.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微小RNA1初始体和连接蛋白43的表达

    目的 观察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微小RNA1初始体(pri-miRNA-1)和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变化,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法 40只4周龄雄性Balb/ c小鼠随机分为VMC组(n=20)和对照组(n=20).VMC组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Nancy株悬液0.1 ml,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不含病毒的RPMI1640培养基0.1 ml,分别于接种病毒后第14天无痛苦处死全部小鼠并留取心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室肌组织pri-miRNA-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x43蛋白水平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①VMC组小鼠心室肌组织pri-miRNA-1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04 vs 0.63±0.07,P﹤0.01);②VMC组小鼠心室肌组织炎症病灶中变性、坏死周围心肌细胞Cx43表达明显减弱,甚至阴性,分布不规则,Cx4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0.27±0.01 vs 0.42±0.02,P﹤0.01);③VMC组小鼠心室肌组织的pri-miRNA-1表达量与Cx43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1).结论 CVB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pri-miRNA-1表达上调,Cx43蛋白表达下降,miRNA-1可能通过抑制Cx43表达促进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李勇;伍伟锋;林松;唐少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发生肺栓塞一例

    患者女,73岁,汉族.因病窦综合征入院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5天平卧休息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气憋、咯血不适等症状,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肺栓塞.治疗2周左右,康复出院.结论 :肺栓塞可能为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刘俊明;黄文军;谢伟;李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欧氏瓣对老年人Ⅰ型心房扑动射频消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欧氏瓣对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导管射频消融即刻效果的影响. 方法 28例老年Ⅰ型房扑患者(呈逆钟向折返18例,顺钟向折返10例)在透视解剖标志和Halo电极三尖瓣环标测电图指引下,在房扑发作或冠状窦口起搏时以温控方式消融位于三尖瓣口和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后峡部,消融方向从三尖瓣叶右室侧到下腔静脉开口.预设温度70℃,每点消融30 s,每次移动消融电极3~5 mm.观察下列指标:①房扑终止和后峡部阻滞时消融电极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②房扑终止后峡部残存传导间隙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③房扑终止后继续消融致后峡部完全阻滞的终消融部位.结果根据右前斜位30°透视影像测得后峡部平均弧长(即消融线)为38.6±9.7 mm.28例全部达到后峡部完全阻滞的消融终点,无并发症.与欧氏瓣有关的房扑终止率为100%(17/17),与欧氏瓣有关的后峡部完全阻滞发生率为92.9%(26/28).结论 欧氏瓣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线终点的重要标志,线性消融时欧氏瓣心室侧易残存传导间隙,消融该部位的残存传导间隙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的重要环节.

    作者:卢才义;高磊;颜伟;魏璇;杨曙光;李玉峰;陈瑞;刘鹏;赵忠仁;王士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心律失常治疗须知

    心律失常治疗方法有多种,但应用药物还是基本的治疗.什么样的心律失常要治疗,选用什么方法治疗,选用什么药物,如何加强治疗的安全性等等,都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笔者希望给读者一个简要的现在共识,以供治疗参考.

    作者:蒋文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从分子遗传学到临床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是一种近几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遗传性心肌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已发现的相对明确的致病基因有8个,基因筛查和功能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此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早期诊断,现多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诊断的灵敏度有待提高.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防止猝死,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射频消融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作者:仇晓亮;刘文玲;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乌头碱中毒致电风暴三例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5,51,59岁,均服用川乌草乌药酒后出现晕厥,反复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心室颤动,均在8次以上,符合电风暴诊断,经综合治疗,反复电除颤,抢救成功.提示医务工作者,遇到乌头碱中毒的顽固性心室颤动,轻易不要放弃抢救.

    作者:邹建峰;丁焕焕;孟凡杰;吴茂源;高华安;崔维刚;顾法霖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的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使我们获得了如下有价值的发现:应用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实施的心律控制策略并不优于室率控制;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房颤发生的效应;而减少房颤的药物正是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那些药物.这些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房颤和心衰具有共同的发生机制.房颤与心衰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吗?未来的房颤治疗是否该重复心衰治疗的曲线?

    作者:王磌;侯应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起搏器术后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增高一例

    患者男性,83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单腔(VVI)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2周间断发现起搏器带动不良,经不断提高起搏阈值,均可起搏心脏.随访观察6周后起搏阈值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术后起搏阈值异常增高,应考虑为起搏器安置术后急性期阈值升高的现象.

    作者:黄冬;李京波;刘铭雅;张庆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环静脉导管消融术的消融达终点部位分析及相应的策略

    目的 分析以电隔离为终点的环肺静脉导管消融过程中,消融达终点部位的分布规律,并探讨相应的标测策略和消融技巧.方法 入选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患者452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均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为基本术式,使用单个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电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在环肺静脉消融过程中,用CARTO标记出消融达终点部位,即肺静脉心房肌束连接部位,通常表现为消融后肺静脉电位明显延迟、频率明显减慢或消失.结果 在452例的消融过程中共记录到消融达终点部位1 520处,包括环左侧肺静脉813处,常见于左前上(201处,24.7%)、左前中(180处,22.1%)和左前下(132处,16.2%);环右侧肺静脉707处,常见于右后中(207处,29.3%)和右后上(162处,22.9%).所有单圈未隔离而在环肺静脉消融线上补点消融的病例中,961个消融达终点部位(82.99%)与环状电极指示区域一致,通过在消融线上大头仔细标测进一步确定消融达终点部位,并根据不同的部位分别采用增加消融时间、冷盐水灌注的流速以及改变导管贴靠方式等方法可有效地达到肺静脉电隔离的消融终点.结论 环静脉导管消融术达到电隔离终点的常见消融达终点部位分布有一定规律,多见于左侧消融线前壁和右侧后壁,环状电极可有效提示消融达终点部位的大体位置,采用改变导管贴靠方式以及增加消融时间、冷盐水流速等方法可以有效阻断消融达终点部位,达到电隔离终点.

    作者:施海峰;刘旭;王新华;顾佳宁;孙育民;周立;胡伟;方唯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碎裂电位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碎裂电位(CFAE)代表连续碎裂的心房激动,即2个或2个以上波折的心房波在基线上下连续碎裂曲折超过10 s或平均周长≤120 ms.它主要集中于肺静脉、左房前壁、间隔部、冠状窦、左房顶部和左后间隔二尖瓣峡部,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主频率、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周长、组织异质性和电压等相关.传统CARTO和NAVIX系统CFAE标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指导消融治疗.是否进行单纯CFAE消融治疗房颤存在争议,但在传统消融策略上附加CFAE消融可以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尤其持续性房颤.

    作者:林玉壁;张树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QRS波时限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在临床上是简单而实用的指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QRS波时限来判定是否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QRS波时限越宽,说明心室电激动顺序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越差,左室收缩功能也就越差,所以将宽QRS波时限做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入选标准之一,但是实际上临床发现部分QRS波时限不宽的患者也能从CRT中受益.CRT术后部分心衰患者QRS波时限明显缩短,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QRS波时限并未缩短,心功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作者:李丹芳;王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60例晕厥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晕厥诊断及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晕厥原因不明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心电图异常,晕厥病程及发作频率对电生理检查阳性率的影响.电生理检查后的治疗及随访.结果 入选晕厥患者60例,电生理检查阳性患者14例.25例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9例阳性(36%);3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5例阳性(14%).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诱发出心室颤动后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平均随访2年均无放电.结论 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晕厥患者电生理检查的阳性率较高,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晕厥患者诱发心室颤动的临床意义需谨慎对待.

    作者:陶惠伟;林佳雄;聂振宁;刘少稳;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369例,复发定义为消融1个月后发生持续30 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以体重指数≥25.0 kg/m2做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结果 369例中超重和肥胖199例,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在超重和肥胖组显著大于非超重和肥胖组(40.2±6.0 mm vs 36.6±6.5 mm,P<0.001; 49.1±7.1 mm vs 46.9±6.6 mm,P=0.003).随访459±181天,超重和肥胖组复发率为40.2%,非超重和肥胖组的复发率为25.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4).单因素分析发现超重和肥胖、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是导管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经校正房颤病程、房颤类型、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67, 95%可信区间 1.13~2.46, P=0.009).进一步校正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左房前后径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04, 95%可信区间 1.01~1.08, P=0.010).结论 超重和肥胖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左房增大介导的.

    作者: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康俊萍;龙德勇;喻荣辉;田颖;郑斌;胡福莉;史力生;陶海龙;刘小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心脏器械植入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选择

    植入式心脏器械是现代心脏疾病治疗的一大进展,近几十年来在心血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等的治疗中占据日趋重要的地位.目前主要的植入式心脏器械有心脏起搏器(主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主要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包括CRT及CRT-D).此外,左室辅助装置已成为严重心衰患者心脏移植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外科领域.但是,心脏器械植入并不意味着就不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反,选择恰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优化器械治疗,延长患者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景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半年出现心律变化一例

    患者女性,65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6年,症状加重1周.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左房顶线性、二尖瓣峡部和冠状窦口内及心房内碎裂电位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等治疗,半年后因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急诊植入支架1枚,4天后心律变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心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

    作者:智宏;叶行舟;任利群;陈龙;王润民;王慧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左右胸导联QT和Tp-e间期变化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心电图左、右胸导联QT间期和T波峰值至终点(Tp-e)的不同.方法 依据病史及心脏超声,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健康组,高血压病组(高血压左室肥厚)和慢阻肺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行12导联心电图,左胸导联为V4、V5、V6,右胸导联为V4R、V5R、V6R.测量QTend(Q波起点至T波结束),QTpeak(Q波起点至T波峰值),差值(QTend-QTpeak)为Tp-e,QT与Tp-e通过巴兹德公式矫正(QTc,T(p-e)c).结果 ①与健康组比较,高血压病组左胸导联QTc间期延长,而右胸导联QTc变化不显著,左右胸导联间QTc差异增大(66±4 ms vs 39±3 ms,P<0.01);慢阻肺组左胸导联QTc变化不著,而右胸导联QTc明显延长,左右胸导联间QTc差异减小(4±8 ms vs 39±3 ms,P<0.01).②与健康组比较,高血压病组左胸导联T(p-e)c明显延长,而右胸导联T(p-e)c变化不显著,左右胸导联间T(p-e)c差异增大(35±4 ms vs 23±6 ms,P<0.01);慢阻肺组T(p-e)c左胸导联变化不著,右胸导联T(p-e)c明显延长,左右胸导联间T(p-e)c差异减小(1±8 ms vs 23±6 ms,P<0.05).结论 生理状态下左、右胸导联的QTc和T(p-e)c间期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因左室肥厚而加剧,因右室肥厚而减弱,甚至逆转.

    作者:赵晓静;屈莉;彭卓;李丽君;崔长琮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心室起搏电极导线不完全断裂致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一例

    患者男性,76岁.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VVI起搏器近4年,出现间歇性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程控和影像检查初步判断起搏电极功能不良,经手术证实为起搏电极不完全断裂.

    作者:张常莹;王如兴;陆卫红;吴小庆;崔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窦房结和交界区抑制一例

    患者男性,45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采用食管心房调搏程控刺激法可终止PSVT发作,继发性长间歇4.27~4.5 s后,出现室性逸搏引发PSVT再发.多次重复,无窦性或交界性节律恢复.于是,采用程控刺激法终止PSVT,再逐渐递减心房起搏频率至逐渐恢复交界性心律、窦性心律.

    作者:李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50例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

    对46例阵发性和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肺静脉进行隔离.结果 :发生少量心包积液1例,顽固性呃逆1例,严重迷走反射2例,心房扑动1例,一过性ST段抬高1例,血气胸1例,颈部血肿3例.结论 :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总体上较为安全.

    作者:木胡牙提;何鹏义;马依彤;汤宝鹏;候月梅;张燕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疗效对比研究的系统评价

    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3期)、PubMed、EMBASE(荷兰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08年6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效果的文献,并用RevMan 5.0 统计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累计胺碘酮治疗组262例,普罗帕酮治疗组255例.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效果的合并OR值为1.26,95%可信区间为0.83~1.91,P>0.05.结论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效果没有差异.

    作者:刘俊;林国生;张艳;潘传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