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犬三层心室肌细胞的分离和鉴别

郭凯;黄从新;吴攀;尹小菲;周杰;邓伟

关键词:犬, 心室肌细胞, 分离, 鉴别, 动作电位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分离和鉴别犬三层心室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用带有左室前降支的犬心肌组织块灌流分离心室肌细胞,得到的心肌细胞先根据解剖部位大致分成三层,再采用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模式下,随机选择各层15个细胞记录动作电位(AP),根据AP的形态、时程、频率依赖性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相应层的心室肌细胞.结果 经左室前降支插管灌流心肌组织块,可以得到数量多、状态好的心肌细胞.在15个心室肌细胞中,能准确判断其层次的有:外层7个、中层5个、内层8个.结论 经冠状动脉插管灌流分离犬心室肌细胞是可行的,结合解剖部位和动作电位特点,能有效鉴别不同层的心室肌细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右侧游离壁双旁道并两种窄QRS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

    患者男性,38岁,术前诊断B型预激综合征并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射频消融阻断右侧游离壁显性旁道后,发作另外一种频率较慢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呈无休止性,电生理特性和射频消融证实右侧游离壁尚存一条隐匿性慢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高英;李学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包括外在ANS与内在ANS,均同时含有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刺激实验动物(犬)的颈部迷走交感干或位于心房表面的神经丛可使其心房有效不应期(ERP)缩短,ERP离散度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诱发性增加;不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某些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前表现出ANS张力的显著变化.针对实验动物(犬)的去神经措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心脏ANS刺激所介导的心房ERP缩短及其离散度增加,并使房颤的诱发率降低;针对房颤患者直接或间接、单独或辅助的心房神经丛消融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房颤治愈,或显著提高肺静脉电隔离或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上述现象则可能与位于肺静脉及心房、特别是左心房的心脏自主神经纤维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作者:侯应龙;Sunny Po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参数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如何进行参数优化以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方法 对8例慢性心力衰竭CRT患者,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达到CRT佳治疗目的 .结果 8例CRT后心功能都得到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起搏时的AV间期与窦性心律时的AV间期之比优化至130~180/100~150 ms,使得左室充盈时间从354±147 ms升至420±112 ms,二尖瓣返流由8.41±4.55 cm2减少至5.36±4.71 cm2;VV间期优化至4~40 ms,使得左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从48.4±17.9 ms减少至30.2±18.6 ms,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由20.6±9.0 cm/s上升至26.1±3.1 cm/s.结论 术后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作者:沈敏;刘兵;王海昌;郭文怡;李伟杰;刘丽文;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大鼠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牵张敏感性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KATP)的牵张敏感性.方法 应用单通道膜片钳技术在开放细胞贴附模式下记录大鼠心房肌细胞上KATP通道的电活动,并研究KATP通道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结果 根据通道的激活方式、药理学特性、I-V曲线、反转电位及整流特性,确定所记录的通道为KATP通道.进一步研究表明该通道的开放概率对负压刺激呈现强度依赖性.结论 大鼠心房肌细胞上的KATP通道对牵张刺激敏感.

    作者:梁丽芳;麻涛;黄海霞;付小锁;刘萍;钮伟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兔慢性心力衰竭心房肌细胞钠离子通道重构和分子机制及厄贝沙坦的干预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心房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分子机制和厄贝沙坦的干预作用,探讨心衰房性心律失常及厄贝沙坦抑制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9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厄贝沙坦组.通过结扎左室支建立兔心衰模型,厄贝沙坦组于术后第2天行厄贝沙坦干预.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兔心房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变化;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兔心房肌细胞钠通道α亚单位mRNA表达.结果 兔心房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峰电流密度心衰组和厄贝沙坦组低于假手术组(-22.04±1.94 pA/pF,-26.24±-2.36 pA/pF vs-32.22±-2.22 pA/pF),厄贝沙坦组高于心衰组.假手术组、心衰组、厄贝沙坦组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mRNA分别为1.7±0.35(×10-1),1.1±0.22(×10-1),1.24±0.31(×10-1).结论 兔慢性心衰心房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下调,其机制之一可能与通道α亚单位mRNA表达的减少有关,而厄贝沙坦则可抑制其下调.

    作者:罗骏;杨向军;葛郁芝;李红霞;刘志华;蒋文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精神应激与Takotsubo心肌病变综合征

    Takotsubo心肌病变综合征是一种以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为特点的急性心脏综合征,常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的证据,左室造影和心脏超声显示左室心尖部运动不能和基底部运动功能亢进的特殊收缩功能障碍.急性情感应激是该综合征常见的触发因子,公认的机制是神经元性心肌顿抑,在发病急性期采取支持性保守治疗,临床预后较好,是一种可逆性的心肌病变.

    作者:刘政疆;侯月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多并发症及处理一例

    一高龄男性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电极微脱位、急性阈值升高、起搏器外露、囊袋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经给予调整电极位置、更换螺旋电极、在同侧重新制作囊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等处理,起搏器工作正常,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在不拔除起搏电极的情况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对处理非严重起搏器囊袋感染可行.

    作者:周继光;李起栋;洪钰锟;许月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持续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随访及复发因素

    目的 探讨Lasso标测导管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早晚期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合术后随访,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了解各因素与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共89例行CPVA术,早期复发房性心律失常29例(32.6%),其中房颤19例(21.3%),晚期共复发房颤29例(32.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大P波时程(OR 1.024,CI 1.002~1.046,P=0.03)是房颤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对于房颤晚期复发来说,器质性心脏病(OR 4.849,CI 1.582-14.866,P=0.006)以及大P波时程(OR 1.048,CI 1.017-1.080,P=0.002)是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大P波时程是早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器质性心脏病是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董佳霖;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孙育民;周立;李若谷;方唯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理社会因素与室性心律失常

    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如心理应激、负性事件、性格、情绪、行为以及环境均能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调节应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特殊通路,以及与血浆高儿茶酚胺、自主神经支配失衡、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小板激活等因素所致心脏电不稳定有关.可采取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抗焦虑抑郁、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等应对措施.

    作者:向晋涛;朱刚艳;朱志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分析

    2 745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生心脏压塞5例,射频导管消融发生3例.经快速识别及正确处理后7例病情稳定,1例死亡.

    作者:孙向华;惠杰;杨向军;蒋延波;宋建平;蒋彬;蒋文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心外膜聚焦超声环肺静脉消融与左房盒式消融治疗犬心房颤动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经心外膜的环肺静脉消融(CPVa)和左房盒式消融(BOXa)两种不同术式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模型后,直视下分别行CPVa和BOXa.测定消融前、后左房有效不应期(LAERP)、计算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术毕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所有犬均能诱发出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房颤终止后的LAERP较基线水平显著缩短(CPVa组:140±10 msvs 102±10 ms;BOXa组:139±11 ms vs 105±8 ms;P均<0.01),但消融前后的LAERP并无显著性差异.消融后两组的房颤诱发率均较消融前显著降低(CPVa组:98%vs 28%;BOXa组:97%vs 14%;P均<0.01),房颤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CPVa组:233±40 s vs 70±29 s;BOXa组:240±41 s vs 34±22 s;P均<0.01);部分犬可见肺静脉-心房双向电传导阻滞;消融后BOXa组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低于/短于CPVa组(P<0.05).消融后焦域内的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结论 经心外膜聚焦超声CPVa可显著降低房颤诱发率和缩短房颤持续时间,而BOXa则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作者:张波;雷森;殷跃辉;凌智瑜;刘增长;李崇雁;杜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悸、心律失常与心理障碍

    通常认为心悸由心律失常引起,但在临床上有心悸感觉的人检查可没有心律失常,而检查有心律失常的人可没有心悸感觉.有研究表明,心悸感觉不仅与心律失常有关,也有可能与心理障碍有关,这应该引起重视.了解和研究心悸、心律失常及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在临床上正确处理这类患者.

    作者:毛家亮;鲍正宇;何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汉族与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性的比较

    目的 了解汉族与维吾尔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特性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住院的汉族与维吾尔族房颤患者共1 31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317例患者中,汉族967例,维吾尔族350例.汉族房颤患者的发病年龄为63.87±12.35岁,维吾尔族为53.69±14.85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引起房颤的病因中,汉族以高血压为主,占25.1%,维吾尔族以风湿性瓣膜病为主,占41.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汉族的永久性、持续性及阵发性房颤的患病率分别为37,5%(363/967)、28.3%(274/967)、34.1%(330/967),维吾尔族的永久性、持续性及阵发性房颤患病率分别为40.0%(140/350)、35.4%(124/350)、24.6%(86/3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房颤患者的左、右房内径及射血分数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维吾尔族的左房血栓发生率高于汉族(11.4%vs 7.8%,P<0.05).结论 汉族与维吾尔族房颤患者在发病年龄、病因、左房内径、瓣膜病的发病等临床特性方面存在种族差别.

    作者:木胡牙提;卢武红;马依彤;张源明;达娜;程祖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的影响及低分子肝素对其防治效果

    目的 旨在探讨预防射频消融术(RFCA)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60例行RF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术后不应用肝素;B组35例术后6 h开始予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皮下注射,连用5天.两组患者再按左、右心导管操作各分成两个亚组.分别于术前、电生理检查(EPS)后即刻、RFCA后即刻及术后24 h、3天及6天六个时段抽取静脉血,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检测.结果 ①A组GMP-140EPS后开始升高,RFCA后UpN达到第一次峰值(20.95±2.02 ng/ml),术后24 h有所下降,术后3天达第二次峰值(22.24±1.94 ng/ml).B组RFCA后即刻GMP-140达到第一次峰值,术后3天未显示明显第二次峰值.术后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②两组DD自EPS后至术后3天逐渐升高,术后6天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4 h、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③两组亚组间GMP-140比较,各时刻均无差异.A组术后3天右心导管组DD明显高于左心导管组(1 555±142 ng/ml vs 1 352±193 ng/ml),其余各时刻及B组各时段均无差异.结论 RFCA术(无论左、右心导管操作)术后继续肝素化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十分必要.

    作者:武宗寅;秦景梅;孙晓斐;丛培玲;郝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理行为因素与心律失常

    除了生物学因素外,心理行为因素亦可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不管是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人类的临床现象的观察和统计,均发现心理行为因素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引起心律失常的心理行为因素有紧张、噩梦、心理障碍、A型行为.通过心理应激定量分析、应激时躯体症状、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前的心理应激反应可确诊.治疗可采取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药物、生物反馈、社会支持以及行为治疗.

    作者:刘文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低血钾伴极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性,53岁.因腹泻、呕吐5天导致低血钾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室速多为极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诱发.经给予补钾、胺碘酮静脉点滴、电复律等治疗后室速被控制.

    作者:梁锦军;杨波;万为国;朱刚艳;曾锋;李晓艳;万军;唐艳红;黄从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的跨壁复极离散度

    8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非左室肥厚组及左室肥厚组.测量三组心电图V5导联的QT间期和Qtpeak,Tp-e.结果:与对照组及非左室肥厚组比较,左室肥厚组的Tp-e明显增大(P<0.01).结论:左室肥厚显著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

    作者:赵朝;程曼丽;葛兴利;刘全胜;齐银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犬三层心室肌细胞的分离和鉴别

    目的 探讨有效分离和鉴别犬三层心室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用带有左室前降支的犬心肌组织块灌流分离心室肌细胞,得到的心肌细胞先根据解剖部位大致分成三层,再采用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模式下,随机选择各层15个细胞记录动作电位(AP),根据AP的形态、时程、频率依赖性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相应层的心室肌细胞.结果 经左室前降支插管灌流心肌组织块,可以得到数量多、状态好的心肌细胞.在15个心室肌细胞中,能准确判断其层次的有:外层7个、中层5个、内层8个.结论 经冠状动脉插管灌流分离犬心室肌细胞是可行的,结合解剖部位和动作电位特点,能有效鉴别不同层的心室肌细胞.

    作者:郭凯;黄从新;吴攀;尹小菲;周杰;邓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双腔起搏器的Beat to Beat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双腔起搏器除了单腔起搏器AAI及WI具有的一般功能外,还有一个独具的房室之间的传导功能,这是指双腔起搏器的心房感知器感知到有效的心电信号时立即触发设定的AV间期,当达到AV间期而没有出现自主的心室电活动时,起搏器将发放一次心室起搏脉冲起搏心室,这一功能称为双腔起搏器的传导功能,也称心室的跟随功能.例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后,其窦性P波都不能经自身房室结下传,却可经置入的双腔起搏器下传,使房室之间恢复1:1传导的关系.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肺静脉肌袖Cx40/Cx43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肺静脉肌袖内肌纤维走形紊乱,厚度不均及肌纤维的不连贯性都促进了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增龄使局部发生的淀粉样变和瘢痕化加剧了此效应.肺静脉肌袖遍布缝隙连接蛋白,其中Cx43的表达浓度较高,Cx40的表达较弱;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缝隙连接蛋白发生三维重排,导致肺静脉内传导速度和各向异性增加,从而成为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质;心房颤动促进肺静脉内缝隙连接蛋白的重构,而其重构又促进了心房颤动的维持.

    作者:宋红星;钟国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