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十碳四烯酸对转基因中国仓鼠卵母细胞hKv1.5钾通道电流的作用

公英子;丁维光;吴捷;松浦博;辻啓子;伊藤英樹;李学奇;堀江稔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膜片钳技术, hKv1.5钾通道, 二十碳四烯酸,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摘要:目的 观察二十碳四烯酸对转基因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细胞)hKv1.5钾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把hKv1.5钾通道基因转入CHO细胞膜中表达,给予不同浓度的ETYA,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引出电流并观察不同电压条件下hKv1.5钾通道电流的变化情况.结果 ETYA对hKv1.5稳态电流有明显的可逆性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ETYA对hkv1.5通道电流的抑制系直接作用于通道而产生,并非影响脂氧合酶的活性而起作用.结论 ETYA对hKv1.5钾通道电流有抑制作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紧急床旁起搏电极导管插入深度与身高的关系

    33例急诊心脏猝死患者和临终患者33例,应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法进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电极导管,对穿刺点至右室电极导管距离进行测量.计算出导管电极常数值为0.216 7(L/H=0.216 7).15例导管电极插入深度和身高有正相关关系(r=0.722 2,P<0.01).结论:起搏电极导管插入深度与身高成正相关.

    作者:徐铁男;董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理行为因素与心律失常

    除了生物学因素外,心理行为因素亦可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不管是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人类的临床现象的观察和统计,均发现心理行为因素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引起心律失常的心理行为因素有紧张、噩梦、心理障碍、A型行为.通过心理应激定量分析、应激时躯体症状、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前的心理应激反应可确诊.治疗可采取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药物、生物反馈、社会支持以及行为治疗.

    作者:刘文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肺静脉肌袖Cx40/Cx43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肺静脉肌袖内肌纤维走形紊乱,厚度不均及肌纤维的不连贯性都促进了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增龄使局部发生的淀粉样变和瘢痕化加剧了此效应.肺静脉肌袖遍布缝隙连接蛋白,其中Cx43的表达浓度较高,Cx40的表达较弱;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缝隙连接蛋白发生三维重排,导致肺静脉内传导速度和各向异性增加,从而成为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质;心房颤动促进肺静脉内缝隙连接蛋白的重构,而其重构又促进了心房颤动的维持.

    作者:宋红星;钟国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目的 探讨经胸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技术进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同步化治疗(CRT)效果.方法 对1例置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困难导致心包压塞的扩张心肌病患者行经胸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技术进行电极置人,进行三腔起搏同步化治疗心衰.结果 组织多普勒显示患者的房室、左室内存在明显收缩不同步,但在放置静脉窦电极时心脏穿孔出血.由于急诊条件无法使用心外膜电极,在开胸止血后右房、右室、左室均行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提高至Ⅱ级,左室舒张末径从88 mm减至68 mm,优化程控起搏器后超声心动图描记原来收缩延迟的左室侧壁和后壁中间段均有明显的达峰时间大幅缩短,分别缩短252 ms和204 ms.左室内大收缩延迟由415 ms缩短为163ms,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由193 ms缩短为65 ms.随访3个月后电极的起搏阈值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经胸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技术进行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CRT是安全、可行的,特别是静脉窦电极放置失败而无法选用心外膜电极时是可选择的方法.

    作者:张海波;孟旭;韩杰;贾一新;张烨;李治安;孙凌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的影响及低分子肝素对其防治效果

    目的 旨在探讨预防射频消融术(RFCA)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60例行RF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术后不应用肝素;B组35例术后6 h开始予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皮下注射,连用5天.两组患者再按左、右心导管操作各分成两个亚组.分别于术前、电生理检查(EPS)后即刻、RFCA后即刻及术后24 h、3天及6天六个时段抽取静脉血,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检测.结果 ①A组GMP-140EPS后开始升高,RFCA后UpN达到第一次峰值(20.95±2.02 ng/ml),术后24 h有所下降,术后3天达第二次峰值(22.24±1.94 ng/ml).B组RFCA后即刻GMP-140达到第一次峰值,术后3天未显示明显第二次峰值.术后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②两组DD自EPS后至术后3天逐渐升高,术后6天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4 h、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③两组亚组间GMP-140比较,各时刻均无差异.A组术后3天右心导管组DD明显高于左心导管组(1 555±142 ng/ml vs 1 352±193 ng/ml),其余各时刻及B组各时段均无差异.结论 RFCA术(无论左、右心导管操作)术后继续肝素化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十分必要.

    作者:武宗寅;秦景梅;孙晓斐;丛培玲;郝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的跨壁复极离散度

    8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非左室肥厚组及左室肥厚组.测量三组心电图V5导联的QT间期和Qtpeak,Tp-e.结果:与对照组及非左室肥厚组比较,左室肥厚组的Tp-e明显增大(P<0.01).结论:左室肥厚显著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

    作者:赵朝;程曼丽;葛兴利;刘全胜;齐银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持续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随访及复发因素

    目的 探讨Lasso标测导管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早晚期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合术后随访,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了解各因素与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共89例行CPVA术,早期复发房性心律失常29例(32.6%),其中房颤19例(21.3%),晚期共复发房颤29例(32.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大P波时程(OR 1.024,CI 1.002~1.046,P=0.03)是房颤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对于房颤晚期复发来说,器质性心脏病(OR 4.849,CI 1.582-14.866,P=0.006)以及大P波时程(OR 1.048,CI 1.017-1.080,P=0.002)是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大P波时程是早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器质性心脏病是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董佳霖;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孙育民;周立;李若谷;方唯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多并发症及处理一例

    一高龄男性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电极微脱位、急性阈值升高、起搏器外露、囊袋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经给予调整电极位置、更换螺旋电极、在同侧重新制作囊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等处理,起搏器工作正常,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在不拔除起搏电极的情况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对处理非严重起搏器囊袋感染可行.

    作者:周继光;李起栋;洪钰锟;许月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汉族与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性的比较

    目的 了解汉族与维吾尔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特性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住院的汉族与维吾尔族房颤患者共1 31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317例患者中,汉族967例,维吾尔族350例.汉族房颤患者的发病年龄为63.87±12.35岁,维吾尔族为53.69±14.85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引起房颤的病因中,汉族以高血压为主,占25.1%,维吾尔族以风湿性瓣膜病为主,占41.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汉族的永久性、持续性及阵发性房颤的患病率分别为37,5%(363/967)、28.3%(274/967)、34.1%(330/967),维吾尔族的永久性、持续性及阵发性房颤患病率分别为40.0%(140/350)、35.4%(124/350)、24.6%(86/3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房颤患者的左、右房内径及射血分数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维吾尔族的左房血栓发生率高于汉族(11.4%vs 7.8%,P<0.05).结论 汉族与维吾尔族房颤患者在发病年龄、病因、左房内径、瓣膜病的发病等临床特性方面存在种族差别.

    作者:木胡牙提;卢武红;马依彤;张源明;达娜;程祖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分析

    2 745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生心脏压塞5例,射频导管消融发生3例.经快速识别及正确处理后7例病情稳定,1例死亡.

    作者:孙向华;惠杰;杨向军;蒋延波;宋建平;蒋彬;蒋文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参数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如何进行参数优化以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方法 对8例慢性心力衰竭CRT患者,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达到CRT佳治疗目的 .结果 8例CRT后心功能都得到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起搏时的AV间期与窦性心律时的AV间期之比优化至130~180/100~150 ms,使得左室充盈时间从354±147 ms升至420±112 ms,二尖瓣返流由8.41±4.55 cm2减少至5.36±4.71 cm2;VV间期优化至4~40 ms,使得左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从48.4±17.9 ms减少至30.2±18.6 ms,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由20.6±9.0 cm/s上升至26.1±3.1 cm/s.结论 术后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作者:沈敏;刘兵;王海昌;郭文怡;李伟杰;刘丽文;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双腔起搏器的Beat to Beat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双腔起搏器除了单腔起搏器AAI及WI具有的一般功能外,还有一个独具的房室之间的传导功能,这是指双腔起搏器的心房感知器感知到有效的心电信号时立即触发设定的AV间期,当达到AV间期而没有出现自主的心室电活动时,起搏器将发放一次心室起搏脉冲起搏心室,这一功能称为双腔起搏器的传导功能,也称心室的跟随功能.例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后,其窦性P波都不能经自身房室结下传,却可经置入的双腔起搏器下传,使房室之间恢复1:1传导的关系.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大鼠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牵张敏感性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KATP)的牵张敏感性.方法 应用单通道膜片钳技术在开放细胞贴附模式下记录大鼠心房肌细胞上KATP通道的电活动,并研究KATP通道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结果 根据通道的激活方式、药理学特性、I-V曲线、反转电位及整流特性,确定所记录的通道为KATP通道.进一步研究表明该通道的开放概率对负压刺激呈现强度依赖性.结论 大鼠心房肌细胞上的KATP通道对牵张刺激敏感.

    作者:梁丽芳;麻涛;黄海霞;付小锁;刘萍;钮伟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比观察

    目的 对经静脉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54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中,31例选择普通电极,23例选择球囊漂浮电极.观察两组间置管操作时间、起搏阈值、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间均有较高成功率,但球囊漂浮电极组置管时间明显小于普通电极组(2.1±2.3 min vs 9.3±5.3 min,P<0.01),而起搏阈值等指标无明显差异,普通电极组发生并发症2例,1例为心肌穿孔,另1例为RonT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结论 与普通电极相比,球囊漂浮电极有操作简便、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郭应军;王国军;刘八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36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ARVC诊断标准的36例患者的心电图参数、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腔内电生理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7±13岁;33例表现为心悸、胸闷,11例同时伴有晕厥,2例有家族性猝死史.心电图研究发现10例(28%)出现Epsilon波,29例(81%)右胸(V1~V3)导联QRS波时限≥110 ms;在29例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右胸导联分别有16例(55%)出现T波倒置、18例(62%)出现S波升支时间≥55 ms;17例(47%)QRSd1/QRSd2(V1~V3导联与V4~V6导联QRS波时间平均值之比)≥1.2;24例(67%)出现室壁阻滞;27例(75%)记录到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9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严重的右室受累.25例行腔内电生理检查,20例诱发出右室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即刻射频消融成功11例.结论 ARVC好发于青年男性,是引起晕厥、室性心律失常和室壁运动异常的重要原因,Epsilon波、右胸导联QRS波时限≥110 ms与T波倒置、右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为其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QRSd1/QRSd2≥1.2、室壁阻滞、右胸导联S波升支时间≥55 ms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低.

    作者:马宁;单其俊;邹建刚;陈明龙;陈椿;杨兵;徐东杰;曹克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二十碳四烯酸对转基因中国仓鼠卵母细胞hKv1.5钾通道电流的作用

    目的 观察二十碳四烯酸对转基因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细胞)hKv1.5钾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把hKv1.5钾通道基因转入CHO细胞膜中表达,给予不同浓度的ETYA,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引出电流并观察不同电压条件下hKv1.5钾通道电流的变化情况.结果 ETYA对hKv1.5稳态电流有明显的可逆性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ETYA对hkv1.5通道电流的抑制系直接作用于通道而产生,并非影响脂氧合酶的活性而起作用.结论 ETYA对hKv1.5钾通道电流有抑制作用.

    作者:公英子;丁维光;吴捷;松浦博;辻啓子;伊藤英樹;李学奇;堀江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电极的静脉入路

    心脏起搏治疗中静脉入路的成功获取是一个关键的技术组成部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电极的静脉入路除常规的利用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方法经头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者颈内静脉进入上腔静脉以外,经腋静脉的入路近年来也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静脉入路.每一种静脉入路的方式均有其各自的操作技巧及优点、缺点,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作者:张萍;何国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微伏级T波电交替

    目的 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的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旨在探讨MTWA的临床意义.方法 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利用渐量修正技术监测陈旧性心梗患者83例(Ⅰ组,依试验过程中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分为Ⅰa、Ⅰb组),健康人群90例(Ⅱ组)的MTWA,分析各组之间MTWA的差异及MTWA与心梗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①各导联组间MTWA除aVR导联三组间无差异外,余导联均有差异;②Ⅰa组与Ⅱ组除aVL导联外余各导联MTWA值无差异(P>0.017);Ⅰa组与Ib组Ⅱ、Ⅲ、aVF导联MTWA值有差异(P<0.017),余各导联MTWA值无差异(P>0.017);Ⅱ组与Ⅰb组各导联MTWA值有差异(P<0.017).③Ⅰb组不同部位心梗的相关导联MTWA值有差异.结论 MTWA可作为陈旧性心梗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的指标.

    作者:康宏;张钲;汪涛;潘明;李琦;白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包括外在ANS与内在ANS,均同时含有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刺激实验动物(犬)的颈部迷走交感干或位于心房表面的神经丛可使其心房有效不应期(ERP)缩短,ERP离散度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诱发性增加;不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某些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前表现出ANS张力的显著变化.针对实验动物(犬)的去神经措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心脏ANS刺激所介导的心房ERP缩短及其离散度增加,并使房颤的诱发率降低;针对房颤患者直接或间接、单独或辅助的心房神经丛消融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房颤治愈,或显著提高肺静脉电隔离或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上述现象则可能与位于肺静脉及心房、特别是左心房的心脏自主神经纤维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作者:侯应龙;Sunny Po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精神应激与Takotsubo心肌病变综合征

    Takotsubo心肌病变综合征是一种以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为特点的急性心脏综合征,常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的证据,左室造影和心脏超声显示左室心尖部运动不能和基底部运动功能亢进的特殊收缩功能障碍.急性情感应激是该综合征常见的触发因子,公认的机制是神经元性心肌顿抑,在发病急性期采取支持性保守治疗,临床预后较好,是一种可逆性的心肌病变.

    作者:刘政疆;侯月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