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立;李林;叶美红;赖晓嵘
消化性溃疡一般容易治愈,不经治疗3个月内自愈率达63.4%。用H2RA、硫糖铝,4周内75%球部溃疡可愈合,8周内85%~95%球部溃疡可愈合。部分病例内科合理治疗8周(球部溃疡)、12周(胃溃疡)不能愈合,或一次治愈后在维持治疗情况下复发者,应列为难治性溃疡,其治疗受到普遍关注,近年有较大进展。
作者:赵荣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恶性腹水是原发于腹膜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腹膜转移或侵犯所导致的腹腔积液,被视为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治疗棘手。我科自1994年12月~1998年12月,应用抗癌中药吗特灵注射液联合腹腔化疗治疗恶性腹水21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朱月娇;陈旭烽;黄悦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甘草酸二铵7 mg/100 g体重灌胃治疗,每日1次,共4周,并以γ干扰素为对照药物。观察大鼠体重、肝脾重量等一般情况;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与丽春红胶原染色,分级分期观察肝组织的炎性坏死与胶原纤维沉积变化;检测血清肝功能变化与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模型大鼠肝脏胶原纤维间隔形成,肝小叶与肝窦内胶原增生沉积明显;脾脏明显增大;血清ALT活性升高,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上升。甘草酸二铵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减轻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沉积,降低血清ALT活性。与γ干扰素比较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甘草酸二铵有良好的抗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减轻肝脏炎症,抑制肝脏羟脯氨酸与胶原生成有关。
作者:王臻楠;赵长青;李风华;杨彦芳;刘成海;胡义扬;刘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炎消、维酶素对胃癌前病变治疗前、后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胃炎消治疗后(25例)细胞凋亡指数从10.1±9.1升至19.3±16.4(P<0.05)。维酶素组(15例)细胞凋亡指数无明显改变(P>0.05)。胃炎消能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从52%下降至28%(P<0.05);维酶素对此无影响。胃炎消和维酶素对P53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胃炎消可明显抑制Bcl-2蛋白表达,并可诱导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
作者:唐纯志;劳绍贤;胡玲;匡忠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降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毒副作用的疗效。方法:75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单纯EAP方案化疗组(对照组)30例及EAP化疗并参麦液组45例,化疗前及化疗后每周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观察胃肠道反应并进行Karnfsky评分。结果:化疗并参麦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程度,心电图异常情况及胃肠道副作用明显低于化疗对照组(P<0.01),而Karnofsky评分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轻和预防EAP方案对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所产生的骨髓抑制、心脏毒性及消化道反应,从而提高患者对化疗毒副作用的耐受性及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作者:陶凯雄;陈道达;王国斌;芦晓明;白植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肝癓口服液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以自研中药肝癓口服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前病变进行预防,并以乙氧三甲基喹啉、全反式维甲酸作对照。结果:肝癓口服液能明显减少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及GGT阳性灶的数量和面积,效果显著优于乙氧三甲基喹啉和全反式维甲酸,而维甲酸未表现出阻断癌前病变的作用。结论:肝癓口服液对大鼠肝癌前病变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作者:姚树坤;韩俊岭;殷飞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柴胡桂枝汤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用冰醋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灌服柴胡桂枝汤、西咪替丁、生理盐水。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粘液组织化学染色对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再生粘膜进行定量观察。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胃粘膜NO含量。结果:柴胡桂枝汤组和西咪替丁组再生粘膜厚度、粘液指数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粘膜肌层缺损宽度小于生理盐水组(P<0.01),NO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0.05);柴胡桂枝汤组粘液指数及NO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0.05)。结论:柴胡桂枝汤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是临床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梅武轩;邓兰琼;崔世高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和胃胶囊对胃排空的促进作用及组方的合理性。方法:设生理盐水和吗丁啉、西沙必利对照组,先后分别予药物及营养性半固体糊小鼠灌胃,以小鼠胃内半固体糊的残留率作为胃排空速度的衡量指标,并以同样方法对和胃胶囊原方进行正交法拆方试验。结果:和胃胶囊原方水提液不同剂量组均能加快小鼠胃排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与吗丁啉、西沙必利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拆方研究显示和胃胶囊组方基本合理,并提示理气药促胃动力作用以小剂量为著。结论:和胃胶囊对正常小鼠胃排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组方基本合理。
作者:李涯松;单兆伟;沈洪;吴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幽门螺杆菌(Hp)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又进一步将Hp分为有毒株与无毒株,并证明有毒株才是致病的根源,而无毒株对人体无害。自8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进行中草药对Hp抑菌作用的研究,但大样本系统性、规范性研究报道不多,并且未进行中药对Hp有毒株及无毒株分类的抑菌实验,本文对常用百余种单味中草药、并对胃病常用方剂进行了Hp有毒株及无毒株分类抑菌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徐艺;叶柏;单兆伟;王礼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用常规促胃肠动力药、胃粘膜保护剂、制酸剂或辨证施治中药治疗1个月以上无效,或病症1年内反复发作3次以上,临床治疗棘手的FD[1]。笔者从1998年3月~1999年3月,用自拟疏肝通降汤配合西药黛安神,从身心两方面调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戈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腹泻标本致病菌培养选用SS培养基,其作用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大多数肠杆菌科的细菌生长,有利于肠杆菌科的致病菌生长。工作中发现,此培养基对致病菌易发生漏检,因此,本文选用5种肠道培养基对3株已知细菌定量培养,旨在选出佳培养方法,提高致病菌检出率。
作者:刘丹英;刘丹;沈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胆囊颈部结石是发生胆绞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胆病急诊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对80例胆囊颈部结石患者先根据临床症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进行B超扫查,以探讨其中医辨证分型与声像图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官纯寿;章菊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有关细胞因子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尚少见报道。本研究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与肝病血瘀证的关系。
作者:程鹏;徐之德;李艳冬;赵洪涛;尹常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自拟健脾益气、补肾扶正方,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吴其恺;聂广;王植芳;杨大国;王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反流性食管炎(RE)近年发病有增高的趋势,我们从1994年1月~1998年5月应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15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海波;李栓德;杨来启;宋凯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反酸、呃逆或胸骨后疼痛等症候。笔者1997年5月~1999年5月用五白合剂治疗5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尔济;许祥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艾灸治疗肿瘤已有报道,但其抗肿瘤机制的实验研究报道极少[1],为了揭示艾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我们采用人结肠高分化腺癌SW-480细胞株的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对艾灸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作了初步研究,旨在为艾灸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饶本强;张胜本;张连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胃脘痛是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上以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胃肠痉挛等疾病。笔者自1986~1997年采用针刺胃俞穴治疗胃脘痛38例,用三九胃泰对照治疗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中元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铜蓝蛋白(CP)的临床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方法:用火箭电泳法检测30例观察组患者血清PA、Tf、CP的含量;并与10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观察组PA为(137.50±6.42)mg/L、Tf为(1.67±0.10)g/L、CP为(614.14±36.09)mg/L。对照组分别为(249.50±7.10)mg/L、(2.35±0.002)g/L及(411.40±3.95)mg/L。观察组PA、Tf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CP显著升高(P<0.01)。此外,肝肾阴虚PA、Tf下降及CP升高水平与脾胃气虚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PA、Tf、CP可作为乙肝后肝硬化诊断,分析预后,考核疗效的参考指标。同时,中医辨证分型对判断病情轻重也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林宗广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至今尚无肯定和统一的疗法。我们用沉香降气散加味和西药治疗28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194例进行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用江;赵影影;庞长绪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