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俊;丁国庆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BPH后对患者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各自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TURP组和PKRP组,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25)和Rigiscan硬度仪评测患者术前术后性功能变化;记录IIEF25评分、患者年龄、切除前列腺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膜损伤、逆行射精、电切综合征(TURS)等可能影响性功能的因素进行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TURP组术后6个月有9例(18.0%)、PKRP组有5例(10.0%)发生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术后ED与患者年龄、术前IIEF25评分、逆行射精及包膜损伤有显著相关性.结论:TURP、PKRP术对患者性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PKRP对性功能的影响较轻微;影响术后性功能比较显著的因素为患者年龄、包膜损伤、逆行射精和术前IIEF25评分.
作者:李大文;李恩春;张茨;钱辉军;吴荣杨;王玲珑;杨文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在晚期前列腺癌并膀胱出口梗阻(BOO)治疗中的作用,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1~2004年间诊断为晚期前列腺癌并BOO的患者2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内分泌治疗)127例,单纯内分泌治疗组96例.分别在术后3、12、24个月对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大尿流率、PSA、剩余尿量、疾病相关死亡和进展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组IPSS评分和大尿流率在术后3个月明显低于单纯内分泌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上的PSA、剩余尿量、疾病相关死亡人数和疾病进展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术后有不同比例的尿道狭窄、血尿、尿路感染和尿失禁发生.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并BOO的患者,在短期内可以迅速降低IPSS评分,提高尿流率,改善生活质量;远期效果与单纯内分泌治疗相当.同时,手术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困扰患者的正常生活.
作者:康健;沈海波;张良;白强;陈建华;陈方;齐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提高对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报告1例发生于输尿管的IMT患儿临床资料.行左侧肾、输尿管和输尿管入口袖口状膀胱部分切除;病理检查诊断为肾脏IMT.结果:随访1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输尿管IMT为少见的良性或低恶性肿瘤,临床无特异性表现,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时应先送病理检查,以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范志强;丁德刚;李启忠;张祥生;刘中华;周瑞锦;王向阳;王力夫;孔令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女性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对控尿机制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和研究.方法:对符合研究需要的成人女性尸体20具进行控尿神经的大体解剖,然后模拟行经耻骨后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以明确可能会损伤控尿神经的操作,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女性盆丛的阴道丛和尿道丛有神经分支进入尿道,其中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贴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阴部神经的阴蒂背神经和阴部神经发出神经支配尿道,以阴部神经为主要.明确上述控尿神经,模拟手术表明:紧贴盆壁的操作、尿道近端切除>0.5cm、吻合尿道新膀胱进针过深等均易于损伤控尿神经和肌肉操作.结论:手术中应针对易于损伤的控尿神经、肌肉操作因素进行防范,有助于女性控尿机制的保护.
作者:方克伟;徐鸿毅;李泽惠;杨达宽;何进;邱学德;李志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女,17岁.因反复阵发性头胀头痛10年,高血压6个月入院.门诊予波依定、倍他洛克等行降压治疗3个多月,然效果不佳.
作者:周明山;施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男,75岁.体检时经B超、CT检查发现膀胱顶部有占位性病变,取活组织作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有约2.0 cm× 2.0 cm× 1.5 cm肿物,呈菜花状,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Ⅰ-Ⅱ级(图1所示).
作者:杨国学;赵林;陈云;丁晓昀 刊期: 2007年第09期
PVP技术是利用高功率KTP激光安全高效地汽化去除前列腺腺体.对于大腺体,采用微创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采用传统手术则有较多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证明PVP手术治疗腺体超过100 ml的BP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付毅博;陈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卡介苗(BCG)不仅是一种活疫苗,而且还是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和较强的免疫佐剂.基因重组卡介苗(rBCG)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BCG中构建而成的多价疫苗.rBCG可诱导长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初步的研究结果已显示出rBCG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型疫苗,以预防传染病和一些肿瘤.本文结合作者近的研究,就rBCG的构建、表达、特点、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等作一阐述.
作者:沈周俊;丁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钬激光同期治疗前列腺增生并发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钬激光同期治疗前列腺增生并发膀胱结石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结石平均直径24.6 mm(12~40mm),前列腺体积53.9 cm3(41~92 cm3);钬激光碎石时间10~50 min,平均24.5 min,手术总体时间103.7(40~160)mim术后平均住院日4.5(3~9)天.术后膀胱结石均完全清除,手术发生膀胱损伤3例,尿外渗3例.无输血和感染病例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IPSS、OOL评分、大尿流率和剩余尿量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钬激光同期治疗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学华;宋健;邵强;杜林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BSCC)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BSCC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68~82岁,2例有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有尿频尿急.1例B超检查见膀胱内有1.5 cm× 0.9 cm稍强回声区,后伴弱声影,中心回声较低;1例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10~12点处有1cm×1 cm乳头状突起,无蒂,广基,呈地毯样生长;1例盆腔CT及加强扫描示膀胱内有类圆形团块状影,大小约2.5 cm×2.6 cm.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报告为膀胱小细胞未分化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嗜铬蛋白颗粒均(+~++),神经特异烯醇化酶均(-~±),例1突触素(一),例2突触素(+),例3突触素(++~+++).例1术后3年复发,患者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服中药治疗10个月后死亡.例2术后8个月因膀胱小细胞癌转移而死于全身衰竭.例3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3级,部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局部伴腺样分化,3个月后复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乳头术,术后随访1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BS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膀胱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行根治性切除术加联合化疗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吴振起;李响;高居忠;韩志友;李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肾癌的一条主要途径.用于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常用的靶向治疗方法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治疗及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等.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磊;于德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开放和腹腔镜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开放手术53侧,平均手术时间140min;腹腔镜手术23侧,平均手术时间200min.术中出血量100~1200 ml.一侧有漏尿者行保守治疗.结果:肾良性肿瘤随访38例,平均随访8年,3例非肿瘤原位再发.肾癌随访15例,5年存活14例,无局部复发;10年存活11例,1例局部复发.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安全有效,选择性肾动脉栓塞阻断血管有效,腹腔镜下可以完成保留肾单位手术.
作者:齐范;李文泽;范本祎;齐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或副神经节系统,与来源于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相比,其恶性倾向更高,且由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位置多变,其诊断与治疗难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本文综述了近年该病在内分泌检查、定位诊断、治疗、基因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可;王惠君;宋宗禄;李汉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癌(MCRCC)与肾癌出血坏死囊性变(NCRCC)的临床特点,提高两种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MCRCC及NCRCC各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其囊壁增厚、强化特点等CT征象以及病理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无特异性,NCRCC组重要的CT征象为囊壁及分隔局部结节或肿块,与MCRC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RCC组病理分级低,与NCRC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RcC与NCRCC是两种生物学行为不同的肾癌类型,应注意鉴别,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MCRCC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作者:刘硕;孙光;刘小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3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和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预后进行初步评估.结果:32例患者中,9例术前应用输尿管技术确诊,13例尿找瘤细胞阳性;32例标本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癌29例,腺癌2例,磷癌1例.其中25例随访8个月~5年,2例1年内死亡,5例生存超过5年.结论:输尿管镜的应用对输尿管癌的诊断有很大价值,早期治疗可以改善输尿管癌的预后.
作者:臧桐;孙凤岭;杨同君;张国晖;郑清友;郭岩杰;张勇;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女,34岁.患者2年前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测量血压高达200/110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为高血压病.
作者:沈宏峰;余书勇;张力军;陈生晓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Fowler-Stephens手术方法治疗高位隐睾的效果.方法:报告12例高位隐睾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均患侧阴囊空虚,并在腹股沟不能扪及隐睾,其中9例通过B超及CT明确定位了高位隐睾位置,3例不能明确定位.手术先找到隐睾,在输精管汇入精索以上位置行Fowler-Stephens试验,明确手术方法可行后在该处离断精索,将隐睾下降固定于阴囊,术中注意避免对精索进行广泛游离.结果:12例患者经6个月~3年的随访,10例睾丸的大小、质地及多普勒彩超结果满意,2例发生睾丸萎缩.结论:Fowter-Stephens手术是治疗高位隐睾的有效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关键在于:选择好手术适应证;术中避免对精索的广泛游离,不要破坏精索血管与输精管间的系膜,以保全侧枝循环对睾丸的血供.
作者:章越龙;肖家全;邹强;丁青;楼水鑫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B超引导建立皮肤肾脏通路,行经皮肾镜联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今采用B超引导穿刺建立通路,行经皮肾镜联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117例,并记录碎石取石时间、结石取净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117例患者均一期成功建立皮肤肾脏通路,102例行一期碎石术,15例行二期碎石术.碎石手术时间80~150 min.1例患者术后输血800 ml,无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98例患者排净结石,19例有结石残余,结石清除率为83.8%(98/117).结论:采用B超引导穿刺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方便,疗效可靠.
作者:袁敬东;章传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成人恶性肾横纹肌样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6例成人恶性肾横纹肌样瘤进行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从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临床表现为腰痛2例,无痛全程肉眼血尿2例,查体发现2例;B超、CT及IVU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肾脏占位性病变,直径2.8~20.4 cm.CT发现肿瘤内有坏死液化及不均匀强化影像.4例经腰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经腹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经胸腹联合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6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其中1例并发透明细胞癌.术后均给予生物免疫治疗.1例术后2个月发现肺转移,1年后死于肿瘤肺转移;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年后死于心肺功能衰竭;3例术后半年无瘤生存,现在随访中;1例失访.结论: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CT表现为肿瘤内部坏死液化,轻度强化而且强化不均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并且辅助术后化疗或生物免疫治疗.
作者:田振涛;徐勇;张志宏;杨阔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Galectin-3蛋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正常膀胱黏膜上的表达,并对膀胱癌组织进行系统的病理学检查和分析.结果:①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的Galectin-3蛋白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膀胱低分化移行细胞癌中Galectin-3蛋白表达高于高分化移行细胞癌.③复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中Galectin-3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复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①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量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②Galectin-3蛋白表达量高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容易复发.
作者:陈伟;张方毅;陈洪德;李叶平;黄卡特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