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上腺髓质增生1例

沈宏峰;余书勇;张力军;陈生晓

关键词:肾上腺疾病, 髓质增生, 高血压
摘要:患者,女,34岁.患者2年前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测量血压高达200/110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为高血压病.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肾癌分子靶向治疗新进展

    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肾癌的一条主要途径.用于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常用的靶向治疗方法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治疗及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等.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磊;于德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膀胱小细胞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BSCC)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BSCC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68~82岁,2例有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有尿频尿急.1例B超检查见膀胱内有1.5 cm× 0.9 cm稍强回声区,后伴弱声影,中心回声较低;1例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10~12点处有1cm×1 cm乳头状突起,无蒂,广基,呈地毯样生长;1例盆腔CT及加强扫描示膀胱内有类圆形团块状影,大小约2.5 cm×2.6 cm.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报告为膀胱小细胞未分化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嗜铬蛋白颗粒均(+~++),神经特异烯醇化酶均(-~±),例1突触素(一),例2突触素(+),例3突触素(++~+++).例1术后3年复发,患者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服中药治疗10个月后死亡.例2术后8个月因膀胱小细胞癌转移而死于全身衰竭.例3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3级,部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局部伴腺样分化,3个月后复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乳头术,术后随访1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BS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膀胱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行根治性切除术加联合化疗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吴振起;李响;高居忠;韩志友;李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3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3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和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预后进行初步评估.结果:32例患者中,9例术前应用输尿管技术确诊,13例尿找瘤细胞阳性;32例标本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癌29例,腺癌2例,磷癌1例.其中25例随访8个月~5年,2例1年内死亡,5例生存超过5年.结论:输尿管镜的应用对输尿管癌的诊断有很大价值,早期治疗可以改善输尿管癌的预后.

    作者:臧桐;孙凤岭;杨同君;张国晖;郑清友;郭岩杰;张勇;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女性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对控尿机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女性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对控尿机制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和研究.方法:对符合研究需要的成人女性尸体20具进行控尿神经的大体解剖,然后模拟行经耻骨后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以明确可能会损伤控尿神经的操作,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女性盆丛的阴道丛和尿道丛有神经分支进入尿道,其中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贴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阴部神经的阴蒂背神经和阴部神经发出神经支配尿道,以阴部神经为主要.明确上述控尿神经,模拟手术表明:紧贴盆壁的操作、尿道近端切除>0.5cm、吻合尿道新膀胱进针过深等均易于损伤控尿神经和肌肉操作.结论:手术中应针对易于损伤的控尿神经、肌肉操作因素进行防范,有助于女性控尿机制的保护.

    作者:方克伟;徐鸿毅;李泽惠;杨达宽;何进;邱学德;李志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或副神经节系统,与来源于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相比,其恶性倾向更高,且由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位置多变,其诊断与治疗难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本文综述了近年该病在内分泌检查、定位诊断、治疗、基因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可;王惠君;宋宗禄;李汉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前列腺组织和梗阻严重程度影响的对比研究

    2004年7月间,研究者对比了80 W KTP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在去除腺体组织与改善膀胱出口梗阻方面的临床疗效.

    作者:付毅博;陈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英国Gyrus公司的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系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膀胱肿瘤271例,患者年龄18~90岁,平均63.6岁.其中单发肿瘤160例,多发肿瘤111例,膀胱侧壁有肿瘤分布者96例.结果:首次诊断为膀胱肿瘤行经尿道双极电切术的时间为46±21(15~75)min,膀胱穿孔21例;96例侧壁肿瘤切除时出现明显的闭孔神经反射56例.随访6~72个月,复发149例,其中再次行电切术102例,行部分膀胱切除加输尿管移植术24例,行全膀胱切除术20例.结论:用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不能防止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

    作者:冯照晗;张冠;刘乃波;于力;王翔;周晓峰;王一飞;鲍镇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偶发瘤13例报告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手术切除肾上腺偶发瘤13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35 min,平均出血量67 ml,术后下床时间平均2天.术后恢复良好,平均6天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偶发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宋华;孙颖浩;许传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膀胱平滑肌肉瘤6例诊疗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探讨膀胱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6~2006年收治膀胱平滑肌肉瘤6例,均表现为肉眼血尿,膀胱镜检查提示肿瘤瘤体光滑,呈菜花或乳头状,位于膀胱侧壁、顶壁或后壁.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1例,肿物及部分膀胱切除术5例.结果: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膀胱平滑肌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MA强阳性6例,MSA阳性6例,Des(+)2例,S-100(-)4例,S-100(+/-)2例,CD34(-)6例.结论:膀胱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除非肿块很小,一般不考虑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该病的发生可能与环磷酰胺化疗和放射治疗等因素相关.

    作者:傅强;宋鲁杰;李涛;张炯;金三宝;徐月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Galectin-3蛋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正常膀胱黏膜上的表达,并对膀胱癌组织进行系统的病理学检查和分析.结果:①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的Galectin-3蛋白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膀胱低分化移行细胞癌中Galectin-3蛋白表达高于高分化移行细胞癌.③复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中Galectin-3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复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①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量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②Galectin-3蛋白表达量高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容易复发.

    作者:陈伟;张方毅;陈洪德;李叶平;黄卡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Fowler-Stephens手术治疗高位隐睾12例报告

    目的:探讨Fowler-Stephens手术方法治疗高位隐睾的效果.方法:报告12例高位隐睾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均患侧阴囊空虚,并在腹股沟不能扪及隐睾,其中9例通过B超及CT明确定位了高位隐睾位置,3例不能明确定位.手术先找到隐睾,在输精管汇入精索以上位置行Fowler-Stephens试验,明确手术方法可行后在该处离断精索,将隐睾下降固定于阴囊,术中注意避免对精索进行广泛游离.结果:12例患者经6个月~3年的随访,10例睾丸的大小、质地及多普勒彩超结果满意,2例发生睾丸萎缩.结论:Fowter-Stephens手术是治疗高位隐睾的有效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关键在于:选择好手术适应证;术中避免对精索的广泛游离,不要破坏精索血管与输精管间的系膜,以保全侧枝循环对睾丸的血供.

    作者:章越龙;肖家全;邹强;丁青;楼水鑫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72例报告

    目的:探讨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开放和腹腔镜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开放手术53侧,平均手术时间140min;腹腔镜手术23侧,平均手术时间200min.术中出血量100~1200 ml.一侧有漏尿者行保守治疗.结果:肾良性肿瘤随访38例,平均随访8年,3例非肿瘤原位再发.肾癌随访15例,5年存活14例,无局部复发;10年存活11例,1例局部复发.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安全有效,选择性肾动脉栓塞阻断血管有效,腹腔镜下可以完成保留肾单位手术.

    作者:齐范;李文泽;范本祎;齐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

    目的:探讨B超引导建立皮肤肾脏通路,行经皮肾镜联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今采用B超引导穿刺建立通路,行经皮肾镜联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117例,并记录碎石取石时间、结石取净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117例患者均一期成功建立皮肤肾脏通路,102例行一期碎石术,15例行二期碎石术.碎石手术时间80~150 min.1例患者术后输血800 ml,无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98例患者排净结石,19例有结石残余,结石清除率为83.8%(98/117).结论:采用B超引导穿刺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方便,疗效可靠.

    作者:袁敬东;章传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附100例报告)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BPH后对患者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各自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TURP组和PKRP组,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25)和Rigiscan硬度仪评测患者术前术后性功能变化;记录IIEF25评分、患者年龄、切除前列腺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膜损伤、逆行射精、电切综合征(TURS)等可能影响性功能的因素进行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TURP组术后6个月有9例(18.0%)、PKRP组有5例(10.0%)发生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术后ED与患者年龄、术前IIEF25评分、逆行射精及包膜损伤有显著相关性.结论:TURP、PKRP术对患者性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PKRP对性功能的影响较轻微;影响术后性功能比较显著的因素为患者年龄、包膜损伤、逆行射精和术前IIEF25评分.

    作者:李大文;李恩春;张茨;钱辉军;吴荣杨;王玲珑;杨文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经闭孔吊带尿道球部悬吊术治疗男性尿失禁

    奥地利学者Rehder等通过尸体标本和临床应用,观察了经闭孔吊带(TOT)尿道球部悬吊术治疗男性尿失禁的效果.尸体标本取会阴部正中切口,暴露球海绵体肌,沿其中线向两侧分离,游离尿道球部近端至会阴中心键.

    作者:宋鲁杰;徐月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双氢睾酮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细胞生长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对前列腺癌PC-3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DHT刺激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在培养1、2、3、4天分别测定细胞活性.结果:在加用DHT后的第1天,10-8 mol/L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MTT O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分别加用10-8 mol/L、10-8 mol/L、10-7mol/L 10-6 mol/L DHT,MTT O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 mol/L DHT组与对照组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受雄激素的影响,低浓度DHT可促进PC-3细胞的生长.

    作者:李钟;莫曾南;杨小丽;庞友红;黄逢雨;宣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肾上腺髓质增生1例

    患者,女,34岁.患者2年前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测量血压高达200/110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为高血压病.

    作者:沈宏峰;余书勇;张力军;陈生晓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治疗巨大BPH的疗效评估

    PVP技术是利用高功率KTP激光安全高效地汽化去除前列腺腺体.对于大腺体,采用微创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采用传统手术则有较多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证明PVP手术治疗腺体超过100 ml的BP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付毅博;陈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抗膀胱癌新型制剂——重组卡介苗的研究

    卡介苗(BCG)不仅是一种活疫苗,而且还是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和较强的免疫佐剂.基因重组卡介苗(rBCG)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BCG中构建而成的多价疫苗.rBCG可诱导长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初步的研究结果已显示出rBCG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型疫苗,以预防传染病和一些肿瘤.本文结合作者近的研究,就rBCG的构建、表达、特点、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等作一阐述.

    作者:沈周俊;丁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新辅助介入化疗后经尿道切除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目的:探讨新辅助介入化疗结合经尿道切除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15例有膀胱全切指征而患者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膀胱全切手术的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进行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采用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后经尿道切除治疗,经髂内动脉灌注的化疗药物为健择1.0 g/m2.结果:经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6.7%),部分缓解(PR)14例(93.3%),膀胱癌瘤体明显缩小,缩小的癌灶经尿道电切或钬激光均得以顺利切除,患者膀胱得以保留.所有病例定期随访,平均随访22.4个月.肿瘤复发5例(33.3%),对复发肿瘤再次行经尿道切除术或化疗、放疗.结论:术前动脉化疗可使多数浸润性膀胱癌降期,使部分患者接受保留膀胱手术.临床初步的观察结果提示疗效良好,且患者保留膀胱功能,获得了较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高鹏;丁强;方祖军;郑捷;张元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