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璨;徐斌;邓宇;宋奇繁;刘巍;奉姝;杨天瑶;徐兆发
选择3所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从业护士作为ICU组,选择同期在门诊各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现场1:1配对方法,对两组对象进行干眼(DES)检查、“眼表疾病指数问卷(OSDI)”评估及眼表损害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ICU组DES患病率高,眼表损害情况突出,与其长期在视频终端环境中超负荷工作有关,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能力.
作者:孙艳;余晶;孙晓楠;乔瑞华;李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汞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在肾、肝及脑等重要脏器中,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我院从2005年至今共收治了17例职业性慢性汞中毒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1 ~ 77岁,均为工作中接触汞致病,接触时间1~16年.17例患者均经市职业中毒诊断组诊断为职业性慢性汞中毒.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失眠、多梦、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口腔溃疡,8例出现牙齿脱落,9例出现三颤征阳性.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病情稳定仍需继续住院治疗的11人,病情好转出院6人.
作者:刘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选择某区受噪声危害企业中接触噪声人员进行护听器使用现状调查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接触噪声人员护听器佩戴合格情况仅占38.0%;职业健康检查中,高频听力损失、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均随着护听器保护情况趋好而降低.提示该区工业企业接触噪声人员佩戴护听器合格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作者:宋富军;杜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喷漆作业时测量烤漆房内3个不同高度水平面的风速,采集和分析呼吸带空气样品中7种挥发性有毒物质的浓度.结果显示,送风口平均风速0.54 m/s,距地面1.5m平均风速0.23 m/s,吸风口平均风速0.46 m/s,距地面1.5m水平面的风速可以认为是均匀流.7种物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和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提示烤漆房中采用均匀流送风比稀释通风具有更高的通风效率,能有效控制室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作者:程民生;钱亚玲;吴昊;徐承敏;路艳艳;赵莹;柴剑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我国开展了大量关于苯对工人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然而不同文献报道的研究结论受地区、时间、仪器设备、单个研究统计效力及样本含量等因素影响存有误差.为进一步探讨职业性苯暴露对工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影响,本文收集1990至2013年关于职业性苯暴露对工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影响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预防控制其职业性损害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谭强;顾春晖;郭垚;霍少雪;骆春霞;陈松根;王茂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对某机械制造企业72名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其中接触锰烟尘的20名电焊工为锰接触组,其余52名机加工为对照组;再根据噪声作业时间分为≤15年、>15年两个工龄段,比较分析全部作业人员左耳与右耳、不同工龄段0.5~6 kHz 6个频率纯音气导听阈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5年、>15年两个工龄段的两组作业人员的噪声暴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61、P=0.54,t=24.45、P=0.98);>15年工龄段6个频率的听力损失耳检出率均比≤15年工龄段高,其中2、3、4、6 kHz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业人员在≤15年以及>15年两个工龄段中,锰接触组的0.5、1、3、4、6 kHz频率听力损失耳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在3、4、6 kHz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年工龄段中,锰接触组1、2、3、4、6 kHz频段听阈值的中位数较对照组有升高的现象.提示接触锰烟尘的电焊作业人员对噪声有易感性,并随着工龄的延长听力损失有加重趋势.
作者:张捷;严峥;冯鸿义;成敏;徐秀芬;陈献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机抽取淄博市1483家企业为调查对象,对其基本情况及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管理制度的建立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淄博市的主导行业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百分数66.4% ~ 88.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实施率低于32%.今后应加强对职业卫生管理较薄弱的小型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监管力度.
作者:李宁;夏猛;李广益;王晓芳;张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煤工尘肺(CWP)患者血清中8项生物标记物水平测定及因子分析,为探讨CWP发生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16例CWP患者血清中IL-18、IL-18R、IL-8、sCD40、sCD40L、MCP-1、MMP-9及TIMP-9等8项指标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CWP组与对照组比较,IL-18、IL-18R、IL-8、sCD40L和TIMP-9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CD40、MCP-1和MMP-9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8项原始指标信息量提取率高者为93.3%,低者为64.1%;经因子分析提取到4个公因子,分别为炎症因子(F1)、共刺激分子(F2)、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F3)、细胞因子受体(F4),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06%、21.60%、14.16%、13.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25%.结论 CWP患者血清8项生物标记物相关因素依次为炎症因子、共刺激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组织抑制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等4种,因子分析法可能对今后探讨CWP发病机制、治疗等起指导作用.
作者:袁宝军;邹吉敏;李超;王冬梅;邹翠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理论,对苏州高新区2家生产多层线路板的大型电子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结果显示,多层线路板制造行业主要存在氰化物、镍及其化合物、氨、甲醛、硫酸、盐酸、氢氧化钠、铅烟、生产性粉尘、噪声和X射线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压合、电镀铜、表面处理、喷锡等车间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作者:范晓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锰干扰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重点观察锰对神经元细胞内SNARE复合物蛋白及突触囊泡的影响.方法 利用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用0~400 μmol/L锰处理24 h后,观察细胞活力及培养液中LDH的释放量.根据结果挑选剂量为0、12.5、50、200 μmol/L的氯化锰处理神经元24 h,测定SNARE复合物相关蛋白的基因及蛋白表达,以及活动性突触囊泡的数量.结果 随着锰处理浓度的增加,神经元损伤逐渐加重;与对照组比较,Syntaxin 1A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未见明显改变,SNAP 25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逐渐下降,VAMP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逐渐升高,进而导致SNARE复合物蛋白形成下降,同时活动性突触囊泡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锰通过干扰SNARE复合物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了神经元细胞内SNARE复合物蛋白的形成,进而导致活动性突触囊泡减少,造成神经递质释放紊乱.
作者:王璨;徐斌;邓宇;宋奇繁;刘巍;奉姝;杨天瑶;徐兆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将40只成年SPF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淀粉溶液及250 mg/kg、500 mg/kg和1000 mg/kg的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混悬液,连续给药28 d,进行重复剂量经口毒性试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四组间二氧化碳(CO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明显改变.提示HBIW对大鼠凝血系统可能有损害作用.
作者:刘志永;高俊宏;王鸿;卢青;岳红;张盼红;孙成辉;宋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7月救治的53例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例分别测量双侧小脑齿状核,基底节区及额、顶、颞、枕脑白质CT值(取其平均值),进行CT量化分级,与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本组病人的MSCT表现为3级,即:Ⅰ级(11例,占20.9%),Ⅱ级(17例,占32%),Ⅲ级(25例,占47.1%),未见有Ⅳ级表现者;SMCT分级与临床症状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479,P<0.01),与脑脊液压力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592,P<0.01),但与临床体征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0.214,P<0.01).提示MS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并发症,且与临床症状、脑脊液压力有显著相关,有助于对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
作者:唐水英;叶更新;刘薇薇;陈育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筛选矽肺相关蛋白.方法 对Wistar雄性大鼠气管灌注法染尘,于1、2、4、8周处死大鼠,观察矽肺模型情况,提取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E)筛选差异蛋白,后通过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 至8周时肺组织中矽结节及纤维化明显,双向电泳共分离出45个差异点,质谱分析后得到Prx-1、alpha-enolase、macrophage-capping protein、GAPDH、S-100A8、actin 6个差异蛋白.结论 双向电泳技术获得了矽肺模型大鼠的肺组织差异蛋白点,质谱分析得到差异蛋白.
作者:李鑫;桑银洲;郑素琴;刘佳麒;熊艳杰;孙影;伊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探索简易高效灵敏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血中镉,采用稀硝酸作为基体改进剂,灰化温度400℃,原子化温度900℃.该方法线性范围0.0~2.5 μg/L时,其线性相关系数r=0.9968,回收率95.4% ~ 98.6%,相对标准差4.5%~6.7%,检出限为0.038 μg/L.本方法主要通过控制升温程序消除大部分基体干扰,操作简便、快速、易掌握、干扰低,便于大批样品同时测定,灵敏度高.
作者:麦剑平;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将40只小鼠按体重顺序随机分为低价格(0.2元/g)、中价格(0.3元/g)、高价格(0.4元/g)染发剂组和凡士林对照组,每组10只.每周经皮给药5d,连续3周,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精子畸形率、精子数量与睾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低价格组睾丸MDA含量、SOD活力及GS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高价格组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鼠睾丸可能具有一定的过氧化损伤作用,且可导致小鼠精子畸形率升高.
作者:龙苗;邓小雪;严秋月;夏丽莉;郭军;杨天宇;刘振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新颁布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91号,以下简称《新办法》)已于2013年4月10日起实施.现通过一起职业性矽肺诊断与鉴定案例的总结分析,与同行交流,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以利更好地执行和完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做好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
作者:肖云龙;曾碧霞;李爱军;黄国洪;黄建英;余志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的难点,在于获取真实反映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的详细资料.修改后的《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需要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时,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两年来我们对4例职业病诊断个案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其中2例有代表性的个案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贵;陈清洪;黄清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是强制性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1].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企业对劳动者上岗前职业性体检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上岗前体检是用人单位筛选高危人群,保护劳动健康、规避企业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有少数劳动者为得到上岗机会,不顾工作场所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在上岗体检中采用冒名顶替手段以得到合格的体检结果.尽管这一现象在体检中时有发生,但目前对其发生率、潜在危害和防范措施都还缺乏相应的研究.
作者:孙荣斌;吴家兵;丁丽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通过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方法评价氯乙烯暴露人群染色体损伤水平,PCR法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频率,PCR-RFLP检测CYP2E1 G/C、CYP2D6 G/C和GSTP1 G/A基因多态情况,Poisson回归分析代谢酶基因多态及其他危险因素对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影响,发现性别、年龄、氟乙烯暴露、GSTP1和CYP2E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个体染色体损伤的发生风险有关,GSTP1 G/A和CYP2E1 G/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氯乙烯暴露人群染色体损伤的生物标志.
作者:李磊;冯晓蕾;李国玉;王威;孙长青;段晓冉;王团伟;张勇敢;钱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哮喘小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65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重组白细胞介素-12(rmIL-12)组(C组)和IL-12基因敲除组(D组),以卵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制备哮喘模型.C组在每次激发前30 min给予rmIL-12腹腔注射,D组在激发前1d给小鼠植入含有抗IL-12多克隆抗体的缓释泵,A组小鼠在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其余三组小鼠在末次激发后的1d、2d、4d、7d分别处死.摘眼球取血进行血浆一氧化氮(N0)和免疫球蛋白E(IgE)的检测.收集各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检测其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离心后的细胞沉淀行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分类计数;剪下结扎右肺下叶用于HE染色.结果 (1)细胞计数: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EOS百分比,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明显低于B组(P<0.05),D组较B组明显升高(P<0.05).(2) ELISA检测:与A组相比,B组小鼠BALF中IL-10、IL-12水平明显降低(P<0.05),TNF-α、NO、IgE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小鼠BALF中IL-10、IL-12水平明显升高,TNF-α、NO、IgE水平明显降低;D组小鼠TNF-α、NO、IgE水平明显升高,IL-10、IL-12水平明显降低;于1d、2d、4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组织病理改变:A组小鼠HE染色未见异常;B组小鼠肺泡间隔及小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小鼠的炎性细胞浸润较B组缓解;D组小鼠部分可见小气道管腔完全闭塞,炎性细胞浸润较B组明显加重.结论 rmIL-12能够明显抑制哮喘小鼠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降低炎症因子TNF-α、NO和IgE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从而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王袁;王红阳;刘和亮;王宏丽;郝小惠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