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程;石涛;王子明
女性尿道粘膜脱垂症又称尿道粘膜外翻,临床上并非少见.其治疗方法繁多,均存在不足之处.1983年3月~2000年5月,我们应用一线结扎改良法治疗女性尿道粘膜脱垂患者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7例,年龄5~59岁,其中5~1 5岁24例,占88.8%,56~59岁3例,占11.2%.病程3 d~1年.临床表现为尿道外口肿物27例,排尿不畅25例,间断局部少量出血25例,局部疼痛22例,局部有溃疡、坏死伴感染19例.其中完全型(环状)尿道粘膜脱垂22例,占81.5%;非完全型(部分)尿道粘膜脱垂5例,占18.5%.术前给予抗感染、止血药物和热水坐浴处理.
作者:谭付清;陈昭典;赵高贤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自 1 996年 5月~1 998年5月采用激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4 6例,发现术后尿道刺激症状发生率达78.6%.为了明确原因,了解疗效,我们对1 998年5月以后采用激光治疗的23例BPH患者使用尿道灌注双氧水(H2O2)气泡混悬液行经直肠B超前列腺部尿道声学造影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年龄73~84岁,平均79.7岁.术前经直肠B超测得前列腺大小33.6~89.2 ml,平均57.4 ml.术前及术后2~3周分别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剩余尿量及大尿流率(Qmax)测定(见表1),其中4例因反复尿潴留术前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而未测剩余尿量及Qmax.术后17例有不同程度的尿道刺激症状.
作者:文瀚东;潘铁军;周佩;夏莉;杨家荣;刘志敏;钱卫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deep venousthrombosis,L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部分患者可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少数患者血栓脱落后并发肺梗塞.随着近年来腔内手术的广泛应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TUVP)越来越多,术后并发LDVT的例数也逐渐增多.我院自1998年2月~2000年1O月共行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患者384例,其中发生LDVT 7例,现报告如下,以探讨LDVT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1 资料与方法
作者:齐德军;尉建华;杨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P53基因和MDM2基因表达及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 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基因和MDM2基因的表达.结果: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51.0%(25/49),其表达率随膀胱癌的分期、分级升高而升高.MDM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32.7%(14//49),其表达率随膀胱癌的分期、分级降低而升高.单有P53基因阳性表达的膀胱癌几乎均为浸润性和中、低分化癌;而当P53基因并MDM2基因表达时,膀胱癌的侵袭性和恶性度明显降低.2年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P53基因和MDM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联合检测P53和MDM2基因表达可更准确地解释和描述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这两种基因表达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和程;石涛;王子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自1995年以来,我们对7例骨盆骨折后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患者采用自制钻孔器实施狭窄段(或闭锁段)钻孔及后尿道拖入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32~56岁,平均38岁.因煤矿井下挤压伤或车祸造成骨盆骨折致后尿道完全断裂,5例为急症行尿道会师术,去除尿管后即能排尿,但排尿数次后出现排尿费力,虽经尿道探治疗,但终仍出现尿闭,其中3例两次行尿道内切开术均失败.另2例当即行膀胱造口术,待二期行尿道拖入术.后尿道狭窄段(或闭锁段)长度为1~3 cm,均行狭窄段(或闭锁段)钻孔及后尿道拖入术,其中包括1例尿道直肠瘘患者.
作者:鱼学农;姚庆祥;董克权;王文成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患者,女,50岁.因反复右腰痛伴尿频、尿痛20余年,于1999年8月20日入院.发病期间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体温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右输尿管走行段压痛,腹部未扪及包块,右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脓细胞2~3个/HP;结核抗体阴性,尿抗酸杆菌阴性;尿素氮及肌酐均在正常范围.B超提示右肾皮质回声不清,基本为液性暗区,肾门及肾内探及大小不等多个强光团伴声影,肾下极呈团块状,回声增强不均.KUB及IVU显示右肾及输尿管未见显影,右肾门处可见一2.5 cm×1.5 cm形似三角形致密影,肾下极有散在且形状不规则、大小为0.5 cm×1.0 cm致密影;左肾分泌排泄功能正常,左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术前诊断:①右肾多发性结石伴重度积水,右肾无功能.
作者:李斌;杜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肾盏结石,尤其是梗阻、嵌顿的肾盏结石,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结石复发的因素之一,常规的开放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及硬输尿管肾镜(包括逆行及顺行途径)均不易清除.我们应用主动型OlympusP29 F9软输尿管肾镜配合Holmium100 W Versa Pluse对14例肾盏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8例(上盏3例,中盏2例,下盏3例),女6例(上2例,中盏1例,下盏3例).3例为开放手术术后残石,6例经二次ESWL未能击碎,5例经常规硬输尿管肾镜手术(包括逆行途径1例,顺行途径4例)失败.
作者:罗金泰;袁坚;吴开俊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吡柔比星(THP)与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50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THP、MMC治疗,随访12~18个月.结果:THP组31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6.5%;MMC组19例,复发8例,复发率42.1%,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HP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满意,优于MMC膀胱灌注.
作者:王新平;王志平;马永福;张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VP)结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BPH 45例.结果:术中出血少.术后随访3~6个月,排尿功能均恢复良好,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9.2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平均1.5分,大尿流率(Qmax)平均14.1 ml/s,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方法是一种操作较简易、出血少、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新手术方法.
作者:许景东;耿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核素内照射改善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及对骨转移治疗的疗效,并与内分泌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对5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均采用双侧睾丸切除加氟他胺(250 mg,3次/d)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不同时间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其中15例接受89锶内照射治疗(1 48 MBq静脉注射),8例接受153Sm-EDT-MP内照射治疗(37 MBq/kg静脉注射.1次/月);29例未接受内照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结果:89锶治疗组有14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占93.3%(14/1 5);153Sm EDTMP治疗组有6例疼痛明显缓解,占75.O%(6/8);单纯内分泌治疗组经调整药物剂量或结构后,疼痛明显缓解者仅9例,占31.o%(9/29).99Tcm-MDP全身骨显像示骨转移病灶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89锶治疗组有11例,占73.3%(11/15);153Sm-EDTMP治疗组有5例,占62.5%(5/8),而单纯内分泌组有7例,占24.1%(7/29).89锶治疗组3例、153Sm-EDTMP治疗组有2例出现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下降,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结论:核素内照射治疗能改善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并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肿瘤骨转移灶的生长,但必须密切观察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
作者:王林辉;杨波;孙颖浩;梁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自1990~2000年间采用经尿道激光烧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1 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3~65岁.病程0.5~10年.临床症状以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其中单纯血尿7例,尿频伴尿急、尿痛5例,血尿伴耻骨上及下腹部疼痛3例.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三角区者12例,其中4例膀胱颈及后尿道也有病变,病变散在者3例.表现类型:乳头瘤状6例,滤泡状水肿7例,炎症型3例.所有病变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腺性膀胱炎.
作者:高玉杰;陈树山;李永光;李建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据估计,一个现代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是100年前一个人一生的12倍.如此巨大的信息量不仅仅以印刷品等传统形式存在,也越来越多地以比特(bit)形态存在,带来了其传播途径的变化.作为泌尿外科医师,我们早已注意到因特网上蕴含着丰富的泌尿外科资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里,只要有一台电脑,就拥有了一座泌尿外科图书馆,不仅使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新全的泌尿外科信息、,而且拉近了与世界泌尿外科学界的距离.英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有20%的泌尿外科患者在利用因特网查找与其有关的医疗信息,这更促使泌尿外科医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并利用因特网资源.为此,作为一名泌尿外科医师,有责任将自己检索泌尿外科及男科学网络资源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供同道参考.
作者:甘卫东;曾令奇;孙则禹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初步探讨回肠代膀胱术后贮尿囊粘膜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2例平均年龄61岁、平均术后时间35个月患者的肠贮尿囊粘膜取材作光镜及电镜检查,并同时作血气分析.结果:随术后时间延长,肠绒毛及微绒毛均逐渐萎缩,而上皮细胞的其他形态结构及层次均未见异常.1例术后半年者发生轻度酸中毒,其余患者正常.绒毛萎缩可导致杯状细胞总数减少.结论:随术后时间延长,回肠代膀胱酸中毒发生率下降,粘液堵塞尿道现象也可能减轻;随访期内肠上皮细胞未见增生等改变.
作者:邱学德;徐鸿毅;石永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移行区指数与压力流率尿动力学检查的关系.方法:选择8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直肠前列腺B超及尿动力学压力流率同步检查,观察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指数(TZI)、大尿流率(Qmax)和大尿流率时膀胱收缩压力(PdetQmax)等指标,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TZI 与 Qmax及PdetQmax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6和0.261,P<0.05和>0.05.结论:TZI与Qmax呈显著负相关,与 PdctQmax关系不肯定.
作者:王勇;武治津;欧彤文;管德林;高居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近5年来,我们应用B超检查,特别是利尿B超的反复动态检查,对3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9~71岁,平均35岁.结石位于左侧输尿管21例,右侧16例;输尿管上段19例,中段5例,下段1 3例.结石大小0.7 ch×1.0 cm~1.6 cm×2.5 cm.并中度积水15例,重度积水22例.病程3个月~5年.接受过ESWL治疗13例.全部患者均行腹部平片、尿路造影或膀胱镜检查,并均经手术证实.
作者:陈明;赵永学;张继来;殷志平;蒙庆远;程伟;陈斌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患者,女,38岁.腰部间歇性胀痛5年,于劳累及久站时加重,休息后好转,1个月前因劳累、着凉出现腰痛加重,排全程肉眼血尿2次,有血丝,无尿频、尿急、尿痛,当时B超示双肾盂积液.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压120/75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76次/min,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胆、脾及双肾未触及,双侧肾区轻度叩痛.CT检查双肾盂积液,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中段炎性狭窄.彩色B超显示双肾积液,右输尿管起始约3.0 cm长扩张,其下长约7.0 cm段输尿管增粗约2.0 cm,壁厚,内有不均质低回声肿物,内无血液显示,左输尿管起始2.7 cm长扩张,其下长约6.0 cm段输尿管增粗约2.1 cm,壁厚,内有条状不均质低回声肿物.
作者:马岩;柳青;李昕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解决方法.方法:将90例伴有抑郁症状的CP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3O例采用骶管注药治疗(骶管注药组),30例服用曲唑酮治疗(曲唑酬组),30例给骶管注约加曲唑酬联合治疗(联合组).结果:骶管注药组、曲唑酮组及联合组CP治愈率分别为70%、17%和87%,抑郁症状缓解率为21%、42%和77%.结论:对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CP患者在治疗CP的同时应给予有效的抗抑郁治疗.
作者:胡晓华;汪建平;刘微;庞卓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与泌尿生殖系肿瘤关系密切的DNA病毒.本研究试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性膀胱炎等病变标本的HPV感染情况,揭示HPV与腺性膀胱炎的相关性,为探讨腺性膀胱炎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36例腺性膀胱炎石蜡标本、2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并腺性膀胱炎石蜡标本、2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25例正常膀胱石蜡标本(生前无泌尿系疾病症状的成人尸检膀胱组织石蜡标本)均来自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鼠抗HPV单克隆抗体(HPV通用型)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DAB试剂等均购白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作者:巫嘉文;陈坚;莫曾南;吕自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经验.结果:术前采用IVU、B超、膀胱镜、逆行尿路造影、CT等多种方法确诊为原发性输尿管癌14例(88%),术后病理检查16例均为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结论:对老年人不明原因的单侧腰痛和肾积水,要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术前联合采用多种诊断方法可提高其确诊率;对老年人不明原因的单侧输尿管狭窄应慎重对待.
作者:李恒;鲁功成;曾甫清;张齐钧;张润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例1男,21岁.会阴部酸胀1年,伴排尿困难1周入院.体检:肛门括约肌张力尚可,前列腺Ⅲ度增大,触之质软,表面光滑,未触及明显结节,局部无明显温度升高,无明显压痛.B超显示前列腺59mm×56mm×55mm,突向膀胱24 mm,包膜欠完整,外形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多个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提示为前列腺肿瘤.CT显示前列腺恶性肿瘤累及两侧精囊,膀胱转移.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及各种癌标(AFP、CEA及PSA)均正常.前列腺穿刺示瘤细胞密集区和粘液样区交织,细胞呈梭形,腺泡样排列.提示为前列腺肉瘤.给予放疗.0.5年后死于全身多处转移.
作者:林之枫;唐涌志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