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中超声在后腹腔镜阻断肾段动脉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宋殿宾;张晶晶;马光;李红阳;刘英;王志勇

关键词:小肾癌, 阻断肾段动脉,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术中超声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及术中超声在小肾癌阻断肾段动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小肾癌病人55例,常规术前行MSCTA检查,根据是否行术中超声,将其分为术中超声组28例,非术中超声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热缺血时间、微小癌灶发现率、中转开放率、术后漏尿、切缘阳性率、术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结果 术中超声组各项观测指标均优于非术中超声组,其手术时间分别为(172.1±3.5)分钟和(216.3±4.8)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0.2±5.0)ml和(90.3±4.0)ml,术中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4.5±4.2)分钟和(29.3±2.8)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超声组术前、术后患肾GFR分别为(55.1±7.2) ml/min和(54.1 ±7.7)ml/min(P >0.05),非术中超声组术前、术后患肾GFR分别为(55.8±7.0) ml/min和(41.4±6.5) ml/min(P <0.05).结论 术中超声可以快速准确的定位肿瘤组织,尽可能的保留肾单位,减少切缘阳性率,并有利于术后患肾功能的恢复.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智能医学时代骨科的发展

    纵观现代骨科学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都与高新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新的生物医学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不断地为骨科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近年来智能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混合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医学智能应用及数字化装备为骨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展现出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加尧;叶哲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

    2013年2月~2017年5月,我院采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1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37岁.致伤原因:撕脱伤8例,切割伤4例.伴伸指肌腱断裂5例,单侧血管神经损伤5例,指骨开放性骨折4例.皮肤缺损面积1.5 cm ×2.0 cm~2.0 cm ×2.5 cm.

    作者:王先早;胡家美;徐新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扩大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36例分析

    目的 结合利用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阐述其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方法 髌骨骨折36例(包括AO 34-C1,C2和C3型髌骨骨折),均采用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的术式,其中C2和C3型骨折需额外使用加压空芯螺钉辅助固定骨块.术后接受正规的康复练习和6~36个月的随访(平均18.7个月),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根据Bostman评分,优9例,良25例,差2例,优良率94.4%,所有病例未出现感染,未出现内固定丢失或者骨折再移位现象,未出现内固定激惹现象,所有病例均顺利愈合.结论 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行之有效,只要掌握其手术要领,则该术式不仅仅可以用于AO 34-C1型髌骨骨折,而且对于可固定的AO 34-C2和C3型骨折同样有效.

    作者:任伟;郑慧锋;牛晶;胡永成;Jike Lu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对病人神经功能修复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对病人神经功能修复的改善作用.方法 颅骨缺损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时间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后3~6个月),观察组采用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后1~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疗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Fugl-Meyer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采用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的病人的优良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 (P <0.05);采用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的观察组病人的术后AD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SF-36量表除躯体疼痛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能够帮助颅骨缺损病人提高临床疗效,并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及减少病人躯体疼痛及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胡月龙;杨国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中超声在后腹腔镜阻断肾段动脉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及术中超声在小肾癌阻断肾段动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小肾癌病人55例,常规术前行MSCTA检查,根据是否行术中超声,将其分为术中超声组28例,非术中超声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热缺血时间、微小癌灶发现率、中转开放率、术后漏尿、切缘阳性率、术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结果 术中超声组各项观测指标均优于非术中超声组,其手术时间分别为(172.1±3.5)分钟和(216.3±4.8)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0.2±5.0)ml和(90.3±4.0)ml,术中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4.5±4.2)分钟和(29.3±2.8)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超声组术前、术后患肾GFR分别为(55.1±7.2) ml/min和(54.1 ±7.7)ml/min(P >0.05),非术中超声组术前、术后患肾GFR分别为(55.8±7.0) ml/min和(41.4±6.5) ml/min(P <0.05).结论 术中超声可以快速准确的定位肿瘤组织,尽可能的保留肾单位,减少切缘阳性率,并有利于术后患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宋殿宾;张晶晶;马光;李红阳;刘英;王志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和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手术策略和治疗效果以及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经手术治疗的375例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颅咽管瘤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 375例颅咽管瘤病人中,鞍上型218例,鞍内型43例,三脑室内114例.手术入路选择:经典开颅翼点或额下入路288例,经鼻蝶入路46例,经纵裂胼胝体前入路23例,经皮层脑室入路17例,联合入路1例.经术中观察和术后影像学证实全切272例,次全切103例.术后病人症状改善356例,效果不佳19例,其中死亡5例.结论 颅咽管瘤应根据生长方式和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式.在保护垂体-下丘脑功能基础上的肿瘤的全切仍然是降低复发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张华楸;Lubuulwa James;曾亮;舒凯;雷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儿童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

    目的 评估儿童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脑氧饱和度是否有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在5~10岁急性阑尾炎息儿40例,ASAⅠ~Ⅱ级.将息儿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腹腔镜组(L组)和开腹组(O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快速诱导插管,术中泵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机械通气采用80%氧浓度.分别记录手术及麻醉时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压力(PETCO2),记录麻醉诱导后和开始手术前(T0,基线),手术开始后15分钟(T1),30分钟(T2),45分钟(T3),60分钟(T4)和手术结束(T5)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左右局部脑氧饱和度(LrcO2,RrScO2).结果 L组患儿在手术开始后T1、T2、T3时间段PErCO2高于O组,与To比较,两组患儿在T1时的LrScO2(L组:77.2±5.5,O组:79.2 ±5.5)和RrcO2(L组:80.1±5.1,O组:81.6±3.2),均逐渐下降,但均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脑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高佳;李立晶;刘国亮;滑蕾;王小雪;张建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残胃癌定义的外科专家共识意见(2018年版)解读

    第一例残胃癌是由Balfour[1]于1922年报道,近年来残胃癌的报道逐渐增加,远端胃切除术后发生的残胃癌约占全部胃癌病例的1%~8%[2-3].早期的报道绝大多数是良性疾病接受胃切除术后发生的残胃癌,如1982年张天泽[4]报道了国内多家医院收集的残胃癌35例,其中胃癌术后发生的残胃癌仅3例.近20年来因良性溃疡接受手术的病例越来越少,但是历史积累的病例由于术后致癌因素的长期慢性作用,导致实际发生残胃癌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作者:梁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行周围型肺癌根治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 总结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周围型肺癌根治术的手术经验.方法 周围型肺癌根治术病人52例,均实施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 中转开胸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剔除2例中转开胸病人,50例病人手术时间105~ 220分钟,平均(152.6±33.1)分钟,术中出血20~400 ml,平均(160.4±81.5)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2例病人并发乳糜胸,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住院时间7~14天,平均(9.7±1.7)天.结论 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手术流程仍在不断探讨和优化中,应根据病人的差异,选择个体化的手术路径.

    作者:严四军;刘小珊;李伟;汪杨威;曹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8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适度镇静和镇痛指南解读

    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Anesthesiology》发表2018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适度镇静和镇痛指南.指南根据医疗知识、临床技术及医疗实践等医学新进展,对2002版指南进行了修改.新指南突出以下内容:第一,特别强调适度镇静.不再强调中、深度镇静.对从业人员的资质、培训等不再要求.

    作者:赵以林;罗爱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应用3D打印精准手术治疗脊柱侧弯一例报告

    因为脊柱本身具有其独特复杂的解剖结构,运用3D打印技术给骨科疑难疾病的诊疗带来了革新与突破[1-2].我院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脊柱侧弯患者的手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麦合木提江穆海麦提;唐军伟;张玉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在2001年根据我国疝和腹壁外科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疝病的诊疗水平,邀请了全国近百位专家制订了我国首个《成人腹股沟疝、股疝诊疗方案(草案)》,2003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1].此后,经过近10年的经验总结和数据积累,同时参考了《欧洲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在2012年更新并制订了更为完善的指南,即《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以下均简称“指南”)[3].

    作者:唐健雄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腹腔镜辅助下急诊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经验总结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常需急诊手术治疗.本院自2008年3月~2016年3月腹腔镜辅助下治疗急性腹股沟嵌顿性疝139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对象:139例患儿术前均确诊为腹股沟斜疝嵌顿,男121例,女18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1.8岁.右侧98例,左侧41例.嵌顿时间1.5~23 h,平均8.7h.2.临床表现:均为突发哭闹不安,腹股沟区、阴囊或大阴唇可见包块.体查见局部难复性包块,张力较高,压痛明显.B超检查明确腹股沟斜疝嵌顿诊断,疝内容物为肠管、大网膜或卵巢.

    作者:周东;李恒平;黄卫东;丁正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乳房即刻重建术中胸肌筋膜组织瓣覆盖假体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乳房切除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中采用胸肌筋膜覆盖假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胸肌筋膜覆盖假体的方法 行即刻乳房重建术的早期乳腺癌病人27例,对病人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术后外观满意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3~28个月,中位随访13个月.1例病人出现乳头部分缺血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他病人切口均Ⅰ/甲愈合,术后未出现出血、感染等近期并发症.重建乳房无假体外露、假体移位及包膜挛缩等远期并发症,术后外观评价优良率100%(优21例,良6例).随访期间所有病人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结论 对早期乳腺癌病人行乳房切除术后采用胸肌筋膜覆盖假体进行即刻乳房重建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乳房即刻重建方法.

    作者:李娟娟;孙圣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版)更新解读

    急性胆道感染是由胆道系统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多与胆石症共同存在,互为因果.急性胆道感染是急腹症常见的病因之一,为外科常见、多发、难治性的一类疾病,重症感染时可并发胆囊穿孔、肝脓肿、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因此,规范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减少急性胆道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汉华;武齐齐;陈孝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更新解读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预后极差.新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8位,5年生存率仅为7.2%[1].继上一版指南发布4年后,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PCCA)制订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下文简称新版指南)[2].我们结合两版指南,对新版指南的更新加以解读.

    作者:王鑫龙;孙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胃肠肿瘤外科术后并发症诊断登记规范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

    手术治疗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方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术并发症是衡量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受到外科医师以及临床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数据显示,胃肠肿瘤术后各级别并发症发生率在国内不同医疗中心所报道的结果差异明显[1].除了地域差异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临床医师尚未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标准和登记汇报等达成共识.

    作者:胡俊杰;熊治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组56例,单一病灶性乳腺癌(对照组)150例,分析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组及对照组组织学类型为浸润性小叶癌者分别占8.9%、2.0%,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9.6%、51.3%,淋巴脉管侵犯率分别为为35.7%、13.3%,行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和保乳术者各占92.9%、77.3%和7.1%、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对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检出敏感性为73.2%,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敏感率为为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对该类病人检出敏感性为82.1%.结论 和单一病灶性乳腺癌比较,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多、淋巴脉管侵犯率高、为浸润性小叶癌的比例高.术前彩超联合钼靶检查能提高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诊断率.在切缘阴性的前提下,多灶性乳腺癌可行乳腺癌保乳术.

    作者:陈香蓉;权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诊疗指南(2018版)更新解读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属晚期,预后常不佳.因此,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在2016年首次发布了《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今年迎来了该指南的第二次更新.2018版《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新版《指南》)在2017版的基础上吸收了精准医学的新进展,对肺癌分子分型及基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分型的综合治疗与时俱进地做出了更新.与2017版比较,新版《指南》更新内容及特点如下.

    作者:李东航;姚颐;耿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皮椎间孔镜与Quadrant微创通道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TED)和Quandrant微创通道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单节段LDH病人7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两组,tPTED组45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Quadrant微创通道组29例,采用Quandrant微创通道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卧床休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以及改良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评价疗效.结果 PTED组手术时间为(79.5±9.5)分钟,术中失血量为(18.6±3.4)ml,手术切口长度(0.8±0.1)cm、卧床休息时间(1.5±0.7)天、住院时间(5.3±1.0)天、术后3天腰痛VAS评分(2.9±0.6)分,Quadrant组分别为(70.3±8.7)分钟、(44.9±4.6)ml、(4.5±0.3)cm、(3.4±0.6)天、(8.0±0.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和12个月两组ODI、JOA及改良MacNab标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Quadrant微创通道治疗单节段LDH疗效无明显差异,但PTED手术组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杨阳;金伟;曾寒;杨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