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洁;陈志明;黄世恩;张秋实;金璐;邓旻
心血管事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高达50%[1],其中心脏瓣膜钙化是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3]。已有报道发现低血清镁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有关[4],但是否与血透患者心脏瓣膜钙化有关,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心脏瓣膜钙化情况,分析与血镁浓度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政;马纪林;王洁;仲李;张文智;谭富媛;章莉;杨高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甲状腺锥状叶、甲状舌管囊肿和异位甲状腺都是甲状腺在胚胎发育时期异常发育所致,查阅国内外文献,甲状腺锥状叶病变报道极少,甲状舌管囊肿报道较多,但甲状舌管的恶变率不到1%[1-2]。异位甲状腺的发生极少见,约为1/30万[3],其癌变更为罕见[4-7]。本文分析1例甲状腺锥状叶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对甲状腺锥状叶癌、甲状舌管囊肿及其癌变、异位甲状腺和异位甲状腺癌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赵毅;高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肝硬化是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主要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或长期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1]。低钠血症是常见的一种肝硬化后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0%~60%[2]。低钠血症又是促使和诱导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影响肝硬化腹水治疗及预后[3]。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是一种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报道显示该药应用于肝硬化合低钠血症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4-5]。本研究旨在分析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治疗肝硬化并低钠血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施骅;叶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茶多酚糊剂对大鼠口腔溃疡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采用化学灼烧法在大鼠左右颊黏膜建立口腔溃疡模型,左侧溃疡面涂甘油,为甘油对照组,右侧溃疡面涂茶多酚糊剂,为茶多酚糊剂组,每天给药3次,分别于给药的0天、2天、4天、6天、8天各处死6只大鼠。大体观察口腔溃疡黏膜面,测量溃疡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因子1(FGF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溃疡区的表达。结果(1)茶多酚糊剂组给药4天、6天后溃疡面积较甘油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茶多酚糊剂组4天后炎症细胞浸润较少;(3)给药4天,茶多酚糊剂组与甘油对照组比较,FGF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α-SMA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2±0.01)比(0.30±0.01),P<0.05];给药6天和8天后,茶多酚糊剂组[FGF1:(0.57±0.02)、(0.66±0.02);α-SMA:(0.34±0.01)、(0.32±0.02)]较甘油对照组[FGF1:(0.53±0.02)、(0.43±0.23);α-SMA:(0.32±0.02)、(0.28±0.03)]FGF1与α-SMA表达均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糊剂在大鼠口腔溃疡的中后期有助于溃疡愈合,其愈合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及增高FGF1、α-SMA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枝武;杜昳阳;姚宇;冯剑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痰湿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纳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6例,分为痰湿质组(91例)及非痰湿质组(95例),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并对伴有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痰湿质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91.2%(83/91),非痰湿质组患者为74.7%(7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痰湿质组患者与非痰湿质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质组患者单纯颅内血管狭窄分布为63.9%(53/83),高于非痰湿质组患者的12.7%(9/71),痰湿质组患者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分布为25.3%(21/83),高于非痰湿质组患者的5.6%(4/71),P均<0.05。结论痰湿体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非痰湿质患者;痰湿质患者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后循环为主。
作者:邱笑琼;杨军;陆川;黄国庆;余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患者发病数小时内常伴有血压的升高,对患者的溶栓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静脉溶栓的疗效具有强烈的时间依赖性,早期积极治疗高血压以减少院内时间延误,有效进行溶栓治疗,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1]。目前国内外对于乌拉地尔应用不同负荷剂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血压控制的文献研究报道极少[2-3]。本研究旨在探讨乌拉地尔不同负荷剂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控制效果,观察对院内时间延误的影响并评估患者预后。
作者:俞春红;胡长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医用三氧是由医用纯氧气和医用纯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臭氧是起到治疗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能有效杀灭多种病原微尘物,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和日常生活中,在欧洲已经有近百年的使用历史[1]。但是国内三氧用于医疗系统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医用三氧的使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唐军伟;吕林;王静;黄穗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据报道,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病率约为50%~80%[2]。而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心理问题也被广泛关注。本研究调查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抑郁状态的患病率,分析与抑郁状态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徐亚青;郑建娣;莫建娣;周玉琴;牟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是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motor tics)和(或)发声性抽动(vocal tics)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1],其诊断和治疗易出现延误,近年来难治性病例有增多趋势[2]。现将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9月—2016年4月治疗的曾有误诊经历的211例T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杨育访;陈玉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术后恢复迅速、操作便捷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在临床麻醉中。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局麻药剂量及浓度可对麻醉起效、镇痛持续及运动阻滞恢复三方面的时间产生影响[1]。笔者观察行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凯;郑笛;黄云萍;邓顺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不同阶段的作用。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60只,将人型结核菌株H37Rv注入50只实验组大鼠右侧胸腔内,另10只对照组大鼠同侧胸腔注入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原液,注入后第1、3、7、15、30天分批处死大鼠,解剖胸腔,记录胸腔积液量,观察两组大鼠胸腔、胸膜和肺组织大体及镜下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胸腔积液中MMP-1和TIMP-1浓度。结果对照组大鼠在注入第1天时胸腔积液量为1.3mL,不能进行MMP-1和TIMP-1有效常规检测,第3天后完全吸收。实验组大鼠15天内均有右侧胸腔积液,第1、3、7、15天胸腔积液量分别为(4.9±0.5) mL、(6.3±0.4)mL、(7.2±0.6)mL、(2.5±0.3)mL,第7天多;胸腔积液中MMP-1和TIMP-1浓度分别为(9.54±0.97)ng/mL和(27.06±2.61)ng/mL、(15.62±1.30)ng/mL和(35.68±2.70)ng/mL、(29.78±1.97) ng/mL和(40.07±3.61)ng/mL、(35.12±2.13)ng/mL和(42.15±3.08)ng/mL,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早期局部免疫反应以持续增强为主,MMP-1、TIMP-1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陈刚;徐旭东;叶波;喻国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B细胞及其介导的体液免疫状况。方法 AA患者65例,其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3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30例,同期正常体检者25名(正常组)。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AA组与正常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含量,比较免疫球蛋白表达情况。流式法检测AA组与正常组CD20+、CD19+CD38+、CD5+CD19+比例。结果(1)AA组和正常组患者各免疫球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患者IgA、IgM、IgG浓度低于NSAA患者(1.46g/L比1.97g/L,P<0.05;1.47g/L比1.50g/L,P<0.05;10.80g/L比11.05g/L, P<0.05);(2)AA组B淋巴细胞亚群中CD20+比例明显低于正常组(9.00%比12.12%,P<0.05);CD19+CD38+、CD19+CD5+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6.23%比3.80%,P<0.05;2.43%比1.90%,P<0.05);SAA和NSAA患者CD20+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患者CD19+CD38+、CD19+CD5+比例明显高于NSAA患者(6.80%比4.40%,P<0.05;7.35%比1.80%,P<0.05);(3)AA患者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无效患者CD19+CD38+、CD19+CD5+比例均高于治疗有效患者(12.30%比4.53%,P<0.05;7.70%比1.93%,P<0.05)。结论 AA患者存在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紊乱,B淋巴细胞功能紊乱的AA患者对IST疗效差。
作者:沈英英;武利强;王博;邓姝;林圣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骨折常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早期处理失当易造成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此类患者常需通过手术治疗祛除病灶,并以皮瓣修复创面。但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致愈合不良,皮肤坏死、缺损,或局部窦道形成,治疗周期长。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创面清洁换药、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基础上予以益气养血、扶正托毒之中药化裁治疗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亦杨;江彬锋;陆建伟;张培祥;盛红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由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炎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多发于儿童。近年IM在成人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报道中西医结合治愈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害1例。
作者:张心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陈良夫,名士楷,字良夫,号静庵,清末民初嘉善医家,为笔者曾祖。其虽以擅长治疗温病、肝病而闻名,然对内伤杂病亦有深入研究。四世相传[1]的医学积累,使陈良夫先生具有博览医书,聆听先贤教诲的条件,加之刻苦好学更令其具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能力。对于不寐的病机,陈良夫先生引《灵枢·邪客》所述:“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则不得静而藏魂,目不得暝也”认为是由于卫气失常所致。对于“失常”的病因,先生赞同景岳所论,认为唯“邪正”二字,同时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将“邪实”具体为寒热惊痰瘀血之实,“正虚”具体为脏腑阴阳气血精液之虚,以此为依据将不寐的治疗原则总结为“补虚泻实,平秘阴阳”。
作者:陈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是从雷公藤中提取分离到的环氧化二萜内酯化合物,是各种雷公藤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和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1]。但雷公藤甲素存在水溶性差,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生物利用度不高等问题。自微乳释药系统(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是由药物、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均一、透明或半透明、各向同性的溶液,口服后在生理体温、胃肠道蠕动作用下,遇胃肠液分散成粒径<100nm的性能良好的O/W(水/油)微乳[2],可以有效改善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利用伪三相图确定雷公藤甲素自微乳的处方工艺,并采用HPLC法建立雷公藤甲素自微乳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吕飞;冯珺;倪坚军;俞春燕;蔡鑫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脑卒中是一种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1],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研究[2]表明,55%~75%的偏瘫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常规性的康复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此问题,例如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多感觉刺激和混合性疗法开始被运用于上肢功能恢复治疗。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者在1996年首次在猴脑中发现了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MNs),此后的许多研究也证实人脑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神经元,它不仅能在个体执行特定动作时产生兴奋,还能在个体观察其它同类执行相同或相似动作时也产生兴奋[3]。而多感觉刺激技术则强调在特定区域进行多样化刺激,从而加速诱发运动反应或引起运动兴奋,并通过反复的感觉刺激诱导出正确的运动模式[4]。笔者运用镜像疗法联合多感觉刺激治疗偏瘫患者,观察早期上肢功能恢复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彭辰;谢建平;马建强;张锡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诊医学常见的严重病症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再通病变血管的重要手段。目前约25%患者PCI术后存在心肌无复流现象(no-reflow)及复流缓慢现象[1],可导致AMI后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和左室重构等,此类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灌注者高2.2倍[2]。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常因并发血管病变,PCI术后无复流现象更为严重[3]。本研究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DM合并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
作者:张晓洁;陈志明;黄世恩;张秋实;金璐;邓旻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精神科和心理科常见的一种神经症性障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特征。Heyman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超过50%的成人强迫症起病于18岁以前,群体患病率约1%~4%[1]。临床实践表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等方案治疗强迫症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而言, CBT的初期脱失率和治疗阻抗产生数量均较高[2],直接影响疗效;单一用药的治疗效果并非特别明显,联合用药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美国《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治疗指导指南》[3]推荐CBT与药物联合使用作为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首先方案。基于此,本文探讨了CBT及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晓峰;何鲜艳;兰智勇;张治华;胡伟明;郑利锋;张驰;王国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密切相关[1]。儿童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阶段,一旦感染终身受累[2]。研究[3]显示,小儿消化性溃疡与年龄、生活地区、个人卫生、家族患病史等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从个人卫生、社会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母乳喂养等)、家族史以及血型等多个方面考察小儿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从遗传因素(血型)和环境因素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筛选小儿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邱慧明;熊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