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力木;陈勇;张成;牛伟亚;艾克拜尔;凯赛尔;王志;皮尔地瓦斯
由于临床和解剖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前入路肝切除技术以其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的诸多优点,日益受到肝脏外科医师的重视.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外科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至2008年11月6例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患者,1例行肝血肿清除,创面对拢缝合,4例行清除坏死组织,创面生物蛋白胶+止血纱布+大网膜填塞后缝合止血,1例行肝移植治疗.结果 6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2例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胆瘘2例行腹腔穿刺引流,5例痊愈出院,死亡1例,死因为肝移植失败,腹腔大量渗血.结论 彻底清创及肝动脉栓塞是抢救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蔡秋程;吕立志;张小进;杨芳;江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患者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跟腱反射,通过双侧硬膜内骶神经前根交叉缝合,治疗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 8例术后膀胱痉挛均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经 1~19个月随访,8例膀胱容量、压力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 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郑勇强;郑亚才;严康宁;李应国;林建聪;郑毅全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女,21岁.体检发现右前纵隔肿块1周,无症状.既往体健,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血糖正常,胸片示右心缘半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内缘以宽基底与纵隔相连;胸部平扫CT示右前纵隔约5.5 cm×6 cm×7 cm大小囊性肿块,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关系密切.
作者:徐澄澄;付向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在泌尿生殖系损伤中,肾损伤的发病率仅次于男性尿道损伤,居第2位.据统计,肾损伤占全部创伤病例的1.2%~6.7%;在泌尿生殖系创伤中,肾损伤占46%~84%,其中闭合性肾损伤约占80%[1].我院1995年至2008年共收治肾损伤患者181例,现就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进;李辉明;龙清洋;顾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3例食管异物,通过胸腔镜成功取出,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成耘;黄江平;谢模彦;梅京松;马圣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断技术在救治严重肝脏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严重肝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4例严重肝创伤患者施行了1根以上的主肝静脉阻断.结果 治愈60例(93.75%),并发症的发生率12.5%,胆瘘4例、黄疸3例、肝脓肿1例,死亡4例(6.25%).结论 肝静脉阻断技术在严重肝创伤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流阻断技术,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既能控制术中出血,又能保证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徐贵星;朱桂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复方聚乙二醇4000用于肠道清洁准备的方法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00例,均无禁忌证,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于检查前A组口服25%甘露醇,B组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从肠道清洁度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的肠道准备有效率分别为67%、9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不良反应少见.结论 复方聚乙二醇4000用于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效果比较好,患者易接受.
作者:王启远;李坤;高云飞;徐岩;周长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肝尾状叶是肝脏特殊的一部分,其位置深在,其腹侧为第一肝门,头侧为第二肝门,背侧为第三肝门和下腔静脉(图1).而另一方面,尾状叶在肝脏疾病的解剖和病理生理方面也和其他部位的肝脏密切相关,比如Bismuth Ⅲb和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通常会侵犯尾状叶胆管.
作者:彭淑牖;钱浩然;许斌;王一帆;王许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男,16岁.因进食冰冷食物后感上腹部不适伴全身乏力,呕吐3次,为胃内容物,约30 min后出现剧烈上腹部疼痛,伴面色苍白,冷汗,无发热,无黄疸,呕血,便血,腹泻,晕倒后被家人送来医院,门诊行腹腔穿刺穿出不凝血10 ml,于2008年5月14日急诊入院.
作者:唐羿;姜耕;宋辉;林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胆源性因素是急性胰腺炎的第一大病因,随着老年人胆石症发病率的上升,老年人胆源性急性胰腺炎(GP)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治和参与治疗的32例老年人G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老年人G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合理治疗.
作者:戴伟;胡茂渊;丰仕华;王嘉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存活素(Survivin)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HCC、20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Survivin蛋白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0%(33/50),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组(均为阴性表达)(P<0.001),阳性表达与HCC的肝内转移和HCC的多发性有关(P=0.019,P=0.030);Survivin的过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期<3年有关(P=0.018).结论 Survivin在HC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检测Survivin对判定HCC预后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董俊峰;倪家连;吴小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肝癌的早期发现较上世纪中后期有明显提高.但是,首诊时明确为肝癌者,仍有多数已处中晚期.在发达国家,初诊为早期肝癌的占30%~40%(即中晚期肝癌占60%~70%)[1],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比例可能更高.按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分期),B期、C期未治疗者,其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4%、40%和28%[2].所以,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生存率仍然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者:沈伟峰;杨甲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采用DCS原则治疗4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患者无一例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及中度腹水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按照DCS原则,选择合适的手术处理方式以减少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曹晓飞;刘庆宏;程国昌;葛永祥;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肝脏移植作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受.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肝移植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日趋成熟以及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研发,肝移植患者术后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已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本中心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时间长已达10年以上).
作者:窦科峰;张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121例严重创伤而死亡的患者,现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梁文福;蔺佩鸿;林振吕;吴巧艺;林铂;郑光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手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漏斗胸的早期治疗经验.方法 39例对称性漏斗胸患者采用Nuss手术治疗,即在胸腔镜监视下将矫形钢板由一侧胸腔经胸骨后穿至对侧胸腔,翻转后固定.3例非对称性漏斗胸患儿采用改良Nuss手术.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31.3 min,出血量10~50 ml.住院时间3~12 d,平均5.7 d.6例患者术后疼痛较明显,3例患者出现发热,对症治疗后改善.无气胸及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术后3~18个月随访,40例患者矫形效果满意.2例患者术后矫形板移位,1例再次手术.结论 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具有微创、美观、创伤小,安全可靠的优点,便于推广;非对称性漏斗胸患者采用改良Nuss手术治疗,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观察.
作者:赵波;蔡奕欣;王家宁;付向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Mondor's病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并非少见,并且近年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张东伟;杨维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功能衰竭伴严重感染患者行肝移植术的预后及转归.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24例肝功能衰竭伴严重感染的患者行肝移植术.对患者术前状况进行评估,并收集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此类患者行肝移植的时机和预后.结果 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微生物感染为大肠艾希氏菌、假单胞菌属、肺炎克雷伯杆菌、假丝酵母菌属、烟曲霉菌等.肝功能衰竭合并重症感染的24例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97.3±21.4)h,免疫抑制剂在进展性感染得到控制后开始使用,FK506的初始剂量为0.03 mg/(kg·d),浓度控制在(3~4)ng/ml.没有明显的排斥反应发生,感染终均被控制. 结论肝功能衰竭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时机行肝移植十分重要.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推迟或减少免疫抑制剂使用;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以维持肺功能可以治疗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
作者:蒋继贫;陈孝平;陈知水;何凡;曾凡军;刘斌;杜敦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肝细胞癌(HCC)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探讨NF-κBp65、VEGF的蛋白表达与HCC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及相关性,阐述二者在HCC血管生成中的机制.方法 选用45例HCC组织和32例癌旁肝组织、15例肝硬化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其NF-κBp65、VEGF的表达和计数MVD值,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C中NF-κBp65、VEGF的表达和MVD值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HCC组织中NF-κBp65、VEGF阳性表达组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NF-κBp65、VEGF的表达在有血管侵犯组显著高于无血管侵犯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NF-κBp65与VEGF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2,P<0.05).结论 HCC中NF-κBp65、VEGF的表达与肝癌血管生成有关;HCC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与VEGF存在相关性,它们之间在肝癌血管生成中可能存在调节关系.
作者:叶学忠;杨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