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uss手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漏斗胸的早期经验与探讨

赵波;蔡奕欣;王家宁;付向宁

关键词:漏斗胸, NUSS手术, 非对称性漏斗胸, Nuss改良
摘要:目的 总结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手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漏斗胸的早期治疗经验.方法 39例对称性漏斗胸患者采用Nuss手术治疗,即在胸腔镜监视下将矫形钢板由一侧胸腔经胸骨后穿至对侧胸腔,翻转后固定.3例非对称性漏斗胸患儿采用改良Nuss手术.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31.3 min,出血量10~50 ml.住院时间3~12 d,平均5.7 d.6例患者术后疼痛较明显,3例患者出现发热,对症治疗后改善.无气胸及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术后3~18个月随访,40例患者矫形效果满意.2例患者术后矫形板移位,1例再次手术.结论 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具有微创、美观、创伤小,安全可靠的优点,便于推广;非对称性漏斗胸患者采用改良Nuss手术治疗,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观察.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肝癌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肝癌的早期发现较上世纪中后期有明显提高.但是,首诊时明确为肝癌者,仍有多数已处中晚期.在发达国家,初诊为早期肝癌的占30%~40%(即中晚期肝癌占60%~70%)[1],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比例可能更高.按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分期),B期、C期未治疗者,其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4%、40%和28%[2].所以,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生存率仍然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者:沈伟峰;杨甲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脾静脉血管瘤弥漫浸润自发出血一例

    患者,男,16岁.因进食冰冷食物后感上腹部不适伴全身乏力,呕吐3次,为胃内容物,约30 min后出现剧烈上腹部疼痛,伴面色苍白,冷汗,无发热,无黄疸,呕血,便血,腹泻,晕倒后被家人送来医院,门诊行腹腔穿刺穿出不凝血10 ml,于2008年5月14日急诊入院.

    作者:唐羿;姜耕;宋辉;林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外伤性肝脏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性肝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28例肝外伤的临床资料,根据AAST分级:Ⅰ级10例(35.7%),Ⅱ级13例(46.4%), Ⅲ级4例(14.3%),Ⅳ级1例(3.6%).其中行非手术治疗6例(21.4%),手术治疗22例(78.6%).结果 本组治愈26例(92.9%),死亡2例(7.1%),为严重肝脏损伤行清创后部分肝叶切除和失血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发生并发症5例(17.8%),其中腹腔内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胆漏1例,膈下脓肿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轻型肝外伤可选择严密观察下的非手术治疗,而多数肝外伤需手术治疗,术式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重视并发症处理.

    作者:彭海阳;郑启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肝脏尾状叶病变的手术治疗

    肝尾状叶是肝脏特殊的一部分,其位置深在,其腹侧为第一肝门,头侧为第二肝门,背侧为第三肝门和下腔静脉(图1).而另一方面,尾状叶在肝脏疾病的解剖和病理生理方面也和其他部位的肝脏密切相关,比如Bismuth Ⅲb和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通常会侵犯尾状叶胆管.

    作者:彭淑牖;钱浩然;许斌;王一帆;王许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应用损伤控制性理论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体会(附49例报道)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采用DCS原则治疗4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患者无一例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及中度腹水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按照DCS原则,选择合适的手术处理方式以减少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曹晓飞;刘庆宏;程国昌;葛永祥;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改良的自动化吻合在肠道重建中的应用(附146例报告)

    消化道重建是胃肠道手术过程中基本的操作步骤之一,传统的消化道重建通常由手术者手工完成,既延长了手术的时间,其质量也由于手术者经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近年来自动化吻合器械在消化道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既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又保证了重建的质量.但在使用自动化吻合器进行肠道重建的过程中,由于步骤繁琐,器械的耗费较多,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院在实践过程中,对传统的自动化吻合方式进行了改良,既简化了操作,又减少了器械的消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盛芳;殷杰;吴慧娟;童宜欣;覃吉超;龚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肝细胞癌外科治疗现状与展望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的新发病例,其中45%在我国大陆.全球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

    作者:陈孝平;陈义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仿真手术在肝脏肿瘤外科诊治中的应用

    自从有了腹部外科,外科工作者一直梦想在手术前对肝脏、肝脏内部的血管结构,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直观和立体的了解.但腹部脏器,特别是肝脏内部结构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变异性和缺乏获得人体脏器信息的手段,成为该领域发展的瓶颈.

    作者:方驰华;黄燕鹏;郑晓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NF-κBp65、VEGF在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与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肝细胞癌(HCC)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探讨NF-κBp65、VEGF的蛋白表达与HCC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及相关性,阐述二者在HCC血管生成中的机制.方法 选用45例HCC组织和32例癌旁肝组织、15例肝硬化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其NF-κBp65、VEGF的表达和计数MVD值,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C中NF-κBp65、VEGF的表达和MVD值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HCC组织中NF-κBp65、VEGF阳性表达组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NF-κBp65、VEGF的表达在有血管侵犯组显著高于无血管侵犯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NF-κBp65与VEGF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2,P<0.05).结论 HCC中NF-κBp65、VEGF的表达与肝癌血管生成有关;HCC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与VEGF存在相关性,它们之间在肝癌血管生成中可能存在调节关系.

    作者:叶学忠;杨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外旋型三踝骨折42例治疗体会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1] .三踝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关节内骨折,非手术治疗失败率高, 目前多倾向于积极手术治疗.我院于2001年至2007年间,收治外旋型三踝骨折42例,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邓军荣;向龙京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探查直视下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探查直视下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价值.方法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收治的65例怀疑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活检术.34例患者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将65例患者腹腔镜探查直视下诊断结果与病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直视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敏感度88.24%,特异度90.32%.Youden指数=0.7856.结论 腹腔镜直视下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确诊率高,安全可行.

    作者:克力木;陈勇;张成;牛伟亚;艾克拜尔;凯赛尔;王志;皮尔地瓦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肝移植术后中长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肝脏移植作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受.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肝移植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日趋成熟以及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研发,肝移植患者术后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已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本中心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时间长已达10年以上).

    作者:窦科峰;张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74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和49.8%.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33.3%)显著低于无转移者(63.7%,P=0.002),脉管侵犯者(39.6%)显著低于无侵犯者(61.6%,P=0.025).转移灶个数≤3个者(53.7%)显著高于>3个者(34.6%,P=0.021).肝转移灶局限于半肝者,其5年生存率(65.2%)显著高于双侧弥漫者(23.9%,P=0.001).结论 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原发灶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侵犯,转移灶个数不超过3个、局限于半肝者预后较好.

    作者:周雷;李启东;介建政;孟凡强;王文跃;高岛茂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脓胸33例体会

    由于肺部疾病的性质、范围、部位或治疗不当,导致的脓胸目前仍为常见和多发病之一.我院自2004年2 月至2006年10月对33例慢性脓胸患者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其临床疗效良好.现就其处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范国华;黄杰;高尚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前入路肝切除术

    由于临床和解剖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前入路肝切除技术以其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的诸多优点,日益受到肝脏外科医师的重视.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复方聚乙二醇4000和甘露醇在结肠镜肠道准备中的作用比较

    目的 探讨复方聚乙二醇4000用于肠道清洁准备的方法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00例,均无禁忌证,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于检查前A组口服25%甘露醇,B组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从肠道清洁度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的肠道准备有效率分别为67%、9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不良反应少见.结论 复方聚乙二醇4000用于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效果比较好,患者易接受.

    作者:王启远;李坤;高云飞;徐岩;周长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解剖第三肝门切除巨大肝癌(附1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解剖第三肝门在巨大肝癌切除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对12例肝右叶巨大肝癌患者解剖显露第三肝门的方法行半肝或右三叶切除术切除巨大肝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2例经解剖显露第三肝门后顺利切除肿瘤.平均结扎肝短静脉4.1支,第一肝门平均阻断时间38.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35 ml.未发生大出血及空气栓塞,亦无术后肿瘤残留及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全组病例均未行全肝血流阻断.结论 行第三肝门解剖切除右肝巨大肝癌,能完整切除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肝门阻断时间,减少损伤肝短静脉或下腔静脉而引起的大出血及空气栓塞;减少术后肿瘤残留率.

    作者:刘宁;王琴;晏华军;沈雄山;李卫民;樊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肝外伤术后再出血外科诊治

    目的 探讨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外科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至2008年11月6例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患者,1例行肝血肿清除,创面对拢缝合,4例行清除坏死组织,创面生物蛋白胶+止血纱布+大网膜填塞后缝合止血,1例行肝移植治疗.结果 6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2例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胆瘘2例行腹腔穿刺引流,5例痊愈出院,死亡1例,死因为肝移植失败,腹腔大量渗血.结论 彻底清创及肝动脉栓塞是抢救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蔡秋程;吕立志;张小进;杨芳;江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患者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跟腱反射,通过双侧硬膜内骶神经前根交叉缝合,治疗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 8例术后膀胱痉挛均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经 1~19个月随访,8例膀胱容量、压力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 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郑勇强;郑亚才;严康宁;李应国;林建聪;郑毅全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Nuss手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漏斗胸的早期经验与探讨

    目的 总结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手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漏斗胸的早期治疗经验.方法 39例对称性漏斗胸患者采用Nuss手术治疗,即在胸腔镜监视下将矫形钢板由一侧胸腔经胸骨后穿至对侧胸腔,翻转后固定.3例非对称性漏斗胸患儿采用改良Nuss手术.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31.3 min,出血量10~50 ml.住院时间3~12 d,平均5.7 d.6例患者术后疼痛较明显,3例患者出现发热,对症治疗后改善.无气胸及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术后3~18个月随访,40例患者矫形效果满意.2例患者术后矫形板移位,1例再次手术.结论 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具有微创、美观、创伤小,安全可靠的优点,便于推广;非对称性漏斗胸患者采用改良Nuss手术治疗,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观察.

    作者:赵波;蔡奕欣;王家宁;付向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