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黄酸阻滞胎鼠腭间质细胞周期进程并诱导凋亡

余增丽;林久祥;肖颖;韩璟;张兴中;贾海潮;李勇

关键词:全反式视黄酸, 胎鼠腭间质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蛋白,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小鼠胚胎腭间质细胞(MEPM)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方法MEPM细胞取材于孕13 d胎鼠腭组织.MTT比色法检测atRA对MEPM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atRA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并同时观察有无细胞凋亡现象发生;Western-blot检测atRA对细胞周期蛋白D和E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在5~10μmol/L浓度范围内,atRA能够显著性抑制MEPM细胞增殖活力(P<0.05),并将细胞周期滞留在G0/G1期(P<0.05).atRA对细胞周期蛋白D和E的表达及相应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效应.观察Rb的变化也显示,atRA降低Rb的磷酸化作用.结论atRA对腭器官发育敏感期腭间质细胞增殖活力及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atRA诱导诱导唇腭裂的机制之一.
卫生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省区、不同样品分离的串珠镰刀菌及其产毒株的基因多态性及遗传变异性.方法以串珠镰刀菌的5.8S、28S rRNA基因及其间区序列ITS1、ITS2为基础,制备DNA探针FumrDNA,以参与伏马茵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多酮肽合成酶(PKS)基因fum5为基础,制备DNA探针FumPKSFB.对16株我国分离菌株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并与5株ATCC典型菌株进行比较.结果FumrDNA探针杂交结果表明,从山东芝麻样品中分离的菌株SD-fm040 DNA经两种内切酶(EcoR Ⅰ和Pst Ⅰ)消化后,杂交图谱显示的基因多态性与ATCC典型菌株不同,而从山东和浙江玉米中分离的菌株均与典型串珠镰刀菌ATCC 52539、ATCC38946、ATCC 26263一致,与串珠镰刀茵亲缘关系非常近的菌株ATCC 12763(F.nygamai)和ATCC 38016(F.subglutinans)对多数内切酶的杂交图谱表现出与其他菌株不同的基因多态性.经EcoRI酶切,FumPKSFB探针杂交结果表明,2株山东分离的胶孢镰刀菌和2株河南分离的串珠镰刀菌非伏马菌素产毒株没有杂交带,与ATCC非伏马菌素产毒株及胶孢镰刀菌结果一致.2株安徽伏马菌素产毒株产生两条杂交带,其中一条与ATCC 52539相同,分子量约为15000bp,另一条杂交谱带为18000bp,与其他菌株不同.其余10株伏马菌素产毒株均产生一条杂交带,与ATCC 52539结果一致.结论尽管探针FumrDNA不能鉴别伏马菌素产毒株与非产毒株,但其对鉴别不同样品来源、不同型别的串殊镰刀菌并研究其基因多态性是非常有用的.探针FumPKSFB可完全鉴别伏马菌素产毒株,适用于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样品来源的产毒串珠镰刀菌的产毒性及基因多态性.

    作者:王晓英;刘秀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菌体脂肪酸成分测定与分析

    目的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并利用MIDI-FAME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椰毒假单胞菌的菌株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中其他致病型菌株的脂肪酸成分非常相似,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它的分类地位.另外还发现C16:0.2OH、C18:1.2OH和C16:1.2OH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米酵菌酸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结论由脂肪酸成分分析确认了椰毒假单胞菌的分类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它的产毒机制和致病机理积累资料.

    作者:杜春明;焦振泉;郭云昌;刘秀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视黄酸阻滞胎鼠腭间质细胞周期进程并诱导凋亡

    目的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小鼠胚胎腭间质细胞(MEPM)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方法MEPM细胞取材于孕13 d胎鼠腭组织.MTT比色法检测atRA对MEPM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atRA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并同时观察有无细胞凋亡现象发生;Western-blot检测atRA对细胞周期蛋白D和E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在5~10μmol/L浓度范围内,atRA能够显著性抑制MEPM细胞增殖活力(P<0.05),并将细胞周期滞留在G0/G1期(P<0.05).atRA对细胞周期蛋白D和E的表达及相应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效应.观察Rb的变化也显示,atRA降低Rb的磷酸化作用.结论atRA对腭器官发育敏感期腭间质细胞增殖活力及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atRA诱导诱导唇腭裂的机制之一.

    作者:余增丽;林久祥;肖颖;韩璟;张兴中;贾海潮;李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分布以及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利用2002年全国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建立我国婴幼儿喂养指数,评价喂养情况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喂养方式,选择母乳喂养、是否用奶瓶喂养、膳食多样性、食物频率等变量,建立喂养指数评分体系,评价喂养指数评分与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和身长别体重(WHZ)关系.结果城乡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加,喂养指数评分显著增加(P<0.05),喂养指数得分与WAZ、HAZ和WHZ显著相关(P<0.05).结论喂养指数可以作为一项综合判断婴幼儿喂养的方法.

    作者: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朴建华;许洁;孟晶;杨晓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砷对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砷对雌性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水平及卵巢、肾上腺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雌性大鼠经砷染毒10周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激素水平;光镜观察子宫和肾上腺的病理改变.结果除了黄体生成素各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卵巢及肾上腺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砷对雌性大鼠的内分泌激素黄体生成素是一个敏感指标,且对生殖系统有直接的损害作用.

    作者:张晨;唐慧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对慢性砷中毒判定的意义

    慢性砷中毒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严重而且危害广泛,一直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慢性砷中毒的类型和主要临床表现,然后从砷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介绍国内外大规模现场人群调查的研究现状,并讨论这三方面研究对慢性砷中毒判定的意义,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慢性砷中毒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几点思考.

    作者:苏丽琴;金银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流失情况分析

    为分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存在的人才流失现象.运用三阶段分层抽样方法,获取全国东、中、西省、市县各地区各级别7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78家医院5年的人员调动情况,运用卫生人力综合素质计算方法计算人员素质.结果表明我国疾病控制中心调入人员的平均素质分为5.54,调出人员的平均素质分为6.62,调入调出比值为0.84,存在着明显的人才流失现象;从不同级别角度讲,各级疾病控制中心的人才流失均比同级医院要严重;从不同地区角度讲,各地区疾病控制中心的人才流失同样比同地区医院要严重.

    作者:杨峰;谢洪彬;王伟成;王颖;孙梅;苏忠鑫;马宁;罗力;于竞进;于明珠;段勇;龚向光;陈政;汪华;施培武;梁占凯;王敦志;岳建宁;罗实;郝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转sck基因水稻中标记基因表达蛋白HPT食用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针对抗虫转sck基因水稻中标记基因表达蛋白HPT的食用安全性开展初步研究,主要包括该蛋白在大米中的定性、定量研究、可能的膳食摄入量估计及其潜在致敏性评估等.方法将HPT的编码序列插入带有组氨酸标签(His-tag)的原核表达载体PBV222中进行融合表达,通过脲变性和镍柱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6His-HPT蛋白免疫家兔和小鼠,分别制备相应的抗HPT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进一步将这两种抗体组成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检测HPT在转sck基因水稻中的表达水平.在致敏性评估方面,首先将HPT序列与已知的致敏原数据库进行比较,再利用模拟的胃肠液环境进行体外消化稳定性实验.结果重组体经表达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95%)的6His-HPT融合蛋白,免疫动物后获得了高效价的抗HPT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经免疫印迹检测证明所制备的抗体可与转基因水稻中及纯化出的HPT蛋白形成特异结合带.由这两种抗体组成的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检测HPT抗原时的灵敏度为30ng/ml,可检测出转sck基因水稻叶片中HPT蛋白的表达量约为80~150ng/ml;而在相应的转基因大米中未能检出.HPT序列经与已知的致敏原数据库进行比较未见同源性,但在体外消化稳定性实验中,HPT蛋白在模拟的胃肠液环境中均迅速降解.结论就目前的检测水平来看,转sck基因大米中所含的HPT蛋白水平极低,且对消化环境不稳定,推测该标记基因表达蛋白不易引起可观察到的食用安全性问题.但利用表达的HPT蛋白直接进行动物急性毒性及致敏性实验的工作仍有待进行,有关的结果将进一步报道.

    作者:杨丽琛;李英华;杨晓光;朴建华;吴永宁;朱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氟斑牙儿童环境应答基因的筛选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氟斑牙人群环境应答基因,为氟中毒分子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利用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HG-U133A基因芯片分别检测对照组、高氟负荷组(高氟地区无氟斑牙人群)、氟斑牙患者组的白细胞基因表达谱,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高氟负荷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有1057个,其中显著上调的基因有148个,显著下调的基因有61个;氟斑牙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有964个,其中有71个基因显著上调,60个基因显著下调;氟斑牙患者组与高氟负荷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有633个,其中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有15个和67个.结论多种基因与氟中毒的发生相关.

    作者:侯国强;刘俊玲;余要勇;夏涛;张明;何卫红;王爱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862名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变化3年跟踪研究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城区选择10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对2000年在小班的862名儿童进行了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调查发现男女儿童的肥胖发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男童肥胖发生率从2000年的4.4%上升到2002年的12.5%,女童肥胖发生率从2000年的4.2%上升到2002年的10.7%,超重和肥胖的儿童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儿童.3年中80%的肥胖儿童继续保持肥胖,体重正常组的儿童发展为肥胖的发生率则远远低于超重组.

    作者:由悦;陈敏;翟屹;杨正雄;满青青;王春荣;刘辉;赵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母鼠围产期铅暴露对仔鼠不同脑区POU域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POU域蛋白在铅的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受孕雌性大鼠从妊娠第15天开始经饮水染铅(对照饮蒸馏水,试验组醋酸铅低0.5g/L、中1.0g/L、高2.0g/L),至仔鼠出生后21日断乳为止.分别取21日龄仔鼠大脑皮层、海马、小脑部位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不同脑区的Oct-2和Brn-3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微图像分析表明,染铅组脑组织皮层、海马及小脑的Oct-2和Brn-3a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比[Aa(%)]、平均灰度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P<0.05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的变化.染铅组Oct-2表达高于对照组,而Brn-3a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POU域蛋白作为转录调节因子参与了铅对学习记忆损害的神经毒性过程.

    作者:常薇;祝卫国;陈军;范冠宇;陈学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MTT在测定食品中细菌总数的应用研究

    食品中细菌总数是反映食品卫生的基本指标,因此,在原材料、加工、保藏、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卫生质量控制时经常需要检测,目前除标准检测方法外还有改进的传统方法,在营养琼脂中添加TTC(氯化三苯四氮唑)就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尽管已证明该方法与标准方法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1],但细菌在该培养基上可生长成红色菌落,易于识别,许多实验室一直在使用.作者通过实验,以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盐(简称MTT)替代TTC检测了50份各类食品,与标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MTT完全可以用于食品中细菌计数,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贵明;姚文荣;刘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化妆品中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目的建立化妆品中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用于监测化妆品中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使用情况.方法通过考察不同型号液相色谱柱、不同类型流动相及配比,确定了佳色谱条件,并进行了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试验.结果在Alltima C18(250mm×4.6mm I.D.,5μ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90:1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5nm;柱温为25℃时,维生素D2、维生素D3在0.5~100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12mg/L和0.06mg/L;不同浓度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变异系数分别小于3.8%和3.5%;加标量为20μg/g时,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4.2%~101.4%和91.6%~97.2%之间.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快速等特点,适于同时测定化妆品中的维生素d2、维生素D3.

    作者:朱英;杨艳伟;王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鼠肾细胞分离制备及培养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胶原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胶原酶、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简称两步消化法)对大鼠肾细胞分离效果及细胞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基(MEM、RpMI1640)、鼠龄(乳鼠、成年鼠)对细胞产量、质量、增殖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对两组Wistar大鼠(乳鼠和成年鼠)用三种不同的消化方法制备大鼠肾组织细胞悬液,分别在MEM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中原代培养,培养48小时之后第一次传代,观察细胞质量,计算细胞产量,MTT法检测传代细胞24~48小时之间的增殖率,生化分析仪检测传代细胞第1~7天培养液中LDH漏出量.结果胶原酶消化法和两步消化法的肾细胞产量显著高于胰蛋白酶消化法(P<0.01),两步消化法的细胞质量优于胶原酶消化法,MEM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对细胞产量、增殖率和LDH漏出量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乳鼠的肾细胞产量显著高于成年鼠(P<0.01).结论两步消化法对于肾细胞的分离制备尤为适合,MEM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均适于肾细胞的培养,乳鼠比成年鼠更适合肾细胞的制备.

    作者:顾光;高芃;支媛;殷召雪;隋海霞;刘珊;周宇红;徐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虾仁中氯霉素的同位素稀释技术GC/IT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目的用氯霉素氘代同位素作为内标,建立虾仁中氯霉素的GC/ITMS-MS检测方法.方法样品中加入同位素内标,用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脱脂肪,经SPE C18柱净化,Sylon BFT(BSTFA-TMCS)衍生后进样,采用GC/MS-MS,多级反应离子监测(MRM)检测.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500pg,r=0.9958,测定限为0.3ng/g;0.3,0.5和1.0ng/g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111%和9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满足虾仁中氯霉素的痕量检测需要.

    作者:杨欣;周蕊;赵云峰;吴永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UCPs和PPARγ2基因在饮食诱导大鼠肥胖抵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色脂肪组织UCPs和PPARγ2基因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抵抗中的作用.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高脂实验组和基础对照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基础饲料13周.实验结束时,根据体重将高脂组大鼠分为饮食诱导肥胖(DIO)和饮食诱导肥胖抵抗(DIO-R)大鼠,比较各组大鼠体重、脂肪湿重、脂体比、空腹血糖(FBG)及血脂谱;RT-PCR法测定白色脂肪组织UCP2、UCP3及PPARγ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DIO-R及DIO大鼠脂体比、TC、LDL-C、TG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但DIO-R组体重、脂肪湿重、脂体比、TG显著低于DIO组(P<0.05);DIO-R大鼠UCP2和UCP3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DIO大鼠和对照组(P<0.01),PPARγ2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DIO大鼠(P<0.01),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发生肥胖抵抗与白色脂肪组UCP2、UCP3高表达及PPARγ2mRNA表达下降密切相关.

    作者:杨年红;王重建;许明佳;胡学锋;郝丽萍;刘烈刚;孙秀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低剂量氢醌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适应性反应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低剂量氢醌(HQ)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适应性反应的量效关系,建立氧化适应模式,探讨真核细胞过氧化适应性反应及其可能机理.方法应用HLF,以HQ为诱导剂,用不同剂量HQ时HLF细胞预处理12h后,再用80μmol/L HQ攻击HLFlh,结合微核试验、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观察低剂量HQ诱导的适应性反应.结果在细胞整体活力水平,0.001μmol/L、0.01μmol/L HQ预处理可以提高HLF对攻击剂量80.0μmo1/L的耐受性.与对照组比较,从0.5μmol/L HQ剂量开始预处理的HLF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明显增加(P<0.05),细胞出现不同程度拖尾现象,拖尾率及彗星尾长显著增加(P<0.01),从0.1μmol/L预处理剂量开始,随着预处理剂量的增加,属3级、4级DNA损伤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细胞周期出现G2期阻滞,G1期比例减少.与细胞仅大剂量攻击比较,0~0.1μmol/L预处理的HLF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尾长及拖尾率均明显减少、DNA重度损伤比例明显下降(P<0.05).相关分析表明,预处理剂量从0.1μmol/L开始,HLF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拖尾率及彗星尾长与HQ预处理剂量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低剂量HQ预处理HLF后再用高剂量去攻击,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反应.

    作者:唐焕文;梁海荣;庄志雄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酒精所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酒精所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酒精灌胃(2.37g/kg bw)前,EGB采用分组(低剂量组48μg/g bw和高剂量组96μg/g bw)预防性给药的方法.于实验90 d检测大鼠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活性氧(ROS)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通过亚细胞分离方法提取大鼠睾丸微粒体,测定微粒体血红素氧化酶-1(HO-1)活性.采用RT-PCR检测睾丸组织中血红素氧化酶-1(HO-1)mRNA表达水平.结果慢性酒精摄入90d后,EGB组睾丸匀浆ROS、MDA较酒精组有明显降低(P<0.05);相反,GST、G-Px、CAT、SOD、HO-1活性以及GSH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EGB诱导HO-1高表达.结论:长期慢性酒精摄入引起大鼠睾丸氧化损伤.EGB可作为一种预防性的抗氧化剂减轻这种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HO-1高表达,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李珂;姚平;周绍良;宋方方;章锡平;孙秀发;刘烈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利用体外3T3细胞中性红摄取试验检测化学物质光毒性作用

    目的建立体外Balb/c3T3细胞中性红摄取法作为检测化学物光毒性的试验方法,初步探讨体外BaLb/c3T3细胞中性红摄取法作为豚鼠光毒性试验的一种替代方法.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BaLb/c3T3细胞建立反应的佳条件.结果中性红浓度、孵育时间、pH值、性别浓度等是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结论体外BaLb/c3T3细胞中性红摄取试验可作为动物光毒性试验的替代方法.

    作者:张宏伟;董少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甲基汞的发育毒性及其研究进展

    环境中的汞来源广泛,无机汞进入环境后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甲基汞.甲基汞是人类已知的致畸原,可以对生殖细胞造成损害,并进一步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它极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改变子代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关的行为和认知能力.目前关于甲基汞发育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王丽;贾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卫生研究杂志

卫生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