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腹腹腔镜再次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可行性分析

李凡;陆金金;宋晓东;陈忠;杜广辉;王涛;詹鹰;袁慧星;杨为民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经腹腹腔镜手术, 肾上腺肿瘤原位复发, 既往手术史
摘要:目的 探讨经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原位复发患者,行经腹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中心收治的肾上腺肿瘤原位复发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23例中再次行开放手术14例,行腹腔镜手术9例.比较两种术式术中及围术期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气胸、皮下气肿、血管损伤、脏器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结果 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术后禁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术中失血量少(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13~37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原位复发的患者,与开放手术相比,再次经腹腔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阴茎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阴茎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报告1例阴茎神经鞘瘤病例,患者以阴茎根部肿块收治,术前细胞学穿刺报告为神经纤维瘤,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阴茎神经鞘瘤;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阴茎神经鞘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穿刺活检有助于诊断及鉴别.确诊需依靠病理学证据,必要时可加做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吴立成;饶可;姚为敏;郭小林;陈忠;刘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早期肿瘤复发模式:来源于欧洲泌尿外科协会机器人工作组的结果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肿瘤复发通常出现较早,且80%是在手术后的初 2 年内复发.专家们对于机器人辅助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带来的不完全组织切除及气腹是否会影响肿瘤的早期复发模式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九个不同研究机构总共 717 例进行了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尿流改道的患者,对他们进行了至少12 个月的随访.近的随访资料包括临床、病理、影像学结果以及生存资料等.

    作者:Collins JW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肿瘤疫苗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其治疗中大的难题是如何防止肿瘤细胞的扩散.在前列腺癌的进展进程中,晚期有超过 90%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伴有骨转移.如何进一步提高CRPC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开发和研究治疗CRPC新药物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目前,已经有一系列的前列腺癌肿瘤疫苗药物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和应用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 CRPC的治疗带来一线曙光.

    作者:曾进;陈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尿液DNA检测诊断明显肉眼血尿患者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前瞻性盲法评估

    几项回顾性研究提出证据表明膀胱癌能够通过检测尿液中肿瘤细胞DNA而被诊断出.本研究通过一个前瞻性的盲法试验检验尿液DNA检测是否能取代膀胱镜检在肉眼血尿的初始评估中的地位.对475 例肉眼血尿患者进行了泌尿系的标准检测,包括膀胱镜检和 CTU,并且提供了行膀胱镜检前(n=461)和膀胱镜检后(n=444)的尿液样本.样本中的细胞都是通过特殊的筛选设备收集的,并且运用了8 种DNA突变型和甲基化的生物标记进行检测.终检测阳性结果包括临床确诊的99 例患有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中的 96 例,以及临床未确诊的 376 例患者中的 87 例.以这个结果作为参考对所有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尿液DNA检测具有97 .0%的灵敏度和76.9%的特异度,52.5%的阳性预测值和99.0%的阴性预测值.其中临床确诊患有膀胱癌但尿液 DNA检测阴性的3 例患者,分析其原因可能与DNA检测所用的生物标记覆盖不够全面及肿瘤组织释放的DNA太少有关.

    作者:Dahmcke CM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是指广泛分布于机体内许多器官和内分泌腺中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发生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病率低,常见部位为消化道(75%)和肺部(10%),发生于泌尿系者较为少见[1],发生于肾脏更是罕见.2010 年 11 月 23 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肾脏原发性 NEC 1 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沛东;卢勇;郑祥光;刘久敏;徐战平;蒲小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pTa~pT1尿路上皮癌患者TURBT术后单药即刻灌注对比单纯TURBT手术的回顾性分析

    欧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NMIBC)协会指南推荐对于中低危患者应在膀胱电切术(TURBT)后进行即刻灌注,但对此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检索并收集,共纳入 13 个符合条件的研究,获取到 11 个随机对照试验中共2278 例患者的资料,其中 1161 例只进行 TURBT 治疗,1117 例TURBT术后分别采取了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和塞替派等药物进行即刻灌注.结果显示有 1128 例出现复发,108 例进展,460 例死亡.其中单次灌注可以降低35%的复发风险 (HR:0.65;95% CI:0.58 ~ 0.74;P<0.001),5 年复发率从 58.8%降低至 44.8%,对于既往曾有复发的患者或者 EORTC 复发评分≥5 的患者则不能缩短肿瘤进展时间,并且对于 EORTC 复发评分≥5 的患者术后即刻灌注会导致其死亡风险增加(HR:1.26;95% CI:1.05~1.51;P=0.015).据此,高危 NIMBC患者不推荐使用TURBT术后即刻灌注.

    作者:Sylvester RJ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解剖性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应用

    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lapar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且日益规范的微创治疗方法,但传统 LRC由于解剖层次及手术步骤复杂、手术耗时较长、难度较大、学习曲线较长等原因,在多数医院一直难以常规开展.本文回顾我院自 2014 年 1月至2016 年3 月完成的 12 例解剖性 LRC+盆腔淋巴结清扫(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尿流改道术(urinary diversion,UD),其手术流程优化,难度降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松;李强;倪钊;李应龙;王新敏;钱彪;王勤章;丁国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50例报告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特点.结果 5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随访6~6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对于无明显症状、肿瘤体积较小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短期内可随访观察,但手术切除仍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礼刚;骆广跃;陈先国;周骏;施浩强;郝宗耀;张力;梁朝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沙培林膀胱灌注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索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①临床研究:收集膀胱肿瘤术后行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40例,检测灌注前后尿液中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的含量,术后6个月复查膀胱镜.②动物实验:取雌性大鼠75只,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生理盐水灌注组(15只)、沙培林灌注组(15只)、BCG灌注组(15只)和大肠杆菌灌注组(15只),每周灌注治疗一次,6周后停止灌注.从每组中随机选取10只大鼠,处死后取其膀胱三角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并比较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同时行免疫组化分析,检测IL-2、TNF-α、INF-γ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剩余25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饲养2个月后全部处死,取其膀胱三角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停止灌注后膀胱组织是否出现慢性炎性改变.结果 ①临床研究: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沙培林,尿中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均显著升高.6个月后复查膀胱镜见炎性改变且均未见肿瘤复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②动物实验:膀胱灌注6周后大鼠膀胱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与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的表达相似:大肠杆菌组>沙培林组≈BCG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停止膀胱灌注2个月后,大肠杆菌组表现为膀胱炎性改变,其余各组几乎均表现为正常尿路上皮.结论 沙培林与BCG等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相似,通过引起膀胱上皮炎性反应,增强病变部位的免疫功能,从而识别并清除变异细胞,且在一段时间后能自行恢复为正常尿路上皮,不引起慢性炎性改变,沙培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作者:王宁;卫超;MusaMale;王珅;彭鄂军;叶章群;陈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与患者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1].在我国,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体检的普及,其检出率也逐年增加.癌症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常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2].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也有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前列腺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4].因此研究心理因素与前列腺癌的相互关系,可为研究前列腺癌的发生、进展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贾智华;梁朝朝;邰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经腹腹腔镜再次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经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原位复发患者,行经腹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中心收治的肾上腺肿瘤原位复发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23例中再次行开放手术14例,行腹腔镜手术9例.比较两种术式术中及围术期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气胸、皮下气肿、血管损伤、脏器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结果 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术后禁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术中失血量少(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13~37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原位复发的患者,与开放手术相比,再次经腹腔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李凡;陆金金;宋晓东;陈忠;杜广辉;王涛;詹鹰;袁慧星;杨为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短期辅助膀胱内灌注化疗对比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对中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复发率的影响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短期膀胱灌注辅助化疗对中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电切术(TURBT)后复发风险的影响.该试验于 2010 年 9 月经由京都府立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06 例中低危 NMIBC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采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30 mg,B 组采取 THP30 mg每周膀胱灌注,连续 8 周.患者 TURBT术后每 3 个月行膀胱镜检和尿路细胞学检查以监测膀胱癌复发情况.结果显示 A、B 组患者 2 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65.3%和87.2%(P= 0.038).在此期间无患者发生进展,A、B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 和 24.4%,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 级以上).综合实验结果显示,对于中低危 NIMBC 患者,THP 30 mg每周膀胱灌注,连续 8 周的方案可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并且无严重毒副反应出现.可应用于中低危NIMBC患者电切术后的辅助化疗.

    作者:Yoshio Naya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Zinner综合征1例报告

    2016 年 7 月我院收治了 1 例术前诊断为左侧输尿管肿瘤、左肾缺如,术中发现实为先天性左侧精囊囊肿并左肾缺如、左侧输尿管异位开口于精囊的患者,此病罕见,因由Zinner首次报道故名Zinner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木生;张翎;吴忠亮;胡阳全;金凌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较大肾错构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nephron-sparing surgery,RLNSS)治疗较大(肿瘤大径>6 cm)肾错构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4例RAML(大径均>6 cm)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24例中10例行RLNSS,14例实施传统开放手术(open nephron-sparing surgery,ONSS)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肿瘤大径、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RLNSS、ONSS两组手术用时、肿瘤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缺血时间[RLNSS vs ONSS:(27.8±3.4)vs(24.5±3.7)min];术中出血量[RLNSS vs ONSS:(242±49)vs(338±63)ml];术后患者平均肠道恢复时间[RLNSS vs ONSS:(2.1±0.6)vs(2.9±0.8)d]和术后住院天数[RLNSS vs ONSS:(9.2±1.0)vs(11.4±1.4)d]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在手术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较大RAML,RLNSS仍然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与ONSS相比,RLNSS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实际选择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术者自身的操作水平而定.

    作者:丁晨;石洪波;孙晓松;王锐;周吉;陈斌;周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microRNA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UCC)具有多中心、多发、复发的特点,可以发生在被覆尿路上皮的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 UCC可分为上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和下尿路上皮癌,前者主要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后者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 of bladder, UCB)和尿道癌.UC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microRNA(miRNA)与尿路上皮肿瘤有关.

    作者:李俊峰;张学斌;纪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保留肾单位微创手术的治疗进展

    肾细胞癌 (简称肾癌)为泌尿系三大肿瘤之一,2015 年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肾癌的发病率在所有被调查的癌症患者中约为 1.6%,排名第 15 位,男女间差异不大[1].肾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而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预后息息相关.随着超声、CT、MRI 等先进检查手段在临床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日渐提高,肾癌在健康体检中往往就能得以早期筛查,使无症状肾癌病例的检出率明显增高[2].由于能够早期发现,肾癌的治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作者:叶永利;郑昱;闫飞;袁建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 60例入围患者的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的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91.4%.结论 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钉;郭永连;李国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原发性右肾类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肾类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仅有百余例报道,关于这一类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知之甚少.类癌主要发生在消化及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类癌不足 1%,且主要发生于睾丸或卵巢[1].我院收治了 1例原发性肾类癌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这一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丁晨;石洪波;王锐;孙晓松;刘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改进及应用体会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条件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迅速升高[1].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是治疗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有效的手段,但该手术难度较大、操作复杂,且术中出血、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较多.我院在目前国内通行的 LRP标准术式的基础上,对该术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改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灿;张艳斌;杨晓亮;席俊华;吴畏;陈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肾周脂肪厚度对预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相关因素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肾周脂肪厚度在预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1 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围手术期相关因素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由本中心同一位外科医生完成的LPN 90例,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肿瘤大小、R.E.N.E.L.评分等)统计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测量的肾周脂肪厚度与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30 d并发症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90例中术前影像学资料完善的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43.93±60.11)min,平均热缺血时间为(24.44±7.68)min.84例中23例(27.4%)在术后30 d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ClaveinⅠ~Ⅱ级并发症共17例(20.7%),6例(6.7%)为Ⅲ~Ⅳ级并发症,无Ⅴ级并发症发生.肾周脂肪厚度于不同手术时间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广义线性模型回归分析,肾周脂肪厚度是手术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非LPN热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肾周脂肪厚度对于预测LPN手术时间具有价值,对热缺血时间、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柘彬;张进;孔文;黄吉炜;陈伟;陈勇辉;薛蔚;黄翼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