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内镜观察

方亚平;王哲民

关键词: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阿司匹林, 黏膜损伤, 内镜检查
摘要:近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本研究旨在观察预防性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情况,探讨阿司匹林与胃肠黏膜损伤的关系.现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地尔脂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

    脑血管意外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约占所有中风类型的67%,致残率非常高,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前列腺素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已有数十年,但以往使用的传统粉针剂90%以上在第1次肺循环时即被灭活,疗效差,且静脉给药血管刺激大,常常给临床应用带来困难.近来研制的脂溶剂前列地尔脂(凯时),抗血栓作用强,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心脏病和血栓性疾病.本研究旨在观察凯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宏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医药对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保护的研究

    高血压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长期高血压可以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心、脑、肾靶器官的严重损害、因而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本病,不在于单纯降低血压,着重点在于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症状,促进心、脑、肾、血管病理改变的恢复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对靶器官损害的保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祝光礼;魏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维脑路通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60例

    我们采用维脑路通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随机分为两组.维脑路通与尼莫地平(治疗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17~55岁,平均3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4年.对照组60例,性别、年龄、病程与治疗组基本相似.主要临床表现:头痛以一侧疼痛为主,包括搏动痛、跳痛、刺痛、隐痛.或伴有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

    作者:蓝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误咽骨块类食物致直肠下端黏膜损伤15例

    笔者自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因误咽骨块类食物致直肠下端黏膜损伤15例,均经及时恰当的外科治疗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树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α细辛脑佐治急性毛细支气管炎33例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严重下呼吸道疾病是一种以严重喘憋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肺炎.笔者于2003年11月~2004年2月,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α细辛脑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陈炳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通心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2003年7月期间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患者67例,采用通心络治疗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赵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老年人缺血性肾脏病

    目的:观察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老年人缺血性肾脏病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人缺血性肾脏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以常规西药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及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降血压和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活血通脉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压、血脂、肾功能、肾体积及肾动脉狭窄(RAS)程度等改变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人缺血性肾脏病患者经长期使用降血压,降血脂及抗凝等药物效果不理想时,加用活血通脉胶囊可进一步改善血压、血脂,减少胆固醇结晶,抑制血管壁脂质沉积,使肾动脉硬化斑块消退,且服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费玉明;徐文姬;卜惠姣;徐玉芳;李岳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参对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服用人参对全身麻醉快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人参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人参组术前服用人参,对照组术前不服用人参.分别记录两组病人诱导前后,插管后0、1、2、3分钟时SBP、MAP、HR,观察ECG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SBP、MAP、HR波动幅度和ECG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服用符合适应症的适量人参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无显著影响.

    作者:曹临波;王秋生;郭永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皮给药佐治小儿肺炎200例

    我院儿科于2001年5月应用经皮给药肺炎治疗仪佐治小儿肺炎200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健民;徐淑枫;邬振飞;吴珠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氯沙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抗凝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抗凝治疗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32例PN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给予强的松、肝素以及降脂、利尿、中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氯沙坦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几项临床常见指标加以比较.结果:氯沙坦组抗凝治疗8周时与2周时比较D-D、FDP显著下降(P<0.05),高凝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缓解,且与氯沙坦疗程成正比;组间比较,8周时Fbg、FDP显著下降(P<0.05,P<0.01),高纤维蛋白血症明显缓解.结论:PNS活动期多存在高凝状态,肝素抗凝治疗能有效缓解PNS患者高凝状态;加用氯沙坦可进一步减少微循环血栓形成,促进微血栓溶解,增强抗凝治疗效果,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展速度.

    作者:熊璟;李航;周全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内镜观察

    近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本研究旨在观察预防性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情况,探讨阿司匹林与胃肠黏膜损伤的关系.现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方亚平;王哲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鱼腥草素钠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50例

    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表现为喘憋、喉间痰鸣等,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院于2002年1月~2003年12月,应用新鱼腥草素钠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俞信光;陈波;王庆丰;沈素娟;陈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结核咯血的中药治疗

    笔者近十几年来应用中药治疗肺结核咯血33例,取得满意疗效,简介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3例咯血病人均属Ⅲ型(浸润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21~85岁,平均49岁.咯血病程1天~1个月,平均6.3天,33例中痰菌阳性17例,阴性16例,伴有结核性空洞8例,肺结核性胸膜炎2例.

    作者:陈宏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接触性皮炎患者皮肤斑贴试验分析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黏膜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皮炎.临床上由于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提供可疑致敏原,导致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安全、可靠和简单易行的方法[1].我们于1998年开始应用瑞典化学技术诊断公司研制的标准筛选系列变应(原即瑞敏TH斑贴试剂盒)对接触性皮炎278例进行斑贴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志炼;叶进;芦桂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七叶皂苷钠治疗颅底骨折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

    颅底骨折所致面神经麻痹大多为颞骨岩部及乳突部骨折引起,发生率约3%[1].伤后4天出现症状者诊治为迟发性面神经麻痹(以下简称迟发性面瘫).常规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因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禁忌症较多,我们自1998年3月~2004年2月应用七叶皂苷钠治疗2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沈一问;宋惠明;贺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黄药子致肝损害2例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黄药子引起肝损伤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例1 患者女,30岁.因乏力、纳差、呕吐2天,于2001年11月5日入院.入院前因患子宫肌瘤而自行煎服民间验方黄药子30g,鸡内金10g,1日1剂,煎服,连服20天后出现上述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施海优;王志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异丙酚合利多卡因用于胃镜检查临床观察

    异丙酚因起效快、时效短、苏醒快而完全,近几年来被广泛用于门诊小手术[1].本院采用异丙酚合利多卡因静脉麻醉用于门诊胃镜检查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金林;潘学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银杏叶药理研究进展

    银杏Ginkogo biloba L.是世界上古老的珍稀树种之一.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秋季叶尚绿时采收.银杏叶性甘,味苦、涩、平,归心、肺经.有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等[1].

    作者:姚碧文;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疱型痤疮100例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治方法综合治疗脓疱型痤疮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彩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作者:夏小芳;徐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