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哺乳期子宫穿孔1例

陈海平

关键词:子宫穿孔, 哺乳期, 清宫术, 病例报告
摘要:本文报告1例哺乳期子宫穿孔病例,分析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相关文献
  • 半乳唐结合蛋白-3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β-半乳糖结合蛋白是动物凝集素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组织中,可诱导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在肿瘤的致瘤性转化、肿瘤细胞的存活、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半乳糖结合蛋白-1和半乳糖结合蛋白-3这两种分子上.研究证明,半乳糖结合蛋白-3在多数恶性肿瘤中倾向表达,但关于半乳糖结合蛋白-3在妇科肿瘤中的表达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结论不一致.本文就其在妇科肿瘤中表达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聂磊;商宇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哺乳期子宫穿孔1例

    本文报告1例哺乳期子宫穿孔病例,分析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陈海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本文介绍新版(2010版)糖尿病防治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在社区中老年人便秘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居民便秘的治疗作用.方法 随机将600位患有便秘的居民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重点实施有关防治便秘的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一般健康知识的教育.结果 1年后,观察组解除便秘成功率99.3%、对照组解除便秘成功率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4,P<0.005).结论 帮助居民查找发生便秘的原因,积极采取包括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药物指导等的健康教育措施,居民便秘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月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康复组在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王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上肢动脉栓塞27例介入溶栓治疗

    目的 探讨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溶栓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27例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经介入溶栓后,24例患者皮温升高,皮色转红,肌力正常,其中完全开通血流15例、部分开通血流9例;1例改行右上肢截肢;1例改行食指远节部分切除;1例改行桡、尺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结论 介入溶栓是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安全有效、简便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学强;郭平凡;陈海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解析(二)

    1.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应是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正常、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D.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E.血清铁正常、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答案:B解析: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生化检查结果: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 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故选B.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文献法对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柳;董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改良式输卵管结扎术368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经腹输卵管结扎术改良法的可行性.方法 将689例输卵管结扎术病例随机分为改良式手术组和对照组.改良式手术组经下腹部小横切口打开腹腔,“指钩法”(手指与吊钩配合法)提取输卵管,切断结扎.腹膜、腹直肌前鞘及皮肤均采用一针缝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纵行打开腹腔,用吊钩法或指板法提取输卵管,切断近端包埋法结扎.腹膜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间断缝合,皮肤缝合2~3针.结果 改良式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7 min,术中5例有恶心、呕吐,术后2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30 min,术中48例有恶心、呕吐,术后10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结论 改良式输卵管结扎术手术时间短,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马芳媛;杜胜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沈阳市医院出生缺陷监测概况

    本文结合沈阳市开展出生缺陷监测的情况,介绍出生缺陷监测的相关问题.

    作者:于君;杨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疗法是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的重要方法,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本文结合近10年的文献对中医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林华;李师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吉非替尼治疗.结果 患者生存期9~26个月,中位生存期16个月.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吉非替尼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孙大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颈内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5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全身肝素化下置入自膨支架治疗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结果 52例患者共置入54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采用颈动脉彩超复查,未发现病变血管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疗效.

    作者:曹英海;雷鸣;卞威;赵欣;王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促进孕妇及胎儿营养的方法——膳食调查与营养指导

    在孕期进行孕妇膳食情况调查,根据营养指导原则指导孕妇调整饮食,能改善营养状况,保证孕妇、胎儿的营养供给,保障母儿健康.本文介绍膳食调查和孕期营养指导的方法.

    作者:李杰;杨柳;邵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乙肝病毒感染387例临床类型分析

    本文通过对乙肝病毒感染者387例的临床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作者:刘万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颈外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对缺乏外周静脉置管条件的肿瘤患者采取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方法 对13例需要接受化疗的患者经颈外静脉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在X线下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并记录.结果 13例患者均置管成功,顺利完成2~6个周期的化疗,未发生穿刺点感染、静脉炎等置管并发症.结论 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患者的活动受限程度低,值得推广.

    作者:袁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 将2008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68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早期微量喂养和头高脚低斜坡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结果 两组患儿生后4 d和生后10d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有利于早产低体重儿体重增加.通过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善,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过大和维持正常体重增长,从而加快从静脉营养转为全量胃肠喂养速度,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原春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如何解决基层医院口腔正畸患者的合作问题

    本文通过对基层医院口腔正畸患者医患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作者:马小托;马爱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例分析

    肾病透析患者,即使规律性血液透析,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为进一步提高认识,本文结合5例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资料分析本病的诊治要点.

    作者:邓少义;肇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肾脏集合管癌伴肉瘤样癌1例报告

    本文报告1例肾集合管癌伴肉瘤样癌病例.

    作者:朱宝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