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受卫生部委托,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全国60余位心血管、肾病、内分泌、神经科、妇产科、行为、营养和管理专家多次开会研讨,达成基本共识;20余位专家执笔编撰修订的简明实用本于2004年底公布.全文初稿多次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于2005年10月完成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文.
作者:王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本文对本院自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30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其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
作者:林碧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问题一:为什么降压很重要?血压每升高20/10 mm Hg,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加倍,这种加倍不仅出现在高血压的患者中,而且也出现在血压相对正常的患者中.所谓达标的收缩压水平也同样存在危险,而且越年轻的个体,血压增高比老年人的幅度更大,说明年轻个体带来的血压风险更大.
作者:严晓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骨关节系统正常解剖和X线表现1.1 骨的结构与发育1.1.1 骨的结构长骨由骨膜、骨皮质、松质骨、骨髓腔、骨端构成.骨膜是软组织,覆盖在骨干表面和里面,正常情况下,X线检查不能显影.
作者:金银华;何贵林;曲海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2003年5月14日,美国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JNC)通过对众多优秀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的荟萃,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公布了第7次报告(JNC-7).JNC-7在高血压治疗观念上的一些变革,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而对联合用药(尤其是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的推荐,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者:张廷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续上期)第二节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其临床特点为血糖极高、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本症多见于老年人,病死率极高,应予以足够的警惕、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作者:肖海鹏;杨念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抗真菌药物共有6种.伊曲康唑[适应证]临床主要应用于深部真菌所引起的系统感染,如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类球孢子菌病、着色真菌病、孢子丝菌病、球孢子菌病等,也可用于念珠菌病和曲菌病.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高血压是病人去看医生常见的原因.年龄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通常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们对控制血压越来越多的重视使得1972年以来中风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降了将近60%,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也下降了53%.
作者:Michael K. Magill;Karen Gunning;Phar;Susan Saffel-Shrier;Christopher Gay;吴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3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这是因为收缩期血压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导致的.同时,由于血压调节功能降低,血压的波动性增大,因此,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者也增加.
作者:井上隆輔;任常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概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1988年我国25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约9.4%的孕妇发生不同程度的妊高征.本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迄今为止,仍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其病因仍未阐明.
作者:孙丽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老年高血压的概述人们常会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上升,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如果血压超过一定数值,就会使生命预后恶化,而通过降压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大石 充;任常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闭经,据其病机,可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育龄妇女,因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可导致卵泡发育后排出障碍、月经停止的病证,即继发性无排卵型闭经.卵巢囊肿系妇科常见慢性炎症,妇科检查可于一侧或双侧少腹部扪及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可移动[1].因未排出的卵泡异常增生,亦可在查体时触及肿物,二者易混淆.笔者亲历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与脑卒中有密切关系,可以预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增加,老年人的高血压管理已成为重要课题.
作者:島本和明;任常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前,社会正向少子女、老龄化的方向发展.预计到2005年,日本老龄化率将超过2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因为目前已进入所谓超高龄社会,今后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对策将变得更加重要.在经常多病的老年人中,高血压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但治疗标准不同于壮年期的原发性高血压,处于正在摸索和确立的阶段.
作者:三上 洋;任常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脑血管意外发病率高,是世界范围内人类致死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癌肿)之一.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脑栓塞)及高血压脑病.
作者:黄亮;曹春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脑卒中重要的诱发因素,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心脑血管病主要致死、致残的病因.
作者:张艳;柳士博;庞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关于高血压的非药物疗法,日本和欧美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都推荐将其作为高血压治疗的第一阶段,期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使轻度高血压者的血压正常化,或中度以上高血压者通过服用少量降压药物就能使血压维持正常.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与青年人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作者:鈴木章古;任常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意外的发病呈现日内变动倾向,发生于午前者较多.有报告称,伴有清晨高血压的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性较高.本文以迄今为止的有关认识对老年高血压中的清晨高血压的管理加以概述.
作者:崎間 敦;任常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发病率不断上升.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深入,在儿童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近,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项目儿童青少年工作组对1996年的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发布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评估和治疗的第4次报告.
作者:杨青;姚霁航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