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毅;张启瑜;杨亦荣;虞冠锋;郑少玲
目的探讨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Bcl-2/Bax,粘附分子ICAM-1、P-selectin、E-selectin、L-Selectin、PECAM-1和VCAM-1在心脏移植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心脏移植后不同时间(1、3、5、7d)、Fas/FasL、ICAM-1、P-selectin、L-selectin、E-selectin蛋白、Bcl-2/Bax、VCAM-1、PECAM-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移植后天数的增加,细胞凋亡增多,Fas/FasL、Bax表达增加,粘附分子ICAM-1、 VCAM-1、 PECAM-1表达也增加,Selectin表达较少.正常大鼠肝脏未见细胞凋亡及粘附分子的表达.结论细胞凋亡和粘附分子ICAM-1、VCAM-1、PECAM-1表达增加可能与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而Fas/FasL、Bax可能促进了凋亡的发生.
作者:刘峰;刘玉兰;孙君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透析与肾移植都是治疗尿毒症的手段.通常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患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透析,等待接受肾移植.虽然透析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可产生较好的短期效果,但透析导致的人体状况的变化会影响肾移植的结果[1-3].
作者:罗明;朱有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40岁.诊断为:I型糖尿病并终末期尿毒症.我们于2000年6月2日为此例患者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使用美国百胜AU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动态监测,术后3d,4次/d;1周后,2次/d~隔日1次,连续监测1个月.
作者:高怡;何长民;眭维国;晏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转染FasL的CD34+细胞对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丝裂霉素C预处理表达外源FasL的骨髓CD34+细胞,分别与经过富集的T细胞(刺激细胞/效应细胞比例为5∶1)和白血病细胞U937混合培养,借助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T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分别以未转染和转染外源FasL的CD34+细胞为刺激细胞,5d后,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1.1%、12.1%±1.5%(P<0.01),经IL-2作用后,凋亡率上升至17.6%±1.3%(P<0.01);与白血病细胞U937混合培养18h后,白血病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1.3%、10.8%±0.6%(P<0.01),加入阿糖胞苷后,凋亡率上升至17.9%±1.3%(P<0.01).结论转染外源FasL的骨髓CD34+细胞,可诱导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凋亡.提示通过Fas/FasL途径可选择性清除移植物中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有望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肖娟;邹萍;刘忠文;马艳萍;胡中波;刘凌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环孢素A(CsA)和骨化三醇[1,25-(OH)2D3]对预防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协同效应.方法以SD大鼠和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采用Kamada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受者随机分成Ⅰ、Ⅱ、Ⅲ、Ⅳ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和Ⅲ组移植后分别接受全剂量CsA和全剂量骨化三醇治疗;Ⅳ组移植后接受小剂量CsA和骨化三醇联合治疗.观察移植后生存期及移植后5、7、12d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Ⅳ组5/6受者长期存活,生存期较Ⅰ组显著延长(P<0.05);与Ⅱ组或Ⅲ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Ⅳ组移植后各时点排斥反应平均病理学分级分别为0.67,1和0.67级,较Ⅰ组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Ⅱ组或Ⅲ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Ⅳ组肝组织IFN-γmRNA表达处于低水平,较Ⅰ组明显受抑制(P<0.05);与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Ⅲ组比较,除移植后7d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后小剂量环孢素A和骨化三醇联用,可以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者生存期.两者具有明显的正协同作用.
作者:章爱斌;郑树森;贾长库;王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郭梅;余长林;王丹红;乔建辉;孙万军;张石;孙琪云;姚波;艾辉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雷帕霉素(rapamyicin, RPM,sirolimos, SRL)是由链球菌属产生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现已证明是一种强有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在化学结构上,RPM与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相似,但作用机制却与钙神经素抑制剂(calcinurine inhibitor, CNI)类免疫抑制剂(如CsA,FK506等)不同.
作者:赵亮;王长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例1,患者为男性,23岁,维吾尔族.因尿毒症于2001年11月15日行肾移植术.供者ABO血型为B型、Rh阳性,受者ABO血型为B型、Rh阴性;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0.04.供肾热缺血时间4min,冷缺血5h.开放血流后肾脏充盈良好,立即有尿液分泌.
作者:孟伟;相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Ds-Ab)对移植肾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间进行尸肾移植的92例受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受者血清中HLA抗体水平,随访1年.结果 16例(17.4%)受者术后出现供者特异性抗体.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56.3%)高于抗体阴性组(11.9%),P=0.00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12.5%)与抗体阴性组(9.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02;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后,移植肾肌酐水平高于抗体阴性组或无急性排斥组.结论供者特异性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有关, 可能影响近期移植肾功能.
作者:刘志宏;谭建明;胡志林;范昱;丁言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46岁.于2001年1月4日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常规服用泼尼松、霉酚酸酯和环孢素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
作者:李广然;龙小桥;关锦美;纪玉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他克莫司(FK506)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肾移植术后符合入选条件的126例服用FK506和109例服用环孢素A(CsA)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详细记录了患者的服药剂量、FK506和CsA谷值浓度,观察排斥反应、毒副反应发生率,计算人/肾存活率.结果 FK506组和CsA组1、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8.4%/96.8%、95.2%/90.5%和97.2%/96.3%、94.4%/89.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5%和19.3%(P<0.05);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和8.3%(P<0.05);糖代谢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6.7%和9.2%(P<0.05);神经精神毒性分别为:14.3%和12.0%;肝功能损害分别为:6.3%和10.1%(P<0.05);肾功能损害分别为:3.2%和8.3%(P<0.05);脱发分别为:5.6%和0(P<0.05);感染分别为:7.1%和6.4%.结论 FK506长期使用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于立新;刘小友;孙煦勇;杜传福;付绍杰;徐健;马俊杰;邓文锋;王亦斌;叶桂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腺苷与单磷酯A联合预处理对供心保存的效果.方法健康大白兔39只,随机分为4组.A、B组以单磷酯A预处理24h后,制成离体心脏,A组再用腺苷预处理;C组用腺苷作经典预处理; D组仅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各组预处理后,用4℃改良St.Thomas液诱导心脏停搏,低温保存4h,复灌1h.观察心功能恢复率、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心肌磷酸肌酸激酶(CK-mb)释放量等.结果 A、B、C、D组心功能恢复率(+dp/dt max, %)分别为: 70.97±17.92, 65.54±22.62, 64.36±16.10,39.07±13.78;A组高于B、C、D组,并与D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A、B、C、D组心肌组织ATP含量(10-3μmol/g湿重)分别为:5.46±1.37, 3.97±1.04,4.45±1.29,2.07±0.74;A组高于B、C、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orP<0.01).结论用单磷酯A和腺苷联合预处理,对供心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作者:朱水波;孙宗全;殷桂林;郗二平;王荣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缺血对移植心脏远期冠状血管的形态学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为供者和受者,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假手术对照组、立即移植组、供心缺血3h移植组和缺血6h移植组.每组术后均用环孢素A(CsA)灌胃20d,抗排斥反应.20d时,取出供心,观察心脏冠状血管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心脏和立即移植组的供心冠状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均无明显损害;随着供心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后冠脉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增厚;缺血6h移植组供心冠状血管内膜超微结构改变非常明显.结论供心缺血可导致移植后冠状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脏移植术后冠状血管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
作者:邱风;臧旺福;田海;夏求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TⅡ)对大鼠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雌性仓鼠为肝脏供者,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为受者,循改进的Kamada法行原位肝移植术.供、受者各30只随机配对,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和TⅡ治疗组(30mg*kg-1*d-1).观察两组受者生存期;分别取两组术后2h、72h及排斥死亡时受者的肝脏标本,行HE染色检查.结果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7.1±0.35)d,TⅡ组(7.2±0.52)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及TⅡ组结膜充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0%、31%,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肝脏标本HE染色检测:(1)术后2h对照组和TⅡ组均未见排斥反应发生;(2)术后72h对照组出现排斥反应,且明显,而TⅡ组表现相对较轻;(3)受者7d左右死亡时,对照组排斥反应剧烈,TⅡ组排斥反应也很强烈,但不如对照组严重.结论单独应用TⅡ30mg*kg-1*d-1可轻度抑制大鼠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但并不能延长受者的生存期;术后结膜充血可作为该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表现,TⅡ可缓解这种体征.
作者:郑树森;郭华;俞军;王伟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CTLA-4Ig基因局部转染延长移植肾存活的效能.方法以CTLA-4Ig基因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CTLA-4Ig基因转入BN大鼠肾脏.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行同种肾移植术.用经CTLA-4Ig基因转染的供肾移植给受者为转染组;用未转染CTLA-4Ig基因的供肾移植给受者为对照组.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和术后肾功能变化.结果转染组移植肾存活(32±8.0)d,对照组移植肾存活(8.5±1.4)d,转染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转染组术后血清肌酐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为低.结论 CTLA-4Ig基因局部转染供肾可明显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
作者:黄赤兵;吴军;方玉华;张银甫;罗高兴;易绍萱;陈希炜;张宁;周立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或阿霉素预处理(DPC,模拟IPC)对大鼠供肝延迟性保护作用的发生机制.方法将供鼠分为3组. IPC组:供鼠采用肝脏预先缺血10min后再开放;DPC组:供鼠经静脉注射阿霉素(1mg/kg体重);对照组:供鼠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观察各组预处理后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建立上述各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设假手术对照组,观察肝移植后各组对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IPC组HO-1、HSP70含量分别于预处理12h和24h达到高峰;IPC和DPC组预处理24h,诱导的HSP70、HO-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肝移植后6h,肝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和内皮细胞ICAM-1分子表达明显增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增高,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及肝组织湿重/干重(W/D)水平明显升高,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IPC或DPC组肝移植后减弱了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及MPO活性, AST、ALT、LDH及W/D的水平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PC的延迟保护作用是通过降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浸润来实现的,这与IPC 诱导生成HSP70和HO-1有关.DPC可以模拟IPC的延迟性保护作用.
作者:吴刚;刘永锋;杨蕾;程颖;赵宁;何三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48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于1997年6月27日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整块法切取供肾,供肾动脉两支,相距0.5cm,直径分别为3mm和4mm,均起源于腹主动脉,故取腹主动脉片与右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手术顺利.
作者:万江华;靳凤烁;李黔生;江军;王爱民;李彦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廖毅;张启瑜;杨亦荣;虞冠锋;郑少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利用眼镜蛇蛇毒因子(CVF)、全身照射(WBI)、异基因胸腺修饰等途径预处理受者,探讨这些处理对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物存活期及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供者为三色豚鼠,受者为SD大鼠,随机配对分成空白组(O组);单用CVF的对照组(A组);CVF+全身照射组(B组);CVF+全身照射+胸腺注射组(C组).各组分别行大鼠腹腔内异位异种心脏移植术.观察各组供心存活时间及排斥后的光镜及电镜表现.结果 (1)存活时间:B组、C组和A组均较O组明显延长(P<0.01);B组和C组又较A组明显延长(P<0.05);但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病理表现:O组呈超急性排斥反应,另三组均呈延迟性异种排斥改变.结论在本模型中,使用CVF可克服超急性排斥反应,联用全身照射可进一步延长供心存活时间;但在此基础上加用异基因胸腺修饰对延长供心存活时间无显著意义.
作者:倪斌;沈振亚;瞿冀琛;叶文学;何建明;张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与追踪观察无关供者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后,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情况及疗效.方法单份脐血(3例)和双份脐血(3例)移植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6例.输入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数为(1.6~10.7)×107/kg(按患者体重计).预处理方案由低剂量的环磷酰胺(CTX)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组成.CTX总用量为60mg/kg;ALG为120mg/kg.移植后供者细胞植入状态的检测方法采用微卫星DNA指纹法或萤光定量PCR分析.结果 6例中有5例移植后有供者细胞植入证据,均为供、受者细胞混合嵌合状态.2例接受双份脐血移植者均仅显示单份脐血植入.迄今追踪时间平均21个月(7~50个月),4例造血完全恢复.2例移植后早期死于重症感染,其中1例曾有早期植入证据.结论 Allo-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形成较长期的稳定供、受者造血细胞混合嵌合体.脐血可作为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一种选择.
作者:毛平;王顺清;王汉平;李庆山;许艳丽;莫文健;应逸;朱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