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位犬肺热缺血损伤的研究

区颂雷;陈玉平;张志泰;苏雷;宋飞强;耿新社;胡燕生;李昕

关键词:热缺血, 犬肺, 实验研究
摘要:为了观察热缺血时间对供肺肺功能的影响.将15只杂种犬分为三组,热缺血时间分别是1、2和0小时(无热缺血的对照组).实验建立模拟左单肺原位移植(即肺门血管暂时性阻断),观测阻断后6小时内犬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平均肺动脉压、缺血肺湿重/干重比、肺Ⅱ型细胞活性度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尽管热缺血1小时组较无热缺血的对照组肺再灌注损伤严重,但模拟移植肺短期内仍具有较好的肺功能,肺组织损伤轻,而热缺血2小时组则肺功能差,肺组织损坏较严重.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相关文献
  •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施行紧急原位肝移植的进展

    自1985年Iwatshuki等首次报告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HF)患者成功施行紧急原位肝移植(E-OLT)以来,国外数家单位[1~6]相继开展了此项研究.有统计资料表明,EOLT约占同期肝移植总数7%,平均1年存活率达63%,远高于传统综合支持疗法,略低于同期择期肝移植(78%)[7].近期,E-OLT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6][8~11].

    作者:吴易东;王宇明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胚胎胸腺移植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为了增强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胚胎胸腺移植疗效佳的移植部位,把21例晚期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分为A、B、C三组,将胚胎胸腺剪成1.0cm×1.0cm×0.15cm的薄片,分别移植到股前肌群、背膏肓穴肌肉及肾被膜下,移植后半个月、2个月、6个月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淋巴细胞转换率(LBT)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2个月差异显著(P<0.01),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移植6个月后,C组以上诸值与术前相比仍保持较高水平(P<0.01),且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皆优于A、B两组.结果表明,治疗恶性肿瘤,胚胎胸腺肾被膜下移植较其它部位为优.

    作者:石正英;董驹;陈国生;隋铁泉;张小平;王国臣;陈志泉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原位肝移植后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恢复过程

    采用全血细胞计数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断层的方法对两例因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而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全血细胞计数监测显示:与术前相比,红细胞计数在术后一个月之内未见明显改善,一个月之后逐渐恢复近于正常.术后13天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彩色多普勒超声断层检查结果表明:术前门、脾静脉口径显著扩张,血流速度缓慢,肝静脉口径相应缩小,血流量减少,脾脏体积显著增大.术后门、脾静脉口径逐渐缩小,肝静脉扩张,各血管的血流速度显著加快(两倍以上),1个月后各血管口径和血流速度虽然近于正常,但脾脏体积仍持续高值.

    作者:陈大志;刘爱武;陈嘉薇;张新宇;杨致富;胡占良;韩德恩;陈昭民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实验性上腹器官簇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

    报告14例杂种猪上腹部器官簇移植的术中、术后生理学指标变化.平均冷缺血时间为154±26分钟,平均转流时间64±13分钟.受体平均手术时间222±31分钟.受体术中平均失血1600±210ml,平均输血935±65ml.手术结束后20分钟平均体温33.14±1.83℃,下降3±1.53℃.手术前后血pH、HCO-3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指标改变显示大部分受体(10/14)术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8例有呼吸性代偿.所测11例受体手术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血氧含量有所下降.3例移植物单纯用Collins液灌注而不做灌洗者出现高血钾症.血流动力学以无肝前手术开始后20分钟值为对照,测得转流早期、开放后早期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心输出量有较大变化.认为在术中减少出血、维持体温正常、维持酸碱平衡以及血流动力学平稳,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詹文华;吴伍林;蔡世荣;陈规划;黑子清;何小顺;邓天忠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一日两次全身放疗加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的毒性和造血恢复

    一日两次不等剂量全身放疗(TBI)加环磷酰胺(CY)预处理,自体或异基因骨髓移植(BMT)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T)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按WHO抗癌药毒副反应分度标准分析预处理方案的毒性并积分.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组毒性积分和造血恢复速度无显著差异.较大剂量组移植后复发率较低,但随访时间短,例数少尚难评价.

    作者:江志生;许康雄;周红;廖辉;Wilfred Lee;孙顺平;毛秉智;王学之;罗庆良;陈广文;蔡军伟;徐君;颜美琴;翟振宇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中应用输尿管膀胱植入法748例分析报告

    我院自1992年至1997年6月在尸肾移植术中采用改良输尿管膀胱植入法(MEU)吻合输尿管膀胱共748例,分析如下.

    作者:马俊杰;于立新;徐健;白喜文;罗永礼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用RT-PCR法检测肾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主要直接早期抗原DNA和mRNA.抽取20名患者37份血标本,结果11份(来自8个患者)mRNA阳性,其巨细胞病毒(CMV)DNA均为阳性,其中7人临床伴发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3人血肌酐>177μmol·L-1,2例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mRNA阴性样品中,有4份CMV DNA(+),但临床无病毒感染症状.得出结论:PCR法检测CMV DNA是CMV感染的敏感指标,因潜伏感染亦被检出,临床价值受到影响,mRNA是免疫抑制患者CMV活动性感染的有利证据.

    作者:于青;李学义;尚明花;孙喜元;王祥慧;余龙;徐琴君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持续低流量灌注对兔心肺联合保存的作用

    应用Kaneko兔异位心肺移植模型,研究持续低流量灌注技术对兔心肺联合保存的效果.选用健康家兔32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保存期间,实验组心肺经主、肺动脉持续低流量灌注4℃的相应保存液.心肺移植后,连续观察90分钟,每30分钟记录供体左室收缩压、舒张末压和右房压以及气道峰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以判定移植物心肺功能.实验结束时取心肺组织测定丙二醛含量并计算移植物水分获得.结果实验组移植物水份获得低于对照组,心肺功能优于对照组,再灌注时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认为持续低流量灌注技术保存离体心肺效果优于单纯低温静置保存.

    作者:邱罕凡;廖崇先;陈道中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应用彩色超声波监测移植肾血流变化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518例肾移植患者连续761次彩色超声波(彩超)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从6项超声指标中,比较了功能正常的移植肾与排斥、急性肾小管坏死(ATN)、肾积水和环孢素肾毒性(CsA-NT)血液动力学变化.并提出肾移植排斥时除阻力指数(RI)升高与舒张末期小速度/血管内径、血流收缩期大速度(D/S)比值下降外,移植肾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低.经抗排斥治疗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RI指数也随之降至0.75以下.反之其值持续升高,提示为不可逆排斥反应.根据彩超RI≥0.83,诊断急性排斥,其敏感性为82.7%,特异性为80.1%.结果分析提示,阻力指数是诊断移植肾排斥较可靠的敏感指标.若结合临床表现,对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有华;闵志廉;刘英棣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初探

    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2例,手术经过和术后恢复顺利,至今已随访二年余,移植肾功能正常.因多囊肾,顽固性肾性高血压,慢性肾盂肾炎等需切除自体肾脏时使用摘除受者肾脏的同一切口植入供肾,简化了手术过程.对于第二、三次肾移植,因膀胱病变而需行尿流改道者,以及髂血管粥样硬化者,原位肾移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作者:仇学文;徐汇义;徐卓群;胡强;王志荣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滴度检测对移植肾急性血管排斥的诊断价值

    动态观察了4例移植肾急性血管排斥患者经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双冲击治疗前后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滴度的动态变化,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病情处于急性排斥期,血清ANCA滴度升高;(2)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肾功能改善,肾组织病理趋于正常时,ANCA滴度降低;(3)随访半年.移植肾排斥缓解,4例患者血清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均转为阴性,2例荧光法ANCA(IF-ANCA)转为阴性.结果表明,血清ANCA滴度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监测移植肾急性血管排斥的一项指标,对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凯;石炳毅;蔡明;钱叶勇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结核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经验

    为了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结核感染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经验,观察了1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结核感染的患者,结果为治愈6例,摘除移植肾4例,死亡1例.认为:(1)肾移植术后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接受抗排斥的免疫抑制剂,结核感染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50倍.(2)肾移植术后高热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者即使化验结果阴性也不能排除结核菌感染.(3)一旦确立诊断早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同时将激素减为低量.(4)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立即停用免疫抑制剂,摘除移植肾,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于立新;白喜文;徐健;付绍杰;马俊杰;邓文锋;罗永礼;王亦斌;周海宽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大鼠胰岛移植物制备与异种移植

    增加胰岛收获量,提高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移植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实验经胰管注射胶原酶、胰腺静止消化分离成年大鼠胰岛,葡聚糖离心纯化.纯化后胰岛收获量为610~820个/胰腺,纯度达92%;胰岛形态结构完整,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保持良好;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胰岛素释放量是基础分泌水平的8倍;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达一周.

    作者:周茂华;陈东明;唐军民;夏兆骥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为了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16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组织及5例正常肾组织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染色及HE染色.结果表明ICAM-1、VCAM-1在正常肾脏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脏上的表达分布不同;结果提示,它们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潘晓鸣;陈勇;邢俊平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心脏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55岁.临床确诊为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级.经内科系统治疗无明显改善.于1992年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常规口服环孢素A、硫唑嘌呤及泼尼松.

    作者:刘建文;梁永才;关春普;尹金花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大鼠肝脏胰腺十二指肠整块联合异位移植

    为探索肝胰十二指肠整块联合移植(SHPD)术式的可行性,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大鼠SHPD模型,并评价了术后大鼠生存以及移植物功能状况.结果表明大鼠异位SHPD切实可行,手术成功率高(76.9%),术后1周存活率达75%,能长期存活(>3个月),术后行相关检查,表明移植物血管通畅,供肝和供胰有功能.该模型可用于移植免疫以及肝营养等实验研究,另外该术式对某些良性肝脏疾患伴或不伴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有启发性.

    作者:孟令忠;钟守先;乔海泉;肖毅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五例报告

    本院1989年10月至1996年7月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198例,5例并发恶性肿瘤,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50~67岁,平均61.2岁.移植肾功能良好.使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和泼尼松(Pred)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张志超;冯富川;李贤初;孙斌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同供体肝细胞预先输入对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应用胶原酶消化分离大鼠胰岛细胞,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同时分离大鼠肝细胞.以链脲霉素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2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小鼠预先输入供体大鼠肝细胞,6天后再经门静脉植入同供体经培养的胰岛细胞.对照1组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置,对照2组单纯植入胰岛细胞.实验结果:移植胰岛后5天,对照2组小鼠血糖水平降至11.89±0.86mmol·L-1,实验组降至9.68±0.82mmol·L-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实验组可维持此血糖水平一周左右.提示肝细胞对诱导异种免疫耐受,提高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上有一定作用.

    作者:程石;刘永锋;何三光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二例原位心脏移植失败的经验总结

    分别于1996年11月14日与1997年3月20日为2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的危重患者施行了原位心脏移植术.其中1例患者术前肝肾功能衰竭,术中全身器官功能继续恶化、无法脱离体外循环而死亡;另一例患者术前有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因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危象而死亡.着重探讨心脏移植的手术时机与指征、术前对患者肺动脉压的估计及心脏移植术后右心衰竭的救治等内容.

    作者:李增棋;廖崇先;陈道中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原位犬肺热缺血损伤的研究

    为了观察热缺血时间对供肺肺功能的影响.将15只杂种犬分为三组,热缺血时间分别是1、2和0小时(无热缺血的对照组).实验建立模拟左单肺原位移植(即肺门血管暂时性阻断),观测阻断后6小时内犬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平均肺动脉压、缺血肺湿重/干重比、肺Ⅱ型细胞活性度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尽管热缺血1小时组较无热缺血的对照组肺再灌注损伤严重,但模拟移植肺短期内仍具有较好的肺功能,肺组织损伤轻,而热缺血2小时组则肺功能差,肺组织损坏较严重.

    作者:区颂雷;陈玉平;张志泰;苏雷;宋飞强;耿新社;胡燕生;李昕 刊期: 1998年第04期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