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歌;崔红新;李建生;谢洋;李亚
目的 观察苍耳子散加味方口服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鼻窦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共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维生素B12鼻腔冲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苍耳子散加味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纤毛传输速率、鼻内镜和鼻窦CT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放疗3个月、6个月内的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8.08%,对照组为82.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鼻塞、鼻黏膜充血和鼻甲肿大、鼻腔分泌物、嗅觉减退和头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纤毛传输速率、鼻内镜和鼻窦CT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放疗3个月及6个月内放射性鼻窦炎分别发生9例及11例,对照组分别为23例及28例,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 结论 苍耳子散加味方口服联合鼻腔冲洗可改善鼻咽癌放疗患者的鼻窦症状,预防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
作者:李泳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自李东垣提出“阴火”概念以来,后世对于“阴火学说”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论.认为阴火是以脾胃气虚为基础的邪火,其病位广泛涉及五脏六腑,与血虚发热、阴虚火旺、食积发热等均有本质上的区别.
作者:黄为钧;赵进喜;丘立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癌前病变发生情况.方法 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根据内镜下表现中医微观辨证分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肝胃郁热型.对腺体萎缩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判定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法检查胃黏膜组织CD34及Ki67平均光密度,同时判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 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微观辨证胃阴不足型54例、脾胃虚寒型28例、肝郁气滞型26例、胃络瘀阻型24例、肝胃郁热型22例、脾胃湿热型16例.中医微观辨证各证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1).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 <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显著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 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实证较虚证多,各微观证型中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癌前病变发生率较高.
作者:孟建宇;谭杰;郭玉婷;张铁峰;孟令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血管性痴呆(VD)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张伯礼教授依据病情演变特点在病程上提出划分为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期论治.平台期以治本为主,培本固元,以达到延缓病程进展的目标;波动期注重祛标实,消除或减轻病理因素的破环作用;下滑期以治毒为先,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重点,阻止病情阶梯样下滑.
作者:崔远武;江丰;马妍;华声瑜;张玉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了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和学术经验.叶天士在前人基础上,主张脾胃分论,创胃阴学说和络病理论,临床善用养胃阴法、宣胃阳法、两和肝胃法和辛香、虫蚁通络法,对当今脾胃病的研究和临床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葛惠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抵抗素、瘦素、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 将2型糖尿病患者59例按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29例)、非肝郁脾虚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收集各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腹围等,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餐后2h胰岛素水平(2 h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非肝郁脾虚组患者BIM、腹围、抵抗素、瘦素水平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 <0.05或P<0.01).肝郁脾虚组患者瘦素水平高于非肝郁脾虚组,而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肝郁脾虚组(P<0.05).肝郁脾虚组与非肝郁脾虚组比较,FINS、HOMA-I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抵抗素呈正相关,瘦素与脂联素呈负相关,抵抗素与脂联素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患者与高瘦素、低脂联素相关.
作者:王磊;刘铜华;秦灵灵;王芬;高晶;张丽萍;肖若然;娄锡恩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厘清《伤寒论》中少阳病脉证在六经循经传变中的位置,通过理论分析说明少阳病脉证已现元气亏虚,结合相关条文加以佐证,并进一步探析条文、方药,阐述张仲景“少阳不可发汗”的真谛.
作者:李巍;林圣云;胡致平;周郁鸿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总结常青教授“难病取中”法治疗癌症经验,此法主要针对在病情复杂,涉及全身多脏器的重危症、难治病时,可以首先考虑从恢复、保护和增强中焦脾胃功能入手,从而实现治中州而达四旁的目的,难病取中法特色包括辨证扶正、不离取中,顾护脾胃、药中肯綮,调胃安中、正复瘤消,运脾化湿、祛浊灭毒.
作者:常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例肺气虚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采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每伏贴敷1次,共3次.另收集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哮喘组患者贴敷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E)、干扰素-γ(IFN-γ)及血浆P物质(SP)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哮喘组患者治疗前后IgE、IFN-γ及SP的相关性. 结果 哮喘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gE、IFN-γ及血浆S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E、IFN-γ及血浆SP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患者治疗前IgE与SP呈正相关,与IFN-γ呈负相关(P<0.05),SP与IFN-γ无显著相关性(P>0.05).治疗后IgE、IFN-γ及SP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神经介质的释放,从而改善免疫功能,起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作者:李博林;王亚利;张明泉;王鑫国;闫翠环;贾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病机学说.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机,提出了“脾虚络阻毒损”为CAG的基本病机,“脾虚”“络阻”“毒损”是CAG病机演变中的基本因素,多表现为脾胃亏虚→胃络瘀阻→毒损胃络的病机演变规律.其中脾胃亏虚是CAG的始动因素、发病之本;胃络瘀阻是CAG致病的关键条件;毒损络脉是CAG发展为癌前病变的重要因素.本病的表现较为符合络病发病的特点,通过络病理论可以更好地阐明CAG的病机特点,更加深入了解CAG的病机演变规律.
作者:燕东;王少丽;白宇宁;马继征;刘明坤;姚乃礼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张仲景方剂药物计量所使用的是东汉时期国家度量衡标准,其重量单位“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按此计算的汉代经方药物用量远远高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的中药剂量范围.但在宋代,由于煮散剂的推广应用,方药临床用量出现了骤然大幅度的下降.通过对宋代医药发展、传承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背景因素的综合分析及对煮散剂自身优势的分析,探讨煮散剂在宋代大规模盛行的原因.
作者:傅延龄;王倩;方静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热证是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一个重要证型,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热证诊断及分级量化的研究显示,虽然目前研究者对热证包括实热、虚热、阴虚热、气血热、血热、痰热、瘀热、毒热、风热、胃、心、肺等脏腑热,以及单病种如冠心痛、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热证诊断标准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未形成公认规范的热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无法对临床和科研提供有效帮助.鉴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对复杂证候所含证素组合分解的需要,推荐以单一证素有序组合为基础的多层级热证诊断标准模式,即热证一级诊断,虚热、实热证二级诊断,实热证和虚热证的基础上加上单一病性证素做出的三级诊断,三级诊断的基础上加上单一病位证素得出的四级诊断.这样的四级诊断体系条理清晰、病性清楚、定位明确,可为热证的分级诊断及量化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周铁成;郑巧;张培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血瘀体质女性在正常女性中的比率,分析女性血瘀体质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13年7月至1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测定研究对象体质,采用自制女性血瘀体质影响因素调查表及总体幸福感量表测定血瘀体质的影响因素.结果 女性血瘀体质与职业,学历,饮食的喜成与喜辛辣,运动规律,久坐,睡眠方面的睡眠规律、质量、失眠、多梦,流产史,疾病史中的心脏病、良性肿瘤、月经不调、痛经、子宫疾病、妇科炎症以及紧张焦虑与抑郁等情绪状况有显著相关性(P<0.05);饮食的喜咸与喜辛辣、睡眠规律、失眠、运动规律、流产史、良性肿瘤、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紧张焦虑、抑郁是女性血瘀体质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 喜食咸味与喜食辛辣、熬夜或不规律的睡眠、失眠、缺乏运动、流产、良性肿瘤、月经不调、妇科炎症以及紧张焦虑、抑郁等因素对女性血瘀体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明霞;韩继振;欧阳兵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宁心痛颗粒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分别灌胃宁心痛颗粒3、15、30、60g/ (kg·d)浓煎剂4天,制备宁心痛颗粒等剂量、5倍、10倍、20倍含药血清.实验分为巨噬细胞组、模型组及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等剂量5倍、10倍、20倍剂量组.除巨噬细胞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体外诱导正常生长的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建立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分别加入相应剂量的含药血清,使合药血清终浓度为3%,每组实验重复4次.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脂蛋白受体清道夫受体A(SRA)、CD36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细胞SRA、CD36蛋白表达含量较巨噬细胞组明显增高(P<0.05);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各剂量组细胞SRA、CD36蛋白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10倍剂量组细胞SRA、CD36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宁心痛颗粒其他剂量组(P<0.01). 结论 宁心痛颗粒能够下调巨噬细胞SRA、CD36蛋白表达,从而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可能是其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都基莎;顾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培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治则之一.肿瘤扶正培本是指为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通过扶助补益与调节肿瘤患者的阴阳气血,改善肿瘤患者“虚证”状态.中医学有关肿瘤扶正培本的治疗理念已历经数千年,经过不断总结与创新,形成了相对独立和较为完备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历代文献的阅读与整理,总结肿瘤扶正培本思想的起源、发展、壮大这一历史过程.
作者:郑红刚;花宝金;朴炳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网状Meta分析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传统Meta分析的扩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对多个不同临床处理因素的直接或间接证据进行整合并相互分析、比较.针对其新进展,从基本条件、实现软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并结合中医药的特点,探讨网状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以促进其正确应用.
作者:李楠;雷翔;曹红波;翟静波;商洪才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左归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分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给予左归丸溶液(浓度为472.5 g/L)灌胃,每次1ml,每日2次,连续灌胃3天后经腹主动脉采血,制备左归丸含药血清.无菌条件下取出SD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收集骨髓冲洗液,贴壁法培养传代所得BMSCs.取2代BMSCs以5×104/cm2密度接种于培养皿,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成骨诱导组用10%空白血清加成骨诱导剂培养;左归丸组用10%左归丸含药血清加成骨诱导剂培养.干预14天后采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法进行Runx2、Osterix、OC及β-catenin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状态检测. 结果 左归丸组Runx2、Osterix、OC、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成骨诱导组均上调(P<0.05).左归丸组Runx2、Osterix、OC、β-catenin基因甲基化率均低于对照组、成骨诱导组(P<0.05). 结论 左归丸含药血清可通过去甲基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杨锋;潘乐;马秋涛;张涛;杨利学;李彦民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药复方安慰剂包括汤剂、颗粒剂、丸剂、散剂等剂型,制作方法均涉及到辅料法及其配比问题,其质量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人工打分法和电子仿生测评法,但现阶段中药安慰剂的制备水平不高且尚无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质量评价标准亦有待统一.安慰剂制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试验的质量和成败,而一个可靠的质量评价标准会让制备成功的安慰剂具有更强劲的论证力.故建议无论何种剂型,都应当实事求是地制订颜色、味道等方面的标准,以便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并且在制作好后一定要按照标准做好质量评价工作,以确保安慰剂的真实作用.
作者:黄庆花;肖静;孙艳梅;胡向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介绍郭士魁学术思想.郭士魁先生在广泛研读历代中医古籍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核心病机在于“气滞血瘀”与“胸阳不振”,首次明确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等重要治则应用于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形成了一整套冠心痛防治理论;强调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而中医应辨病辨证相结合;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针对活血化瘀治法开展了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证明了活血化瘀治法的有效性,并开发了“冠心Ⅱ号”“宽胸丸”“宽胸气雾剂”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对近几十年的心血管疾病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秦建国;翁维良;郭维琴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采用R值综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调补肺肾三法(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益气滋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大鼠全身系统性及肺脏局部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补肺健脾组、补肺益肾组、益气滋肾组、氨茶碱组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香烟熏吸联合细菌感染法制备COPD稳定期模型,于第9周起对照组、模型组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分别给予补肺健脾方4.84g/ (kg·d)、补肺益肾方4.44 g/ (kg·d)、益气滋肾方4.84g/(kg·d)及氨茶碱2.3 mg/ (kg·d),每日2次,灌胃至第20周.第20、32周检测全身系统性炎症指标和肺脏局部(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炎症指标,采用多指标R值综合评价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第20周和综合20、32周,调补肺肾三法对系统性炎症各指标具有明显的纠正作用(P <0.05或P<0.01);第32周,补肺益肾的纠正强度显著(P<0.01),其强度优于氨茶碱(P<0.05).综合20、32周,纠正强度依次为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益气滋肾、氨茶碱.第20周及综合20、32周,调补肺肾三法对肺脏局部炎症各指标的纠正强度显著(P <0.05或P<0.01). 结论 调补肺肾三法和氨茶碱均可综合调节COPD炎症指标的表达,其中补肺健脾方在调节系统性及局部炎症反应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补肺益肾方在调节系统性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明显的远后效应.
作者:田燕歌;崔红新;李建生;谢洋;李亚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