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芳;陈芬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疾病,以急性起病的面部表情肌麻痹为主要临床特点,治疗不当常留有后遗症.西医以皮质类固醇和B维生素等治疗[1].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加味牵正散合用西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当归饮子治疗妊娠合并急性荨麻疹2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系我院2008年1月~2010年5月的门诊患者,其中年龄大33岁,小21岁,平均24.5岁;病程2天~5周;孕期2~8月.
作者:庞卫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适合人群.方法:6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肥胖组32例,非肥胖组28例.采用黄连素0.02g/ (kg·d),分3次口服,治疗观察8~10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情况.结果:所有病例经黄连素(BBR)治疗后,FPG、HbA1c、BMI、TC、TG、HDL-c、LDL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治疗前后BMI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BR具有显著的降糖疗效,能调节血脂,减轻体重,更适用于治疗肥胖者的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
作者:孙秀琴;牛涣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第七章砭法俞曲园曰:刮痧之说,用细瓷盅,或光洁铜钱,蘸油于背上刮之,百病皆解.重者即轻,轻者即愈.尝谓此即古人砭法.古人治疾,先针砭而后汤药.今针法犹存,砭法竟绝.不知刮痧之法,即古人砭法之遗.古无痧字,虽<康熙字典>亦无之,实即沙字耳.黄河之水天上来,为泥沙所滞则不行.人身血气,为风寒暑湿及饮食所滞,犹之沙也.五脏六腑其系在背,故于背上刮之,则徐徐而解矣.士大夫家多不信刮痧之说,谓是村妇之见.寒家历试数十年,知其不谬.
作者:裴君;王卫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痰病的方剂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症加减运用可治疗多种疾病.笔者临床上用其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屡获良效,现择验案报道如下.
作者:孙颖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导师何若苹主任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师从国医大师何任教授,已行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内科、妇科及肿瘤方面有较深造诣.现举其治疗胃肠病医案三则,报道如下.
作者:赵建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类型,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研究,是减少患者病痛,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笔者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6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毛薇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脑梗死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内皮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与其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目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众多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间存在密切关系[1].
作者:叶瑞印;陈建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骨质增生症是构成关节的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以腰椎骨质增生症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笔者采用自拟乌桂四物汤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4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可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笔者于2008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中药冰棉棒穴位刺激配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并与常规治疗对照观察,获效相对较佳.
作者:阙建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40例,获效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妇产科手册>[1]有关PCOS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考<中医妇科学>[2]及<伤寒学>[3].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施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陈祖皋先生年逾古稀,悬壶绍兴五十余载,精通内儿妇科杂病,退而不休,每日应诊,门庭若市.笔者有幸伺诊左右,感触良多,兹例举陈师儿科临证验案一二,以飨同道.
作者:侯春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笔者3年来采用自拟萎胃方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98例,结果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所观察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中,男57例,女41例;年龄28~64岁;病程1~21个月.胃腺体萎缩轻度36例,中度52例,重度10例;伴见肠上皮化生(IM)48例,异型增生(Dys)31例,同时伴见IM和Dys19例.
作者:胡一莉;陈永堂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及饮食节律的紊乱,慢性腹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笔者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汤内服及中药脐部外敷,再结合西药,治疗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敏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胡宝书先生为清末民初江南名医,浙江绍兴人.他精研经典,毕生致力于时病研究,擅治温热病症.今结合阅读胡氏著作<伤寒十八方>,对其治疗温热病的临证经验作一探析.
作者:沈元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麻黄是辛温解表的代表药,在外感疾病中应用广泛.对于麻黄,历代医家多有议论,认为麻黄与大黄、附子和石膏同为四大君药,临床发挥甚多.笔者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借鉴前人的用药经验,小剂量使用生麻黄,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作者:张建亨;凌燕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们对30例脾胃气滞型的厌食症患儿用枳术合剂进行治疗,并取空腹血清作锌、铁、胃泌素、胃动素的检测,旨在观察枳术合剂治疗厌食症的可能机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怡;陈捷;吴铁锋;王爱敏;张则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1 张某案张某,男,58岁.1981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5年,近2周发作频繁.现病史:胸部痞闷,隐隐作痛,时发时止.近2周来胸痛发作较频繁,胸痛彻背,身体恶寒,面色少华.脉沉细少力.证属心阴不振,阴寒内盛.治宜祛除阴寒、温通心脉.急则治标,予乌头赤石脂丸合丹参饮.处方:制乌头10g,蜀椒、熟附子、淡干姜各9g,赤石脂15g,大丹参20g,白檀香片6g,砂仁(后下)4.5g.2剂.药后胸闷胸痛减轻,胸部彻背缓解,加党参20g,川芎12g.3剂,以增强益气补虚、活血宽胸之功.
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肝肾同源论是中医学体系中五脏相关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同属于下焦的肝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目前对肝肾同源的相关机制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肝脏血清酶谱变化的规律,探讨肝肾二者共同发病规律、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肝肾同源的实质内涵.
作者:丁伟伟;周富明;韦先进;张忠贤;费德升;李玉卿;张雪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面积脑梗死指脑组织的梗死灶大,大多数为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的完全性闭塞所致的脑梗死,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1],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0%~15%[2].为探讨本病的治疗效果,收集了自2005年3月至2009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90例患者,现详述如下.
作者:林家驹;王富江;李邦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