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媛;高建华
目的 观察Slit同源蛋白2(Slit2)及其受体跨膜受体蛋白1(Robo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在胶质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个样本的正常脑组织及55个样本的低、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比较Slit2/Robo1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强度,并分析其与MVD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比较,Slit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强度下降,且肿瘤恶性程度越高,Slit2的表达强度越低,甚至完全不表达[正常脑组织组、低级别组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组表达强度为(+++)和(++++)的百分率分别为100.00%(10/10)、69.23%(18/26)、10.34%(3/29)].Robo1的表达强度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正常脑组织组、低级别组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组表达强度为(+++)和(++++)的百分率分别为0.00%(0/10)、84.62%(22/26)、93.10%(27/29)].在正常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3组之间的Slit2、Robo1的表达强度及MVD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检测的所有3组样本中,Slit2和Robo1的表达呈负相关(r=-0.743,P<0.05),Slit2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r=-0.751,P<0.05),而Robo1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859,P<0.05).结论 Slit2可通过其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抑制胶质瘤发生、迁移、浸润.
作者:刘力强;李文华;方艳伟;孙志敏;闫中杰;南成睿;赵宗茂;耿少梅;焦保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在肝切除术中肝动脉切除对肝功能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模拟肝动脉切除重建组(行左肝切除);C组:行左肝切除肝动脉切除.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后,观察术后一般恢复情况及术后死亡率,分别于术后24、72 h及术后7d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了解肝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映肝脏组织增殖.结果 肝切除术中肝动脉切除组术后肝功能水平变化大,术后7d肝组织PCNA阳性表达(40%,4/10)较左肝切除组(75%,8/12)表达强度下降,肝组织增殖能力受到抑制.结论 肝切除合并肝动脉切除后大鼠肝脏功能所受影响较大,术后肝功能恢复较慢.肝切除合并肝动脉切除后大鼠肝脏再生受到抑制.
作者:齐卫鹏;王剑明;钱亚伟;杨涛;何俊闯;姚伟;冯伟;吉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56例脑外伤住院患者,收集伤后12h、1、2、3、4、7、14d的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总Tau蛋白浓度,分析血清Tau蛋白浓度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血清Tau蛋白浓度在脑外伤发生后迅速升高,并在伤后2d达到峰值,其后浓度逐渐下降,至伤后7d降至低点,随后Tau蛋白浓度有小幅再次上升并趋于稳定.选取伤后2d为研究点,可见伤后2d不同级别脑外伤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1);同时,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1).选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大于116.04 pg/ml为评估标准,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2.50%;选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大于372.1 pg/ml为评估标准,患者伤后一年内死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3%.结论 检测血清Tau蛋白有助于评估脑外伤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牛洪泉;李俊;范明波;王俊文;王潞;马杰;熊左隽;王雷;陈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选择性抑制剂5Z-7-oxozeaenol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对伤侧海马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外伤+二甲基亚砜(DMSO)组、外伤+5Z-7-oxozeaenol组,按照改良的Feeney法制作大鼠颅脑外伤模型,外伤后10 min通过左侧侧脑室给药,24h后取标本,Western blot检测TAK1和磷酸化TAK1的表达,并用凝胶迁移实验检测其下游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的活性,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 (1)假手术组磷酸化TAK1(p-TAK1)和TAK1的表达灰度值为0.3236±0.0074和0.0493±0.0041,创伤性脑损伤(TBI)+ DMSO组为0.5374±0.0263和0.0775 ±0.0068,TBI+ 5Z-7-oxozeaenol组为0.3843±0.008 5和0.0503±0.0041.与假手术组比较,TBI 24 h后,TBI+ DMSO组海马组织的p-TAK1和TA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TBI+ DMSO组比较,药物治疗组的大鼠海马组织p-TAK1和TAK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假手术组NF-κB和AP-1的表达灰度值为32.36±1.98和18.68±4.20,TBI+ DMSO组为42.35±2.24和34.74±3.47,TBI+ 5Z-7-oxozeaenol组为32.64±1.73和30.34±2.09.与假手术组比较,溶剂治疗组外伤24h后海马组织NF-κB和AP-1的活性明显增加;而与TBI+ DMSO组比较,TBI+ 5Z-7-oxozeaenol组大鼠外伤24h后海马组织NF-κB和AP-1的DNA结合活性显著降低,即5Z-7-oxozeaenol显著降低了NF-κB和AP-1的表达活性(P<0.05).(3)假手术组中,大鼠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浅,分布稀疏,胞体小,突起细短;外伤后24 h溶剂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染色加深.与溶剂组比较,5Z-7-oxozeaenol显著降低了GFAP的表达(P<0.05).(4)颅脑外伤24h后的海马组织CA1区的神经元凋亡数目显著增加;而侧脑室注射5Z-7-oxozeaenol则显著减轻了神经元的凋亡(P<0.05).结论 5z-7-oxozeaenol通过抑制TAK1信号通路,降低海马组织中NF-κB和AP-1的活性,从而起到抗凋亡作用.
作者:余波;王金林;刘晶;洪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Res)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Res(0、10、25、50 μmol/L)处理肝癌Bel-7404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的表达水平.结果 Res对肝癌Bel-7404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的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关系.MTT比色法检测各组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能力,各组(0、10、25、50 μ mol/L)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522±0.006、0.451±0.018、0.265±0.016、0.117 ±0.009.与0μmol/L Res组[S、G2/M期:(10.33±3.06)%、(14.67±4.04)%]比较,25 μmoL/L Res组肝癌细胞S期阻滞增加[(31.67±4.73)%;P<0.05],50 μmol/LRes组肝癌细胞S期阻滞及G2/M期阻滞均明显增加[S、G2/M期:(37.67±6.51)%,(27.00±6.56)%;P<0.01];Cyclin的表达水平随着Res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 Res对肝癌Bel-7404细胞具有增殖抑制效应及凋亡诱导效应,对细胞周期具有阻滞效应且有浓度依赖性.高浓度的Res将肝癌Bel-7404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和G2/M期,能更好地发挥抗癌作用或协同抗癌作用.
作者:郭峰;郭德良;潘乐玉;胡守国;王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非受体型3(PTPN3)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CRC组织及其配对组织中的表达,荧光素酶实验分析微小RNA-95(miR-95)对PTPN3的调控作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TPN3的表达.结果 PTPN3蛋白在50.9%的CRC组织中(57/112)下调,并与肿瘤TNM分期负相关(r=-0.253,P<0.01),PTPN3强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有缩短的趋势(P>0.05).荧光素酶结果显示PTPN3是miR-95的靶基因,在CRC细胞株中过表达miR-95后,PTPN3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而抑制miR-95后PTPN3表达增加.结论 PTPN3表达在CRC组织中下调,可能与肿瘤进展相关;miR-95调控是PTPN3在结直肠中表达下调的关键机制.
作者:胡亚玲;黄朝晖;游庆军;杜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骨肉瘤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人MG63和U2OS骨肉瘤细胞株,取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处理骨肉瘤细胞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取10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取10、50、10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p65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0.1、1.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24h后对MG63和U2OS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10 mmol/L(P<0.05)、50 mmol/L(P<0.05)、100 mmol/L(P<0.01)、200 mmol/L(P<0.01)的阿司匹林处理24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100 mmol/L阿司匹林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具有时间依赖性;MG63和U2OS骨肉瘤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77.56±6.38)%、(79.12±10.66)%比(40.68±5.98)%、(41.54±6.17)%,P<0.05];细胞早期凋亡(29.64%比2.49%,24.95%比2.62%,P< 0.01)和晚期凋亡(27.94%比7.05%,28.76%比8.49%,P<0.01)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10、50和l00mmoL/L阿司匹林处理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而p65蛋白表达均弱于对照组,且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Caspase-3和p65蛋白表达强度差异明显.结论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调控Caspase-3和p65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尚晖;王达义;蔡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前在急性颈内动脉(ICA)闭塞的治疗方面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总结了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及外科手术治疗在内的ICA闭塞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
作者:李宗树;李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骨髓单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出血小鼠脑损伤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神经行为学等的影响.方法 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治疗组与BM-MNCs移植组.采用胶原酶立体定位注射法制作脑出血小鼠模型、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股骨骨髓腔中的单核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方法移植BM-MNCs,溶剂治疗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勒克司坚牢蓝(Luxol fast blue)染色检测脑损伤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并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NSS)评价小鼠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经BM-MNCs移植治疗后,脑损伤体积(3.01 ±1.17) mm3、脑组织含水量(78.930±1.125)%均明显下降,与溶剂治疗组比较,脑损伤体积为(4.51±1.84) mm3,脑组织含水量为(81.520±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S显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经BM-MNCs移植治疗后,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与溶剂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6.373,P<0.05).结论 BM-MNCs移植治疗可以显著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损伤程度并促进脑出血小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蒋超;左方芳;王月娟;罗焕;朱丽;郭志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配体5(CXCL5)的水平与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127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血清中CXCL5水平,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127例膀胱癌患者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NMIBC组)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MIBC组),分析血清中CXCL5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血清中CXCL5水平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MIBC和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中CXCL5水平[分别为(1 004.76±112.81) pg/ml和(993.48±115.83) pg/ml]显著高于NMIBC和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分别为(658.42 ±98.16) pg/ml和(653.89 ±67.44) pg/ml],且随组织学分级升高而升高[G1:(634.28±93.33) pg/ml、G2:(752.43±73.54) pg/ml、G3:(866.77±106.49) pg/ml;P<0.05];根据ROC曲线,将CXCL5临界值定为817.8 pg/ml;MIBC患者血清中CXCL5≥>817.8 pg/ml者无瘤生存率显著低于血清中CXCL5 <817.8 pg/ml患者(P<0.05).结论 检测膀胱癌患者血清中CXCL5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检测血清中CXCL5水平有助于预测MIBC.
作者:晋学飞;徐红梅;王凯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式对胸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行择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N组患者术后镇痛仅使用舒芬太尼0.2 μg/kg;P组使用舒芬太尼0.2μg/kg+帕瑞昔布钠40 mg;T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0.2 μg/kg+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PT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0.2 μg/kg+帕瑞昔布钠40 mg+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记录患者苏醒即刻躁动评分(RSS)和苏醒即刻(T1)、出恢复室即刻(T2)、术后3 h(T3)、6 h(T4)、12 h(T5)和24 h(T6)安静与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Prince-Henry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泵总使用时间、24 h的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N、P、T、PT组患者苏醒期RSS评分分别为(2.20±0.63)、(1.40±0.52)、(1.10±0.74)和(0.50±0.71)分.与N组比较,P、T、PT组苏醒即刻RSS评分均降低(P<0.05);与PT组比较,P、T组苏醒即刻RSS评分均增高(P<0.05).(2)N组术后T1、T2、T3、T4、T5、T6的VAS评分分别为(5.29±0.63)、(5.12±0.74)、(5.24±0.63)、(5.07±0.82)、(4.73±0.67)、(4.45±0.70)分;Prince-Henry评分分别为(3.21 ±0.42)、(2.83±0.41)、(2.25±0.39)、(2.17 ±0.31)、(2.24±o.41)、(2.35±0.35)分.P组术后T1、T2、T3、T4、T5、T6的VAS评分分别(1.72±0.67)、(2.03±0.67)、(2.14 ±0.74)、(2.47±0.52)、(4.11±0.74)、(4.25±0.76)分;Prince-Henry评分分别为(0.84±0.32)、(0.92±0.27)、(1.31 ±0.24)、(1.52 ±0.21)、(2.07±0.31)、(2.07±0.31)分.T组术后T1、T2、T3、T4、T5、T6的VAS评分分别为(1.53±o.71)、(1.72±0.67)、(1.91±0.57)、(1.97±0.57)、(2.24 ±0.63)、(3.71±0.82)分;Prince-Henry评分分别为(0.73±0.34)、(0.74±0.24)、(1.14±0.37)、(1.27±0.28)、(1.42±0.32)、(2.13±0.38)分.PT组术后T1、T2、T3、T4、T5、T6的VAS评分分别为(1.33±0.48)、(1.52±0.53)、(1.83±0.63)、(1.95±0.74)、(1.82±0.63)、(1.93±0.57)分;Prince-Henry评分分别为(0.61±0.26)、(0.53±0.27)、(0.62±0.34)、(0.82±0.32)、(0.89±0.27)、(0.96±0.33)分.与N组比较,P组T1、T2、T3、T4时VAS和Prince-Henry评分均降低(P<0.05);T组T1、T2、T3、T4、T5时各评分降低(P <0.05);PT组T1、T2、T3、T4、T5、T6时各评分降低(P<0.05).与PT组比较,P组T5、T6时各评分增高(P<0.05);T组T6时各评分增高(P<0.05).(3)N、P、T、PT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使用时间分别为(32.03±2.90)、(39.52±1.64)、(41.45±1.54)、(45.15±1.36) min.与N组比较,P组、T组、PT组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延长(P<0.05);与PT组比较,P组、T组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缩短(D<0.05).(4)N、P、T、PT组术后满意例数分别为8、16、18、26例.与N组比较,P组、T组、PT组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均增高(P<0.05);与PT组比较,P组、T组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降低(P<0.05).N组术后发生恶心17例、呕吐6例、瘙痒10例;P组发生恶心8例、呕吐3例、瘙痒5例;T组发生恶心6例、呕吐3例、瘙痒5例;PT组发生恶心3例、呕吐0例、瘙痒1例;与N组比较,P组、T组、PT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与PT组比较,P组、T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联合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式可为胸科手术患者提供良好镇痛效应.
作者:王莉娟;马民玉;孙振涛;孙雪青;杨晶晶;杨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榄香烯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GBM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RT+ TMZ组)35例,在此治疗基础上接受榄香烯治疗者(RT+ TMZ+ ELE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RT+ TMZ组比较,RT+ TMZ+ ELE组患者总体生存率(x2=18.034,P<0.01)和无进展生存率(x2 =54.443,P<0.01)均较好;RT+ TMZ组和RT+ TMZ+ ELE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1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个月和11个月.血液学毒性反应在RT+ TMZ组和RT+ TMZ+ ELE组分别发生10例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9,P<0.05).结论 榄香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GBM患者预后生存,抑制术后进展,且能够降低放化疗相关血液学毒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马春晓;周伟;闫兆月;屈鸣麒;步星耀;刘建波;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神经干细胞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修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针对神经干细胞的相关研究及文章进行总结,在基础研究方面,干细胞的特性、取材、定向诱导分化、移植以及神经功能修复功能已有很多突破,随着国内对干细胞应用前景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正逐步展开;在临床研究方面,由于费用、市场规范化等多方面原因,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于国外.但是,随着国内对于神经干细胞兴趣及研究不断深入,干细胞的治疗的临床转化及推广将有更进一步突破.
作者:雷霆;王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时间暴露下氯胺酮对发育期海马神经元促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生鼠龄5d SD大鼠80只,为研究剂量依赖性,随机分为氯胺酮0.5mg、1.0mg、2.0mg、10.0 mg组和对照组(C组).为研究时间依赖性,随机分为(2.0 mg/kg)氯胺酮注射后2h组、4h组、6h组和24 h氯胺酮组和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大鼠皮下注射氯胺酮干预.对照组注射0.9%生理盐水.干预后在各对应时间点取海马神经元提取RNA,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进行定量分析促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1 mg/kg氯胺酮注射后明显抑制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用(2.0 mg/kg)氯胺酮处理后,海马神经元IL-1β mRNA表达在4h开始下调,6h达到低(0.66±0.15,P<0.05),而IL-6和TNF-α mRNA表达在2h开始下调,4h达到低(0.73 ±0.06,0.72±0.09,P<0.05).麻醉停止24 h后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恢复正常.结论 用氯胺酮处理后剂量时间依赖性短暂下调海马神经元促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 表达.
作者:张雪;赵以林;冯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幼鼠清醒状态下耻骨上和经尿道膀胱置管的影像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建立清醒状态下幼鼠影像尿动力膀胱测压模型.方法 选取Wistar雌性幼鼠20只,年龄4~6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手术组(经耻骨上置管)通过外科手术经耻骨上将导尿管放入膀胱,非手术组(经尿道置管)通过尿道将导管放人膀胱内.术后5d后,在清醒的状态下,并用特制的塑料马甲固定小鼠使其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对两组小鼠分别进行影像膀胱测压.观察记录两组小鼠的大膀胱容量、大排尿压、充盈末期膀胱压并计算膀胱顺应性.结果 经耻骨上置管组的大膀胱测压容量为(0.83±0.27) ml,大排尿压为(26.3±7.8)cmH2O(1 cmH20 =0.098 kPa),膀胱顺应性为(0.026±0.070) ml/cmH20;经尿道置管组的大膀胱测压容量为(0.92±0.34) ml,大排尿压为(37.2±5.9) cmH20,膀胱顺应性为(0.032±0.050) ml/cmH2O;两组的尿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经尿道置管比较,手术组放置尿管的操作更容易,稳定性更高,可重复性更强.结论 经耻骨上膀胱置管的影像膀胱测压雄性幼鼠动物模型更容易建立.
作者:何翔飞;崔林刚;文建国;吴军卫;李云龙;冯锦锦;张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应用2-(4-吗啉基)-8-苯基-4氢-1-苯并吡喃-4酮(LY294002)对替莫唑胺耐药胶质瘤细胞株U251/TR细胞增殖、侵袭及耐药性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应用LY294002作用于细胞株U251/TR细胞,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膜联蛋白V(Annexin V)法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核因子-κB(NF-κB)、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等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的表达.结果 LY294002组与空白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相比自培养第2天起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LY294002组Transwell穿过细胞数[(43.60±1.54)个]较空白对照组[(81.90±1.64)个]、DMSO组[(82.10±1.07)个]明显减少(P<0.05).LY294002组细胞周期被明显阻滞在G0/G1期(67.44%),S期(30.56%)明显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6.05±1.99)% (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Y294002组能有效抑制p-Akt、MMP-2、MGMT、NF-κB、bcl-2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而上调Caspase-3表达(P<0.05).结论 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的LY294002显著抑制了U251/TR细胞的增殖、侵袭,并促进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LY294002下调了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MGMT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潘强;朱琳;刁兴涛;宋纯玉;刘秀云;刘振瑞;岳晓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构建针对MSI1基因的小分子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检测其在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中的表达效率及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MSI1短发卡RNA(shRNA)的慢病毒载体pGCL-绿色荧光蛋白(GFP)-MSI1,用293T工具细胞包装后,转染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实验分为3组:(1)空白组;(2)阴性对照组;(3)pGCL-GFP-MSI组.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72 h后pGCL-GFP-MSI1的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U-87MG细胞内MSI1蛋白和肿瘤干细胞标记蛋白HES1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pGCL-GFP-MSI1转染后U-87MG细胞1~7 d的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U-87 MG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U-87MG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GCL-GFP-MSI1转染后对U-87MG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pGCL-GFP-MSI1慢病毒载体,并成功转染U-87MG细胞,荧光显微镜显示转染效率达80%以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GCL-GFP-MSI1抑制U-87MG细胞中MSI1蛋白(31.64%)和HES1蛋白(37.25%)的表达(P<0.01);MTT结果显示转染pGCL-GFP-MSI1后第3天起U-87MG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GCL-GFP-MSI1后U-87MG细胞的克隆形成数明显下降(27.24±2.52,P<0.0l);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pGCL-GFP-MSI1转染后U-87MG细胞的侵袭细胞数明显下降(18.24 ±3.52,P<0.01);FCM结果表明pGCL-GFP-MSI1转染后明显提高U-87MG细胞的凋亡率(22.81%,P<0.01).结论 MSIl-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载体能特异性下调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中MSI1的表达,通过降低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活性来抑制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的增殖活性及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的凋亡.
作者:付锴;宫睿;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icariin)对钛颗粒(Ti)诱导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即对照组、Ti组、icariin组和ICG-001组.MSCs成骨诱导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分析观察细胞向成骨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unt相关基因2(Runx2)、Osterix和骨钙素(OCN)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i能抑制β-catenin的表达,icariin(10-8mol/L)加入后Ti的抑制效应不明显.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icariin组ALP活性为(27.76±5.26) nmol PNP/(min·μg protein),与Ti组[(19.72±3.28) nmol PNP/(min· μg prote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icariin组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高,Ti、ICG-001组矿化结节少,定量结果显示icariin组吸光度(A)值为0.52 ±0.06,与Ti组(0.22±0.03)和ICG-001组(0.39±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Ti组Runx2、Osterix和OCN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05、0.57 ±0.07和0.60 ±0.07;icariin组上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 ±0.03、0.98 ±0.09和0.96 ±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001加入后能抑制icariin对Runx2、Osterix和OCN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 Icariin通过活化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Ti诱导的MSCs成骨分化.
作者:陶云霞;胡宣洋;平子川;王骏骅;王亮亮;史佳伟;吴勰星;郭晓斌;徐耀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LSD1)在胶质瘤及非肿瘤脑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0例新鲜胶质瘤标本和10例非肿瘤脑组织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SD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SD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SD1 mRNA相对表达量在脑组织中为2.32 ×10-3±2.23 ×10-3,Ⅱ级胶质瘤为6.86x10-3±2.72x10-3,Ⅲ级胶质瘤为4.58×10-2±6.82×10-3,Ⅳ级胶质瘤为5.86×10-2±1.31×10-2;LSD1蛋白在脑组织中阳性标记指数为(7.50±4.33)%,Ⅱ级胶质瘤中为(16.21±4.82)%,Ⅲ级胶质瘤中为(40.24±5.46)%,Ⅳ级胶质瘤中为(48.26±6.91)%.结论 LSD1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量随胶质瘤级别的增高而增高.
作者:邸辉;方川;史彦芳;田春辉;袁宇;孙强;杜磊;李春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肪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异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现阶段,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及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许多新的证据表明,一些酶、细胞因子、蛋白超家族等作为共调节因子级联激活或抑制转录因子进而调控成脂基因的表达,在成脂分化中起关键性作用.早期学界对成脂分化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前脂肪细胞终末分化阶段,而对于间充质干细胞向前脂肪细胞定向及前脂肪细胞的早期分化的转录调控机制所知甚少.基于近年来对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及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分子及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本文就转录因子及共调节因子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及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媛;高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