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淫羊藿苷活化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促进钛颗粒诱导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陶云霞;胡宣洋;平子川;王骏骅;王亮亮;史佳伟;吴勰星;郭晓斌;徐耀增

关键词:假体周围骨溶解, 钛颗粒,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β-连环蛋白
摘要: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icariin)对钛颗粒(Ti)诱导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即对照组、Ti组、icariin组和ICG-001组.MSCs成骨诱导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分析观察细胞向成骨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unt相关基因2(Runx2)、Osterix和骨钙素(OCN)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i能抑制β-catenin的表达,icariin(10-8mol/L)加入后Ti的抑制效应不明显.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icariin组ALP活性为(27.76±5.26) nmol PNP/(min·μg protein),与Ti组[(19.72±3.28) nmol PNP/(min· μg prote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icariin组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高,Ti、ICG-001组矿化结节少,定量结果显示icariin组吸光度(A)值为0.52 ±0.06,与Ti组(0.22±0.03)和ICG-001组(0.39±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Ti组Runx2、Osterix和OCN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05、0.57 ±0.07和0.60 ±0.07;icariin组上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 ±0.03、0.98 ±0.09和0.96 ±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001加入后能抑制icariin对Runx2、Osterix和OCN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 Icariin通过活化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Ti诱导的MSCs成骨分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Tau蛋白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56例脑外伤住院患者,收集伤后12h、1、2、3、4、7、14d的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总Tau蛋白浓度,分析血清Tau蛋白浓度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血清Tau蛋白浓度在脑外伤发生后迅速升高,并在伤后2d达到峰值,其后浓度逐渐下降,至伤后7d降至低点,随后Tau蛋白浓度有小幅再次上升并趋于稳定.选取伤后2d为研究点,可见伤后2d不同级别脑外伤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1);同时,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1).选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大于116.04 pg/ml为评估标准,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2.50%;选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大于372.1 pg/ml为评估标准,患者伤后一年内死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3%.结论 检测血清Tau蛋白有助于评估脑外伤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牛洪泉;李俊;范明波;王俊文;王潞;马杰;熊左隽;王雷;陈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N-甲基-D-天冬氨酸对正常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给予正常成年大鼠脑内外源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其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海马区NMDA受体活性的改变.方法 选取正常成年雌性Wister大鼠90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大鼠组(组1)、手术对照组(组2)、空白膜片组(组3)、10-5 mmol/L浓度组(组4)、10-4 mmoL/L浓度组(组5)及10-3 mmol/L浓度组(组6).第1组为正常大鼠,不予以任何处理;第2组大鼠仅行开颅手术;其余4组大鼠开颅手术后分别在大脑皮层表面置人一空白膜片或上述3种浓度的NMDA缓释膜片.手术后3周,利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用放射标记受体测定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区NMDA受体活性.结果 1~6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的潜伏期分别为:(38.3±25.6)、(30.9±21.9)、(28.1±21.1)、(24.4±17.1)、(25.3 ±21.8)、(24.0±15.5)s,各组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海马区的NMDA受体活性分别为:(45313.57 ± 11851.33、43 793.84±6 835.53、47 962.06±5019.62、42 699.19±5 778.45、45 521.03 ±9 924.43、51 408.68±15 041.08) fmol/(mg·prot).各组间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所植入的缓释膜的NMDA浓度增加,大鼠海马区NMDA受体活性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不同浓度缓慢释放NMDA的缓释膜片没能对正常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使用的NMDA浓度对正常大鼠相对安全,无明显毒性反应.

    作者:李海洋;王昊;杨先达;赵元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非受体型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受微小RNA-95调控

    目的 观察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非受体型3(PTPN3)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CRC组织及其配对组织中的表达,荧光素酶实验分析微小RNA-95(miR-95)对PTPN3的调控作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TPN3的表达.结果 PTPN3蛋白在50.9%的CRC组织中(57/112)下调,并与肿瘤TNM分期负相关(r=-0.253,P<0.01),PTPN3强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有缩短的趋势(P>0.05).荧光素酶结果显示PTPN3是miR-95的靶基因,在CRC细胞株中过表达miR-95后,PTPN3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而抑制miR-95后PTPN3表达增加.结论 PTPN3表达在CRC组织中下调,可能与肿瘤进展相关;miR-95调控是PTPN3在结直肠中表达下调的关键机制.

    作者:胡亚玲;黄朝晖;游庆军;杜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卵巢癌相关抗原66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人卵巢癌相关抗原66(OVA66)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运用Control-小干扰RNA (siRNA)、OVA66-siRNA分别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Western blot检测OVA66蛋白表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与Control-siRNA组比较OVA66-siRNA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蛋白表达量降低63.2%,MMP-2、MMP-9的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58.0%和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OVA66-siRNA组较Control-siRNA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如下:Control-siRNA组迁移细胞为(153.0±5.2)个,OVA66-siRNA组迁移细胞为(80.0±3.6)个,OVA66-siRNA组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Control-siRNA组侵袭细胞为(142.0±8.5)个,OVA66-siRNA组侵袭细胞为(51.0±8.1)个,OVA66-siRNA组侵袭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 OVA66-siRNA靶向干扰了OVA66的表达,同时下调MMP-2、MMP-9的表达.下调OVA66的表达水平能够降低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迁移、侵袭的能力.

    作者:王轩;朱一硕;梅鹏金;雷霆;白津;郑骏年;范月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侵袭转移

    目的 观察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ECT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及其对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检测5例肝细胞癌标本及其配对癌旁组织ECT2的表达;通过慢病毒介导的方法构建过表达ECT2肝癌细胞,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等方法观察其与对照组比较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分析ECT2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进而促进转移复发的相关机制.结果 ECT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其在癌旁组织中明显升高;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慢病毒转染的高表达ECT2的HEP3B细胞增殖较其对照组明显增高[(84.2±12.3)个比(26.7±5.7)个,P<0.05],对照组及过表达组发生迁移的细胞数分别为[(38.6±15.6)个比(103.9±21.2)个,P<0.05].通过上调肝癌细胞ECT2蛋白的表达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发生EMT,其上皮化表型E-钙黏蛋白(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下调,间质化表型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上调.结论 ECT2可能通过诱导肝癌细胞发生EMT进而参与调控其侵袭转移的进程.

    作者:袁媛;周闯;翟文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幼鼠清醒状态下耻骨上和经尿道膀胱置管的影像尿动力学比较

    目的 比较幼鼠清醒状态下耻骨上和经尿道膀胱置管的影像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建立清醒状态下幼鼠影像尿动力膀胱测压模型.方法 选取Wistar雌性幼鼠20只,年龄4~6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手术组(经耻骨上置管)通过外科手术经耻骨上将导尿管放入膀胱,非手术组(经尿道置管)通过尿道将导管放人膀胱内.术后5d后,在清醒的状态下,并用特制的塑料马甲固定小鼠使其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对两组小鼠分别进行影像膀胱测压.观察记录两组小鼠的大膀胱容量、大排尿压、充盈末期膀胱压并计算膀胱顺应性.结果 经耻骨上置管组的大膀胱测压容量为(0.83±0.27) ml,大排尿压为(26.3±7.8)cmH2O(1 cmH20 =0.098 kPa),膀胱顺应性为(0.026±0.070) ml/cmH20;经尿道置管组的大膀胱测压容量为(0.92±0.34) ml,大排尿压为(37.2±5.9) cmH20,膀胱顺应性为(0.032±0.050) ml/cmH2O;两组的尿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经尿道置管比较,手术组放置尿管的操作更容易,稳定性更高,可重复性更强.结论 经耻骨上膀胱置管的影像膀胱测压雄性幼鼠动物模型更容易建立.

    作者:何翔飞;崔林刚;文建国;吴军卫;李云龙;冯锦锦;张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 U2OS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骨肉瘤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人MG63和U2OS骨肉瘤细胞株,取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处理骨肉瘤细胞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取10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取10、50、10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p65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0.1、1.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24h后对MG63和U2OS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10 mmol/L(P<0.05)、50 mmol/L(P<0.05)、100 mmol/L(P<0.01)、200 mmol/L(P<0.01)的阿司匹林处理24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100 mmol/L阿司匹林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具有时间依赖性;MG63和U2OS骨肉瘤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77.56±6.38)%、(79.12±10.66)%比(40.68±5.98)%、(41.54±6.17)%,P<0.05];细胞早期凋亡(29.64%比2.49%,24.95%比2.62%,P< 0.01)和晚期凋亡(27.94%比7.05%,28.76%比8.49%,P<0.01)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10、50和l00mmoL/L阿司匹林处理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而p65蛋白表达均弱于对照组,且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Caspase-3和p65蛋白表达强度差异明显.结论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调控Caspase-3和p65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尚晖;王达义;蔡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中枢神经细胞SK-N-SH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对中枢神经细胞SK-N-SH的凋亡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成神经细胞瘤细胞株SK-N-SH细胞为对象,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感染复数(MOI)值(0、1、2、5、10、20)的EV71对SK-N-SH细胞的增殖影响;细胞计数法(CCK-8)法检测不同MOI值(0、1、2、5、10、20)的EV71对细胞的活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V71对细胞的凋亡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EV71作用后细胞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 y-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V71作用于细胞后炎性因子IL-6、IL-10和IFN-γ基因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TT增殖结果表明细胞增殖随EV71剂量的增大反而下降;CCK-8对细胞活性的结果与MTT的结果相似,随着EV71剂量的增加,细胞活性反而下降.凋亡率在对照组和MOI=5的EV71组分别为(13.10±2.15)%和(34.66±3.83)%.EV71作用于细胞后IL-6、IL-10和INF-γ的含量和基因表达上调,NF-κB的蛋白水平也上调(P<0.05).结论 EV71感染SK-NSH细胞后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并能介导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炎性因子而发挥的.

    作者:庞其军;赵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录因子及共调节因子调控成脂分化的研究进展

    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肪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异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现阶段,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及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许多新的证据表明,一些酶、细胞因子、蛋白超家族等作为共调节因子级联激活或抑制转录因子进而调控成脂基因的表达,在成脂分化中起关键性作用.早期学界对成脂分化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前脂肪细胞终末分化阶段,而对于间充质干细胞向前脂肪细胞定向及前脂肪细胞的早期分化的转录调控机制所知甚少.基于近年来对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及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分子及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本文就转录因子及共调节因子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及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媛;高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髁状突囊内骨折中的表现和机制

    目的 探讨在髁状突囊内骨折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IL)-1β、IL-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现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山羊15只,6~8个月龄,体重10 ~ 12 kg,雌雄不限,击打一侧颞颌关节区造成颞颌关节骨折,即刻进行CT扫描记录验证后的动物模型,取骨折处以及对侧健康处软骨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P、FGF1、IGF1、IL-1β、IL-6以及TGF-β,并分别检测两组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MP:对照侧为(101.51 ±2.16) cm2,与实验侧的(101.23±1.90)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1:对照侧为(91.03±2.37) cm2,与实验侧的(91.19 ±3.13)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实验侧为(153.43 ±1.18) cm2,与对照侧的(97.26±1.02) cm2比较,实验侧IGF1表达显著增高(P<0.05).IL-1β:实验侧为(146.04±1.24) cm2,与对照侧的(98.77±1.83) cm2比较,实验侧IL-1β表达显著升高(P<0.05).IL-6:实验侧为(130.08±1.03) cm2,与对照侧的(83.05±1.22) cm2比较,实验侧IL-6表达显著升高(P<0.05).TGF-β:实验侧为(84.04±1.70) cm2,与对照侧的(85.10 ±2.11)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PI3K和AKT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 髁状突囊内发生骨折后,IGF1首先被激活,进而使得其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炎症相关因子IL-1和IL-6表达增强.

    作者:姚志涛;阿布都合肯·亚如拜克;李伟东;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斑蝥素抑制乳腺癌细胞血行转移潜能的机制

    血行转移涉及侵袭、迁移、抗凋亡、增殖等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1-2],还涉及其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2].本研究旨在观察斑蝥素对乳腺癌细胞血行转移潜能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乳腺癌细胞株MCF-7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细胞维持于含10%胎牛血清的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中,于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2.侵袭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

    作者:马德亮;张琼妍;龚斐然;吴梦瑶;沈梦;陶敏;支巧明;李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蜂毒肽联合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作用

    我们将蜂毒肽和吉西他滨单独和联合作用于胰腺癌PANC-1细胞株,观察药物干预后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并分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家族(Caspase-3、Caspase-8、Caspase-9)、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探讨两药联用的潜在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购自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细胞库;蜂毒肽购自Sigma公司;盐酸吉西他滨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ransgen公司);膜联蛋白V(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锭(P1)细胞凋亡试剂盒(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作者:崔啸晨;马志亮;李夏青;王志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三联组氨酸核苷酸结合蛋白2对结肠癌细胞SW620侵袭迁移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上调三联组氨酸核苷酸结合蛋白2(Hint2)表达对结肠癌细胞SW620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Hint2表达调控SW620侵袭迁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慢病毒pLVX-IRES-ZsGreen1-Hint2载体转染293T后构建Hint2过表达SW620Hint2+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int2的表达水平,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以及划痕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侵袭数目和迁移距离,分析其与Hint2表达的关系.结果 成功构建Hint2过表达的SW620Hint2+细胞;SW620Hint2+组细胞Hint2蛋白表达量为SW620组的3.1倍;SW620Hint2+组穿透基质胶的细胞数显著少于SW620组[(52.33±5.05)%比(112.83±10.11)%,P<0.05].SW620Hint2+组迁移的细胞数显著少于SW620组[(51.17±11.64)%比(111.17 ±11.64)%,P<0.05].划痕实验24 h后SW620Hint2+组细胞迁移的平均距离显著短于SW620组[(0.37 ±0.03) mm比(0.71±0.04)mm,P<0.05].细胞Hint2的表达水平与其侵袭及迁移能力呈负相关(r=-1.000,P<0.01).结论 成功构建后的SW620Hint2+细胞株稳定过表达Hint2,其侵袭及迁移的能力明显下降,由此提示Hint2的上调可能参与结肠癌细胞转移和迁移能力的负性调控.

    作者:周飙寰;王欢;蔡少鑫;杨常顺;王乐;李伟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大鼠肝切除术中肝动脉切除对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在肝切除术中肝动脉切除对肝功能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模拟肝动脉切除重建组(行左肝切除);C组:行左肝切除肝动脉切除.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后,观察术后一般恢复情况及术后死亡率,分别于术后24、72 h及术后7d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了解肝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映肝脏组织增殖.结果 肝切除术中肝动脉切除组术后肝功能水平变化大,术后7d肝组织PCNA阳性表达(40%,4/10)较左肝切除组(75%,8/12)表达强度下降,肝组织增殖能力受到抑制.结论 肝切除合并肝动脉切除后大鼠肝脏功能所受影响较大,术后肝功能恢复较慢.肝切除合并肝动脉切除后大鼠肝脏再生受到抑制.

    作者:齐卫鹏;王剑明;钱亚伟;杨涛;何俊闯;姚伟;冯伟;吉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35例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2±11.5)岁,19例有脑出血病史,16例无脑出血病史.结果 35例均获得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载瘤动脉闭塞术25例;动脉瘤完全栓塞30例,几乎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3例.围手术期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3例在载瘤动脉闭塞组,包括2例新发小卒中,恢复良好,1例同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遗留明显残疾;1例在支架结合弹簧圈组,术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11)个月,载瘤动脉闭塞组1例患者非症状性复发,再次栓塞;支架结合弹簧圈组1例复发出血;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非症状性复发,定期复查.至随访结束,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者31例,3分者3例,6分者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应该依据不同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钊硕;李天晓;薛降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乌司他丁对犬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犬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30条雄性杂交犬,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术中未使用乌司他丁)、U1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1万U/kg乌司他丁)和U2组(预充液中加入2万U/kg乌司他丁).分别于手术前、麻醉诱导后、CPB开始30 min、停CPB时、CPB后2h和术后24、72、120 h采集血样,观察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变化,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对照组在CPB开始30 min分别为(11.12±2.45) mmol/L、3.32±0.44]直至术后72h[(6.01±0.65) mmol/L、1.71±0.28]较CPB前升高,U1、U2组CPB开始30 min[(9.12±2.09) mmol/L、2.47±0.39和(8.42±1.95) mmol/L、2.51±0.31]至术后24 h[(10.22±2.04) mmol/L、2.32±0.35和(8.89±1.56) mmol/L、2.44±0.41]较CPB前升高,U1、U2组在CPB开始30 min至术后72 h时低于对照组(P<0.05).3组犬胰岛素水平和TNF-α浓度在CPB开始30 min至术后24h较CPB前升高,但U1、U2组浓度较对照组低(P<0.05),U1和U2组各时间点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2组TNF-α 浓度在停CPB时、CPB后2h较U1组低[(32.55±7.59) mmol/L比(48.24±8.22) mmol/L,(47.37±8.59) mmol/L比(66.51±10.53) mmol/L] (P <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缓解犬CPB手术后的胰岛素抵抗,该作用与乌司他丁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周涛;李遂宁;向道康;刘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膀胱癌患者尿YKL-40蛋白与细胞角蛋白片段19抗原21-1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尿中YKL-40蛋白与细胞角蛋白片段19抗原21-1(CYFRA21-1)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87例膀胱癌患者尿中YKL-40与CYFRA21-1水平,观察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中YKL-40和CYFRA21-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存在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尿中YKL40与CYFRA21-1水平显著升高;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膀胱癌患者尿中YKL-40水平显著升高;联合YKL-40与CYFRA21-1做平行实验,对于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24%、83.65%和88.93%.结论 YKL-40与CYFRA21-1在膀胱癌患者尿中呈高表达;联合平行检测YKL-40与CYFRA21-1有助于早期诊断膀胱癌.

    作者:晋学飞;张涛;崔蕊;李晓燕;时景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普外科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肝癌78例作为实验组(术前未接受放疗和化疗),对照组为22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MP-9和Glypican-3的表达,通过电子显微镜高倍镜下评分.结果 MMP-9蛋白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4.7%,表达评分为(1.91±1.59)分,而在癌旁组织未见表达,肝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ypican-3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有表达,但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评分[57.7%,(2.13±1.75)分]较癌旁组织[9.1%,(0.86±1.18)分]显著增高,且在癌栓形成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评分明显高于无癌栓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中MMP-9和Glypican-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MMP-9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而在癌旁肝脏组织中无明显表达,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阴性的肝癌的诊断指标尤其早期肝癌的确诊.Glypican-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脏组织.

    作者:黄东;刘丹;孙敏;李恒;陈秋菊;陈登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4-吗啉基)-8-苯基-4氢-1-苯并吡喃-4酮改变替莫唑胺耐药细胞系耐药特性的体外研究

    目的 观察应用2-(4-吗啉基)-8-苯基-4氢-1-苯并吡喃-4酮(LY294002)对替莫唑胺耐药胶质瘤细胞株U251/TR细胞增殖、侵袭及耐药性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应用LY294002作用于细胞株U251/TR细胞,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膜联蛋白V(Annexin V)法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核因子-κB(NF-κB)、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等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的表达.结果 LY294002组与空白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相比自培养第2天起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LY294002组Transwell穿过细胞数[(43.60±1.54)个]较空白对照组[(81.90±1.64)个]、DMSO组[(82.10±1.07)个]明显减少(P<0.05).LY294002组细胞周期被明显阻滞在G0/G1期(67.44%),S期(30.56%)明显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6.05±1.99)% (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Y294002组能有效抑制p-Akt、MMP-2、MGMT、NF-κB、bcl-2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而上调Caspase-3表达(P<0.05).结论 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的LY294002显著抑制了U251/TR细胞的增殖、侵袭,并促进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LY294002下调了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MGMT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潘强;朱琳;刁兴涛;宋纯玉;刘秀云;刘振瑞;岳晓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ZH2的表达与新型乳腺癌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临床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中EZH2和Ki-67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乳腺癌的病理检查结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按照新型乳腺癌分子分型标准,将乳腺癌进行分型;使用x2检验分析比较EZH2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与乳腺癌新型分子分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EZH2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术后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在乳腺癌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ZH2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分期、ER、PR表达等临床病理参数明显相关(P<0.05).30例非三阴性型乳腺癌患者中占EZH2高表达为11例,低表达为19例;三阴性乳腺癌占12例,其中高表达10例,低表达2例,EZH2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67,P<0.05).且EZH2的表达在4组乳腺癌分子亚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 =9.24,P <0.05).在随访超过5年的42例乳腺癌患者中,EZH2高表达的患者有6例死亡,2例复发、转移;EZH2低表达的患者有2例死亡,1例复发、转移.EZH2高表达组与EZH2低表达组的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ZH2在三阴性型乳腺癌高表达,它可成为三阴性型乳腺癌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作者:李杰宝;喻晓程;田野;张家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