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厚肠”是“益肠”之意,其目的为“实大便”.在临床运用中,选方用药根据寒、热、虚、实及归经综合分为8类.
作者:李垚;姜莉芸;郑玉;吴文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抑制胃酸分泌为主,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抑酸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抑酸治疗停药后易复发,出现症状重叠现象时无明确治疗方案等.在整体观念和病证结合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治疗GERD主要着眼于降低其复发率,减少PPI依赖,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北华;唐旭东;李保双;王凤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熊墨年教授从事中医肿瘤医疗数十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将其辨证治疗肿瘤的经验介绍如下.熊老师认为,肿瘤发生的病因乃是正虚邪实,缘于人体正气亏虚,加上情志失调,或外邪入侵,或体质偏颇、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局部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等病理产物相互胶结,壅塞经络,结久不散而成瘤.由于肿瘤具有多因素共同作用、侵害人体重要脏器的特点,因此,其辨证方法与普通病证亦不尽相同.只有抓住肿瘤的发病特点准确辨证,并将其作为立法、处方、遣药的依据,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余炅;唐晓玲;熊林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中蛋白激酶C(PKC)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9只.采用高脂饲料加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复制DN大鼠模型,34只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10只,中药组和西药组各12只.中药组给予降糖三黄片[787.5mg/(kg·d)],西药组给予卡托普利片[4mg/(kg·d)],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各组均连续灌胃8周.实验末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脂、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治疗第4、8周测24h尿蛋白总量;摘取右侧肾脏称重并计算肾质量系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TGFβ1水平和PKC活性.结果 中药组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与模型组及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药组肾质量系数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尿蛋白总量均较模型组减少(P<0.01);中药组肾质量系数、尿蛋白总量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西药组大鼠TGF-β1、PKC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西药组略低于中药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糖三黄片可抑制DN大鼠肾组织中PKC活性.下调TGF-β1水平,使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起到保护肾组织、推迟肾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陈云;李赛美;王保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焦虑症是一种常与抑郁情绪相伴为病的神经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依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焦虑症临床表现,认为焦虑症与心、胆、肾关系为密切,心藏神、胆主决断、肾藏精,三者结合共同对人体情志因素进行调节.临床经验证明,针灸从心、胆、肾论治焦虑症,可以养心安神,温胆定志,补肾益精,标本兼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姜硕;符文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通过对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辨证体系过于粗略、使用证据严重不足、治法研究明显滞后以及选药配伍失于协调等是影响方剂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提出构建更为精细的辨证体系、寻找和使用临床佳证据、遵循以法统方原则、明确核心配伍及组方规律等依法制方思路,以切实保证处方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欣;刘持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编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并对其进行信度及效度分析.方法 通过开放式访谈、研究小组反复讨论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觉症状自评初步问卷,并对100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信度分析主要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split-a系数,效度分析主要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总体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71,split-a系数为0.823;该量表KMO统计量为0.805,巴特利特球度检测观测值为918.917,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提取特征根值>1的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6.4760%.结论 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报告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张兆杰;张世民;周卫;李星;曹艳霞;吴冠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部芩片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5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微卡组17例、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西药基础治疗加部芩片、西药基础治疗加微卡注射液及西药基础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并检测其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6个月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IFN-γ)含量.结果 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微卡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35%、52.94%和41.18%.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微卡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微卡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82.35%和70.59%,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微卡组有效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后2个月比较,治疗后6个月微卡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均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个月各组IL-12及IFN-γ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及微卡组IL-12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 ).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和微卡组IL-12及IFN-γ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部芩片可以明显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1L-12和IFN-γ含量,达到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作用.
作者:尹良胜;朱敏;周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辨证施治治愈黑睛生翳2例]例1:阎某,女,35岁.主诉及病史:3天前感冒后出现左眼发红碜痛,畏光流泪.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眼局部滴用病毒灵眼液、抗生素及激素眼液,病情稍有好转,又来我院诊治.诊查:自述易感冒,每次感冒后均有左眼发红碜痛、畏光流泪现象.素体消瘦,食纳欠佳,大便稀溏,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视力:左0.5,右1.5.白睛轻度抱轮红赤,黑睛正中3点钟位有0.2mm×1mm大小薄翳.用2%荧光素染色,黑睛上有多数细点状着色.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其临床表现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两个方面.VD的临床特点是痴呆可突然发生、阶梯式进展、波动性、有卒中史等.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5%,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约占50%,VD约占20%,AD合并VD约占10%~20%[1].近年来,VD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VD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二级预防及控制危险因素为主.我们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电针法治疗VD6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景洋;张彦丽;唐学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是以指导中医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目的.其特点是整体宏观性、临床实践性及概念的抽象性.针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现阶段病因病机理论研究的方法学及如何创新和发展中医理论.论述了坚持中医自身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思路,紧密结合现代科学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法,“病-证(方)-效结合”及“临床-药理-病理”综合研究设计等中医学理论创新研究的思路问题.
作者:张华;刘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提出了机体、药物、效应“三要素”为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的核心要素,阐述了“三要素”的理论内涵,并提出了结合现代科学分析方法和数理分析模型对“三要素”理论进行验证的设想.
作者:田燕歌;谢洋;李建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引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引经方药、引经结合辨病、引经结合辨证3个方面对张金荣治疗肿瘤的经验进行整理.
作者:荣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大枫子膏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常用经验方“抗敏l号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辨证用药,同时治疗组使用大枫子膏涂于患处皮肤,对照组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涂于患处皮肤,两组均早晚各1次,每日用量不超过10g.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和主要单项症状情况,评价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6.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后SCORAD评分、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影响程度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2个疗程与第1个疗程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个疗程和第2个疗程组间比较,瘙痒和睡眠影响程度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皮肤干燥、表皮脱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丘疹水肿、渗出或结痂、苔藓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枫子膏联合抗敏1号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萍;吴林辉;周芳;张思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黄帝内经》所论之“五入”、“五走”较早建立了药食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归经理论的源头.然而《黄帝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并非专属,借助《素问》病机十九条明确疾病的五脏病位,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可发挥一定作用,却难以直接确定众多药物的归经.发现早期本草学“诸病通用药”以疾病为纲,对主要治疗药物进行系统归类,这一编撰体例无形中在《素问》病机十九条和《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与具体药物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由“药物→干预疾病→脏腑定位→药物归经”的逻辑链条,进而为金元时期建立归经学说及后世医家分析判断药物归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手段.
作者:王瑾;梁茂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第二十四条中“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不应是服木防己汤后的结果,应是指条文中“心下痞坚”的两种情形.
作者:罗世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元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人的健康与长寿、疾病与死亡都与元气关系密切.从元气的功能与养生长寿的关系进行系统地阐述并提出培元固本是养生长寿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平;郭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消黄方对进展期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24只).腹腔注射DMN 4周制备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正常和模型大鼠各3只做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黄方组、三氯化钆组和模型对照组(各7只);消黄方组于继续造模同时每天给予消黄方煎出液灌胃2周;三氯化钆组予三氯化钆每周2次(7mg/kg)尾静脉注射.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大鼠的死亡情况,体重、肝脏大体形态、肝功能、肝脏及脾脏重量、肝脏组织学变化等.结果 DMN造模2周,大鼠肝脏呈现明显的纤维化,造模4周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正常组相比,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随造模时间呈梯形增加;而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随模型进展逐渐降低;4周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消黄方组显著降低血清ALT、AST、ALP活性及TBiL含量(P<0.05或P<0.01),显著提高血清TP及ALB含量(P<0.01).消黄方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和胶原染色,三氯化钆无此显著作用.结论 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用的消黄方显著干预DMN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
作者:刘成;陈晓蓉;杨宗国;陆云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膏方作为中医药治疗慢性疾病的剂型之一,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发展,在改善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用.
作者:林丽珠;张少聪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肿瘤干细胞是指肿瘤组织内存在一群数目极少、但具有无限增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细胞群体,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驱使肿瘤不断增大并转移的源泉.肺癌干细胞能不断自我更新并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新的肿瘤细胞.基于对肺癌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肺癌的复发、转移、对放射线和药物的耐受等特征都与肺癌干细胞有关.中医药具有多靶点的特点,其对于肺癌干细胞的干预作用也逐渐显现.
作者:李小江;贾英杰;张文治;张莹;李宝乐;黄敏娜;包芳芳;吴建国;朱津丽;娄怡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