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动脉瘤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基因芯片研究

李明昌;石忠松;夏之柏;黄正松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 细胞外基质
摘要:目的检测颅内动脉瘤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U133A分别检测3例颅内动脉瘤组织和3例正常颅内动脉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对其中的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颅内动脉组织相比,颅内动脉瘤中有383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水平达10倍以上;在这383个基因中,有23个基因与细胞外基质有关,其中1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1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髓内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骨髓腔中,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以1×106个/ml浓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共分为5组,分别加入0、103、104、105、106/m1浓度的脂肪细胞悬液,建立脂肪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共培养12 d,每4 d取细胞样本,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3H-脯氨酸掺入实验检测骨髓基质细胞胶原合成能力.结果经过12 d培养,不同时段的共培养体系中,随着脂肪细胞浓度上升,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相对活性下降,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Ⅰ型胶原mRNA表达减弱,对照组染色深,实验组着色较淡;各实验组3H-脯氨酸掺入实验min-1值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髓内脂肪细胞干扰了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能力,可能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

    作者:王华松;陈庄洪;罗永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杆状病毒介导的GFP基因转染兔髓核组织的离体研究

    杆状病毒是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1-4].我们采用机械组织分离法进行髓核组织块的培养,以探讨Ac/CMV/GFP转染组织块中髓核细胞的效率及外源性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刘小云;李康华;宋建华;朱峥嵘;张勇;陈新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手术创伤后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蛋白-2的表达

    目的研究手术创伤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设计自身配对实验,采集12例手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黏附洗脱法分离单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TLR4和MD-2的表达;血浆脂多糖(LPS)、血浆TNF-α和IL-10,以及血浆TLR4和MD-2含量分别用鲎试剂法、放免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单核细胞TLR4和MD-2在术后第1~3天显著上调表达(P<0.01),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围手术期血浆LPS在正常范围波动(<50μg/L),血浆TNF-α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10于术后第3天显著升高(P<0.01);血浆MD-2在术后第3~5天显著升高(P<0.01),而TLR4仅在第3天轻度升高(P>0.05).结论手术创伤早期可导致TLR4/MD-2上调表达,致机体敏感性增强;此后血浆抑制性介质IL-10和MD-2升高并产生免疫抑制效应.这种双向性变化可能是大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徐发良;李磊;吕凤林;顾长国;徐祥;胡承香;尹华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雷公滕多甙对脓毒症炎性介质的调节与肝损伤的防治

    我们通过本研究应用雷公藤多甙(TⅡ)来治疗大鼠脓毒症,旨在为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寻找更好的防治途径.

    作者:王芳元;高卉;万敬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结肠炎颗粒对模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顽固难治性疾病,免疫因素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部分[1].本研究旨在观察结肠炎颗粒对模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作者:刘惠萍;张秀兰;赵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环氧化酶-2、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中环氧化酶-2(COX-2)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探讨与肿瘤的分级分期、远处转移的关系.

    作者:严春寅;丁翔;温端改;侯健全;浦金贤;黄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CI后IL-1β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SCI后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IL-1β mRNA为4.87±0.49,SCI后早期IL-1β mRNA明显升高,于伤后6 h达高峰为6.95±0.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显示伤后6 h IL-1β染色强度明显增加.TUNEL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TUNEL阳性细胞极少(1.82±0.64),伤后6 h有少许凋亡细胞出现,24 h TUNEL阳性细胞增多明显(32.38±4.75).IL-1β表达升高与TUNEL阳性细胞增多有明显的关系.结论SCI后IL-1β表达升高,它可能参与了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新家;孔抗美;吴珊鹏;叶卫莲;齐伟力;蔡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鹿茸多肽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 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增殖指数(PI)、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CD34、CD45、CD29、CD90分别为0.81%、0.09%、95.90%、67.00%;PAP不同浓度组与TGF-β1组吸光度值与PI较大,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棕褐色颗粒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P不同浓度组MSCs在体外连续培养中没有异倍体的产生.结论PAP对兔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能逆转MSCs体外连续培养中异行性的产生.

    作者:林建华;修忠标;吴朝阳;王日雄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人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有规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以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性[1].而此类药物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2)发挥作用的.COX-2为诱导型环氧化酶,在正常情况下多数组织细胞不表达,然而COX-2基因在消化道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组织中过表达.我们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讨COX-2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作者:陈德智;王永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L-精氨酸加用谷氨酰胺对创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谷氨酰胺(Gln组)及两者合用(L-Arg+Gln)对保护创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扩张肝脏血管、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制作创伤大鼠模型,分为8、16、24和48 h 4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L-Arg组;Gln组;L-Arg+Gln组等5组,每组9只大鼠.在各时相点,检测门静脉内毒素和肝组织NO2-/NO3-的含量.结果NO2-/NO3-含量:L-Arg组、L-Arg+Gln组NO2-/NO3-升高明显,与同时段正常对照组、NS组、Gl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Gln组肝组织中NO2-/NO3-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含量:NS组组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同时段其他组(P<0.01),L-Arg+Gln组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较低,于同时段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大鼠早期,采用L-精氨酸+谷氨酰胺对保护肝功能与缓解内毒素血症作用较佳.

    作者:谭宏昌;王三明;包仕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青年外科医生的成材之路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各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不断扩建,医疗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对医生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合格医生的成长和数量的保证,远比建造一所大楼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要艰巨得多.如何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医生,加速人才的造就,的确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青年医生应具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当前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医生队伍的建设,历史地落在青年医生肩上,应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还应感受到形势的严峻和时间的紧迫,争取尽快成材.成材的时间始于今日,成材之路就在你的脚下.今就青年外科医生的成长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青年同道参考.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七例诊治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目前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巨脾患者则多进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1].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4年11月对7例巨脾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脾切除术.

    作者:吕海涛;刘三光;路文彦;石运明;刘建华;康建省;侯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肝癌缺失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

    目的探讨肝癌缺失基因(DLC-1)与胃癌及其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关系,DLC-1mRNA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 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DLC-1 mRNA表达;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法(MSP)检测启动子甲基化.结果正常组织中DLC-1 mRNA均正常表达,胃癌组织DLC-1 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正常组织0.62±0.11,胃癌组织0.2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C-1 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与性别、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无关.正常组织中未发现D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胃癌组织中DLC-1启动子甲基化阳性12例,甲基化率35.3%.启动子甲基化与无甲基化患者间DLC-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LC-1与胃癌存在明显相关性,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DLC-1 mRNA表达抑制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DLC-1在胃癌中低表达的主要因素,DLC-1是胃癌甲基化谱中主要成员.

    作者:刘涛;杨维良;张新晨;张东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结合RNA线性扩增技术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当对有间质细胞混杂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与癌细胞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是不可缺少的.LCM与RNA线性扩增结合,目的是确定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获取均质的、足量的RNA,以备进一步用于膀胱癌相关基因研究.方法采用LCM技术分别从正常膀胱黏膜及膀胱癌组织冰冻切片中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及癌细胞,提取RNA,并对120 ng上皮细胞RNA进行线性扩增,获得aRNA 20μg.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扩增前、后RNA中β-act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对照实验Ⅰ证实LCM后RNA完整性较好;产物RNA扩增后获得片段大小为0.5~2.5kb的aRNA,且β-actin表达完整.结论LCM结合RNA线性扩增技术获取均一的、足量的、完整性好的目的细胞RNA,能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权;徐勇;李文录;赵小鸽;刘文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一种新型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1],我们采用野百合碱(MCT)复合左肺切除的方法建立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以期有助于其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的探讨.

    作者:陈晓辉;翁国星;林群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

    目的通过敏感的荧光方法,定量分析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5只.大鼠分为模型再灌注组(n=25),模型不灌注组(n=5)和对照组(n=5).模型再灌注组和模型不灌注组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大鼠脑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对照组单纯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每组大鼠实验结束前2 h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模型再灌注组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部位形成缺血再灌注,采用EB荧光定量的方法分别观察再灌注2、3、9、24、48 h时BBB的通透性.结果再灌注2 h时,脑组织EB的含量为(0.935±0.166)μg/g,与对照组(0.489±0.132)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不灌注组(0.713±1.217)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再灌注24 h达高峰,为(5.231±1.183)μg/g,再灌注48 h趋于平稳,为(5.522±1.124)μg/g.结论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BBB通透性2周后增高;再灌注后2 h BBB的通透性增高更具明显,再灌注24 h达高峰,再灌注48 h趋于稳定.

    作者:宋振全;潘冬生;章翔;魏学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糖核酸对人肺癌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对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30只裸鼠建立人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原位分子杂交法测定VEGF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比较治疗组和空载组、对照组间的差异,研究以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cDNA经局部多点注射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结果治疗组肿瘤组织的VEGF mRNA阳性细胞数为(21.83±13.47)个/0.05 mm2、VEGF蛋白阳性细胞数(20.76±15.69)个/0.05 mm2、微血管密度计数(MVD)为(2.30±1.95)条/0.20 mm2,与对照组、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反义RNA治疗能够有效的封闭内源性VEGF的生成、使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减少,实验结束时瘤体大小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反义RNA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方法.

    作者:刘毅梅;张鹏;宋世辉;张文志;张维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凋亡素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凋亡素基因(vp3)在人乳腺癌细胞-435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1)扩增vp3基因,与pcDNA3.1连接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2)将pcDvp3和pcDNA3.1转染Hela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凋亡素蛋白表达;(3)将pcDvp3和pcDNA3.1空质粒转染人乳腺癌细胞435和正常细胞,转染48 h后用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1)核酸序列分析证明克隆的vp3基因与文献报道一致,且正确插入载体中,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vp3构建成功;(2)转染pcDvp3的Hela细胞48 h后可见明显的荧光,而pcDNA3.1组未见;(3)电镜可见细胞明显形态改变及凋亡小体形成;电泳见典型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凋亡峰,于转染48 h后达高,凋亡百分率为14.42%;而转染pcDNA3.1细胞未见上述改变.结论vp3在体内能够表达并有效地诱导人乳腺癌-435细胞凋亡.

    作者:于春梅;罗丽琼;张岂凡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多种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上皮细胞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酶消化法在培养气管上皮细胞中的异同,改进气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技术,为组织工程气管提供理论种子细胞.方法Dispase冷消化法(使用0.1%Dispase 4℃消化18 h后使用0.25%的胰酶37℃消化10 min)、胰酶冷消化法(0.25%胰酶4℃消化18 h)、Dis-pase温消化法(0.25%Dispase 37℃消化10 min后使用0.25%胰酶37℃消化5 min)及胰酶温消化法(0.25%的胰酶37℃消化10min),用4种消化法分离、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测定分离细胞的数量、纯度及成活率.结果4种方法所得细胞数量分别为:(430 600.00±628.49、430 780.00±580.52、430 900.00±200.00、430 640.00±93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得到的气管上皮细胞纯度高,细胞状态好.结论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所得细胞纯度高、细胞成活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气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作者:李小飞;邓三明;汪健;连耀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建立一种标准化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目的探讨建立标准化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方法将27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上等流量点及中下1/3处.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1周、5周磁共振检查心脏结构及射血分数,5周后计算全心梗死体积.结果结扎点血流量与梗死体积及左心室EF值变异呈正相关.5周后dp/dt、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内压(LVSBP及LVDBP)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心肌梗死体积(484.22±225.88)mm3比(2 986.34±1 937.13)mm3,P<0.01)、EF及dp/dt max的变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扎LAD上等流量点可建立心肌梗死体积变异和心功能变异较小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作者:卫洪超;何庚戌;胡盛寿;张浩;王屹;唐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