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涛;刘三光;路文彦;石运明;刘建华;康建省;侯森林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方法抽提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观察两者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对681F05克隆子进行了Northern blot,5/RACE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4次基因芯片筛选,获得15条与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经Northern blot证实681F05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BLASTn和BLASTx分析显示,它们编码蛋白与线虫Cyp-10蛋白同源性分别为52%和72%.c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上克隆是同一个基因[命名为cyclophilin-like gene(PPIL3)]的两个不同的剪切体(PPIL3a和PPIL3b).结论基因芯片筛选正常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681F05基因可能是与人脑胶质瘤形成有关的一条全长新基因.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李瑶;周宗祥;应康;谢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各种转录本亚型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特殊设计的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在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和胎鼠颅盖骨细胞(FRC)在第0、5、9、14天不同分化阶段中的选择性剪接表达.结果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表达所有的VEGF mRNA亚型,其中以VEGF121和VEGF165表达强.鼠FRC细胞表达3种VEGF mRNA亚型(即VEGF120,VEGF144和VEGF164),其中以VEGF120和VEGF164表达强.伴随着FRC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这些亚型的表达逐渐增强,并且在结节矿化后达到高水平.结论小分子的VEGF121/120和VEGF165/164在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表达增强,可能起重要的血管源性调节作用.
作者:李长有;宋今丹;原银栋;范广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腹腔镜脾切除术目前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巨脾患者则多进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1].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4年11月对7例巨脾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脾切除术.
作者:吕海涛;刘三光;路文彦;石运明;刘建华;康建省;侯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通过本研究应用雷公藤多甙(TⅡ)来治疗大鼠脓毒症,旨在为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寻找更好的防治途径.
作者:王芳元;高卉;万敬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磷酸钙(CaP)溶胶涂层能否传导并增强多孔型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表层的早期骨整合(即骨性愈合).方法将制备有极薄的CaP溶胶表面涂层的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实验组,将未经CaP涂层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16只兔的胫骨中.种植区愈合2周后,取含种植体的骨组织标本,利用反向扫描电镜摄像技术和Bioquant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形态观测研究.结果在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表面,CaP涂层组所测量出的绝对骨接触长度(ACL:1.18mm)、接触长度分数比(CLF:40.4%)、骨生长直线距离(SLBG:1.19 mm)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种植体(分别为0.74mm,27.0%,1.04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孔型种植体CaP溶胶涂层能有效传导并增强骨组织长入,形成骨与种植体界面的广泛骨整合.
作者:杨成;东耀峻;孟丽娥;丁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骨髓腔中,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以1×106个/ml浓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共分为5组,分别加入0、103、104、105、106/m1浓度的脂肪细胞悬液,建立脂肪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共培养12 d,每4 d取细胞样本,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3H-脯氨酸掺入实验检测骨髓基质细胞胶原合成能力.结果经过12 d培养,不同时段的共培养体系中,随着脂肪细胞浓度上升,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相对活性下降,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Ⅰ型胶原mRNA表达减弱,对照组染色深,实验组着色较淡;各实验组3H-脯氨酸掺入实验min-1值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髓内脂肪细胞干扰了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能力,可能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
作者:王华松;陈庄洪;罗永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 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增殖指数(PI)、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CD34、CD45、CD29、CD90分别为0.81%、0.09%、95.90%、67.00%;PAP不同浓度组与TGF-β1组吸光度值与PI较大,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棕褐色颗粒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P不同浓度组MSCs在体外连续培养中没有异倍体的产生.结论PAP对兔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能逆转MSCs体外连续培养中异行性的产生.
作者:林建华;修忠标;吴朝阳;王日雄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顽固难治性疾病,免疫因素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部分[1].本研究旨在观察结肠炎颗粒对模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作者:刘惠萍;张秀兰;赵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手术创伤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设计自身配对实验,采集12例手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黏附洗脱法分离单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TLR4和MD-2的表达;血浆脂多糖(LPS)、血浆TNF-α和IL-10,以及血浆TLR4和MD-2含量分别用鲎试剂法、放免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单核细胞TLR4和MD-2在术后第1~3天显著上调表达(P<0.01),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围手术期血浆LPS在正常范围波动(<50μg/L),血浆TNF-α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10于术后第3天显著升高(P<0.01);血浆MD-2在术后第3~5天显著升高(P<0.01),而TLR4仅在第3天轻度升高(P>0.05).结论手术创伤早期可导致TLR4/MD-2上调表达,致机体敏感性增强;此后血浆抑制性介质IL-10和MD-2升高并产生免疫抑制效应.这种双向性变化可能是大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徐发良;李磊;吕凤林;顾长国;徐祥;胡承香;尹华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对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30只裸鼠建立人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原位分子杂交法测定VEGF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比较治疗组和空载组、对照组间的差异,研究以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cDNA经局部多点注射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结果治疗组肿瘤组织的VEGF mRNA阳性细胞数为(21.83±13.47)个/0.05 mm2、VEGF蛋白阳性细胞数(20.76±15.69)个/0.05 mm2、微血管密度计数(MVD)为(2.30±1.95)条/0.20 mm2,与对照组、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反义RNA治疗能够有效的封闭内源性VEGF的生成、使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减少,实验结束时瘤体大小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反义RNA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方法.
作者:刘毅梅;张鹏;宋世辉;张文志;张维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建立猪MODS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防治MODS,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在HVHF防治MODS中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HVHF防治MODS提供新的实验依据[1].
作者:杜成辉;方国恩;赵为国;姚宁;申晓军;袁伟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通过构建了携带肿瘤免疫相关基因B7-1的重组腺病毒,并将其感染肺癌细胞,观察了转染基因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体外诱导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生成肿瘤杀伤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作者:张晓膺;郑世营;赵军;葛锦峰;李小兵;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PSM mRNA的表达,探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在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23例PCa、37例BPH及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PSM mR-NA的表达,比较其在3种组织定量的差异.结果BPH与PCa组织PSM mRNA的定量表达值分别为1.54±0.21与4.95±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PSM mRNA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预后监测等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辅助指标.
作者:蔡岳斌;钟惟德;何慧婵;江福能;刘文华;戴奇山;彭志强;谢克基;欧汝彪;刘良式;魏鸿蔼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人肺癌相关基因LSCC-3表达与肺癌分期,病理类型,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50对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的总核糖核酸(RNA),以人类小核糖体RNA(18s rRNA)为内参照行半定量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LSCC-3在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结合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程度与肺癌病理类型、pTNM分期、无瘤生存时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SCC-3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该基因的表达程度与肺癌患者的性别(P>0.05)、病理类型(P>0.05)、肿瘤分化程度(P>0.05)、病理分期(P>0.05)之间无明显相关;肺癌组织中LSCC-3基因高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高于LSCC-3基因低表达患者.结论LSCC-3可认为是一个肺癌相关基因,并且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LSCC-3基因高表达患者预后较低表达者明显改善.
作者:陈应泰;姜冠潮;邹国红;王丹蕾;王俊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5对放射线照射的T淋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从30例正常人的骨髓分离淋巴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加入100μg/L的IL-15,两组分别放射线照射,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核形态检测等方法观察照射前后T细胞亚群、bcl-XL、bax和bcl-2蛋白水平变化和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出现大量凋亡;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细胞亚群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bax表达则较对照组下调(P<0.01).结论IL-15能抑制放射线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改善急性放射病引起的免疫损伤.
作者:吴华;余忠华;张万清;庞伟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定向诱导作用,探讨MSCs的成软骨能力.方法分离并培养兔MSCs,BMP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将诱导后的MSCs接种PGA无纺网体外培养2周,将MSCs-PGA无纺网复合体植入裸鼠背部皮下,2个月后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BMP诱导后,MSCs的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角形和三角形转化,群体倍增时间约为3.0 d.诱导5、10 d后,ALP活性为0.282±0.015,0.502±0.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265±0.010,0.315±0.021(P<0.01),ALP染色阳性.MSCs-PGA无纺网复合体植入裸鼠后,组织学可见软骨陷窝,陷窝内可见核蓝染的成软骨细胞,证实MSCs具有体内成软骨能力.结论经BMP诱导的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和增殖,在裸鼠体内可形成软骨组织.
作者:汪健;李小飞;田苗;邓三明;卢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癌缺失基因(DLC-1)与胃癌及其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关系,DLC-1mRNA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 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DLC-1 mRNA表达;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法(MSP)检测启动子甲基化.结果正常组织中DLC-1 mRNA均正常表达,胃癌组织DLC-1 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正常组织0.62±0.11,胃癌组织0.2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C-1 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与性别、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无关.正常组织中未发现D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胃癌组织中DLC-1启动子甲基化阳性12例,甲基化率35.3%.启动子甲基化与无甲基化患者间DLC-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LC-1与胃癌存在明显相关性,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DLC-1 mRNA表达抑制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DLC-1在胃癌中低表达的主要因素,DLC-1是胃癌甲基化谱中主要成员.
作者:刘涛;杨维良;张新晨;张东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敏感的荧光方法,定量分析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5只.大鼠分为模型再灌注组(n=25),模型不灌注组(n=5)和对照组(n=5).模型再灌注组和模型不灌注组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大鼠脑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对照组单纯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每组大鼠实验结束前2 h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模型再灌注组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部位形成缺血再灌注,采用EB荧光定量的方法分别观察再灌注2、3、9、24、48 h时BBB的通透性.结果再灌注2 h时,脑组织EB的含量为(0.935±0.166)μg/g,与对照组(0.489±0.132)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不灌注组(0.713±1.217)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再灌注24 h达高峰,为(5.231±1.183)μg/g,再灌注48 h趋于平稳,为(5.522±1.124)μg/g.结论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BBB通透性2周后增高;再灌注后2 h BBB的通透性增高更具明显,再灌注24 h达高峰,再灌注48 h趋于稳定.
作者:宋振全;潘冬生;章翔;魏学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反义AKT2 RNA逆转C6鼠脑胶质瘤细胞恶性表型.方法将逆转录病毒LXSN为载体的反义AKT2构建体-脂质体复合物直接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系TJ905和鼠脑胶质瘤细胞系C6,LXSN载体转染组为空载对照.随机筛选阳性克隆并应用蛋白印记和原位杂交鉴定转染.MTT法和TUNEL法评价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Transwell法分析侵袭能力,划痕实验研究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法分析细胞周期,并进行GFAP的表达分析.结果转染AS-AKT2cDNA后C6细胞AKT2表达显著抑制.与C6对照组和LXSN空载组比较,转染反义AKT2后C6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1),凋亡指数增加(0.33vs13.67,P<0.01),侵袭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抑制,诱导细胞出现G0/G1细胞周期阻滞,上调GFAP的表达.结论反义AKT2 RNA基因治疗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迁移并使G0/G1细胞周期阻滞逆转其恶性表型,AKT2可作为基因治疗胶质瘤的重要优选靶的.
作者:康春生;浦佩玉;王广秀;王虎;董伦;李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给药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Hulth兔膝OA动物模型.每周经膝关节穿刺给药1次,观察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单用或合用对兔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滑膜丙二醛(MDA)含量及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的影响.结果丹参或透明质酸钠单用和合用组均能显著降低兔膝关节大体软骨分级评分和镜下Mankin/s分级评分(P<0.01),尤以合用组作用佳;同时丹参单用或与透明质酸钠合用组还明显增加红细胞SOD比活性(103%,158%),减少滑膜MDA生成量(66%,77%).结论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对OA有治疗作用,尤以合用时显著.
作者:金伟;陈廖斌;汪晖 刊期: 2005年第07期